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延綿數千年,與我們的文化根基深厚是分不開的。然而,在信息化高速發(fā)展的今天,孩子們是伴著電子產品長大的,對于他們而言,傳統(tǒng)的、民族的東西,實在是有些模糊、有些遙遠。很多風俗、傳統(tǒng)節(jié)日已慢慢淡出年輕人的生活,在這種背景下,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顯得尤為重要。春節(jié),是教育孩子的黃金時期,家長或老師該如何培養(yǎng)孩子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和情感認同呢?本期“話題縱橫”欄目編發(fā)的這組稿件,希望能對讀者有所啟迪和幫助。
在信息化、網絡化高速發(fā)展的時代,人們接受信息的方式從黑白文字轉化為彩色圖像、從靜態(tài)無聲轉化為動態(tài)音效……不僅是孩童的成長越來越離不開各類電子產品,家長們的工作生活也被“一網打盡”,甚至越套越牢。
在并不久遠的過去,讀書寫字本是再尋常不過的日用常行,而今卻變得很奢侈、頗另類。從甲骨文到金文的漢字意象,再到漢隸唐楷的正大氣象,書體的流變伴隨著漢字的演進,見證了中國幾千年的文化變遷,以獨特的意態(tài)和美感呈現著中華民族的歷史。于當下之際,孩童與家長皆應擔起文化傳承之重任,筆墨揮灑間傳承華夏風雅,使書法之美在新時代浪潮中恒久流傳,愈發(fā)醇厚。
書法是中華文化的瑰寶
書法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絕非僅是藝術之表象,更是文化傳承之血脈。其文字性和文學性,恰似兩翼,貫穿于書法藝術肌理。書法,乃中國文化之精魂,青少年能否肩負起承繼與發(fā)展書法藝術之重任,關乎書法文化傳承之興衰。
筆者認為,關于書法的意義與疆界,可從四個維度展開,即文心、法象、筆道、墨魂。文心之文,是獨體為文、合體為字之文,是仰觀天文、人文化成之文;文心之心,是漢字作為中華文化之核心之心,是“文則數言乃成其意,書則一字已見其心”的書者之心,是書者尤當本乎的天地之心。漢字是中華文明的源代碼,是先民法天地、法自然、遠取諸物、近取諸身的創(chuàng)造物,書者將自我的精神、風度、器識、學養(yǎng)、志意、才情等要素賦予漢字書寫之中,書法誕生了。
“書”自“文”之始即蘊含著人的生命意象,殷商甲骨文像是剛剛出生的嬰孩,兩周金文好似到處亂
跑的頑皮小子,秦代小篆儼然學成規(guī)矩的少年,兩漢的隸書強健了少年的體魄,漢代的草書開啟了少年的心智,魏晉的楷行草全面見證了青年的“成人禮”,人的精神將“書”撐起,書的意象因“人”而弘大。
書法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青少年是繼承和發(fā)展書法藝術的重要群體,關系著書法文化的傳承。不僅如此,由于書法是植根于漢字這種特殊土壤的藝術瑰寶,具有民族精神的豐厚內涵,蘊藏著豐富的文學、歷史、哲學和審美知識,對于青少年來說,如果能在自己成長的過程中,長期堅持學習書法,也將得到人生中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書法教育傳承的隱憂
近年來,中小學書法進課堂聲勢愈發(fā)高漲,然而具體的學情不容樂觀,各階段存在著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需要引起家庭、學校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重視。
第一,在低幼階段,孩子們的手部肌肉尚未健全,過早地拿筆習字,往往導致執(zhí)筆手型緊握,很難糾正,從而錯失了掌握松活執(zhí)筆姿勢的最佳時機,無法獲得彈性用筆的基本能力,這不僅影響了書寫質量,也不利于孩子們書寫習慣的養(yǎng)成。
第二,中小學校內書法專業(yè)師資相當匱乏,多由語文或美術教師兼任,這些教師雖有一定的書法基礎,但缺乏系統(tǒng)的書法專業(yè)知識,難以滿足深入學習的需求。盡管學校在書法教室硬件設施上投入不小,但其內部的軟件系統(tǒng)形同虛設,行之有效的課程體系建設還不夠完善且很難落實。
