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03年5月末6月初,留學(xué)日本的魯迅在拒俄運動的高潮中撰寫《斯巴達之魂》,闡明了以愛國、尚武、犧牲為精神內(nèi)涵的“國民”觀念。魯迅的“國民”觀念在留學(xué)仙臺醫(yī)學(xué)專門學(xué)校時期再度強化,幻燈片上所見日軍斬殺俄探的刺激,促使他棄醫(yī)從文,立志改變“愚弱的國民”的精神。然而,魯迅返回東京后并沒有將此前的“國民”觀念作為改造中國人精神的思想資源,而是通過將“國民”相對化,建立起以“立人”為核心的個人主義價值觀,進而重構(gòu)“國民”、批判“獸性之愛國”。20世紀20年代中期,魯迅通過重述斬殺俄探故事、編選留日時期的文章,再一次清理了自己留日初期的“國民”觀念。
青年周樹人1906年3月從仙臺醫(yī)學(xué)專門學(xué)校退學(xué)、棄醫(yī)從文的故事,人們耳熟能詳。不過,“棄醫(yī)從文”這一行為中的“國民”觀念問題值得進一步追問。進行這種追問,要回到魯迅《〈吶喊〉自序》中的那段經(jīng)典表述:“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于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于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雹僭谶@段表述中,“文藝”是工具性的,即“善于改變精神”的工具,而這種工具改造的對象,則是“愚弱的國民”。這意味著,對此時的周樹人而言,主要問題不是“文藝”,而是“愚弱的國民”及其“精神”。那么,國民何以成為問題?怎樣的國民才是不“愚弱”的?魯迅棄醫(yī)從文之后是用怎樣的思想資源改造國民精神的?進行這種追問,我們能夠發(fā)現(xiàn)魯迅留日時期(1902—1909) 思想與文學(xué)的起點是國民,其國民觀念有一個從建構(gòu)到轉(zhuǎn)化的過程。從這個過程,可以進一步理解魯迅留日時期思想觀念的整體性與復(fù)雜性,并重新認識“仙臺魯迅”。
一、魯迅留日前期的“國民”建構(gòu)
國民觀念乃國家意識之伴生物,一旦人們意識到國家的存在以及自己所屬的國家,國民觀念即隨之產(chǎn)生。不過,國民觀念、國民身份成為自覺的、實踐性的問題,需要某種契機,而對外國的切身體驗,即為契機之一種。在此意義上,身為大清國子民的青年魯迅,是因留學(xué)日本而獲得了切身、鮮明的國民與國家觀念。較早體現(xiàn)這種觀念的文本,是他初到日本時寫在寄給周作人的照片上的題詞。魯迅1902年4月4日乘船抵達日本橫濱,開始留學(xué)生活,4月中旬便穿上弘文學(xué)院的校服去照相。他將照片寄給在南京求學(xué)的周作人,照片背面的題詞曰:“會稽山下之平民,日出國中之游子,弘文學(xué)院之制服,鈴木真一之撮影,二十余齡之青年,四月中旬之吉日,走五千余里之郵筒,達星杓仲弟之英盼。”②雖然題詞并未使用“國民”概念,但表達了樸素的國民觀念?!叭粘鰢兄巫印币徽Z強調(diào)的是自己作為中國人(游子) 與異國日本的關(guān)系,對于身份與距離的強調(diào)即為國民觀念的自覺。
魯迅建立起明確、具體的國民觀念是在拒俄運動進行中的1903年,呈現(xiàn)其國民觀念的典型文本是歷史小說《斯巴達之魂》。此小說寫于1903年5月末至6月初③,分兩次發(fā)表在當年6月、11月的《浙江潮》雜志第5、第9期。小說講述的是古希臘城邦斯巴達的軍民與波斯帝國侵略軍鏖戰(zhàn)的故事,塑造了忠烈女性涘烈娜的形象。小說序言曰:“西歷紀元前四百八十年,波斯王澤耳士大舉侵希臘。斯巴達王黎河尼佗將市民三百,同盟軍數(shù)千,扼溫泉門(德爾摩比勒)。敵由間道至。斯巴達將士殊死戰(zhàn),全軍殲焉。兵器蕭森,鬼雄晝嘯,迨浦累皆之役,大仇斯復(fù),迄今讀史,猶懔懔有生氣也。我今掇其逸事,貽我青年。嗚呼!世有不甘自下于巾幗之男子乎?必有擲筆而起者矣?!雹荇斞竸?chuàng)作這篇小說是為了喚起、激勵青年同胞,而小說的根本問題是國民。在小說中,斯巴達英雄的愛國主義精神、尚武精神和犧牲精神,均以國民身份為載體,這集中體現(xiàn)在小說對于涘烈娜故事的講述。
涘烈娜出場時,“首若飛蓬,非無膏沐,蓋將臨蓐,默祝愿生剛勇強毅之丈夫子,為國民有所盡耳”⑤。就是說,即將分娩的涘烈娜,生育子女并非為自己,亦非為丈夫和家族,而是為了國民。生育子女是為了讓子女為國家而戰(zhàn),因此她希望生一個強壯的兒子。這樣,個人的生育行為完全被納入國家倫理,成為國民行為。恰在此時,涘烈娜的丈夫亞里士多德因患眼病、思念妻子從戰(zhàn)場歸來。涘烈娜為丈夫的生還感到羞恥,斥曰:“我夫既戰(zhàn)死,生還者非我夫?!薄熬撬拱瓦_之武士乎?何故其然,不甘徒死,而遽生還。則彼三百人者,奚為而死?噫嘻君乎!不勝則死,忘斯巴達之國法耶?以目疾而遂忘斯巴達之國法耶?‘愿汝持盾而歸來,不然則乘盾而歸來?!?xí)聞之……而目疾乃更重于斯巴達武士之榮光乎?”⑥遂自刎而亡。對于涘烈娜這種有違常理的決絕,小說解釋道:
讀者得勿疑非人情乎?然斯巴達固爾爾也。激戰(zhàn)告終,例行國葬,烈士之毅魄,化無量微塵分子,隨軍歌激越間,而磅礴戟刺于國民腦筋里。而國民乃大呼曰:“為國民死!為國民死!”且指送葬者一人曰,“若夫為國民死,名譽何若!榮光何若!”
