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晚明,文人所遵循的“經世致用”學說和徽商的“賈儒兼業(yè)”觀念在藝術贊助場域中產生了思想和行為上的交融與碰撞,呈現(xiàn)出“士商相融”和“士商相競”的社會狀態(tài)?!笆可滔嗳凇笔巧倘巳饲樯虡I(yè)網(wǎng)絡和文人藝術家鬻畫治生需求的結果,而“士商相競”則是兩者對身份、地位和話語權的競爭。從“士商相融”到“士商相競”,反映出文人藝術家在社會大環(huán)境中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的平衡、文人性與商業(yè)性之間的博弈。對江南文人和徽商之間士商關系的考察,將有助于我們對當下藝術市場的現(xiàn)實問題進行思考與判斷,促進藝術資助系統(tǒng)的創(chuàng)新協(xié)調發(fā)展。
關鍵詞:藝術贊助;士商關系;藝術社會史;文人性;商業(yè)性
中圖分類號:J0-05 " " " "文獻標志碼:A " " " "文章編號:1674-3210(2025)01-0028-06
藝術社會史研究的焦點是藝術行為背后的權力與關系網(wǎng)絡的運作,圍繞藝術資助發(fā)生的社會網(wǎng)絡運作機制解釋藝術創(chuàng)作、欣賞與經濟社會生活的關系。其中,藝術贊助(Patronage)是關鍵概念。藝術贊助的概念來自歐洲,《牛津英語詞典》對贊助人的解釋是:“提供恩惠和保護的人,或是為增進某人、某事業(yè)、某機構、某藝術家或某行動的利益而提供財富和運用權勢的人?!弊鳛橐环N方法論,藝術贊助最早應用于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學術研究。這一時期,藝術贊助人和藝術家有著嚴格的契約關系,贊助人具有決定性地位,他們?yōu)樗囆g家提供創(chuàng)作所需的經費來源,對作品的主題、材料、尺寸、完工時間及助手在其中參與的分量等都有特別要求。藝術家則要遵循合同的條款進行創(chuàng)作。文藝復興時期藝術的成就,是藝術家自律的結果,也是藝術贊助人意志他律的能動反映。
一、時空的并置:藝術贊助概念在中國的延伸
從贊助人逆向研究中國藝術史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有學者開始采用,1980年于美國堪薩斯美術館所舉辦的研討會則具有指標性的意義。該研討會將議題鎖定在過往較少觸及的中國藝術家與贊助人的群像,試圖從社會關系的互動中,檢視贊助人對畫家及其作品風格的支配程度。1989年李鑄晉和高居翰合編的《中國畫家和贊助人——中國繪畫中的社會與經濟因素》便是運用了哈爾克斯藝術贊助研究方法探討中國藝術場域中藝術家和贊助人之間的關系,并從藝術消費的角度重新審視中國藝術和藝術家。
然而,如果將西方這種藝術贊助的概念和方法挪用到中國藝術史研究中就會發(fā)現(xiàn),支撐這一社會行為的背后的中西方文化觀念差異是巨大的,其動機和社會基礎也不盡相同,而且更為重要的是藝術家的身份不同。如: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多為職業(yè)畫師,極少會在沒有訂單的情況下自發(fā)進行創(chuàng)作;中國傳統(tǒng)文人畫家的創(chuàng)作則帶有明顯的自娛性,創(chuàng)作是個人提升修養(yǎng)的途徑,參與商業(yè)書畫會被看成奪志辱身之舉。故需要對史料進行重新挖掘,本著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的態(tài)度借鑒藝術贊助研究方法,才能對歷史現(xiàn)象作出合理解讀。
