語文教學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語言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至關重要。然而,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方法往往過于注重知識灌輸,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參與和語言實踐。為此,本文聚焦初中語文課堂的語言體驗性教學策略,以人教版七年級上冊《雨的四季》一文為例,探討如何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提升其語言運用水平。本研究旨在為初中語文教學實踐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一、語言體驗性教學的理論基礎
語言體驗性教學植根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體驗式學習理論。這種教學方法強調(diào)學生在真實語境中主動構建語言知識,通過親身體驗來深化對語言的理解和運用。它突破了傳統(tǒng)的知識灌輸模式,將語言學習與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情感世界緊密結(jié)合。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扮演引導者和促進者的角色,創(chuàng)設豐富的語言環(huán)境,設計多樣化的體驗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語言體驗性教學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表達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旨在促進學生的語言發(fā)展和人格培養(yǎng)。
二、《雨的四季》課文分析
《雨的四季》是一篇富有詩意的散文佳作,作者劉湛秋以細膩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多彩的想象力,生動描繪了春夏秋冬四季雨景的獨特魅力。文章巧妙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等多種修辭手法,將雨的形態(tài)、聲音、氣息和韻律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出來,語言優(yōu)美流暢,富有美感和畫面感。作者筆下的春雨輕盈柔和,如少女的眼淚般嬌媚;夏雨熱烈奔放,似交響樂般激昂;秋雨深沉婉約,如詩人的呢喃般動人;冬雨靜謐肅穆,如畫家的素描般清冷。這些形象生動的描寫不僅呈現(xiàn)了雨的多樣性,還蘊含了作者對生命、成長和時光流逝的深刻思考。通過對四季雨景的細致刻畫,作者表達了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這篇文章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語言素材,有助于培養(yǎng)他們的審美能力、寫作技巧和觀察力,引導學生更深入地感受自然之美,培養(yǎng)他們熱愛生活、珍惜當下的情懷。作為一篇經(jīng)典散文,《雨的四季》不僅是語文學習的范本,更是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重要載體。
三、基于《雨的四季》的語言體驗性教學策略
(一)感官體驗策略
針對《雨的四季》豐富的感官描寫,教師可設計多層次的感官體驗活動,全方位激活學生的感知能力。視覺體驗方面,可展示與文中描述相呼應的圖片或?qū)嵨铮纭按河晗戳芎髽淙~閃出的黃青色”可以展示新芽和嫩葉圖片,“夏日荷葉鋪滿河面”可以展示荷塘照片,“秋雨中金黃的田野”可以展示成熟的稻田圖片,“冬雨中干凈利落如木刻的景象”可以展示水墨畫作品。教師還可以準備不同質(zhì)地的布料,讓學生觸摸體會“春天樹枝的柔軟”“夏天毛孔張開的感覺”“秋天凄冷的雨滴”“冬天雪花的輕盈”。聽覺體驗可重點關注文中提到的聲音元素,如“春天才能聽到的沙沙聲”“夏雨中蟬聲與蛙鼓的交響”“秋雨打在窗玻璃上的響聲”“冬雨中的寂靜”等。教師可錄制或?qū)ふ蚁鄳淖匀灰粜В寣W生閉眼聆聽,感受四季雨聲的不同韻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聲音猜謎”游戲,播放不同季節(jié)的雨聲,讓學生判斷并描述他們聽到的聲音特點。
嗅覺體驗可以準備一些植物香料,模擬文中提到的“春雨后空氣中芳甜的果子味”“夏雨后的清新”“秋雨的凄冷”“冬雨中花和樹葉的氣息”等。味覺體驗雖然在文中不是主要元素,但可以創(chuàng)新性地加入教學過程中,如品嘗不同季節(jié)的應景食物,感受“春天的嫩芽清香”“夏天的瓜果甘甜”“秋天的谷物醇厚”“冬天的溫潤綿長”。這些具體的感官刺激,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四季雨景的獨特魅力,培養(yǎng)其細膩的感知能力和豐富的想象力。
(二)情境創(chuàng)設策略