五個連用的“國民”,表明《斯巴達之魂》中國民身份至高無上,人與人的關(guān)系是通過國民同一性建立起來的。國民身份的崇高價值超越了家庭、夫妻、母子等倫理關(guān)系,并將為了國家的流血犧牲神圣化。
《斯巴達之魂》是戰(zhàn)爭題材的作品,且有特定的創(chuàng)作背景,因此其塑造的國民具有“軍國民”屬性。小說主人公不僅高揚尚武精神,而且懷著強烈的流血沖動和死亡沖動。小說盡情渲染了戰(zhàn)斗、流血、死亡的壯烈。前引“為國民死!為國民死!”的吶喊外,另有更具體的描寫:“旭日最初之光線,今也閃閃射壘角,照此淋漓欲滴之碧血,其語人以昨日戰(zhàn)爭之烈兮?!薄皡群案駬?,鮮血倒流,如鳴潮飛沫,奔騰噴薄于荒磯?!薄暗端橐樱℃棻M矣!壯士殲矣!王戰(zhàn)死矣!”
要言之,《斯巴達之魂》乃強調(diào)國民身份、培養(yǎng)國民觀念、弘揚國民價值的文本。這種國民觀念可以命名為“國民主義”,作為《斯巴達之魂》作者的青年魯迅乃國民主義者。既往的魯迅研究多在愛國主義、尚武精神的層面把握《斯巴達之魂》的主題⑨,盡管有充分的文本依據(jù),卻并未抵達小說蘊含的最深層。
《斯巴達之魂》乃國民主義文本,《浙江潮》雜志發(fā)表該作時也為其制造了“國民∕軍國民”語境。具體表現(xiàn)是,《浙江潮》第9期刊載《斯巴達之魂》時,不僅將《斯巴達之魂》和《少年軍(三)》并置,而且在《斯巴達之魂》前后放置了兩首舊體詩。
《少年軍》是《浙江潮》發(fā)表的同題系列小說,先后共發(fā)表三篇。第一篇為《浙江潮》第1期“小說”欄頭條,可見其在刊物所占位置的重要。此篇講述的是美國南北戰(zhàn)爭期間軍校學(xué)生從軍報國的故事,發(fā)表時未署作者名,標明的體裁為“軍事小說”?!墩憬薄返?期發(fā)表《少年軍(二)》時,作者署名“喋血生”,在序言中說:“予昔曾著《少年軍(一)》記南美學(xué)生軍,予愛軍國民精神如第二性命。至少年軍人,其一片奇突歷史,尤令人聞而駭絕?!雹饪梢姡渡倌贶姟废盗凶髌肥窃谒茉燔妵裥蜗?、弘揚軍國主義精神?!墩憬薄返?期“小說”欄共刊載小說三篇,前兩篇即為《少年軍(三)》和《斯巴達之魂》?!渡倌贶姡ㄈ分v述的是法國大革命期間69名學(xué)生軍為國而戰(zhàn)的故事,小說主人公依然是軍國民。這樣,《斯巴達之魂》與《少年軍(三)》的并置實質(zhì)上強化了兩篇小說的“國民∕軍國民”主題。
此外,舊體詩的添加尤有深意。在《浙江潮》第9期上,《少年軍(三)》位于第115至121頁,《斯巴達之魂》位于第123至127頁,兩篇之間的第122頁上印著一首七律:“嗚喑獨滅虎狼秦,絕世英雄生有真。俎上肯貽天下笑,座中惟覺沛公親。等閑輿地分強敵,慷慨頭顱贈國民。如此殺身猶灑落,憐他功狗與功臣?!痹凇端拱瓦_之魂》“完結(jié)”的第127頁,小說文字占頁面約三分之二,余白處印著一首七絕:“不拚一死報封疆,忍使湖山牧虎狼。當日本為妻子計,而今何面見三光?!眱墒自娋词鹱髡呙瑢崬橹袊旁?。七律乃清代文學(xué)家蔣士銓的《烏江項王廟》,七絕為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紀事”詩之一。必須注意,這里刊載的《烏江項王廟》與蔣士銓原詩有三處異文。一是首聯(lián)的前二字原詩為“喑嗚”,二是頸聯(lián)前一句中的“輿地”原詩為“割地”,三是頸聯(lián)第二句“慷慨頭顱贈國民”原詩為“慷慨將頭贈故人”。前兩處異文與原文含義相近,無關(guān)宏旨,或為抄錄者的筆誤或手民誤植,而第三處顯然是刻意的修改——將“故人”改為“國民”。這種修改賦予了原詩以現(xiàn)代意義,對國民的強調(diào)亦與《少年軍(三)》《斯巴達之魂》的“國民∕軍國民”內(nèi)涵統(tǒng)一起來。在上下文關(guān)系上,這首詩既可以看作《少年軍(三)》的結(jié)語,又可以視為《斯巴達之魂》的引言,發(fā)揮著用“國民”統(tǒng)合兩篇小說的功能。文天祥紀事詩與《斯巴達之魂》同樣有契合之處。此詩為文天祥斥責(zé)降元名將呂文煥的作品,而詩中的“當日本為妻子計,而今何面見三光”兩句,可以直接用于涘烈娜對丈夫的斥責(zé)。在《斯巴達之魂》中,丈夫私自返鄉(xiāng)的原因之一是愛妻子(對妻子解釋何以歸來時說“以愛卿故”)。顯然,這兩首古詩是精心挑選的,參與了《斯巴達之魂》的意義生成,構(gòu)成了作品的一部分??上В端拱瓦_之魂》被編入魯迅文集之后喪失了這個重要語境。
此時擔(dān)任《浙江潮》編輯、向魯迅約稿并刊發(fā)《斯巴達之魂》的人是魯迅好友許壽裳。因此,“ 《少年軍(三)》+古詩+ 《斯巴達之魂》”的組合方式應(yīng)為許壽裳的設(shè)計,改“故人”為“國民”有可能是二人的“共謀”。在此意義上,《斯巴達之魂》是魯迅與許壽裳共同制造的國民主義文本。事實上,留日時期的許壽裳確實也在思考國民問題。1908年,他在《河南》雜志上發(fā)表論文《興國精神之史曜》,探討政府與國民的關(guān)系,論文開頭即稱“興國不在政府而在國民,不在法令而在自覺”。《興國精神之史曜》發(fā)表時署名“旒其”,何為“旒其”?周作人回憶說:“他寫好文章,想不出用什么筆名,經(jīng)魯迅提示,用了‘旒其’二字,那時正在讀俄文,這乃是人民的意義云?!笨梢姡搅?908年,魯迅與許壽裳依然在共同探討“國民”(人民) 問題。