對比西方藝術贊助史,從贊助的經濟來源上考察,中國古代藝術贊助大體可分為皇家藝術贊助和私人藝術贊助。元朝以前,皇家藝術贊助一直為主流,其鼎盛時期為唐宋兩朝。此時,藝術資助者是皇室和宗親貴族,藝術家根據(jù)統(tǒng)治階級的喜好創(chuàng)作,“成教化、助人倫”,即發(fā)揮藝術作品工具層面或是符號象征層面的作用,藝術的社會功能被放置在首位。而私人贊助的時間開始于元朝,明清時達到頂峰。元朝,文人因政治路途受阻,轉而投入書畫藝術,文人畫因而得以蓬勃發(fā)展,文人間形成了互相支持的關系網(wǎng)絡。到了與西方文藝復興同時期的明朝,政治上,帝王沉迷道教、荒廢朝政,封建禮教對文人思想鉗制有所放松。李贄的“童心說”、湯顯祖的“唯情說”、公安派的“性靈說”都在一定程度上對程朱理學發(fā)起了挑戰(zhàn)。官方宣揚的道統(tǒng)和鑒戒臣民的思想逐漸被商業(yè)文化和市民文化沖淡,這客觀上促進了思想解放和士商觀念的轉變。經濟上,由于商人和市民階層的壯大,書畫消費的社會基礎和經濟能力得到增強。在商品經濟與社會奢靡風氣的交互和推波助瀾下,人們的處世態(tài)度和審美趣味逐漸發(fā)生變化,書畫的性質也逐漸由教化工具轉變?yōu)槲氖垦磐娴乃囆g品,甚至成為可以流通買賣、具有市場價值的商品,這推動了書畫藝術市場和士商間的交流。以徽商為代表的商人群體開始逐利藝術,部分文人藝術家也受利益驅使,在藝術市場中鬻畫治生。文人藝術家的儒家思想和徽商的“賈儒兼業(yè)”在藝術贊助場域中產生了行為和思想上的交融與競爭,呈現(xiàn)出“士商相融”和“士商相競”并存的社會狀態(tài),并一直影響到今天的中國藝術市場的發(fā)展。
綜上,不同國家在不同歷史階段社會的政治結構最終決定了藝術贊助發(fā)展的狀況,對其進行歷史回顧及梳理將有助于我們對當代藝術市場的現(xiàn)實問題進行思考與判斷,包括:藝術贊助機制如何對藝術及藝術家群體產生良性影響和推動作用,藝術贊助如何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轉換,又如何促進新時代文化藝術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等。
二、士商相融:風雅與名利的結合
士商關系,在中國各個歷史時期都是觀察社會情境的重要參考史料,而從藝術贊助角度考察江南文人與徽商的士商關系更能微觀反映時代的特征。晚明是漢族與少數(shù)民族之間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領域經歷沖突、調和并最終達到共榮的時期。同時,這一時期也是封建社會商人階層逐漸從四民之末走上“舞臺”前端,文人藝術家在藝術市場中開始有“半職業(yè)化”傾向的時期。兩者之間身份的互動與變化,并不是單方面的士人拋棄儒者身份,或商人由賈轉儒,而是在社會情境變化下,部分失意于科舉考試的士人依靠商人以求發(fā)展,商賈也企圖將經濟資本轉化為文化資本,以鞏固家族發(fā)展,于是逐漸形成了“賈為厚利,儒為名高……一弛一張,迭相為用”的局面。
(一)商人人情商業(yè)社交的結果
封建農業(yè)社會由士、農、工、商四類群體組成,四者各安其業(yè)。其中,士居上層,分屬其職,管理四方九州;商居下層,售賣百物,支撐社會消費運轉。晚明,商人們“富而優(yōu)則藝”,成為私人藝術贊助者,企圖將經濟資本轉化為文化資本,并依靠文人藝術家建立人際交往的橋梁。
以徽商為例,由于明代中葉以后鹽業(yè)政策的改變,使得徽商得以興起,這讓本是窮鄉(xiāng)僻壤的徽州地區(qū),在晚明成為經濟繁榮且文化薈萃的地區(qū)之一。但在封建社會的傳統(tǒng)觀念中,商賈的低賤地位并未改變。為了獲得與經濟地位相匹配的社會地位,徽商便以文化人的外衣來包裝自己,改變商人過往“市儈”的形象。當收藏的藝術品與社會地位相聯(lián)系,合適的物品標志著相應的社會地位,書畫作品的象征性價值便成為徽商所追逐的動力源。而選擇何種雅物對于一般的徽商而言是困難的,正如貢布里希在《視覺圖像在信息交流中的地位》一文中所闡述的:藝術無法等同于交流,只有當受眾清晰了解上下文語境以及對藝術作品所使用的代碼時,才能充分理解作品所傳達的信息。