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承載著千年的歷史與智慧。對小學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學習古詩詞不僅是傳承文化的重要途徑,還是培養(yǎng)他們審美情趣、語言表達能力、創(chuàng)新思維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手段。在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教材中,《古詩三首》以其優(yōu)美的音韻、深邃的意境和豐富的文化內涵,為學生打開了一扇通往古代文化的大門。本文將針對《山行》《贈劉景文》和《夜書所見》這三首古詩詳細闡述教學設計與實踐,探討如何引導學生領略古詩詞的音韻之美、文化之韻,以及如何通過學科融合、自主合作和多元評價等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他們的綜合素養(yǎng)。
一、音韻之美:踏古韻,尋詩韻
在教授《古詩三首》時,引導學生領略古詩詞的音韻之美是教學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音韻之美不僅體現(xiàn)在古詩詞的平仄押韻上,更蘊含在其獨特的節(jié)奏感和旋律感中。對于小學三年級的學生而言,如何讓他們充分感受到這種魅力,并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誦讀或講解所能達成的。因此,教師需要精心設計教學策略,將古詩詞的音韻之美以生動、直觀的方式呈現(xiàn)給學生,讓他們在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自然而然地領略古詩詞的音韻之美。
在教學中,學生通過反復誦讀初步感受古詩詞的音韻之美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在誦讀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關注詩詞的平仄變化和押韻規(guī)律,讓他們通過聽覺感受詩詞的韻律美。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要一起走進《山行》這首古詩的世界,去感受它獨特的音韻之美。首先,老師給大家示范一下誦讀,請大家仔細聽,注意老師的語調、節(jié)奏和停頓。
(教師示范誦讀《山行》)
師:好了,現(xiàn)在輪到你們了。你們先來試試吧。
(學生1誦讀)
師:嗯,讀得很不錯,語調把握得挺好。但有一點小建議,就是在“石徑斜”和“有人家”的地方,可以稍微停頓一下,這樣更能體現(xiàn)出詩詞的節(jié)奏感。來,我們再來一次。
(學生再次誦讀,注意停頓)
師:很好,這次進步了很多!接下來,其他人也來試試吧。
(學生2誦讀)
師:你讀得也很棒!特別是在“石徑斜”和“有人家”的停頓上。不過,老師還想提醒大家,這首詩的押韻也很有特色,比如,“斜”和“家”,“晚”和“花”都是押韻的。大家在讀的時候,可以稍微加重這些字的讀音,感受一下詩詞的韻律美。
生1:老師,我明白了,押韻就是像“斜”和“家”這樣,它們的韻母是一樣的,讀起來很有節(jié)奏感。
師:對極了!押韻就是詩詞中某些句子的末一字用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字,這樣讀起來就會更加和諧、悅耳?,F(xiàn)在,我們再來一起讀一遍《山行》,注意語調、節(jié)奏、停頓和押韻,一起感受這首詩的音韻之美吧!
然而,僅僅誦讀是不夠的,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入地領略古詩詞的音韻之美,教師還需要教授音韻知識,加深學生對古詩詞音韻之美的理解。在教授音韻知識時,教師可以結合詩詞實例講解平仄、押韻等音韻知識,幫助學生掌握詩詞的音韻規(guī)則。以《贈劉景文》為例,教師可以指出“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中的押韻規(guī)律,即“蓋”和“枝”的韻母相同或相近,使得詩句讀起來更加和諧悅耳。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詩句中的平仄變化,如“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中的平仄相間,使得詩句的節(jié)奏感更加鮮明。通過具體實例的講解和練習,學生可以更加直觀地理解詩詞的音韻之美,從而更加深入地領略古詩詞的獨特魅力。
在教授音韻知識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借助一些輔助工具或手段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比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或教學掛圖等輔助工具,將詩詞中的平仄變化和押韻規(guī)律以圖表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讓學生更加直觀地看到詩詞的音韻結構。
二、文化之旅:探古文,識古人
引領學生踏上一場文化之旅,深入探索古文的世界,認識古代的人物與情感,是教學的又一重要環(huán)節(jié)。古詩詞不僅是音韻的載體,更是文化的傳承者,蘊含著豐富的歷史背景、人物形象和情感表達。因此,教師需要精心設計教學策略,將古詩詞的文化內涵以生動、具體的方式展現(xiàn)給學生,讓他們在品味詩詞的同時領略到古代文化的獨特魅力。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講述詩詞背后的歷史故事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引導他們深入探索古文的世界。以《山行》為例,在教授這首詩時,教師可以先講述詩人杜牧在秋日登山時的所見所感,以及他通過詩詞表達出的對自然美景的熱愛和向往。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一首非常美麗的古詩,叫《山行》。在開始正式學習之前,老師想先給大家講一個關于這首詩的小故事,好不好?
生(齊聲):好!