1903年的魯迅何以成為國民主義者并制造出國民主義文本《斯巴達之魂》?這部作品的創(chuàng)作有宏大、多元的歷史、思想、知識背景,魯迅國民觀的形成有多種原因,須專文論述。這里要強調(diào)的是旅日、留日中國人“國民”話語語境的影響——具體說來是梁啟超、拒俄運動、《浙江潮》雜志等三方面的影響。梁啟超《斯巴達小志》與魯迅《斯巴達之魂》的關(guān)系已經(jīng)被研究者指出,其《新民說》第17節(jié)《論尚武》同樣與《斯巴達之魂》有多方面關(guān)聯(lián)?!墩撋形洹?903年3月27日、4月11日在《新民叢報》第28、29期上刊載,一個月后魯迅創(chuàng)作了《斯巴達之魂》?!墩撋形洹访鞔_指出“尚武者,國民之元氣,國家所恃以成立,而文明所賴以維持者也”,而且寫及斯巴達人如何給新生兒體檢、如何對少年進行軍事訓(xùn)練、女性如何剽悍等。這些均可在《斯巴達之魂》中找到對應(yīng)內(nèi)容。在此意義上,可以說《斯巴達之魂》是魯迅版的“新民說∕論尚武”。拒俄運動1901年3月開始于中國國內(nèi),但在日中國留學(xué)生積極參與,成為急先鋒。1903年4月28日,日本《時事新報》用“號外”緊急發(fā)布了沙俄企圖吞并中國東北三省的消息,次日中國留學(xué)生就在東京成立拒俄義勇隊,舉行集會,發(fā)表講演。對于“國民”命運與責(zé)任的強調(diào),正是多人講演的重要內(nèi)容。義勇隊臨時議長湯槱(湯爾和) 在講演中說:“大丈夫日日言不得死所。今俄人于東三省之勢力,日本警報,諸君既已知悉,此真我輩堂堂國民流血之機會?!薄拔抑袊约孜缫詠?,久成為世界三等國。以三等國民而敢與世界最大雄國死抗,我輩雖為大炮炸成飛灰,還不值得么?”中國留日女學(xué)生團體共愛會成員胡彬夏在講演中說:“嗚呼!我最愛之祖國,將為他族所統(tǒng)轄。我最親之同胞,將為異種所奴隸。豈不傷也!豈不恥也!我等既為國民,則國之安樂,當共享之,國之患難,當共肩之?!痹谌罩袊司芏磉\動中的“國民”,是與“軍國民”一樣的。拒俄義勇隊成立不久因遭日本警方干涉,改名“軍國民教育會”。軍國民教育會會員徽章近乎軍國主義精神符號:徽章正面為軒轅黃帝像,黃帝身披鎧甲,手執(zhí)板斧,已經(jīng)被戰(zhàn)神化,徽章背面則是“帝作五兵,揮斥百族,時維我祖,我膺是服”16個字,與正面戰(zhàn)神化的黃帝形象相呼應(yīng)。湯槱、胡彬夏的講演,拒俄義勇隊改名軍國民教育會等情況,《浙江潮》第4期“留學(xué)界記事”專欄的《拒俄事件》一文有詳細記載,魯迅一定讀過。而且《拒俄事件》引錄的拒俄義勇隊致北洋大臣袁世凱的信,講述了希臘人抗擊波斯入侵者的故事。《浙江潮》第4期刊載《拒俄事件》,第5期即發(fā)表了《斯巴達之魂》。《斯巴達之魂》與《拒俄事件》在斯巴達故事、女國民形象、國民愛國諸方面是相通的,《斯巴達之魂》序言中的“波斯王澤耳士”“全軍殲焉”等表述均見于《拒俄事件》的相關(guān)引錄,因此,拒俄運動中的國民自覺與相關(guān)報道《拒俄事件》一文也是推動魯迅創(chuàng)作《斯巴達之魂》的重要因素之一?!墩憬薄窞闁|京浙江同鄉(xiāng)會會刊,1903年2月創(chuàng)刊之初即以弘揚愛國精神、啟蒙國民、塑造國民為己任。創(chuàng)刊號卷首所載《浙江潮發(fā)刊詞》曰:“可愛哉浙江潮!可愛哉浙江潮!挾其萬馬奔騰、排山倒海之氣力,以日日激刺于吾國民之腦,以發(fā)其雄心,以養(yǎng)其氣魄?!卑l(fā)刊詞所附章程中三條“宗旨”的第二條即為:“本志立言務(wù)著眼國民全體之利益,于一人一事之是非不暇詳述。” 《浙江潮》創(chuàng)刊號刊載的第一篇文章“社說”(社論)《國魂篇》,強調(diào)國民、愛國心、國魂三者的關(guān)系,凸顯國民身份的重要性:“嗚呼!吾中國人以無愛國心聞天下。夫未有國民不自愛其國,而國乃能存者也。夫未有國民腦質(zhì)中無一點國魂在,而愛國心能發(fā)達者也。”如前所述,《浙江潮》發(fā)表的第一篇小說《少年軍》也是塑造“軍國民”的作品。青年魯迅作為浙江同鄉(xiāng)會成員、《浙江潮》讀者,勢必受到該刊“國民∕軍國民”觀念的影響?!端拱瓦_之魂》的題目可視為對《國魂篇》文題的摹寫,魯迅《斯巴達之魂》所受《少年軍》的啟發(fā)也已為研究者指出。
顯然,20世紀初在日中國人群體中存在著一股國民啟蒙思潮。1903年春夏之交的魯迅一方面接受這種思潮的影響成為國民主義者,另一方面創(chuàng)作《斯巴達之魂》以國民觀念啟蒙同胞。在此過程中,魯迅本人亦已高度自我國民化,將愛國、尚武、犧牲的精神融化在自己的血液中。因此,他才可能寫出那四句詩:“靈臺無計逃神矢,風(fēng)雨如磐暗故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薄拔乙晕已]軒轅”可以看作對“慷慨頭顱贈國民”的改寫,“軒轅”是中國人的符號,是拒俄運動背景上特定的“國民∕軍國民”身份。
魯迅創(chuàng)作《斯巴達之魂》時正在弘文學(xué)院就讀,從弘文學(xué)院結(jié)業(yè)后,1904年9月離開東京前往仙臺,入仙臺醫(yī)學(xué)專門學(xué)校。獨自置身于日本人群體,《斯巴達之魂》高揚的國民觀念被強化。他在1904年10月8日從仙臺寫給同鄉(xiāng)蔣抑卮的信中說:
樹人到仙臺后,離中國主人翁頗遙,所恨尚有怪事奇聞由新聞紙以觸我目。曼思故國,來日方長,載悲黑奴前車如是,彌益感喟。聞素民已東渡,此外浙人頗多,相隔非遙,竟不得會。惟日本同學(xué)來訪者頗不寡,此阿利安人亦殊懶與酬對,所聊慰情者, 我舊友之筆音耳。近數(shù)日間,深入彼學(xué)生社會間,略一相度,敢決言其思想行為決不居我震旦青年上,惟社交活潑,則彼輩為長。以樂觀的思之,黃帝之靈或當不餒歟。