于是,他們結交鑒賞家或畫家,通過推薦、中間人獲得藝術品,讓“買畫”變成“求畫”,把交易變成賦予人情味的饋贈,形成了從相求到繪制再到答禮的過程,并最終利用這些書畫等“雅物”形成了向上層社會靠攏和流動的渠道,讓藝術品收藏行為變成了金錢交易的商業(yè)行為,滿足了他們的商業(yè)動機和政治動機。此時的藝術交易活動既是商業(yè)活動的直觀體現(xiàn),也是以人情、關系、面子等互利互惠原則為基礎的人情商業(yè)社交活動。這樣,許多現(xiàn)存可考的書畫名跡都通過文人藝術家之手收藏于徽商家族中,如:徽商程季白曾收藏的元代趙孟頫的《水村圖》;徽商吳亭曾收藏的王蒙的《秋丘林屋圖》;歙縣溪南吳氏曾收藏的王獻之的《鴨頭丸帖》、顏真卿的《祭侄文稿》、閻立本的《步輦圖》和倪瓚的《幽澗寒松圖》《東岡草堂圖》《汀樹遙岑圖》《吳淞山色圖》等?;丈痰乃囆g消費還促成了徽州藝術市場的繁榮,吳其貞的《書畫記》中描述了徽州古玩市場休寧商山龍宮寺的盛況:“余鄉(xiāng)八、九月,四方古玩皆集售于龍宮寺中”,“村口有龍宮古剎,載于志乘。秋月百物萃集,為交易勝地,將頹,輸金萬余錠新之。時辛巳正月二十日”?;丈特S富的藝術品收藏吸引了錢謙益、董其昌、陳繼儒、鄒之麟等文人和藝術家前來觀賞收購。黃賓虹評論道:“徽寧,古之宣歙,文人學士,收藏善備,賞識高深,已超江浙而上?!被丈掏渡硭囆g圈,結交文人、權貴和官員,在藝術交易過程中形成了人情商業(yè)社交網(wǎng)絡,并依靠人際交往圈和規(guī)則展開了士、商之間的交流與互動。
(二)文人藝術家鬻畫治生的需求
藝術家在藝術生產領域是藝術品的制造者,但在世俗生活中,卻注定要受到物質功利的糾纏和困擾。私人藝術贊助對文人藝術家來說,雖無皇家藝術贊助在政治表達上的嚴苛要求,但在消費主、被動的關系形態(tài)中,部分藝術家仍不能擺脫寄人籬下的陰影,有時不得不違心討好求購者,以獲得一份安逸的生活。
晚明,文人藝術家仍舊遵循儒家經世致用學說,所謂“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身為士人,應承擔以道濟世的社會責任,書畫乃是個人自娛之事,是理想趣味和修養(yǎng)身心的必要條件。而在基層文人生活實踐中,這種心態(tài)又在一定程度上被打折,現(xiàn)實的壓力使得他們在利益面前無法免俗。在科舉取士的制度之下,明代后期社會中形成了一群為數(shù)眾多的基層文人,他們顛簸于仕途,在科舉考試中奮斗不懈,幸者老年及第,不幸者終身無成、郁郁而終。但也有不少人因為科考挫折或仕途不順,棄舉棄官轉而以書畫為業(yè)。一些居于交通樞紐的城市給這些無法順利晉身仕途的基層文人一個在舉業(yè)之外的就業(yè)機會,為他們提供了生計上的保障。清初翰林院編修汪琬在《石塢山房記》中描述了晚明蘇州城居的生活:“出則可以結納四方名士大夫,入則可偕其諸伯仲,從容嘯歌文酒之會?!被鶎游娜嗽诔鞘兄锌梢越Y交權貴,建立聲名,并透過與商人的社交網(wǎng)絡,販賣文藝。周亮工在《讀畫錄》中記載當時的文人書畫家或“客游金陵”,或“流寓秦淮”,或“寄居秣陵”,離鄉(xiāng)入城以書畫治生。江南山水素為文人所雅好,許多士紳名流在此建造園林或畫舫,這些名園、畫舫便成為園主與各方文人墨客社交的主要場所。除了蘇州和南京,揚州、紹興、杭州、徽州等地也成為文人藝術家游藝之地。在此士風之下,晚明社會中逐漸形成了“山人”這種特殊群體。沈德符在《萬歷野獲編》中記載:“山人之名本重,如李鄴侯僅得此稱。不意數(shù)十年來出游無籍輩,以詩卷遍贄達官,亦謂之山人。始于嘉靖之初年,盛于今上之近歲。”可見,以文藝營生的山人之風,最晚在嘉靖初年已經形成,而后盛行于萬歷年間。陳萬益于《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中也指出,在正德年間,文人藝術家便以詩文書畫換取富戶商賈的資助供養(yǎng),在文章或書畫領域有優(yōu)秀表現(xiàn)者,往往為商人們所物色,再經由文士間的賞薦逐漸建立聲名。而商人們又以藝術收藏、園林等吸引文人與之交友。彼時,藝文社交風行,書畫品賞、詩文酬唱等成為燕游、雅集中的主要活動。趙宦光在《牒草》中提及:“有明中葉以后,山人墨客,標榜成風。