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今天咱們來讀這本《大衛(wèi)惹麻煩》吧!”孩子滿懷期待地望向我。
“好??!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大衛(wèi)究竟惹下了哪些有趣的麻煩吧!”我溫柔地將孩子擁入懷中,輕輕翻開繪本的扉頁,伴隨著溫馨的氛圍,我們沉浸在了故事的海洋里……
“好了,今天就讀到這。大衛(wèi)接下來還會如何‘興風作浪’呢?讓我們明日揭曉!”
這溫馨的一幕,是我們父子倆近兩年來堅持親子閱讀的真實寫照。閱讀,已悄然融入了我們的日常生活,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然得如同呼吸與眨眼。
書籍作為人類文明的瑰寶,歷經(jīng)千年的洗禮,從石刻的斑駁到絲綢的細膩,從竹簡的質樸到宣紙的雅致,直至今日的電子化飛躍,它承載著先人的智慧與哲思。
莎士比亞曾說過:“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蹦敲?,如何點燃孩子對閱讀的熱愛,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閱讀習慣呢?作為父親,我愿分享點滴心得。
談及激發(fā)閱讀興趣,幼兒時期無疑是黃金時段。此階段的孩子,對色彩斑斕的畫面、情節(jié)簡明的故事情有獨鐘。因此,在孩子2歲左右時,我精心挑選了《好餓的毛毛蟲》《貪吃的小蛇》《大衛(wèi),不可以》等以圖畫為主、趣味橫生、易于理解的繪本作為閱讀的啟明星,引領孩子步入知識的殿堂。至今,我仍清晰地記得,當《大衛(wèi),不可以》中大衛(wèi)光溜溜地奔跑于街頭的畫面映入眼簾時,孩子那純真的笑聲,仿佛是對自己童年趣事的一次溫馨回憶。
作為父親,我深知如果自己沉迷于電視與網(wǎng)絡,卻強求孩子熱愛閱讀,無異于緣木求魚。于是,我始終與孩子并肩閱讀,用飽含情感的嗓音,把故事講得娓娓動聽。如講述《世界上最好的爸爸》時,看到小熊為逃避睡眠而夜游,偶遇各種動物爸爸的情節(jié),我就變換語調,惟妙惟肖地模仿著各種動物,逗得孩子捧腹大笑,他也樂此不疲地模仿我,扮演小熊,沉浸于閱讀的樂趣之中。此外,我還常跳出書本的束縛,自由發(fā)揮,豐富故事內(nèi)容,有時,一幅畫面便能編織出一段長長的奇幻旅程。
讓閱讀變得妙趣橫生,是激發(fā)孩子閱讀興趣的良方。對孩子而言,游戲無疑是最大的樂趣。在看完《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后,我們一家三口上演了一場真人版的“尋母記”。我化身為小蝌蚪,媽媽則扮演青蛙媽媽,而孩子則肩負起扮演“尋親”途中遇見的所有小動物的重任。通過角色扮演游戲,孩子對閱讀的興趣愈發(fā)濃厚,同時也鍛煉了他諸多能力,可謂“一石多鳥”。
至于培養(yǎng)閱讀習慣,我認為持之以恒是關鍵。為了讓孩子持之以恒地閱讀,家長需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家長要積極參與閱讀,并堅持不懈。如果家長自身都無法持之以恒,又怎能苛求孩子呢?
其次,閱讀應如品茗,細品慢咽,不可一飲而盡。家長可效仿評書大師,在故事的關鍵處暫停,留下懸念。如《不一樣的卡梅拉》之《我不是膽小鬼》中,當黃鼠狼即將圍攻雞舍時,我故意暫停,留下懸念:“小雞們能否戰(zhàn)勝狡猾的黃鼠狼?它們將如何應對?”讓孩子滿懷期待地等待下一次閱讀的到來。
最后,購書時盡量選擇系列書籍。如《不一樣的卡梅拉》《小熊和最好的爸爸》系列叢書,每本書之間都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這樣在一段時間內(nèi),孩子總有新書可讀。隨著時間的推移,閱讀的習慣便悄然生根。
在親子閱讀的旅途中,父親的陪伴如同一盞明燈,照亮孩子前行的道路。每一次共讀,都是一次心靈的觸碰和情感的交流。它不僅激發(fā)了孩子對知識的渴望,更培養(yǎng)了閱讀習慣與獨立思考的能力。父愛伴讀,不僅讓孩子在閱讀中汲取智慧與力量,更讓孩子感受到了家庭的溫暖與幸福。
(作者系天津市紅橋區(qū)第二實驗小學教師)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