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亂世君主的形象在《三國演義》中反復出現(xiàn),在同類的故事情節(jié)中,作者以細致的差別,塑造出幾位形象鮮明且各具特色的悲劇性君主人物,體現(xiàn)出作者“同花異果”的創(chuàng)作技巧,又暗含了以因果報應的觀念勸誡世人堅守儒家倫理道德的價值追求。
[關鍵詞] 《三國演義》" 君主形象" 價值
[中圖分類號] I207.4"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7-2881(2025)05-0003-04
《三國演義》作為我國古代長篇小說的代表作之一,其人物之多鮮有其他小說可比。在近代西方思想的沖擊下,魯迅、胡適等人認為中國古典小說塑造的人物形象有缺陷,這一評價影響深遠,這對于《三國演義》來說顯然是不公正的。正如夏志清反駁胡適時所言:“關羽的形象遠不是像胡適所暗示的那樣給人的是一個不協(xié)調(diào)的印象。實際上作者是將傳說和歷史中的關羽的性格之各個組成部分在作品中協(xié)調(diào)地交織在一起以塑造出一個有機整體形象?!盵1]本文以小說中漢獻帝、曹芳、曹髦、孫皓、劉禪這幾個王朝末期的君主形象為例,來論述作者對人物塑造的功力,以及其中所暗含的思想價值內(nèi)涵。
一、漢室君主形象
這幾個君主中,漢獻帝劉協(xié)的形象最為豐滿,作者所用的筆墨也最多,分別出現(xiàn)在小說的第三、四、九、十、十三、十四、二十、二十四、六十六、八十等回??傮w上來看,聰慧是漢獻帝的突出特征。小說第二回便交代漢獻帝的身世,九歲便處于朝廷的斗爭之中。第三回描寫他在逃難的過程中遇見董卓一行,漢少帝劉辯表現(xiàn)得弱懦不堪,當時還是陳留王的劉協(xié)則沒有喪失掉帝王的威儀,挽回了天子的顏面,毛批亦稱贊:“獻帝此時頗強人意。”[2]劉辯和劉協(xié)的表現(xiàn)對比鮮明,劉辯害怕至極,劉協(xié)則是顯示出極強的心理素質(zhì)。小說第十三回,李傕、郭汜兩方對陣的時候,漢獻帝主動尋找機會,尋求李傕部下賈詡的幫助,又派皇甫酈前往西涼散播謠言,以此削弱李傕的實力。第二十回,在被曹操控制的時候,漢獻帝仍舊不放棄機會,希望借助同宗劉備培養(yǎng)自己的勢力,劉備的皇族身份也因此而坐實,他又將衣帶詔托付給董承。第二十四回,曹操殺董承之后告知漢獻帝,漢獻帝仍一直在與之言語周旋。第六十六回,獻帝又托伏完約劉備、孫權(quán)起兵,企圖里應外合。從這些事情中不難看出,漢獻帝雖然一直處于被控制的境遇,但是依舊沒有放棄興復漢室的希望,一直都在尋求機會,甚至于接近成功,無疑是善于發(fā)現(xiàn)并且利用機會的聰明人,無論如何是不能和昏庸扯上關系的。
再從漢獻帝各個時間段的表現(xiàn)來看,他的形象是有變化的,概括而言即從充滿希望的少年,變成絕望的青年。還是陳留王的漢獻帝初次見到董卓時,還能有帝王的威儀。面對董卓之后的李傕,漢獻帝仍然可以罵出:“逆賊直如此相欺!”之后的曹操更是兇狠,書中寫道:“朝廷大事,先稟曹操,然后方奏天子?!痹S田圍獵事件后漢獻帝思想開始轉(zhuǎn)變,書中這樣描述:
卻說獻帝回宮,泣謂伏皇后曰:“朕自即位以來,奸雄并起:先受董卓之殃,后遭傕、汜之亂。常人未受之苦,吾與汝當之。后得曹操,以為社稷之臣;不意專國弄權(quán),擅作威福。朕每見之,背若芒刺。今日在圍場上,身迎呼賀,無禮已極!早晚必有異謀,吾夫婦不知死所也!”[3]
此時漢獻帝已經(jīng)意識到曹操不僅僅是控制自己,而是想顛覆漢室的江山,因此開始圖謀暗中除掉曹操。事情敗露之后,曹操當面殺了董貴妃,漢獻帝此時說:“董貴妃有五月身孕,望丞相見憐?!薄扒溆诰湃拢鹪闺薰??!贝藭r的漢獻帝已經(jīng)開始從希望轉(zhuǎn)向絕望,面對多次的失敗,漢獻帝的帝王威嚴逐漸消亡。
