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針對職業(yè)本科通識課中管理學基礎課程的過程性評價探索與實踐,分析了現(xiàn)有評價方式的不足,提出構建科學合理的過程性評價體系,涵蓋理論知識、實踐技能、創(chuàng)新思維及團隊協(xié)作能力等多維度的評價內(nèi)容,采用多元化評價方法與工具,確保評價的全面性與準確性,通過實施策略與反饋改進機制,促進學生學習成效與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為職業(yè)本科管理學基礎教育評價改革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 職業(yè)本科;管理學基礎課程;過程性評價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6400/j.cnki.kjdk.2025.06.022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Process Evaluation in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General Courses
——Taking the Basics of Management as an Example
GUO Yanping ZENG Lingyan ZHANG Kuiyan
(1. School of Management Engineering and Business, Hebe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Handan, Hebei 056038;
2. Xingx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Xin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rps, Tiemenguan, Xinjiang 841007)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process evaluation in the Basics of Management course, a general course for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s. It analyzes the deficiencies of the existing evaluation methods and proposes to construct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process evaluation system. This system covers multi-dimensional evaluation contents such as theoretical knowledge, practical skills,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teamwork ability. By adopting diversified evaluation methods and tools, the comprehensiveness and accuracy of the evaluation are ensured. Through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and feedback improvement mechanisms, it promotes the comprehensiv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iveness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providing new ideas for the evaluation reform of the Basics of Management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programs.
Keywords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Basics of Management course; process evaluation
職業(yè)本科管理學基礎課程以管理學的基本理論與核心概念為基石,融入現(xiàn)代管理的最新理念與實踐案例,旨在使學生全面掌握管理職能、組織結構、領導理論、激勵機制等傳統(tǒng)管理學內(nèi)容,還擴展至戰(zhàn)略管理、人力資源管理、運營管理、市場營銷等前沿領域,以拓寬學生的管理視野,提升其綜合運用管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該課程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通過案例分析、模擬實訓、項目研究等多種教學手段,將學生置于真實或模擬的管理情境中,以增強學生的管理實踐能力,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思維與團隊協(xié)作能力,為學生未來職業(yè)生涯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1" 過程性評價的內(nèi)涵