基于《雨的四季》的內(nèi)容,教師可以在教室內(nèi)設計簡單而有效的情境體驗區(qū),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感知能力。如在春季體驗區(qū),教師可在教室一角擺放一盆綠色植物,如文竹等小盆栽,在葉子上噴水,模擬雨后的清新感。也可以準備幾片塑料樹葉,上面點綴水滴,讓學生觸摸體會“水珠子從花苞里滴下來”的感覺。在夏季區(qū),教師可以在教室的一面墻上貼上綠色的大幅海報紙作為背景,來代表茂盛的夏日草地;用彩紙剪幾片大荷葉貼在上面;再播放蟬鳴和蛙聲的音頻,營造夏日氛圍;還可以準備一個小噴壺,讓學生體驗“豆粒大的雨點”灑在皮膚上的感覺。在秋季區(qū),教師可以在一個角落布置一個小型場景,鋪上一些黃色和棕色的落葉(可以用彩紙剪制),放置一盞柔和的臺燈模擬月光;使用手機app播放輕柔的雨聲,讓學生閉眼聆聽,感受秋雨的寧靜。在冬季區(qū),教師可以用白色皺紋紙在黑板一角制作簡單的雪景,放置幾根枯枝和一小捆稻草,體現(xiàn)“干凈利落的木刻”般的意境;準備一碗冰水,讓學生用手指輕觸,感受冬雨的寒意。
在這些簡單布置的情境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活動。例如,讓學生模仿春天的嫩芽在雨中舒展,夏天的荷葉在雨中搖曳,秋天的麥穗在雨中低垂,冬天的枯枝在雨中顫抖。這些活動可以小組輪流進行,每組選擇一個季節(jié),用動作和語言表現(xiàn)該季節(jié)雨的特點。通過這些易于實施的情境創(chuàng)設,學生可以在有限的教室空間內(nèi),獲得豐富的感官體驗,加深其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感悟。
(三)語言實踐策略
針對《雨的四季》豐富的修辭手法和優(yōu)美的語言,教師可設計一系列語言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內(nèi)化作者的寫作技巧。教師組織“四季雨的擬人大賽”,讓學生分組為春、夏、秋、冬的雨設計擬人形象,如將春雨比作溫柔的少女,夏雨比作熱情的漢子,秋雨比作深沉的詩人,冬雨比作沉靜的老者。教師可鼓勵學生運用豐富的形容詞和動詞來描述這些形象,如“春雨輕盈地舞動著她的裙擺,喚醒了沉睡的大地”。學生可以通過小組討論豐富描述,最后以繪畫或短文的形式呈現(xiàn)他們的擬人作品。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雨中景物描寫接力賽”,每位學生依次添加一句描寫雨中景物的句子,要求運用課文中的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排比等。例如,一位學生可能會寫“雨滴像珍珠般從花瓣上滾落”,下一位則接著寫“樹枝在雨中伸展著濕漉漉的手臂”。
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四季雨音詩創(chuàng)作”,指導學生利用課文中的疊詞、擬聲詞等,為每個季節(jié)的雨創(chuàng)作一首音詩,如“淅淅瀝瀝,春雨輕撫新葉;嘩嘩啦啦,夏雨激情奔放;綿綿密密,秋雨深情低語;簌簌飄飄,冬雨悄然化雪”。學生可以嘗試朗誦自己的音詩作品,體會語言的韻律美。另一個有趣的活動是“雨的心情日記”,教師讓學生以雨的視角,寫一篇短文描述它在不同季節(jié)的“心情”。例如,“春天的我,像個調(diào)皮的孩子,時而細語呢喃,時而歡快跳躍,滋潤著每一寸土地”;夏天的日記可能會寫“我是熱情奔放的青年,用激昂的節(jié)奏演奏著盛夏的交響曲”。這種創(chuàng)作可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作者筆下雨的不同“性格”。
教師可以舉辦“四季雨的繪本創(chuàng)作”活動,讓學生將課文中的描寫轉(zhuǎn)化為圖文并茂的繪本。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個季節(jié),或者創(chuàng)作一個完整的四季雨的故事。這不僅能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還能培養(yǎng)他們的藝術表達能力。
四、結(jié)束語
本文以《雨的四季》為例,探討了初中語文課堂中語言體驗性教學策略的應用,通過感官體驗、情境創(chuàng)設、語言實踐和多媒體輔助等多元化教學方法,有效激發(fā)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并提升其語言運用水平。研究表明,語言體驗性教學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還能促進其寫作能力和表達能力的提升。未來,教育工作者應進一步深化語言體驗性教學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為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和人文情懷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從而推動初中語文教學質(zhì)量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