師: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的杜牧。秋天的一天,杜牧去爬山。你們知道嗎?秋天的山景特別美,樹葉變成了各種各樣的顏色,有紅的、黃的、橙的,就像是大自然的調色盤。杜牧一邊爬山,一邊欣賞這些美麗的景色,心里覺得特別愉快。他看到了一條石頭鋪成的小路,彎彎曲曲地伸向遠方,路邊的楓葉紅得就像火一樣。杜牧想,這么美的景色,如果不用詩把它記錄下來,真是太可惜了。于是,他就寫下了這首《山行》。
生1:老師,那杜牧在詩里都寫了些什么呢?
師:問得好!杜牧在詩里寫了他爬山時看到的景色,還有他心里的感受。比如,“遠上寒山石徑斜”,就是說山石小路遠上山巔,彎彎又斜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則是說在白云繚繞的地方還有幾戶人家。你們想象一下,那是一種怎樣的畫面?
生2:我覺得那一定是很安靜、很美麗的畫面,就像畫一樣。
師:沒錯,你的想象力真棒!杜牧還寫了“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意思是說,他因為喜愛這傍晚的楓林景色,所以停下車來欣賞。你們看,這霜后的楓葉比二月的花還要紅呢!
生3:老師,那杜牧是不是很喜歡大自然呀?
師:是的,杜牧非常熱愛大自然,他用詩表達了對自然美景的熱愛和向往。通過這首詩,我們不僅可以欣賞到美麗的景色,還可以感受到詩人那種悠閑自得的心情。
生(齊聲):哇,原來古詩還可以這樣有趣?。?/p>
師:是的,古詩里藏著很多有趣的故事和深刻的情感。希望同學們在學習古詩的過程中能夠發(fā)現(xiàn)更多的樂趣,也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賞古詩的美。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學習這首《山行》吧!
同時,教師可以結合詩詞中的人物形象,引導學生認識古代的人物和他們的精神世界。在教授《贈劉景文》時,教師可以介紹詩人蘇軾與劉景文的深厚友誼,以及蘇軾通過詩詞表達出的對友人的鼓勵和期望。通過這樣的人物介紹,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人物的情感世界和人際關系,從而更加全面地理解詩詞所表達的主題和思想。
三、學科融合:融古今,創(chuàng)新意
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領略古詩詞的音韻之美和文化之韻,還應積極探索學科融合的教學策略,將古詩詞的學習與其他學科知識相結合,以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綜合能力。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嘗試將古詩詞與美術學科相融合,引導學生進行詩詞配畫活動。例如,在學習《山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jù)詩詞中的描述,用畫筆描繪出詩人杜牧所見的秋日山景。學生可以通過色彩的運用和畫面的構圖,表達自己對詩詞的理解和感受。
師:同學們,我們已經(jīng)學習了《山行》這首古詩,你們能不能根據(jù)詩中的描述,畫出一幅美麗的秋日山景呢?
生:可以!
師:很好!那你們可以先想象一下,詩中提到的“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是怎樣的畫面?楓葉紅得像火,那又是什么樣的顏色呢?
(學生開始認真構思,并拿起畫筆在畫紙上描繪起來)
師:我看到有些同學已經(jīng)畫出了彎彎曲曲的山石小路,還有的同學在畫面上添加了白云和幾戶人家。非常好!你們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想象和理解,繼續(xù)完善這幅畫。
此外,教師還可以將古詩詞與音樂學科相融合,引導學生創(chuàng)作詩詞歌曲。在學習《夜書所見》時,教師可以先播放一段與詩詞情感相符的音樂,讓學生感受詩詞中的意境和情感。然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嘗試將詩詞的歌詞與音樂的旋律相結合,創(chuàng)作一首獨特的詩詞歌曲。
師:同學們,我們現(xiàn)在來學習《夜書所見》這首古詩。你們聽,這段音樂是不是和詩中的情感很相符呢?
生:是的。
師:很好!那你們能不能嘗試把這首詩和音樂結合起來,創(chuàng)作一首詩詞歌曲呢?
(學生開始認真思考,并嘗試將詩詞與音樂的旋律相匹配)
師:我看到有些同學已經(jīng)開始哼唱起來了,非常棒!你們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繼續(xù)完善這首詩詞歌曲。
除了美術和音樂學科,教師還可以將古詩詞與寫作相融合。在學習《贈劉景文》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閱讀相關背景資料,了解詩人蘇軾與劉景文的深厚友誼以及詩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然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根據(jù)詩詞的主題思想,寫一篇讀后感或一個小故事。
師:同學們,我們已經(jīng)學習了《贈劉景文》這首古詩,你們能不能通過閱讀相關資料了解詩人蘇軾與劉景文的友誼以及詩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呢?
生(積極回應):可以!
師:很好!那你們能不能根據(jù)詩詞的主題思想寫一篇讀后感或小故事呢?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是蘇軾或劉景文,你會怎么寫這篇故事呢?