過程性評價是指以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表現(xiàn)為評價對象,系統(tǒng)地收集、分析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所展示出的知識掌握、技能運用、情感態(tài)度及價值觀等多方面的信息,進而對被評價者的學習成效作出全面、公正判斷的評價模式,它不僅關注學習結果,還重視學習過程的動態(tài)性與發(fā)展性,強調評價的激勵作用;在這一評價范式中,學生的學習行為、思維過程、問題解決能力及團隊協(xié)作精神等均被納入評價范疇,且作為評價學生綜合能力與素質的重要指標,通過持續(xù)地觀察、記錄與反饋,過程性評價旨在促進學生的自我反思與自我調節(jié),幫助學生明確學習方向,激發(fā)內(nèi)在學習動機,從而實現(xiàn)學習效果的最優(yōu)化與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
2" 管理學基礎課程的評價現(xiàn)狀
2.1" 現(xiàn)有評價方式概述
現(xiàn)有評價主要由平時成績、期中考試、期末考試及課程論文等部分組成,平時成績依據(jù)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作業(yè)完成情況及小組討論參與度進行評定,期中與期末考試側重于考查學生對管理學基本理論與核心概念的掌握程度,課程論文要求結合管理實踐進行分析與闡述,以綜合評定學生的學習成效與問題解決能力。
盡管現(xiàn)有評價方式不斷地進行著多樣化嘗試,然而其實際執(zhí)行效果卻不盡如人意。例如,傳統(tǒng)考試與作業(yè)評判作為主流評價方式被廣泛應用于對學生的理論知識掌握程度進行量化,雖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卻忽視了對學生學習過程與綜合能力的考量,導致評價結果的片面性;納入課程項目與小組報告的評價體系,旨在通過團隊協(xié)作與項目管理的方式,綜合評估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團隊協(xié)作精神,然而在實際操作中,這些評價方式往往被簡單的打分與排名替代,學生在項目執(zhí)行過程中的創(chuàng)新思維、問題解決能力及領導力等關鍵素養(yǎng)未能得到有效關注與深入挖掘;口頭報告與課堂展示作為評價學生表達能力與思維邏輯的重要手段,在具體實施環(huán)節(jié)偏重形式,學生的個性化見解與獨到思考被標準化的評價框架所束縛,難以真正反映其在學習過程中的成長與蛻變,過程性評價的精髓與要義在此背景下大打折扣。
2.2" 終結性評價的主導地位
終結性評價仍是衡量學生學習成效的主要標尺,期末考試成績被賦予了極高的權重,幾乎決定了課程的最終成績,這種過分依賴終結性評價的做法,導致學生將學習重點集中于考試內(nèi)容的記憶與應試技巧的掌握,而忽視了對管理學知識的深入理解與靈活運用;課程結業(yè)論文或設計被視作對學生綜合能力與知識應用水平的終極檢驗,在實際評價過程中,這些成果往往簡單地以分數(shù)或等級的形式呈現(xiàn),學生在論文撰寫或項目設計過程中所展現(xiàn)出的創(chuàng)新思維、問題解決能力及研究素養(yǎng),未能被充分識別與肯定,進一步放大了終結性評價的單一性與片面性;終結性評價的反饋機制嚴重滯后,學生通常只能在課程結束后獲得最終的評價結果,而缺乏對學習過程中存在問題的及時診斷與指導,這種“一錘定音”的評價模式,不僅不利于學生的自我反思與調整,也極大地削弱了評價本應具有的激勵與導向功能。
2.3" 過程性評價的缺失與不足
只重視終結性評價的做法,忽視了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動態(tài)監(jiān)控與跟蹤評價,學生的學習行為、思維發(fā)展及問題解決過程未能有效記錄與分析,導致評價無法真實反映學生的學習軌跡與成長歷程;個性化評價方案的制定與實施滯后,學生的個體差異與學習需求未被充分考慮,統(tǒng)一的評價標準與方式被機械地應用于所有學生,忽視了評價的針對性與差異化,嚴重制約學生的實際學習成效與潛能發(fā)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與困惑未能得到及時的診斷與指導,大大削弱評價的診斷性與形成性功能,學生的學習自我反思與調整能力也因此被限制在較低水平,過程性評價的價值在實際教學中大打折扣。
3" 職業(yè)本科管理學基礎課程的過程性評價設計
3.1" 評價目標與原則
目標:全面、客觀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成效與成長軌跡,不僅涵蓋學生對管理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還要關注學生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思維及團隊協(xié)作能力等多方面素養(yǎng)的提升,旨在通過多維度的評價,促進學生綜合能力與素質的全面發(fā)展,實現(xiàn)學習效果的最優(yōu)化。
原則:注重過程性、強調發(fā)展性、體現(xiàn)差異化及保障公平性,過程性評價為評價的核心,要求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持續(xù)跟蹤與動態(tài)監(jiān)控,發(fā)展性評價為評價的重要導向,旨在通過評價促進學生的自我反思與成長,差異化評價需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與學習需求,確保評價具有針對性與實效性,公平性為評價的基本原則,保障每位學生在評價過程中都能得到公正、客觀的對待。
3.2" 評價內(nèi)容與指標體系構建
評價內(nèi)容既要體現(xiàn)管理學基礎課程的核心要求,又要充分考慮職業(yè)本科教育的特點,具體指標可細化為課堂參與度、案例分析能力、項目管理成果、團隊合作表現(xiàn)及創(chuàng)新思維展示等多個方面,以實現(xiàn)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全方位、多層次評價。各評價指標的權重需科學分配,以確保評價的公正性與合理性,同時,指標的可操作性與可測量性需嚴格考量,以便在實際評價過程中能夠準確、有效地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況與問題,為教學改進與學生成長提供有力依據(jù)。