第六十六回描寫了曹操與漢獻帝的一次會面:
一日,曹操帶劍入宮,獻帝正與伏后共坐。伏后見操來,慌忙起身。帝見曹操,戰(zhàn)栗不已。操曰:“孫權(quán)、劉備各霸一方,不尊朝廷,當如之何?”帝曰:“盡在魏公裁處?!辈倥唬骸氨菹鲁龃搜?,外人聞之,只道吾欺君也?!钡墼唬骸熬艨舷噍o則幸甚;不爾,愿垂恩相舍?!辈俾勓裕恳暤?,恨恨而出。左右或奏帝曰:“近聞魏公欲自立為王,不久必將篡位?!钡叟c伏后大哭。[3]
在曹操面前,漢獻帝只能靠著不忤逆他活下去,知道曹操要篡位也無可奈何,只得大哭,而且讓伏完送信的主意還是伏皇后所提。在此之前,這類事情都是漢獻帝本人的主張,從這個微妙的變化可以看出,漢獻帝已經(jīng)完全喪失了反抗的欲望和動力。伏皇后死后,漢獻帝說:“我命亦不知在何時也。”漢獻帝的思想已經(jīng)徹底轉(zhuǎn)變,從此不做任何反抗,最終曹丕篡位之時,漢獻帝在活著和大義面前選擇了活著。
由差強人意到無法反抗,悲劇的意味就是從這種形象的變化中表現(xiàn)出來的,漢獻帝本是聰慧的少年,但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敗,最終使其變得平庸。作者選取漢獻帝的這些情節(jié)展現(xiàn)給讀者,讀者能從漢獻帝的凄慘身世中體會亂世的險惡,很難不生出惻隱之心,同情他的身世之苦和家國之悲。作者由此引導讀者去批判那些為了權(quán)力去脅迫皇帝的亂臣賊子,歌頌至死不渝的忠義之士。同時,漢獻帝是作者用墨最多的一個末代帝王,以極多的篇幅塑造他悲慘的形象,實際是為三國后期的故事情節(jié)埋下伏筆,對他的悲慘形象的塑造也為魏、蜀、吳幾位末代君主的最終結(jié)局增添了一份悲情。
二、魏、蜀、吳君主形象
曹芳、曹髦、孫亮三人主要在小說的一百零六、一百零九、一百一十三、一百一十四這四回之中出場,人物的處境與漢獻帝頗為相似,都是少年君主被權(quán)臣壓迫,其形象亦同中有異。曹芳、曹髦二人雖無過人之資,但也算不上是昏庸無道的君主。曹芳面對司馬氏的脅迫時,也做出了反抗。第一百零九回,作者特意又安排了一出衣帶詔的故事,曹芳把夏侯玄、李豐等人引入密室,同樣以血寫詔書,希望依靠外部勢力消滅司馬氏,但終究未能遂愿。此處的情節(jié)和漢獻帝時期的情節(jié)頗為相似,這是作者有意安排而非重復雷同。曹髦形象更加鮮明,第一百一十四回剛出場便作詩暗諷司馬家亂臣賊子的行為,面對司馬昭一次又一次的逼迫,他決定先發(fā)制人,親自披甲帶劍以君主的身份去討伐司馬昭,最后壯烈而死。顯然,作者塑造的曹髦,非但不是昏庸的君主,反而是具有骨氣的悲壯英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孫亮在第一百零八回出場,先同孫峻謀劃除去權(quán)臣諸葛恪,第一百一十三回再次出場,作者于三國故事之外,穿插了一段他判斷蜜中鼠屎案的情節(jié),借此襯托出孫亮的聰慧過人之處。面對權(quán)臣孫綝的逼迫時,孫亮也敢于反抗,秘密安排除掉孫綝的計劃,書中寫道:
一日,吳主孫亮悶坐,黃門侍郎全紀在側(cè),紀乃國舅也。亮因泣告曰:“孫綝專權(quán)妄殺,欺朕太甚;今不圖之,必為后患。”紀曰:“陛下但有用臣處,臣萬死不辭?!绷猎唬骸扒淇芍唤顸c起禁兵,與將軍劉丞各把城門,朕自出殺孫綝。但此事切不可令卿母知之,卿母乃綝之姊也。倘若泄漏,誤朕匪輕?!盵3]
孫亮也尋求他人協(xié)助,但比上述幾位多了一些細致的思考,明確告訴全紀不能讓誰知道,但奈何所托之人沒有遵守。即使事發(fā),孫亮也沒有流露出任何恐懼的色彩:“比及平明,吳主孫亮聽得宮門外金鼓大震,內(nèi)侍慌入奏曰:‘孫綝引兵圍了內(nèi)苑?!链笈?,指全后罵曰:‘汝父兄誤我大事矣!’乃拔劍欲出。”他既像三國謀士一樣細心、聰慧,又具備剛烈、勇猛的性格特征,這種英雄氣概絲毫不弱于作者所塑造的其他猛將義士。