(學生開始認真閱讀相關資料,并思考如何撰寫讀后感或小故事)
通過這樣的跨學科學習方式,學生不僅能夠加深對古詩詞的理解和感悟,還能提高閱讀、寫作和表達能力。同時,這樣的教學方式能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古詩詞,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積極性。
四、自主合作:研古韻,探新知
教師不僅要注重音韻之美、文化之韻的傳授,還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研究古詩詞的過程中主動探索新知,培養(yǎng)他們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學習能力。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與古詩詞相關的研究任務,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主開展學習活動。這些任務可以包括對古詩詞背景資料的搜集、詩詞意境的解讀、詩詞中人物形象的探討等。
例如,在學習《山行》時,教師可以布置一個研究任務,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搜集關于杜牧及其詩歌風格的資料,并嘗試解讀《山行》中的意境和情感。
師:同學們,我們已經(jīng)學習了《山行》這首古詩,現(xiàn)在老師想給大家布置一個研究任務。你們要以小組為單位,搜集關于杜牧及其詩歌風格的資料,并嘗試解讀《山行》中的意境和情感。你們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和特長進行分工,共同完成任務。
師:我看到你們已經(jīng)分好了工,那現(xiàn)在就開始行動吧!記得要注意時間分配,確保每個人都能參與到任務中。
(學生開始積極搜集資料,并認真討論分析)
師:好了,現(xiàn)在各個小組已經(jīng)準備好了,那就開始展示吧!先從第一組開始。
生(第一組):我們小組搜集了關于杜牧的生平事跡和詩歌風格。我們發(fā)現(xiàn)他的詩很有意境,而且很喜歡寫山水。在《山行》這首詩里,我們感受到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贊美。
師:很好!第一組展示得非常全面,他們詳細介紹了杜牧的生平事跡和詩歌風格,并深入解讀了《山行》中的意境和情感。那其他小組呢?你們有沒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或不同的看法?
(其他小組學生開始積極發(fā)言,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看法)
在自主合作的過程中,教師還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例如,在解讀《贈劉景文》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蘇軾通過這首詩表達了對友人的哪些情感和期望,并鼓勵他們提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師:同學們,我們現(xiàn)在來學習《贈劉景文》這首古詩。你們覺得蘇軾通過這首詩表達了對友人的哪些情感和期望呢?
生1:我覺得蘇軾在詩里表達了對友人的關心和鼓勵。他希望友人能夠保持堅韌不拔的精神,面對困難不退縮。
師:很好!那你能具體說說是從哪里看出來的嗎?
生1:如“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我覺得詩人通過描繪荷花和菊花的形象來暗示友人的品質。荷花雖然凋謝了,但它的葉子依然挺立;菊花雖然殘敗了,但它的枝條依然傲霜斗雪。這都是在贊美友人的堅韌和毅力。
師:非常棒!你的解讀很有深度。其他同學呢?你們有沒有什么不同的看法或補充?
(其他學生也開始積極發(fā)言,分享自己的看法)
五、多元評價:賞古文,展其韻
在古詩詞的教學中,多元評價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它不僅能夠全面、公正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成果,還能激發(fā)學生的內在潛能,提升他們的學習動力。通過多元評價,教師可以從多個維度了解學生的古文學習成果。
在古詩詞課堂上,教師首先可以采用口頭表揚的方式,及時肯定學生的點滴進步。這種即時反饋能夠讓學生感受到被重視和鼓勵,從而更加積極地投入學習中。例如,在學生完成了《山行》的詩詞配畫活動后,教師可以逐一欣賞并點評他們的作品。
師:同學們,你們的《山行》畫作太棒了,充滿創(chuàng)意!看這幅,山石小路、楓葉都畫得很生動。還有這幅,白云生處的幾戶人家若隱若現(xiàn),真有味道。你們不僅理解了詩詞,還加入了想象,真不錯!
除了口頭表揚外,教師還可以利用評價量表來對學生的作品進行量化評價。評價量表包括多個維度,如創(chuàng)意、色彩運用、畫面構圖、詩詞理解等,如表1所示。在學生完成了《夜書所見》的詩詞歌曲創(chuàng)作后,教師可以分發(fā)評價量表,讓他們對自己的作品進行自我評價和同伴評價。
在多元評價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作品展示和交流活動。這種活動不僅能夠讓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還能讓他們從同伴的作品中汲取靈感。例如,在學習《贈劉景文》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根據(jù)詩詞的主題思想創(chuàng)作一篇讀后感或小故事,并在課堂上分享。
師:同學們,我們已經(jīng)學習了《贈劉景文》這首古詩,并根據(jù)它的主題思想創(chuàng)作了一篇讀后感或小故事?,F(xiàn)在,請大家輪流上臺來分享你們的作品吧!
(學生紛紛舉手,爭相上臺分享自己的作品)
通過這樣的多元評價方式,教師不僅能夠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還能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創(chuàng)造力。同時,這種評價方式能夠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讓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有趣。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領略古詩詞的音韻之美、文化之韻,并通過學科融合、自主合作和多元評價等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chuàng)新思維。同時,古詩詞的學習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語言素材和表達方式,有助于他們在語言表達和寫作方面取得顯著的進步。在未來的教學中,教師應繼續(xù)探索和實踐更多的古詩詞教學方法和策略,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成長貢獻更多的力量。
編輯: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