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三新”改革的推進,高中作文教學迎來全新的挑戰(zhàn)。新高考秉持聚焦新時代主題、關注國計民生且不回避熱點、焦點的指導思想,教師可從賡續(xù)傳統(tǒng)文化血脈、思維與表達能力的深度錘煉、“互聯(lián)網+”與教學視野拓展等維度,探究解決新高考作文中出現的引用素材歷史化、書面表達陳舊化、理性思維淺層化、表情達意空洞化等問題的創(chuàng)新策略,以期提升學生的寫作水平。
關鍵詞:熱點焦點;共同話語;創(chuàng)新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3963(2025)03-0045-03
新高考改革以來,伴隨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黨和國家對于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定位也隨之發(fā)生變化,新高考作文出現了鮮明轉變:由個體情感轉向家國情懷,由偏冷話題轉向熱點焦點,由記敘類轉向論述類,由注重有話可寫轉向追求寫得深刻。寫作的主題更加鮮明,話題更加開放,內容更加思辨。當下,時代主旋律成為高考作文主導話題,作文材料和創(chuàng)作要求更加貼近時代、貼近主旋律、貼近民生、貼近社會熱點焦點,在大家都有話說的普遍共識下,如何寫出深度、寫出新意、寫出韻味成為高考寫作考查的關鍵。
一、熱點焦點共同話語下的高考作文短板
(一)引用素材呈現歷史化傾向
受閱讀量少、涉獵面窄以及信息碎片化等因素影響,學生在寫作時引用的素材大多囿于課本,尤其以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占比較大。課本素材因廣為人知,一旦過度引用便易陷入陳規(guī)舊套,缺乏新意。而歷史素材歷經歲月沉淀,與當下時代漸行漸遠,在與當代社會生活的融合上存在較大差距,難以激發(fā)生活實感、觸動價值共鳴以及喚起情感回響,進而導致其承載的深厚文化底蘊和思想精髓難以在學生作文中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感染力與說服力也大打折扣。
(二)書面表述陳舊化
當前,新的話語體系和話語表達方式進入日常生活,也是高考寫作所必需的。時代主題的更迭、時代話語的更新以及時代表達形式的創(chuàng)新展現出蓬勃新貌,新詞匯彰顯時代發(fā)展脈絡。然而,受信息量暴增而課堂教學在時間分配與精力投入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及閱讀教學基礎薄弱的現狀等因素影響,學生在書面表達方面普遍存在詞語單調、表述方式陳舊的問題。
(三)表情達意空洞化
電腦普及與信息化在各領域的融合,在賦予人們極大便捷的同時,也導致傳統(tǒng)書寫模式式微。電視、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媒介,以及各類短視頻平臺所代表的視覺化傳播途徑,在高速傳遞海量信息內容的同時,悄然限定并主導了學生的想象空間與感知模式,進而侵蝕了學生對語言文字意韻和情感的敏銳捕捉及體悟能力,甚至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生自主思想的生發(fā)。在這種情境下,學生往往難以靜下心來進行文字性閱讀,難以沉浸于文本之中感知文字魅力,更難以期望學生主動投身于文字創(chuàng)作活動,以精準且富有內涵的文字抒發(fā)內心真情實感,從而導致其在表情達意方面漸趨空洞、浮淺,缺乏深度與感染力。
二、熱點焦點共同話語下的高考作文教學創(chuàng)新策略
(一)賡續(xù)傳統(tǒng)文化血脈,挖掘時代價值
在高中作文教學中,首要任務是促使學生在思想情感層面達成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構建與傳統(tǒng)文化緊密相連的思想意識共同體,進而增強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親和力。教師可通過開展“飛花令比賽”的方式予以化解。作文課堂組織學生開展古詩詞飛花令比賽,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新性傳承與巧妙運用。賽前準備階段,學生深入探究、背誦大量古詩詞,在字斟句酌中品味古人語言的精妙與意境的高遠,不僅強化對古詩詞的記憶,更提升理解與審美能力。賽時,學生對詩詞的快速調取與精準運用進一步加深其對詩詞的掌握程度。教師可順勢引導學生將古詩詞巧妙融入寫作。如以“文化傳承”為主題的作文,引用“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生動闡釋傳統(tǒng)文化對現代社會的滋養(yǎng);描寫風景時,借鑒“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雄渾意境,為文章增添獨特文采與藝術魅力;抒發(fā)壯志豪情之際,化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钡暮肋~氣概,使篇章激蕩著蓬勃向上的力量。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收集關于“鄉(xiāng)愁”“送別”“春天”“月亮”“愛國”“山水”等不同主題的名句,以便在寫作不同話題作文時能夠信手拈來。例如,在寫思鄉(xiāng)主題時,可引用“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寫送別主題時,可引用“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等。古今共融策略,深度浸潤傳統(tǒng)文化。在端午節(jié)、清明節(jié)等中華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日期間,借助節(jié)日習俗,使學生了解傳統(tǒng)節(jié)日所蘊含的古典習俗、人物與文學作品等。例如,過端午節(jié)時,在品嘗粽子、觀賞龍舟競渡之際,引導學生走近屈原,研習其作品,體悟詩人的家國情懷,為作文積累豐富的情感素材與文化內涵。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古今共旅游”活動。現今旅游日益受到重視,在學習寄情山水類文學作品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在研讀古人記游山水篇章(如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王勃《滕王閣序》等)時,融入個人游歷山水的真切情感體驗,找尋古今共通的情懷與感悟脈絡。比如,學生游覽滕王閣后,品味王勃筆下滕王閣的壯麗景色與感懷,能更深刻地理解古人的創(chuàng)作心境,從而在寫作中借鑒古人的寫作手法與情感表達方式,生動描繪自身游歷體驗,提升作文文采與思想深度。當面對自然景觀、人文古跡等高考作文話題時,能夠展現學生獨特感悟與深厚文化底蘊。
