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習慣用語豐富了語言的表達方式,也反映了人們特定的審美取向和情感表達習慣。英美文學作品翻譯中習慣用語的對比要考量詞匯和表達方式的不同,也要考量文化和歷史背景對英美文學翻譯習慣用語的影響,因此要采取深入了解源語言和目標語言文化,考慮讀者的文化背景和理解能力,靈活運用翻譯技巧,保持趣味和寓意等的翻譯策略與技巧。
[關(guān)鍵詞]習慣用語;英美文學翻譯;文化差異
在英美文學中,常見的習慣用語包括俚語、成語以及諺語等,它們在文學作品中被廣泛運用。這些習慣用語不僅為作品增添了地道的語言風格,也為讀者提供了更深入的閱讀體驗。翻譯英美文學作品,習慣用語往往承載著深層的文化內(nèi)涵,因此準確理解和轉(zhuǎn)譯這些習慣用語對于保持作品原汁原味至關(guān)重要[1]。通過分析英美兩國文學作品中的習慣用語,我們可以深入挖掘兩國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價值觀念,從而揭示翻譯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文化差異。
一、英美文學中常見的習慣用語及其影響
在文學作品中,作家也常常巧妙運用習慣用語來塑造人物形象或營造氛圍,增加作品的藝術(shù)感染力和表現(xiàn)力。因此,習慣用語豐富了語言的表達方式,也反映了人們特定的審美取向和情感表達習慣。
(一)英美文學中常見的習慣用語
英美經(jīng)典文學作品中頻繁出現(xiàn)的習慣用語不僅讓作品更具時代感,還對情節(jié)和人物塑造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2]。例如,《簡·愛》中使用的成語和俚語,為主人公的內(nèi)心世界增添了層次感,為讀者呈現(xiàn)了更為立體的人物形象。這些習慣用語的精準運用不僅使作品更加生動,也為讀者留下深刻印象。通過對習慣用語的使用方式進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背后隱藏的文化內(nèi)涵和作者的用意。中國漢語里講的“揮金如土”,放在英語中卻是“spent money like water”。這些習慣用語的選用不僅是為了追求文學表達的多樣性,更是為了反映當時社會風貌和人們的思想觀念。在文學作品中,習慣用語被廣泛運用,豐富了語言表達的方式,“go for wool and come home to shave”(去偷羊毛,回家時反被剃光了頭)和中國的“偷雞不成蝕把米”有異曲同工之妙。習慣用語在不同語言環(huán)境和文化中豐富了語言的表達方式,也反映了人們特定的審美取向和情感表達習慣。
(二)習慣用語對文學作品表達的影響
習慣用語在文學作品中不僅增強了作品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還極大地豐富了文本文化內(nèi)涵[3]。通過使用熟悉的習慣用語,作家能夠更直接地觸及讀者的情感共鳴,使作品更具有生動性和親和力。這種方式不僅可以加深讀者對作品的理解,還能夠在文學作品中傳遞特定的文化價值觀念,從而提升作品的藝術(shù)品位和深度。通過運用恰當?shù)牧晳T用語,作者可以更為生動地描繪人物的個性特征和情感狀態(tài),使人物形象更加立體和鮮活。比如,通過一個人物在關(guān)鍵時刻說出的一句習慣用語,讀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內(nèi)心世界和情感變化,從而更深入地參與故事情節(jié)。習慣用語所帶來的熟悉感和情感共鳴,使讀者更容易理解和沉浸在作品的世界之中。這種熟悉感也會增強讀者對作品的認同感和情感投入,從而提升作品的閱讀體驗。
二、英美文學作品翻譯中習慣用語的對比分析
通過比較英美文學作品中常見的習慣用語的翻譯方式,最終目標是為翻譯人員提供有效的參考,以提高翻譯準確性和文化適應(yīng)性。
