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我出生于安徽六安霍邱縣的一個小鄉(xiāng)村。2008年,因為一場車禍,我永遠地失去了爸爸;2009年,因為一場意外事故,我失去了媽媽。年僅五歲的我成為孤兒,跟著姥姥姥爺一起生活。姥爺股骨頭壞死,后癱瘓臥床,2022年去世。奶奶也在2020年查出子宮癌晚期,堅持治療三年后去世。
人情冷暖、生死離別,讓人覺得痛苦無奈,貧困則容易讓人失去希望。感謝國家政策的支持與社會愛心人士,在他們的幫助下,我走出逆境,自立自強,不懈奮斗,最終有幸與朋友們在此分享我的經(jīng)歷與感悟。
得益于學費減免、助學貸款及助學金等政策,我得以在天津美術學院,追逐我的版畫夢想,讓理想照進現(xiàn)實。
自入學以來,我連續(xù)兩年智育成績和綜合測評成績排名第二,先后獲得天津美術學院一等獎學金、二等獎學金,三好學生、優(yōu)秀干事等榮譽稱號,以及校級演講比賽優(yōu)秀獎等。我堅信用知識改變命運,用奮斗書寫青春,以刻苦努力求真知,以實際行動定初心。
奮斗不息,砥礪前行。在美院的歲月里,我不僅收獲了知識的寶藏,更經(jīng)歷了心靈的洗禮。我學會了感恩,學會了在挑戰(zhàn)中成長,更學會了以滿腔熱忱迎接每一個未知的明天。
在美院學習版畫的兩年時光里,我堅持不懈,鉆研專業(yè),不僅掌握了技藝的精髓,更在藝術的海洋中找到了自我表達的獨特方式。美院為我鋪設了一條通往藝術深海的寬廣航道,隨著對版畫藝術的深入理解與實踐,我越發(fā)感受到這一領域的廣闊與深邃。在數(shù)字化時代,版畫藝術并沒有被邊緣化,反而以更加多元的形式融入現(xiàn)代生活,如數(shù)字版畫、綜合材料等新興技法的出現(xiàn),為版畫藝術注入了新的活力。
我每天堅持創(chuàng)作,從選材、打磨、上蠟到圖案設計,再到用鋒利的刻刀細致雕刻,一件件作品陪我度過了無數(shù)個寂靜的夜晚,見證了我從青澀到逐漸成熟。
從艱難困苦中走來,我披荊斬棘,每當我拿起畫筆,世界仿佛安靜下來,只留下我與色彩和線條的交流。繪畫讓我學會觀察生活中的細微美好,用色彩表達內(nèi)心的喜怒哀樂。在堅持繪畫的過程中,我培養(yǎng)了耐心和毅力,一件件作品也見證著我成長的足跡。
我一直在想為親人做些什么,于是進行了一些創(chuàng)作。在作品《田野中的姥姥》中,“姥姥”在金黃的麥田中踱步,麥穗在茁壯成長;《記憶中的一家》中,“我”坐在父親肩膀上,和母親歡聲笑語……
我十八歲告別家鄉(xiāng)來到天津,開啟了求學之路。我努力地追趕,努力地生活。學習中,我不忘提升自己的政治素養(yǎng)與思想境界,積極奉獻,樂于助人,用實際行動傳遞溫暖。在學生會這個集體里,我不斷成長,收獲友誼與經(jīng)驗。生活中,我以微薄之力回饋社會、傳遞溫暖,積極參與守護“瓷娃娃”志愿活動、殘障人士志愿活動、安徽省城鄉(xiāng)車站幫扶老人志愿活動、無償獻血等。我堅信愛的力量,利用寒暑假期,將所學回饋社會,為孩子們搭建藝術的橋梁,讓愛與希望的蓓蕾在生命的旅途中綻放。
始于微末,發(fā)于華枝。生命的跋涉從來不因艱難而回頭,卻會因奮斗而一路高歌。感恩學校教我如何求知,感恩社會教我如何生活。展望未來,我將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優(yōu)異的成績,回饋國家的培育之恩,書寫屬于自己的輝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