稍能書畫詩文者,下則廁食客之班,上則飾隱君之號?!彪m語意中帶有批判意味,卻也如實地描繪了晚明基層文人以文藝謀生于社會的狀況?;鶎游娜说臅嫚I生方式大致可分為兩類:一是接受資助,成為權貴或富豪門下的食客;二是直接于交易市場上出售書畫作品。明人李詡在《戒庵老人漫筆·文士潤筆》中記錄了文人書畫家索取潤筆的情形:“嘉定沈練塘齡閑論文士無不重財者。常熟桑思玄(桑悅)曾有人求文,托以親昵,無潤筆。思玄謂曰:‘平生未嘗白作文字,最敗興,你可暫將銀一錠四、五兩置吾前,發(fā)興后待作完,仍還汝可也?!笨梢娫诋敃r,文人鬻字賣畫一事已漸漸被社會所接受。徐復祚《花當閣叢談》中也提到文彭鬻字以自給:“文壽承,名彭……為南京國子博士,家貧俸薄,無以自給。每晨起輒書數(shù)紙,令蒼頭奴出賣,須臾而米鹽酰脯悉入矣,日以為常?!?/p>
三、士商相競:文人性與商業(yè)性的博弈
區(qū)別于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贊助,江南文人與徽商贊助人之間沒有協(xié)約性的契約關系。雖然存在有多種形式的購求、資助和委托,但贊助人不具有主導性地位。兩者之間,既相互利用,又通過藝術消費行為來建構各自階層的身份認同,并爭奪話語權的主導。
(一)階層話語權與雅俗觀的主導
“階層群體往往有自己特殊的消費行為與模式,他們利用消費的品位與格調來區(qū)分社會地位,故而消費成為社會分層與階級區(qū)分的象征?!蔽娜藢τ跁嫷人囆g品的控制與壟斷,形成以品位作為區(qū)分社會階級的象征,如果從這種角度來觀察明代的社會結構,文人可以說是當時最重要的地位群體,而商人則是一種新興的經濟階級。16世紀以后,商人地位開始提升,逼使文人士大夫重新評估商人的社會地位,士商關系也出現(xiàn)變化,商人的藏畫樓與私家園林成為士商爭奪話語權的“戰(zhàn)場”。特別是在文化消費方面,書畫等藝術品經商品化后成為“優(yōu)雅的裝飾”,只要有錢即可購買,這造成了“求過于供”的社會競賽,原先象征商人身份地位的土地財富,轉變成藝術品的收藏。文化上的“士消商長”,提升了商人社會功能的重要角色,并取得了部分屬于士大夫的功能。文人所獨有的藝術消費活動,被商人甚至平民所模仿,于是文人面臨了極大的社會競爭壓力,焦慮感油然而生。最終,文人只有通過藝術品的選擇凸顯社會階層的差異,以重新塑造自己的身份與話語權。
晚明,書畫收藏之風大盛,書畫價格日漸上升,贗品充斥書畫市場,故藝術品鑒賞能力成為文人奪回話語權的主要手段?;丈膛c文人共同競逐藝術品的收藏后,使得物品的流動軌跡得以改變,徽商以高價購買藝術品,更使得藝術品從文人的團體中流散而出,在商人與士人之間流動。此時,藝術品價值發(fā)生了轉向,名聲、財富以及權力都已經從原本固定的方向中偏離。但古玩字畫等藝術品的擺置、收藏、品評和把玩都透露出收藏者的知識與品位,而這種能力是需要文化修養(yǎng)或后天的環(huán)境逐步養(yǎng)成的。文人們的文情雅致則是將古玩字畫的鑒賞納入階層品位中,通過這種鑒賞藝術品的活動,形成其專屬的文化活動?;丈屉m可通過經濟資本購買繪畫收藏品,卻無法鑒賞。這樣,高下自然分明。而贗品的辨識更是顯示出徽商與文人之間的雅俗之分。辨識藝術品真?zhèn)问撬囆g場域中主流的知識體系,這種體系是文人所獨有的文化資本,承載著階層文化的象征性價值。藝術市場中的俗,與藝術場域中的雅,在晚明徽商與文人之間形成辯證的關系,相互交纏又產生變化,體現(xiàn)出士商在文化資本上的競賽。
(二)文人情結與商業(yè)文化的碰撞