(一)詞匯和表達方式的不同
1.音譯和直譯的差異。在翻譯實踐中,靈活運用音譯和直譯,結(jié)合具體情境和目的,可以更好地實現(xiàn)翻譯的準確性和流暢性,從而有效傳達原文信息和文化內(nèi)涵。音譯更多地注重于傳達原音和文化內(nèi)涵,如“龍虎榜”“奧林匹克”等;而直譯更側(cè)重于保留原文的語義,例如“人山人?!薄皁nce in a blue moon”。分析英美文學中的詞匯應(yīng)用對比,我們不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兩種文學傳統(tǒng)的差異和聯(lián)系,還可以更好地把握詞匯在文學作品中的微妙運用和翻譯挑戰(zhàn)。以“brilliant”為例,在英國文學中可能更多指“杰出”的意味,而在美國文學中則可能更強調(diào)“閃亮”的含義。這種差異不僅體現(xiàn)了語言習慣上的不同,也反映了文化背景上的差異。一些詞匯可能在英國文化中具有特定的象征意義,而在美國文化中則可能被賦予不同的隱喻。這種文化背景下詞匯的演變和變化,直接影響了它們在文學作品中的應(yīng)用和翻譯方式。
2.同一概念的不同表達方式。通過挖掘語言在不同文學作品中的體現(xiàn),我們可以深入探討作者的寫作技巧、文化背景以及人物塑造等方面,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文學作品中的情感表達和人際關(guān)系處理。以“道歉”“感謝”“好吃”為例,探討英美翻譯中的各自表達方式。
(1)道歉。英美文學中常見的道歉用語既反映了作品中人物之間的情感交流,也承載著文化背景下的社會規(guī)范與禮儀。在英美文學作品中,道歉用語的使用情境和表達方式呈現(xiàn)出一定的差異。例如,在英國文學中,常見的道歉用語如“Sorry”或“Apologies”,通常體現(xiàn)出一種含蓄、客氣的風格,強調(diào)對他人的尊重和禮貌。而在美國文學中,則更傾向于直接表達,如“I’m sorry”或“I apologize”,展現(xiàn)出一種直率、坦誠的特點。不同作家在描寫道歉情節(jié)時的語言選擇和風格特點也反映了他們背后的文化因素。一些英國作家如簡·奧斯汀或查爾斯·狄更斯常常通過復(fù)雜的場景和對話來描繪道歉,強調(diào)人物間微妙的情感變化和社會等級關(guān)系。相比之下,美國作家如馬克·吐溫或歐亨利則更注重幽默和諷刺,通過道歉情節(jié)來反映社會現(xiàn)實或揭示人性弱點,展示出不同的文學風格。這些語言選擇和風格特點的差異,體現(xiàn)了英美文化中對于道歉的不同態(tài)度和認知方式。
(2)感謝。英美文學中的感謝方式不僅是文字間的禮貌表達,更承載著作家對人性、社會關(guān)系以及文化傳統(tǒng)的思考。在日常生活中,禮貌用語如“thank you”被廣泛運用,不僅是一種教養(yǎng)的體現(xiàn),也是社會互動的必備元素。然而,在文學作品中,查爾斯·狄更斯在《霧都孤兒》中通過主人公奧利弗的感謝之言“Thank you,sir”,展現(xiàn)了貧困少年對善良人士的感激之情,體現(xiàn)了狄更斯作品中關(guān)注社會階層和人性善惡的主題。
(3)好吃。不同作家在描寫美食時展現(xiàn)出獨特的語言選擇和風格特點,背后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因素。歐亨利的短篇小說《禮物的智慧》中對火腿和瑪?shù)铝盏案獾拿鑼懞啙嵜髁?,體現(xiàn)了美國文化中的實用主義和簡約風格;而在英國作家羅琳的《哈利·波特》系列中,魔法世界的魔藥和魔法食物則展現(xiàn)了英國文化中對奇幻和傳統(tǒng)的追求。通過英美文學中代表性的食物描寫片段,我們發(fā)現(xiàn),英美作家在描繪食物時常常側(cè)重于不同的方面:英國作家可能更加注重食物的歷史淵源和文化內(nèi)涵,而美國作家則更傾向于描述食物的口感和外觀。這種差異需要在翻譯過程中進行細致考量,以確保作品在跨文化傳播中能夠準確傳達作者想要表達的意義。