這段話中的“中國主人翁”“故國”“日本同學(xué)”“此阿利安人”“彼學(xué)生社會間”“我震旦青年”“黃帝之靈”等表述,均為國民觀念之體現(xiàn)。魯迅對“黃帝之靈”的信心位于“我以我血薦軒轅”意志的延長線上。
總體來看,1902至1905年間魯迅的國民觀念有一個以《斯巴達之魂》為制高點的歷史脈絡(luò)。置身仙臺,在日俄戰(zhàn)爭幻燈片上發(fā)現(xiàn)“愚弱的國民”并立志改變國民精神,是魯迅留日前期持續(xù)關(guān)注、思考國民問題的結(jié)果。
二、《破惡聲論》的“國民”批判及其周邊
魯迅具體講述幻燈片事件的文章是《〈吶喊〉自序》(1922) 和《藤野先生》(1926)。這兩篇文章對中國“愚弱的國民”的呈現(xiàn)都是在與日本人的對比中進行的?!丁磪群啊底孕颉穼懙溃?/p>
其時正當日俄戰(zhàn)爭的時候,關(guān)于戰(zhàn)事的畫片自然也就比較的多了,我在這一個講堂中,便須常常隨喜我那同學(xué)們的拍手和喝采。有一回,我竟在畫片上忽然會見我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了,一個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據(jù)解說,則綁著的是替俄國做了軍事上的偵探,正要被日軍砍下頭顱來示眾,而圍著的便是來賞鑒這示眾的盛舉的人們。
《藤野先生》寫道:
第二年添教霉菌學(xué),細菌的形狀是全用電影來顯示的,一段落已完而還沒有到下課的時候,便影幾片時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戰(zhàn)勝俄國的情形。但偏有中國人夾在里邊:給俄國人做偵探,被日本軍捕獲,要槍斃了,圍著看的也是一群中國人;在講堂里的還有一個我。
“萬歲!”他們都拍掌歡呼起來。
在這兩段描寫中,“愚弱”的中國人與日本人的對比是二重性的:既與幻燈片(“畫片”或“電影”) 上的日本軍人對比,又與教室里觀看幻燈片的日本學(xué)生對比。兩種對比都在凸顯中國人與日本人的差異:日本軍人為國家而戰(zhàn),日本學(xué)生為日本的勝利歡呼,而中國人則是“愚弱”的,盡管有被殺或鑒賞被殺之別,但同樣強壯卻麻木。
不言而喻,這種對比同時也是一種價值判斷。如前所述,魯迅在《斯巴達之魂》中贊美愛國、尚武、富于犧牲精神的斯巴達國民,其國民觀念中包含著對國民與國家關(guān)系的界定。限于對自己國家的態(tài)度而言,日俄戰(zhàn)爭中為國家而戰(zhàn)的日本軍人,仙臺醫(yī)專教室里為日軍勝利而鼓掌歡呼的日本學(xué)生,都是忠誠的日本國民,是斯巴達勇士、涘烈娜那樣的國民。既然如此,當魯迅將上述中國人與日本人的差異作為國民問題來認識、試圖改變中國人的精神狀態(tài)時,在特定的邏輯中,中國人獲得斯巴達人、日本人的精神,就是擺脫“愚弱”、成為優(yōu)秀國民的必然途徑。換言之,斯巴達人和日本人的愛國、尚武、犧牲,就成為魯迅改造中國“愚弱的國民”的思想資源之一。
魯迅1906年3月棄醫(yī)從文、從仙臺回到東京后,確實在繼續(xù)思考國家建設(shè)、國民建構(gòu)問題。1907年,他在《文化偏至論》中說:“誠若為今立計,所當稽求既往,相度方來,掊物質(zhì)而張靈明,任個人而排眾數(shù)。人既發(fā)揚踔厲矣,則邦國亦以興起。奚事抱枝拾葉,徒金鐵國會立憲之云乎?”“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內(nèi)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脈,取今復(fù)古,別立新宗,人生意義,致之深邃,則國人之自覺至,個性張,沙聚之邦,由是轉(zhuǎn)為人國?!边@里,“邦國”“沙聚之邦”“人國”等詞都包含著對國家的想象,魯迅在從文化角度對國家建設(shè)進行多方面的思考。同樣是在1907年,關(guān)于國民,他在《摩羅詩力說》中說:“夫國民發(fā)展,功雖有在于懷古,然其懷也,思理朗然,如鑒明鏡,時時上征,時時反顧,時時進光明之長途,時時念輝煌之舊有,故其新者日新,而其古亦不死。”“國民精神之發(fā)揚,與世界識見之廣博有所屬。”這都是對國民精神的闡述。不過,比之《斯巴達之魂》的國民觀念,一個變化已經(jīng)發(fā)生:“自覺至”
“個性張”的“國人”并非《斯巴達之魂》中那種以愛國、尚武、犧牲為精神特征的國民;《文化偏至論》對“金鐵”之“鐵”(軍事) 的否定,以及文章開頭對于“輇才小慧之徒,于是競言武事”的批判,均與尚武相沖突??梢姡斞笚夅t(yī)從文后并沒有將自己原有的國民思想作為治療中國人“愚弱”的精神資源,“國民發(fā)展”“國民精神”均已成為新問題。此即《文化偏至論》主張的“立人”:“是故將生存兩間,角逐列國是務(wù),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舉;若其道術(shù),乃必尊個性而張精神?!?/p>