恥于言利是儒家觀念長久印刻在文人腦海中的烙印,并將自主性的創(chuàng)造與因義務或契約而生的活動相對立。五代李成即認為書畫是適興寄藝的手段,絕非謀生的工具。判斷畫家是否真正進入“天人合一”的標準不在于其作品價格的高低,而在于畫家是否“乘興揮毫”,是否“寄情明潔”,以及是否恰當?shù)靥幚砹恕暗辣舅嚹钡年P系。正所謂:“人品既已高矣,氣韻不得不高。氣韻既已高矣,生動不得不至?!币虼?,如將繪畫視為營生工具,受贊助人支配,就藝術境界而言,是屬于較低層次的。汪灝在《種書堂遺稿》序中評新安派畫家查士標:“梅壑高自矜貴,經年來嘗成一畫,桁無衣,罌無粟,視其色怡怡然,而門外求書畫者轍常滿,袱被臥于其廡以待者,往往經半載不得去,梅壑方仰屋豪吟不顧也。”張庚在《國朝畫徵錄》中言查士標:“先時有王額駙者,貴甚。擁高資。人冀一見不可得,三顧二瞻終不答?!边@些記錄都表明查士標對贊助人的挑選有一份堅持,不愿輕易出賣自己的藝術作品而使之淪為大眾化的商品,也正因如此,他的畫里才有一種清高之氣。文人藝術家有時迫于生計不得不鬻畫,但又強調不賣給人品不入流者,且不以此致富,以表明他的書畫氣節(jié)。明代畫家文徵明有“三不作”:“文徵仲太史有戒不為人作詩文書畫者三:一諸王國,一中貴人,一外夷。生平不近女色,不干謁公府,不通宰執(zhí)書,誠吾吳杰出者也。”文徵明一生所贈送或售賣書畫作品的多為吳中名士,其中不乏文徵明的好友、學生以及與文徵明有姻親關系者,但獨缺勛戚貴胄。對于勛戚貴胄的拒斥,顯然是他并不希望以畫取利或以畫為業(yè)而玷污自己身為儒士的節(jié)操清譽,以此顯示出自己與畫匠之間的差異。從史料的角度觀察,部分文人藝術家的鬻畫治生,只是階段性的“委曲求全”,并不是一味迎合市場,目的也只是以畫解困救急,一旦渡過難關,就會回歸書畫“聊以自娛”的文人情結。晚明,文人藝術家在書畫商業(yè)活躍背景下的奪志辱身和底線堅守的矛盾,使得文人藝術家與徽商藝術贊助人之間的關系顯得曖昧復雜,問題涉及二者間的社會地位、交往或藝術交易模式,乃至于藝術家個人的意愿。文人藝術家特立獨行的同時實際又兼顧著世俗人情,在迎合市場的時候也保持自我的價值追求和底線,形成了錯綜復雜的明中后期江南畫壇的景象。
總之,“士商相融”是商人人情商業(yè)網(wǎng)絡和文人藝術家鬻畫治生相互作用的結果,“士商相競”是士商對身份地位和話語權的競爭。從“士商相融”到“士商相競”,展現(xiàn)了晚明藝術贊助場域中文人藝術家和徽商的特殊性,反映出文人藝術家在社會大環(huán)境中理想與現(xiàn)實的平衡、文人性與商業(yè)性的博弈、特立獨行與世俗人情之間的妥協(xié)。藝術家所追求的藝術本心與商人的商業(yè)野心在藝術贊助過程中顯露無遺。
四、他律與自律:士商關系的歷史觀照與現(xiàn)實意蘊
藝術資助作為支持藝術發(fā)展的資金來源,不僅滲透到藝術發(fā)展中,而且也是現(xiàn)代文化政策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對晚明藝術贊助場域中徽商與江南文人關系的考察,將有助于我們對當代藝術市場的現(xiàn)實問題進行思考與判斷,以促進藝術資助系統(tǒng)的創(chuàng)新協(xié)調發(fā)展。資本在文化消費中雖然不能起決定作用,但往往能夠在相當程度上左右文化的潮流。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需要與現(xiàn)代價值觀念相連接,開放、競爭和包容應該是藝術市場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主旋律。明代晚期文人藝術家重義輕利和以畫寓德等倫理觀念,應該被當代藝術家們繼承下來并發(fā)揚下去。但也應該看到,由于文人藝術家和商人之間缺少嚴格的契約關系,文人對富商、官宦和權貴的排斥和古玩字畫的匱乏人為制造了書畫資源的稀缺,乃至部分文人藝術家直接授意他人作偽,或請人代筆敷衍,以上種種都加劇了藝術市場的畸形,致使江南一帶贗品偽畫泛濫。所以,建立合理、有序、規(guī)范的買賣關系和約束機制應該是成熟的藝術市場所必經的道路。如此,藝術消費市場才能壯大發(fā)展,才能激活藝術發(fā)展的自律和他律,引導藝術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