(二)文化和歷史背景對英美文學翻譯習慣用語的影響
1.英國文化特點對英美文學翻譯習慣用語的影響。英國文學傳統(tǒng)對翻譯習慣用語的塑造是一個相互交織、相互借鑒的過程。從莎士比亞到19世紀小說再到英國詩歌,每個時期的文學作品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豐富了翻譯領(lǐng)域的語言表達。首先,莎士比亞作品中的習慣用語在翻譯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莎士比亞的古典詩句和戲劇臺詞中的習語和隱喻,經(jīng)常被譯者們視為挑戰(zhàn),需要在跨語言傳達中找到平衡點,既不失原著的美感,又能使翻譯流暢自然。其次,19世紀英國小說家如簡·奧斯汀和查爾斯·狄更斯創(chuàng)作的作品也對翻譯習慣用語產(chǎn)生了影響。這些小說以其精致的語言和豐富的描述聞名,其中包含大量反映當時社會風貌和人文關(guān)懷的習語。同時,這些經(jīng)典作品中的習慣用語也為后世文學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的語言資源和啟發(fā)。
2.美國文化特點對英美文學翻譯習慣用語的影響。美國文化多樣性對翻譯風格有著深遠的影響,移民文化的融合、少數(shù)族裔文化的貢獻以及都市文化、俚語和流行文化的獨特影響,共同塑造了美國翻譯作品豐富多元的風格,使其更具有時代感和地域特色。首先,移民文化的融合促成了美式英語翻譯中多元文化習慣用語的形成。不同文化背景的移民帶來了各自獨特的語言習慣和表達方式,這些習慣用語在翻譯過程中漸漸融入了美國英語之中,豐富了翻譯風格。例如,西班牙裔移民的語言風格可能會在翻譯中加入一些西班牙語的習慣用語,從而為美式英語注入新的元素。此外,美國都市文化、俚語以及流行文化如嘻哈文化也對翻譯風格產(chǎn)生著獨特的影響。都市文化中蘊含著現(xiàn)代化的語言表達和新興流行的詞匯,這些詞匯常常會在翻譯中被靈活運用,使得翻譯作品更具時代感和流行元素。俚語作為都市文化的一部分,也會在翻譯中發(fā)揮一定作用,讓翻譯作品更貼近當?shù)啬贻p人的口語表達。嘻哈文化使得翻譯作品更加生動有趣。
三、基于習慣用語視角英美文學翻譯策略與技巧
高質(zhì)量的翻譯對于提高文學作品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成功的文學作品翻譯不僅能夠讓原作品的魅力得到更多人的體驗,也能夠促進文學作品在全球范圍內(nèi)的影響力和價值得到傳承和持續(xù)發(fā)展。
(一)深入了解源語言和目標語言文化
1.學習源語言文化。源語言文化蘊含著獨特的價值觀念、歷史背景和社會習俗,這些元素貫穿文字之中。例如,中國古代詩詞中常見的婉約、含蓄,反映了中國人內(nèi)斂的情感表達方式,若譯者不能理解這一點,就很難準確傳達原作的情感。英語中“snow”可以細分為“flurry”“blizzard”等詞匯,譯者需要根據(jù)目標語言的特點進行恰當選擇。未能充分理解源語言文化可能導(dǎo)致的誤譯和文化誤解。如將英文中“raining cats and dogs”直譯為中文“狗和貓下雨”,顯然不能準確傳達原文所要表達的意思。
2.研究目標語言文化。研究目標語言文化能夠準確傳達原作精神和情感,僅僅依靠字面意思可能無法完全表達原作的深層含義,因為不同語言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可能存在差異[4]。英語中的“home”可能代表著溫馨、安全的概念,而直譯成某些語言卻只能簡單表示“住所”。通過深入了解目標語言文化,翻譯者可以更好地把握原文的意圖,避免文化誤譯,確保譯文準確地傳達了原作的精髓。
(二)考慮讀者的文化背景和理解能力