在“立人”的思想背景上,從1907年的《摩羅詩力說》到1908年的《破惡聲論》,魯迅重構(gòu)甚至否定了國民?!赌α_詩力說》第三節(jié)寫及法德戰(zhàn)爭中拿破侖的失敗:“敗拿破侖者,不為國家,不為皇帝,不為兵刃,國民而已。國民皆詩,亦皆詩人之具,而德卒以不亡?!边@里依然在強調(diào)國民的重要性,但國民已經(jīng)與“國家”“兵刃”分離,“皆詩人之具”(所謂“國民皆詩”),并非《斯巴達之魂》中那種為國而戰(zhàn)、為國而死的國民,亦非日俄戰(zhàn)爭中或仙臺醫(yī)專教室里的那種日本國民?!皣窠栽姟睆娬{(diào)的是詩歌的力量,而非國民身份的力量。在此文第七節(jié),魯迅借勃蘭兌斯之口提出了“獸愛”問題:
千八百三十一年波闌抗俄,西歐諸國右波闌,于俄多所憎惡。普式庚乃作《俄國之讒謗者》暨《波羅及諾之一周年》二篇,以自明愛國。丹麥評騭家勃闌兌思(G. Brandes) 于是有微辭,謂惟武力之恃而狼藉人之自由,雖云愛國,顧為獸愛。特此亦不僅普式庚為然,即今之君子,日日言愛國者,于國有誠為人愛而不墜于獸愛者,亦僅見也。
在這里,魯迅視“惟武力之恃而狼藉人之自由”的愛國為“獸愛”,提出了“人愛”的觀念,將“愛國”區(qū)分為“人愛”與“獸愛”兩種。在此邏輯中,作為愛國主體的國民即被劃分為“人的國民”與“獸的國民”?!皭蹏辈⒎墙詾檎x行為,有的甚至是“獸性”的體現(xiàn)。
未完稿《破惡聲論》與《文化偏至論》是相繼發(fā)表的?!段幕琳摗钒l(fā)表于《河南》雜志第7期(1908年8月5日發(fā)行),《破惡聲論》發(fā)表于同刊第8期(1908年12月5日發(fā)行)。后者與前者一樣闡述了個人主義思想、“立人”思想,曰:“蓋惟聲發(fā)自心,朕歸于我,而人始自有己;人各有己,而群之大覺近矣?!薄肮式裰F所望,在有不和眾囂,獨具我見之士,洞矚幽隱,評騭文明,弗與妄惑者同其是非,惟向所信是詣,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毀之而不加沮,有從者則任其來,假其投以笑傌,使之孤立于世,亦無懾也。則庶幾燭幽暗以天光,發(fā)國人之內(nèi)曜,人各有己,不隨風(fēng)波,而中國亦以立?!辈贿^,《破惡聲論》是將“人之自我”置于與“國民”“世界人”的矛盾關(guān)系中來界定的,明確質(zhì)疑時人所謂“國民”,進而尖銳批判“獸性之愛國”。
關(guān)于“國民”,《破惡聲論》曰:
聚今人之所張主,理而察之,假名之曰類,則其為類之大較二∶一曰汝其為國民,一曰汝其為世界人。前者懾以不如是則亡中國,后者懾以不如是則畔文明。尋其立意,雖都無條貫主的,而皆滅人之自我,使之渾然不敢自別異,泯于大群,如掩諸色以晦黑,假不隨駙,乃即以大群為鞭箠,攻擊迫拶,俾之靡騁。……二類所言,雖或若反,特其滅裂個性也大同。
這里,“國民”與“世界人”均被作為“自我”的否定性力量而受到否定。“自我”作為魯迅建立的有別于“國民”和“世界人”的第三種身份,將“國民”以及“世界人”相對化。至此,魯迅完成了國民觀念的轉(zhuǎn)變,其留日時期所謂的“國民”因此成為動態(tài)的、歧義性的概念。
關(guān)于“獸性之愛國”,《破惡聲論》曰:
是故嗜殺戮攻奪,思廓其國威于天下者,獸性之愛國也,人欲超禽蟲,則不當慕其思?!w獸性愛國之士,必生于強大之邦,勢力盛強,威足以凌天下,則孤尊自國,蔑視異方,執(zhí)進化留良之言,攻小弱以逞欲,非混一寰宇,異種悉為其臣仆不慊也。
這里所謂的“獸性愛國之士”,本質(zhì)上是“強大之邦”“攻小弱以逞欲”的國民。
魯迅“立人”思想、“自我”觀念的形成是將國民相對化甚至“反國民”的結(jié)果,在此意義上,《斯巴達之魂》與《破惡聲論》是對立性的文本,后者完成了對前者的重構(gòu)。這種轉(zhuǎn)換是魯迅留日時期思想的根本性轉(zhuǎn)換,也是魯迅整個思想發(fā)展過程中的第一次重要轉(zhuǎn)換。不過,這并不意味著魯迅否定了《斯巴達之魂》的國民主義。斯巴達人的愛國并非“攻小弱以逞欲”的獸性的愛國,而是反侵略的正義的愛國(“人愛”)。但是,《斯巴達之魂》呈現(xiàn)的單一性、單向性國民在《摩羅詩力說》《破惡聲論》中已經(jīng)不存在,《斯巴達之魂》褒揚的犧牲沖動和死亡美學(xué)在《摩羅詩力說》中也不再被贊美。這里所謂的“單一性、單向性國民”,是指在反侵略戰(zhàn)爭中被定義、只為國家奉獻、擱置了主體性與個人權(quán)利的國民,即國家本位的國民。
魯迅對“國民”的重構(gòu)、對“自我”的強調(diào),意味著重新處理國民與國家(政府)的關(guān)系。這從《破惡聲論》對列夫·托爾斯泰“不奉命”觀點的有條件認同中可見一斑。《破惡聲論》在批判那種“惟援甲兵劍戟之精銳,獲地殺人之眾多,喋喋為宗國暉光”的所謂“愛國”時,即引用了托爾斯泰“政家之罪”“不奉命”等觀點:
識者有憂之,于是惡兵如蛇蝎,而大呼平和于人間,其聲亦震心曲,豫言者托爾斯泰其一也。其言謂人生之至可貴者,莫如自食力而生活,侵掠攻奪,足為大禁,下民無不樂平和,而在上者乃愛喋血,驅(qū)之出戰(zhàn),喪人民元,于是家室不完,無庇者遍全國,民失其所,政家之罪也。何以藥之?莫如不奉命。
托爾斯泰“惡兵如蛇蝎”,視“侵掠攻奪”為“政家之罪”,因而主張“不奉命”。魯迅視托爾斯泰為“識者”“豫言者”,乃肯定其自立、反戰(zhàn)、反國家權(quán)力的價值觀。在這里,國民獲得了與國家相對的主體性,國民身份與國家(政府) 均被相對化。當然,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拒俄運動、創(chuàng)作了《斯巴達之魂》的魯迅深知國家對國民的重要性,不會完全認同托氏的無政府主義觀點,而僅僅是將其觀點作為“理想”予以肯定,所謂“故其所言,為理想誠善,而見諸事實,乃佛戾初志遠矣”。