第三,校外培訓機構為了迎合家長急于求成的心理,往往只針對幾幅成品讓學生反復描摹,既不注重書寫姿勢等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更不具備完整的課程體系。硬筆書法缺乏必要的規(guī)范,軟筆書法缺乏合理的學習系統(tǒng),這種功利性的教學方式,無法為孩子們提供全面、系統(tǒng)的書法教育,不利于學生書法素養(yǎng)的提升。
第四,全國已超過100所大學招收書法學本科專業(yè),無論是聯考還是校考,考核方式不太一致,總體上以臨摹經典與模擬創(chuàng)作為主,偏重于基本技能,無需具備大量的專業(yè)知識,因此成為綜合類考生通過短期培訓轉向藝術學習的首選。
第五,考研深造、尋找相關就業(yè)崗位等是本科學生面臨的重要課題,然而,很多學生即使到了以論文為導向的碩博階段,都不曾對古今書學脈絡、經典碑帖技巧、經史傳統(tǒng)譜系、現當代藝術觀念等內容進行學習,沒能形成完整認知與實踐性掌控。
研習書法可養(yǎng)性修德
近年來,筆者深感讀屏時代青少年書法觀的建立最為緊要,家長朋友們對于書法的認知直接關系著孩子的從學、從師,實在是不可不慎!特別是對于關注書法、熱衷傳統(tǒng)的朋友來說,“厘清書法的觀念”是其終身學習的起點與目標,“尋繹書法的意義”是其孜孜以求的動力與方向,“開拓書法的疆界”是其樂此不疲的探索與發(fā)現。
現將“書法”二字試著拆解為書之體、筆之法,書之體是指篆、隸、草、行、楷,依漢字字體之嬗變,深究詳察一目了然;筆之法是指每種書體背后的筆法,即篆法、隸法、草法、行法、楷法。非窮研篆籀必乏于古意,非精工隸法終失于雅正,不詳究楷法無由得八法之原理,不熟習行草無由悟筆道之自然,遍習諸體的總目標是觀其會通、得其圓通,了悟諸體間的最大公約數——筆法。
回顧近四十年的青少年書法教學,早期有描紅自
修、師父課徒之別,或歐或顏、或柳或趙,多局限于
一碑一體、一家一派之內,一言以蔽之——寫大字。那時,宣傳欄大字報、商家門面牌匾,毛筆尚多有用武之地,寫大字有著極為實用的意義。后來,隨著電腦、手機的普及,毛筆、硯臺退出了人們的生活。
從另一個層面考察,自國內書法專業(yè)碩士、博士學位的相繼設立,書法系、書法學院橫空出世,書法學科化建設轟轟烈烈,美術學院體系內的書法專業(yè)屬性在藝術學、美術學領域被不斷重塑。
書法是文化,也是藝術,但教書法要講科學性、系統(tǒng)性。教育部印發(fā)《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規(guī)范漢字書寫教育的通知》,提出“培養(yǎng)良好書寫習慣”“提高規(guī)范書寫水平”“傳承優(yōu)秀漢字文化”等八項舉措,正是讓孩子們愛上書寫,通過書法親近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在書寫過程中,他們可以提高修養(yǎng),“修”旨在自省自查、日新又新、修補不足;“養(yǎng)”則是確認優(yōu)長、持續(xù)保有、養(yǎng)成自覺。書寫習慣的養(yǎng)成也是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筆筆不茍,持之以恒,才能實現陶冶性靈、煥發(fā)氣質、修養(yǎng)身心、提升境界的深遠意義。
后世習書皆自臨摹入手,以形摹形墮入下乘,應當以形察勢、以形味象,從結果推演過程、從終點意會起點。其間漢字的演進伴隨著書法的流變,文心、法象中蘊涵著異常強烈的中國文化特質:知白守黑、曲全枉直,以正治國、以奇用兵,技近乎道,明確體現著老莊的道家思想;方圓曲直、剛柔動靜,尤能窺測出易學的陰陽法則;中鋒意識的背后則有著中庸思想……既關聯著中國文化中的儒道精神、經史傳統(tǒng),更凝聚著歷代文士的古典情懷、價值導向。
總之,對孩子們來說,若于成長之途,持之以恒研習書法,必能收獲人生中至為珍貴之精神瑰寶。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