在地域文化的再生產走向全球文化的再生產,資本經濟將走向知識經濟的今天,中國的藝術已經進入全球化的語境,越來越多的藝術家通過參加國際展覽開始在國際機制中生存和發(fā)展,國家藝術基金、畫廊、藝術空間、美術館、藝術博覽會、雙年展、國內外拍賣機構等市場化的藝術交流和交易載體涌現(xiàn),藝術已經成為后工業(yè)時代文化、政治、經濟變革的引擎。因此,我們更需正確處理資本與藝術的關系,重視外部社會文化條件的建立,推動藝術合理有序、可持續(xù)發(fā)展,并從立法領域規(guī)范文化藝術管理機制,建立文化政策研究及文化數(shù)據(jù)多維信息收集與傳遞,不斷創(chuàng)新文化資助系統(tǒng)資源整合,讓藝術的文化活力滋養(yǎng)社會各階層。
Integration and Competition: An Examination of Scholar-Merchant Relations Between Jiangnan Literati and Huizhou Merchants in the Art Patronage Arena of Late Ming Dynasty
WANG Chao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Anhui Business College of Vocational Technology,Wuhu Anhui 241002,China)
Abstract: During the late Ming Dynasty,the literati’s adherence to the doctrine of “applying knowledge to practical affairs” and the Huizhou merchants’ philosophy of “combining Confucianism with commerce” created intellectual and behavioral interactions and clashes in the arena of art patronage. This dynamic manifested in a societal state of “integration and competition” between scholars and merchants. The integration emerged from the merchants’ interpersonal and commercial networks and the literati artists’ reliance on art sales for livelihood. In contrast,competition stemmed from their rivalry over identity,status,and discursive power. The evolution from integration to competition reflects the balance between ideals and reality for literati artists,as well as the interplay between literati ethos and commercialism. Investigating the scholar-merchant relations between Jiangnan literati and Huizhou merchants offers insights into contemporary issues in the art market and facilitates the innovative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art patronage systems.
Key words: art patronage; scholar-merchant relations; social history of art; literati ethos; commerci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