從1903年的《斯巴達之魂》到1908年的《破惡聲論》,魯迅的國民觀念經(jīng)歷了一個建構(gòu)和顛覆性重構(gòu)的過程。這種轉(zhuǎn)變何以發(fā)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思想觀念層面,尼采、叔本華、拜倫等西方哲學(xué)家、詩人對魯迅留日后期個人主義思想的影響已經(jīng)被充分論述,無需贅言。就現(xiàn)實的國民體驗而言,魯迅棄醫(yī)從文與“棄國民從個人”的共時性、同構(gòu)性,意味著這種轉(zhuǎn)變的契機依然是幻燈片事件。從國民的角度看,幻燈片事件導(dǎo)致的是多種意義上的國民自覺。通過幻燈片,魯迅看到了中國“愚弱的國民”,同時看到了別樣的國民以及諸國國民之間的巨大差異,而后者更重要。關(guān)于那個時空中復(fù)雜的看與被看的關(guān)系以及魯迅身處的位置,研究者已經(jīng)做了充分闡釋,這里要強調(diào)的是,在那個多種時空交錯、三種國民(日本人、俄國人、中國人) 并存的空間,魯迅不僅要面對中國“愚弱的國民”,還要面對不“愚弱”的俄國國民、日本國民,并且意識到自己的位置與身份。身為具有自覺國民意識的中國人,他不可能接受雇傭中國人做偵探的俄國國民和斬殺中國人、為日軍勝利而歡呼的日本國民。面對俄國國民、日本國民,《斯巴達之魂》中的單一性、單向性國民勢必被相對化。這應(yīng)是幻燈片事件對魯迅的另一重意義?!镀茞郝曊摗穼Α肮バ∪跻猿延钡呐兄?,已經(jīng)包含著魯迅對幻燈片上的俄國國民與日本國民的認識(下文的論述會證明這一點)。不僅如此,魯迅觀看幻燈片時獲得的“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這種覺悟,與《斯巴達之魂》所述棄嬰問題也保持著否定性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涘烈娜斥責(zé)從戰(zhàn)地歸來的丈夫時說:“妾將娩矣,設(shè)為男子,弱也則棄之泰噶托士之谷;強也則憶溫泉門之陳跡,將何以廁身于為國民死之同胞間乎?”所謂“弱也則棄之泰噶托士之谷”,《魯迅全集》有詳注:“據(jù)普魯塔克《列傳·來庫古傳》第十六節(jié),古代斯巴達的新生嬰兒,必須經(jīng)過國家長老的檢查,認為健壯合格的,才準許父母養(yǎng)育,否則就命令拋到泰噶托士(Taygetus) 山谷的棄嬰場?!倍斞冈谟^看幻燈片、發(fā)現(xiàn)“愚弱的國民”時明確將體格的健壯相對化,意味著他確實已經(jīng)開始調(diào)整《斯巴達之魂》的國民觀念。對魯迅來說,幻燈片事件導(dǎo)致的棄醫(yī)從文是醫(yī)學(xué)向文學(xué)的轉(zhuǎn)折點,也是兩種國民觀念的轉(zhuǎn)折點。
三、20世紀20年代中期魯迅的“國民”重述
講述1906年初棄醫(yī)從文故事的《〈吶喊〉自序》寫于1922年12月3日,文中所述國民問題不僅是魯迅留學(xué)仙臺時期曾經(jīng)面對的,而且是他身處“五四”新文化運動落潮期、撰寫《〈吶喊〉自序》時直接面對的。事實上,《〈吶喊〉自序》中的“愚弱的國民”“改變精神”等問題,正是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被講述出來的,與陳獨秀1917年在《文學(xué)革命論》中提出的“建設(shè)平易的抒情的國民文學(xué)”主張一脈相承。在《〈吶喊〉自序》中,魯迅甚至將自己紹興會館時期的沉潛、自我麻醉表述為“沉入國民中”,在負面意義上使用“國民”概念。從創(chuàng)作《斯巴達之魂》到寫《〈吶喊〉自序》,魯迅近二十年間持續(xù)思考國民問題。而且,寫了《〈吶喊〉自序》后魯迅在繼續(xù)思考。20世紀20年代中期,他通過對斬殺俄探事件的重新敘述、對留日時期文章的取舍,再一次清理了自己留日時期的國民觀念。
20世紀20年代魯迅寫及斬殺俄探事件的文章共三篇,分別是《〈吶喊〉自序》(1922年12月)、《俄文譯本〈阿Q正傳〉序及著者自敘傳略》(1925年5月)、《藤野先生》(1926年10月)。《俄文譯本〈阿Q正傳〉序及著者自敘傳略》的相關(guān)敘述僅有一句,而且是《〈吶喊〉自序》中相關(guān)敘述的縮寫,故略而不論。必須注意的是,《〈吶喊〉自序》和《藤野先生》對同一事件的敘述有明顯差異,如《〈吶喊〉自序》中的“畫片”“砍下頭顱”在《藤野先生》中變成了“電影”“槍斃”等。程巍從“砍下頭顱”與“槍斃”之別,對刑場空間的變化與“看客”的位置問題做了精彩分析。這里要強調(diào)的是,兩篇文章更大的差異在于敘事脈絡(luò)不同。《〈吶喊〉自序》主要是呈現(xiàn)兩種國民的差異、將事件作為棄醫(yī)從文的契機來敘述,而《藤野先生》則將事件置于“我”與日本同學(xué)的關(guān)系中來敘述,并表達“我”對日本同學(xué)的認識,包含著更主動、明確的價值判斷。在《藤野先生》中,魯迅講述了《〈吶喊〉自序》未曾講述的日本同學(xué)與列夫·托爾斯泰的關(guān)系——日本同學(xué)因懷疑藤野先生漏題而以“你改悔吧”一語教訓(xùn)“我”。為何是“你改悔吧”?《藤野先生》寫道:
“你改悔罷!”