曹芳、曹髦、孫亮三人都不是昏君,相反,他們身上還全都顯示出某些反抗的氣質(zhì),作者用三分虛七分實的手法,不斷強化他們的悲慘,從而勾起讀者的情感波動,作者也是在書寫一個必然的悲劇。
蜀漢君主劉禪的形象卻與上述幾人截然相反。在還是嬰兒的時候,劉禪就展現(xiàn)出無憂無慮的愚蠢形象。長坂坡之戰(zhàn),他竟能在趙云的懷里安穩(wěn)睡著。劉備臨死前把劉禪托付給諸葛亮,從此以后劉禪無事不靠諸葛亮,第八十五回:“今朕聞相父之言,如夢初覺,復何憂哉!”第九十七回:“后主大喜,令人持書至漢中,報知孔明?!钡诰攀嘶兀骸昂笾骷辞彩沟綕h中問孔明?!睅缀醴灿袆⒍U出現(xiàn)之處,都有孔明的身影,這既是對劉禪愚蠢形象的塑造,也是對諸葛亮絕智形象的襯托,劉禪可謂無條件地信任諸葛亮,但是這種信任讓讀者感覺,他只是把諸葛亮當成自己享樂的保障。此外,他兩度在北伐有所進展之時聽信讒言,導致功虧一簣。諸葛亮死后,他更是任用宦官黃皓,致使姜維等人遠離朝廷,面對魏國的進犯,在可以抵抗的形勢之下主動投降。如果說前面的這些描寫,塑造的劉禪是一個善良的昏君,那在第一百一十九回中,作者把“樂不思蜀”的典故展開敘說,蜀漢舊臣試圖教劉禪在宴席上應當如何回答司馬昭的問題,結(jié)果劉禪卻沒有表現(xiàn)出一點傷心,被司馬昭嘲笑羞辱一番后還不感到愧疚。作者從魏國人、蜀漢舊臣以及劉禪三個不同的視角切入,表現(xiàn)出三種截然不同的情感態(tài)度,從而把劉禪的昏庸之態(tài)塑造得更加立體,讓人惋惜不已。
作者把劉禪塑造成了一個善良的懦弱昏君,他雖然沒有桀、紂那樣的惡行,但貪圖享樂、毫無主見,其形象所體現(xiàn)的悲劇色彩與前幾位大相徑庭,漢獻帝、曹芳、曹髦、孫亮等人身上體現(xiàn)出王朝即將覆滅之時未能力挽狂瀾的悲劇宿命,而劉禪身上所體現(xiàn)的則是正統(tǒng)王朝后繼無人,明明大有可為卻最終失敗的不甘與無奈。作者反復描寫的幾個君主,實際上是為了塑造出符合作者道德理想的末代君主的形象,這些人物的最終結(jié)局,體現(xiàn)出《三國演義》的濃厚悲劇色彩,它不同于《紅樓夢》之類的細膩悲劇,而是表現(xiàn)英雄在毀滅過程中的悲壯。
三、形象背后之價值
《三國演義》是一部講史小說,這便要求小說的總體情節(jié)必須符合歷史的事實。但在歷史的總體框架下,作者有意識地選取人物事跡組合成一個個鮮明的人物形象,以此來傳達出自身的思想價值。這些看似類同的故事反復在小說中出現(xiàn),實際上是作者別具匠心的體現(xiàn)。
三國時期人物事跡眾多,若是一一加入小說中便不成文章,只能挑選一些能夠體現(xiàn)作者思想價值的人物事跡來書寫小說,因此,寫誰和不寫誰,寫什么故事和不寫什么故事便是作者首先要考慮的事。正是在這樣的思考下,作者以看似相同的故事,來塑造不同的形象。例如寫漢獻帝時,他咬破手指在衣帶上寫字托董承將求救消息帶出去,結(jié)果最終敗露;寫孫亮時,亦有以血書托全紀帶出尋求機會的情節(jié),同樣是以失敗告終。表面看似相同累贅的故事情節(jié),細處卻顯示出差異,漢獻帝在計謀被識破之后只能哀怨自嘆,祈求曹操的憐憫與寬恕,而孫亮的計劃泄露之后,他并未表現(xiàn)出一絲膽怯。二者的形象便產(chǎn)生了鮮明的差異,前者懦弱后者剛烈。古代小說中,不少后來者從中吸取創(chuàng)作經(jīng)驗,例如《水滸傳》寫武松打虎,又寫李逵殺虎,同樣是打虎,但二者的表現(xiàn)完全不同,所展現(xiàn)出來的形象完全不同,金圣嘆稱之為“正犯法”[4]。這種寫作方式不可謂不高明,毛宗崗在《三國演義讀法》中說:“《三國》一書有同枝異葉、同枝異花、同花異果之妙。作文者以善避為能,又以善犯為能。不犯之而求避之,無所見其避也;惟犯之而后避之,乃見其能避也?!盵2]可見故事的類似并不是小說的缺陷,反而能體現(xiàn)出作者的苦心孤詣,而這類創(chuàng)作方法,亦為后代小說家不斷地學習然后改進,這是其藝術(shù)價值的體現(xiàn)。