3.3" 評價方法與工具選擇
采用多元化評價方法,確保評價的全面性和準確性,其中,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通過課堂測試、案例分析報告、項目評審等量化手段,以及學生自評、互評、教師觀察記錄等質性方式,從多個角度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況與成長軌跡。
在工具選擇上,線上學習管理系統(tǒng)用于記錄學生的學習行為、作業(yè)提交及在線互動情況,而線下評價工具,如問卷調查、訪談記錄及實地考察報告,用于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實踐能力及團隊協(xié)作表現(xiàn),兩者相輔相成,共同為過程性評價的實施提供有力支持。
3.4" 實施策略與流程設計
3.4.1" 實施前的準備
細化評價目標與原則,確保每位教師對被評價內(nèi)容、標準及期望達成的目標有清晰認知,明確各自在評價實施中的角色與職責,為評價的順利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制定詳盡的評價方案與操作流程,需結合課程特點與學生實際情況,進行周密規(guī)劃與設計,這些方案需被反復論證與優(yōu)化,確保其科學性與可操作性。
充分告知學生評價的目的、內(nèi)容及方式,以激發(fā)其參與熱情與積極性,鼓勵教師主動適應新的評價模式,通過自我學習與提升,增強對過程性評價的實施能力。
3.4.2" 實施過程中的監(jiān)控與調整
實時追蹤與記錄學生的學習行為、實踐表現(xiàn)及思維發(fā)展等多維度數(shù)據(jù),定期匯總并分析這些數(shù)據(jù)以全面把握學生的學習狀況與成長軌跡,一旦發(fā)現(xiàn)數(shù)據(jù)異?;驅W習成效不佳的情況,立即啟動針對性的干預措施,此環(huán)節(jié)不僅確保了評價的及時性與有效性,還促進了學生自我反思與調整能力。
根據(jù)實際運行效果與反饋意見動態(tài)調整與優(yōu)化評價方案,適時調整評價指標、方法及工具的選擇,以確保評價的科學性與適應性,循環(huán)往復、不斷迭代,通過持續(xù)的改進與優(yōu)化,不斷提升評價的質量與效果,這個過程中,重視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與培訓,通過組織定期的研討與交流活動,不斷提升教師的過程性評價能力,為評價的有效實施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
3.4.3" 反饋與改進機制
在反饋與改進機制中,構建多維度的反饋渠道,綜合運用學生自評、同伴互評、教師評價及家長反饋等多種方式,以確保反饋的全面性與客觀性,鼓勵學生主動反思學習過程與成果,引導其在相互評價中學會欣賞與批判。這種立體化的反饋模式,不僅賦予了評價更強的針對性與實效性,還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與個性化成長提供了有力支撐。在此基礎上,深度運用與持續(xù)改進評價結果,評價結果不僅可作為診斷學生學習問題、調整教學策略的重要依據(jù),還是推動課程改革與教學質量提升的關鍵力量,通過定期的總結與反思,全面剖析評價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與挑戰(zhàn),并針對性地提出改進方案與措施,這種以評促改、以改促建的良性循環(huán)機制,賦予了評價工作更深遠的價值與意義。
4" 結語
本文深入剖析與闡述過程性評價在管理學基礎課程中的應用與實踐,提出構建科學合理的過程性評價體系,細化評價目標、原則、內(nèi)容及方法,以解決現(xiàn)有評價方式存在的問題,為職業(yè)本科管理學基礎教育的評價改革與創(chuàng)新探索出新的路徑,也為其他課程的評價體系建設提供有益的參考與借鑒。展望未來,通過不斷優(yōu)化過程性評價、提升評價質量與效果,將為職業(yè)本科教育的蓬勃發(fā)展注入新的活力,助力培養(yǎng)更多適應時代發(fā)展需求、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優(yōu)秀管理人才。
基金項目:兵團職業(yè)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普職融通視域下職業(yè)本科管理類課程建設及實踐研究”(BTZJXM-2024-Y23)。
參考文獻
[1] 郭睿青.淺議公安院校通識課程學習過程性評價[J].山西警察學院學報,2022,30(1):100-103.
[2] 曹辰波,趙培勇.高職院校通識課過程性評價的探索與實踐——以鄭州財稅金融職業(yè)學院基礎教學部為例[J].新課程研究,2021(27):49-51.
[3] 王煒,魏成.評價與自主:過程性評價教學與大學生法律素養(yǎng)提升研究——基于應用法學通識課教學執(zhí)行的實踐思考[J].陰山學刊,2020,33(6):106-109.
[4] 張世錚.基于過程性評價的高校計算機通識課考評方式教學研究[J].科技資訊,2018,16(29):186,188.
[5] 郭艷華.民族高校通識課程設置與過程性評價探論——以《閱讀與寫作》課程為例[J].學理論,2017(7):190-192.
[6] 周建新,劉春紅.論研究型大學人文通識課程實施過程性評價的必要性[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8(3):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