這是《新約》上的句子罷,但經(jīng)托爾斯泰新近引用過的。其時正值日俄戰(zhàn)爭,托老先生便寫了一封給俄國和日本的皇帝的信,開首便是這一句。日本報紙上很斥責(zé)他的不遜,愛國青年也憤然,然而暗地里卻早受了他的影響了。
這段描寫的核心是托爾斯泰對日俄戰(zhàn)爭的批判,及其反戰(zhàn)思想對日本某些“愛國青年”的影響,與下文看到斬殺俄探而歡呼“萬歲”的日本學(xué)生構(gòu)成了對立、否定關(guān)系。這樣一來,《〈吶喊〉自序》呈現(xiàn)的“愚弱的國民”(中國人) 與愛國的日本國民(日本軍人或日本同學(xué)) 的對比,作為一種價值判斷即須重新認識?!丁磪群啊底孕颉穼θ毡緦W(xué)生看日俄戰(zhàn)爭幻燈片的描寫相對簡單,僅僅是“拍手和喝采”,而《藤野先生》的描寫更具體,是“‘萬歲!’他們都拍掌歡呼起來?!痹谶@句話之后,魯迅寫道:“這種歡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這一聲卻特別聽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國來,我看見那些閑看槍斃犯人的人們,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采,——嗚呼,無法可想!”在這段議論中,魯迅已經(jīng)將喊“萬歲”的日本同學(xué)“看客化”,并且將他們與自己回國之后看到的中國“看客”等同起來。而“看客”,在《〈吶喊〉自序》中本來是指幻燈片上看殺頭的中國人。就是說,在《藤野先生》中,“拍掌歡呼”的日本同學(xué)也成了“愚弱的國民”:狂熱地贊美戰(zhàn)爭,為殺戮行為喝彩,同樣是精神的“愚弱”,是“獸性之愛國”。只有基于托爾斯泰式和平主義、人道主義價值觀,才能將那些喊“萬歲”的日本學(xué)生看作“愚弱”。1926年的中年魯迅在《藤野先生》中認同托爾斯泰,與1908年的青年魯迅在《破惡聲論》中認同托爾斯泰,形成了相隔十八年的呼應(yīng)。這種認同都是作為重構(gòu)“國民”的途徑存在的。
在寫《藤野先生》的同時,魯迅編選了文集《墳》?!短僖跋壬穼懹?926年10月12日,《墳》的《題記》寫于1926年10月30日,編后記《寫在〈墳〉后面》寫于1926年11月11日,三篇文章是在三十天內(nèi)寫成的。魯迅編《墳》時,收錄了1907年所寫的《文化偏至論》《摩羅詩力說》等文,并在編后記中強調(diào)《摩羅詩力說》的價值:“倘若硬要說出好處來,那么,其中所介紹的幾個詩人的事,或者還不妨一看?!钡?,留日時期發(fā)表的第一篇作品《斯巴達之魂》卻被他排除。排除的原因,八年之后,1934年底魯迅在將《斯巴達之魂》編入《集外集》時做了說明:
例如最先的兩篇,就是我故意刪掉的。一篇是“雷錠”的最初的紹介,一篇是斯巴達的尚武精神的描寫,但我記得自己那時的化學(xué)和歷史的程度并沒有這樣高,所以大概總是從什么地方偷來的……而且文章又多么古怪,尤其是那一篇《斯巴達之魂》,現(xiàn)在看起來,自己也不免耳朵發(fā)熱。但這是當時的風(fēng)氣,要激昂慷慨,頓挫抑揚,才能被稱為好文章,我還記得“被發(fā)大叫,抱書獨行,無淚可揮,大風(fēng)滅燭”是大家傳誦的警句。
可見,《斯巴達之魂》是被作為宣揚尚武精神的文本刪掉的。不言而喻,同時被刪掉的是尚武精神的載體國民——因為在《斯巴達之魂》中尚武是國民的主要精神內(nèi)涵。按照這個邏輯,《斯巴達之魂》的“反文本”《破惡聲論》應(yīng)當被編入《墳》,未被編入的原因,當在于這是一篇未完成的殘稿。
魯迅編《墳》時,一方面刪掉了以建構(gòu)國民為主旨的《斯巴達之魂》,另一方面收錄了闡述“立人”思想和個人主義觀念的《文化偏至論》《摩羅詩力說》,這意味著,1926年的魯迅再次確認了二十年前自己從“國民”向“個人”的思想轉(zhuǎn)換。這種取舍與《藤野先生》對于幻燈片事件的重新敘述,保持著國民觀念的同一性與共時性。
結(jié)語:從《斯巴達之魂》重新認識魯迅
在中國近代思想史上,國民觀念形成于19、20世紀之交,并且深刻影響著同時代的文學(xué)。1902年,梁啟超撰寫以建構(gòu)國民為主旨的《新民說》和《論小說與群治之關(guān)系》,即為經(jīng)典例證。彼時,留日、旅日中國人的國民意識尤為鮮明。這是因為他們身處異國,國民身份被強化,“國民”概念在獲得意義的過程中也有多種日本元素進入。在此背景上,魯迅1903年在東京創(chuàng)作的《斯巴達之魂》是一個重要的“國民文學(xué)”文本。在魯迅個人的文學(xué)史、思想史上,《斯巴達之魂》的位置更為重要。研究者已經(jīng)指出:“要想考察他如何從地道的‘中國魯迅’成為‘世界魯迅’的過程,探究其文學(xué)及思想的起點,《斯巴達之魂》所遺留下來的珍貴證據(jù)實在不應(yīng)當被忽略?!蹦腿藢の兜氖?,《斯巴達之魂》問世后長期被魯迅本人“默殺”。魯迅1926年編文集《墳》的時候排除了此篇,1934年致信楊霽云談文集編選提及此篇,卻說自己的第一篇作品是1913年發(fā)表的《懷舊》:“其實我的最初排了活字的東西,是一篇文言的短篇小說,登在《小說林》(?) 上。”1934年年底,《斯巴達之魂》才被魯迅編入《集外集》,那已經(jīng)是在作品發(fā)表三十一年之后了。魯迅這種否定態(tài)度本身,恰恰證明著《斯巴達之魂》的重要性——重要到了魯迅本人也難以正視的程度。魯迅本人難以正視,但魯迅研究者必須正視。