利用相同的情節(jié)來塑造人物,即作者“同枝異果”的一種創(chuàng)作手段,善用對比,亦是小說塑造的一大手法,且這種對比不僅僅局限于一回之內(nèi),而是伏脈于千里之外,相隔數(shù)十回之遠。如上文所述,漢獻帝與魏國、吳國幾位君主之間的對比,他們都是天生聰慧之人,但都難逃命運的磨難,從正面的對比中看出作者對這類人物的贊賞。同樣,作者也用力塑造了劉禪這一昏庸的君主形象,從反面進行對比?!度龂萘x》一書中,此類對比手法運用自如,像張飛失徐州一節(jié),原因在于飲酒誤事,而呂布失下邳一回,則是因為禁酒遭殃。諸如此類情節(jié),不勝枚舉,猶如群峰相對而存。
除藝術(shù)價值之外,從這些末代君主的形象中也能傳達出作者所贊同的社會觀念。《三國演義》自元末成書以來,經(jīng)過歷代讀者的選擇,直至清代毛綸、毛宗崗父子批改定本,其他版本逐漸式微,毛本最終成為通行本,流行至今?!度龂萘x》中的儒家正統(tǒng)思想不斷得到強化,所以作者對漢獻帝形象的塑造著墨最多,遠超其他幾位末代君主。作者以漢朝皇帝的苦難來表現(xiàn)東漢末年的混亂不堪,在描寫皇帝的同時,往往也是在描寫奸臣,董卓、李傕、曹操幾人的兇狠奸詐性格無不躍然紙上,讀者閱讀之后必然會對皇帝產(chǎn)生同情的心理,由此喚醒讀者的良知,批判亂臣賊子同時呼吁建立一個理想的儒家社會。其他幾位君主情況也是如此,除了劉禪是為了襯托諸葛亮的形象,其他幾位末代君主都是受到權(quán)臣的迫害而遭遇悲劇結(jié)局。顯然,作者在敘述的話語中融入了強烈的人文關懷,以手中之筆來書寫弱者,既是對正統(tǒng)思想的維護,也是對弱者的同情,讀者在閱讀之后很難不對此產(chǎn)生共鳴。
另外,人物形象背后的因果觀念也是作者反復描寫類似事件的用意所在。果報之說,在中國由來已久,《尚書·伊訓》有言:“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5]而宣揚因果報應,在古代小說中也十分常見,對于善的渴望一直以來都是中國人所不懈追求的美好愿望,現(xiàn)實生活的苦難與缺憾,唯有在文人筆下才能得到慰藉。作者在描寫漢獻帝受曹操逼迫時,亦是在為后來曹氏君主被司馬氏欺侮埋下伏筆。其情節(jié)和人物形象的類似恰恰反映的是輪回報應。作者在以小說的方式警示世人,亂臣賊子必然沒有好下場,因果報應的規(guī)律最終會懲罰為惡者。
四、結(jié)語
漢獻帝、曹芳、曹髦、孫亮、劉禪五人,前四者都不是禍國殃民的無道昏君,而劉禪卻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昏君。作者有意營造出這種強烈的對比,把讀者帶入小說之中,體會到一種悲哀與惋惜。五位君主的形象或正面或反面地表現(xiàn)出作者對正統(tǒng)思想的推崇。
參考文獻
[1] 夏志清.中國古典小說導論[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88.
[2] 羅貫中,毛宗崗.三國演義[M].濟南:齊魯書社,2014.
[3] 羅貫中.三國演義[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4] 楊志平,李軍均,張玄.中國古代小說文體史料系年輯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
[5] 王世順.尚書[M].北京:中華書局,2012.
(責任編輯 夏"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