讀者的文化背景、教育水平和閱讀習慣會影響他們對翻譯作品的理解和接受。不同的文化背景可能使讀者對翻譯作品中文化內(nèi)涵的理解有所偏差,而教育水平和閱讀習慣則會影響讀者對語言表達和文學風格的敏感度,從而影響其對翻譯作品的欣賞程度。英國人說“l(fā)orry”表示卡車,而美國人說“truck”。
為了提高讀者的文化理解能力,可通過多讀多看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學作品,以增加文化知識儲備。閱讀文學作品可以幫助讀者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思想、價值觀和歷史,拓寬視野。比如,閱讀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小說、詩歌和散文,可以使讀者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文化底蘊,培養(yǎng)跨文化的理解和包容心態(tài)。通過文學作品,讀者可以體驗到豐富多樣的文化表達形式,從而提升對不同文化的感知和認知能力。因此,在學習和使用英語時,需要特別注意習語的正確用法和含義。
(三)英美文學靈活運用翻譯技巧,保持趣味和寓意
1.直譯與意譯的平衡。在翻譯過程中,這種平衡旨在實現(xiàn)最佳翻譯效果,同時保持原文的風格和意圖。直譯可以幫助保留原文的原汁原味,而意譯則有助于更好地傳達原文的意義和情感。為了實現(xiàn)直譯與意譯的平衡,有兩種方法可供選擇。一種方法是先進行直譯,然后再進行潤色。這種方式可以確保翻譯的準確性,同時也給予翻譯者機會在潤色的過程中進行必要的意譯,使譯文更加通順自然。另一種方法是部分段落直譯,部分段落意譯。這種靈活的方式可以根據(jù)原文的特點和表達需求,在不同段落中采用不同的翻譯策略,以確保整體連貫性和統(tǒng)一性。
2.尋找等效表達。翻譯不僅僅是簡單的語言轉(zhuǎn)換,更是要確保原文中所包含的意義、情感能夠在目標語言中得以準確表達。通過等效表達,翻譯者可以有效地傳遞原作中的信息和情感,使讀者能夠在目標語言中獲得和原文相似的閱讀體驗。文學作品往往具有獨特的風格、情感和意圖,因此保持原作風格和情感的一致性就顯得至關(guān)重要。等效表達使翻譯者能夠保持原作的文學風格和意境,使譯文能夠傳達出原作所蘊含的精髓和情感。這種對等傳達不僅有助于讀者更好地理解原作,也提升了翻譯作品的質(zhì)量和可讀性。
結(jié)束語
在探討英美文學翻譯中的文化差異時,習慣用語作為一個重要的研究視角,揭示了許多有趣的發(fā)現(xiàn)。通過對習慣用語在翻譯中的應(yīng)用和轉(zhuǎn)化進行比較分析,發(fā)現(xiàn)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習慣用語的獨特含義和表達方式。這些發(fā)現(xiàn)不僅拓展了我們對英美文學的理解,還促進了跨文化交流和翻譯實踐的深入發(fā)展。通過挖掘習慣用語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研究者們揭示了英美兩國人民在思維方式和語言表達上的差異,為文學翻譯提供了更為豐富的參考依據(jù)。
參考文獻
[1]李艷芳.不對等現(xiàn)象在英美文學作品翻譯中的體現(xiàn)[J].中國民族博覽,2023(22):223-225.
[2]梁潔.跨文化交際中的中西禮貌用語習慣異同探究[J].大學,2020(19):72-73.
[3]唐竹.基于習慣用語視角探討英美文學翻譯中文化差異對比[J].品位·經(jīng)典,2024(1):57-59,88.
[4]白雪晴.目標語言文化與外語語言教學動態(tài)交互分析[J].遼寧科技學院學報,2021,23(3):47-49.
作者簡介:周甜(1985— ),女,漢族,湖南湘陰人,湖南外貿(mào)職業(yè)學院,講師,碩士。
研究方向:英語,英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