周作人曾經(jīng)用“民族主義”一詞概括魯迅留日時期的思想:“豫才在那時代的思想我想差不多可以民族主義包括之,如所介紹的文學(xué)亦以被壓迫的民族為主,俄則取其反抗壓制,希求自由也。”這里所謂的“民族主義”,是指對民族獨立的追求、對民族壓迫的反抗,符合留日后期即編譯《域外小說集》時期魯迅的思想狀況,但未能表達魯迅留日時期思想的整體性與復(fù)雜性。如果對魯迅留日時期不同階段的思想做具體概括,那么弘文學(xué)院時期即創(chuàng)作《斯巴達之魂》時期乃國民主義,后期即撰寫《摩羅詩力說》《破惡聲論》時期則是個人主義(或曰“自我主義”)?!端拱瓦_之魂》的國民主義是青年魯迅思想的原點之一,后來魯迅是通過對國民的揚棄建立起以“個人”“自我”為中心的“立人”思想體系。在此意義上,“國民∕個人”是闡釋魯迅留日時期思想文化觀念的合理框架。魯迅國民性批判思想的形成亦須以國民觀念的存在為前提。沒有國民即沒有國民性。許壽裳回憶說,魯迅在弘文學(xué)院讀書時經(jīng)常與他討論三個問題:“ (一) 怎樣才是理想的人性?(二) 中國民族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 它的病根何在?”進行這種討論時,正是他們二人聯(lián)手制造、推廣國民主義話語文本《斯巴達之魂》的時候。在魯迅這里,對不同國家國民性差異的強調(diào)意味著對國民身份差異的認識。據(jù)李冬木考證,魯迅首次使用“國民性”概念是1907年在《摩羅詩力說》中。而正是在《摩羅詩力說》里,魯迅進行了國民觀念的重構(gòu)。
立足于《斯巴達之魂》,魯迅棄醫(yī)從文行動中的文學(xué)觀念、啟蒙對象問題皆可重新闡釋。1906年初,魯迅棄醫(yī)從文是以其對文學(xué)力量的信心為前提的。對魯迅來說,這種信心的建立固然依賴多種因素,但1903年《斯巴達之魂》的創(chuàng)作實踐無疑是重要因素之一。換言之,魯迅的文學(xué)啟蒙工作始于1903年創(chuàng)作《斯巴達之魂》,而非始于1906年棄醫(yī)從文。魯迅用棄醫(yī)從文的行動建立了自己的啟蒙者身份,并將“愚弱的國民”作為啟蒙對象,但這種啟蒙者身份的建立具有主觀性?;脽羝洗嬖谥坝奕醯膰瘛保珫|京存在過國民意識強烈、斗志昂揚的拒俄義勇隊。義勇隊員并不“愚弱”,不需要啟蒙,反而啟蒙魯迅,促使他創(chuàng)作《斯巴達之魂》、建立了國民觀念。而且,魯迅對幻燈片上“賞鑒”殺頭者“麻木的神情”的認識,也可以看作主觀性誤讀。姜異新尖銳地指出:“如果魯迅的敘述被認可為在指責(zé)圍觀中國人的話——一個世紀以來,對于‘幻燈片事件’的解讀已經(jīng)成為這樣的固化模式——試問,在任人宰割與屠戮的情境下,誰能夠有資格去麻木不仁地觀看殺戮,誰又敢于冒著被殺的危險去做看客或不去做看客?除非是日本軍隊勒令圍觀,以‘殺雞儆猴’,是謂示眾。在那樣一種暴力情境下,‘被賞鑒這示眾的盛舉’,除了麻木還會有什么樣的神情?”而且,如魯迅在《記念劉和珍君》中所說:“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蹦切┲袊巳タ赐芩喇敒槿哲娝?,其“麻木”也可以理解為仇恨的面具、爆發(fā)前的沉默。而從“據(jù)解說,則綁著的是替俄國做了軍事上的偵探,正要被日軍砍下頭顱來示眾,而圍著的便是來賞鑒這示眾的盛舉的人們”這種敘述來看,“愚弱的國民”話語確實“是解說者的話語”。因此,“棄醫(yī)從文”這一行為與其說證明著啟蒙的必要性,不如說證明著魯迅本人啟蒙愿望的強烈、國民立場的堅定。魯迅成為具有獨特思想觀念的啟蒙者,是在他揚棄“國民”、形成“立人”思想之后。
馬克思說:“人的本質(zhì)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guān)系的總和?!痹诮詠砻褡鍑倚纬傻谋尘跋?,國民與個人都是人同時擁有的身份,是人的必然屬性。如何定義國民與個人,如何處理二者的關(guān)系,是文化問題也是制度問題,是理論問題也是實踐問題。在此意義上,魯迅留日時期的“國民∕個人”觀念是一個十分現(xiàn)代、極具張力的思想框架。而且,他終生思考的問題都可以納入這一框架之中。
作者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文學(xué)研究所
責(zé)任編輯 李松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