(二)思維與表達能力的深度錘煉
在新高考的大格局中,作文對于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考查愈發(fā)深入與多元。其中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的彰顯成為學生作文脫穎而出的關鍵因素之一。這要求高中作文教學必須探尋有效的路徑,讓傳統(tǒng)文化深度融入學生的寫作思維與表達體系,展現新時代高中生應有的思維品質與表達風采。
辯論活動,邏輯思辨的“練兵場”。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一單元的作文教學中,教師精心組織作文材料,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诹暯娇倳浀闹敢?,廣大青年要樹立遠大的理想,于時代的洪流中奮力拼搏。” 這則材料與第一單元的主題相吻合,延續(xù)了“青春情懷”的論題。在引出材料后,教師可進一步關聯(lián)學生的現實生活,在作文課堂上開展主題為“青年造就時代和時代造就青年”的辯論賽。賽前準備階段,學生圍繞熱點話題深入探究,積極收集資料,仔細分析不同時代青年與時代特征的內在關聯(lián),鍛煉了學生的素材搜集與整理能力,為學生的作文寫作積累了豐富且鮮活的論據素材庫。在辯論過程中,雙方辯手需要條理清晰地闡述己方觀點,嚴謹有力地反駁對方觀點,這對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語言組織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促使學生在短時間內快速組織語言,運用恰當的論證方法強化觀點,如因果論證、對比論證等,而這些正是議論文寫作的關鍵要素。比賽結束后,教師引導學生復盤辯論過程,將其中的精彩觀點和精妙論證思路整理成文字,融入相關主題的作文創(chuàng)作中,使得學生的作文在結構上更加嚴謹合理,在內容上更加豐富深刻,充分展現學生對時代熱點話題的深度思考和獨特見解,這樣的作文涵蓋的交際語境愈發(fā)真實,此舉旨在引導學生在真實的交際語境中展開創(chuàng)造性表達,讓學生作文從眾多考場作文中脫穎而出,彰顯學生的思維能力。
演講大賽,情感傳遞的舞臺。從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四單元人文主題“我們的家園”出發(fā),聚焦家鄉(xiāng)文化建設,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學生的思想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緊密相連。在此基礎上舉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演講大賽,為作文教學注入新的活力。教師可借此機會引導學生將這種情感表達技巧遷移到作文寫作中,尤其是在抒情散文和議論文的創(chuàng)作中,使學生能夠更加生動形象地闡述觀點、抒發(fā)情感,避免作文陷入空洞說教的泥沼,讓作文充滿濃郁的人文情懷與強烈的時代氣息,使讀者在字里行間真切感受到學生對熱點話題的真情實感與深刻感悟,從而有效提升作文的整體質量和韻味,增強作文的藝術感染力和情感共鳴力。
(三)“互聯(lián)網+”與教學視野拓展
資源整合與線上推送。借助互聯(lián)網豐富的資源平臺,教師可以篩選與熱點焦點話題相關的優(yōu)質范文、時事評論文章、專家講座視頻等推送給學生。比如,在講解“科技創(chuàng)新”主題作文時,教師可以分享《人民日報》關于科技創(chuàng)新成果與影響的系列報道及解讀視頻,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和視野。教師通過對這些資源的整合和篩選,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和多元化的學習素材,讓學生能夠接觸到不同的觀點和思考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寫作靈感。同時,利用在線教育平臺的交互功能,創(chuàng)建與教材緊密結合的作文寫作社區(qū)。學生可以圍繞教材中的單元主題和時事熱點話題發(fā)表作文,接受來自全國各地師生的點評和建議,突破地域限制,實現多元交流互動。在寫作社區(qū)中,學生能夠從他人的評價和建議中發(fā)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學習他人的優(yōu)點和經驗,不斷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實現共同進步。
直播教學與遠程輔導。教師還可以開展線上直播作文專題講座,邀請知名作家、教育專家進行線上授課,分享寫作經驗與高考作文應對策略,提升學生對熱點話題寫作的技巧和深度把握能力。線上直播講座具有靈活性、互動性等特點,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參與學習,與專家進行實時互動交流,解答自己在寫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通過專家的指導和講解,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了解高考作文的評分標準和寫作要求,掌握熱點話題寫作的技巧和方法,提高寫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在線平臺對學生進行遠程輔導,“一對一”批改和指導學生的作文,及時反饋學生的寫作情況,幫助學生解決個性化問題,增強新高考作文教學的靈活性與實效性,助力學生寫出高質量的考場作文,在高考中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
綜上所述,通過在賡續(xù)傳統(tǒng)文化血脈、思維與表達能力的深度錘煉、“互聯(lián)網+”與教學視野拓展等多個方面采取創(chuàng)新策略,新高考作文教學能夠更好地適應時代發(fā)展需求,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chuàng)新能力,使學生寫出高質量、富有深度和韻味的文章,提高寫作素養(yǎng),為學生的未來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馬康.淺談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J].文學教育(上),2018(12):102-103.
[2]張華.技術:高考作文的決勝路徑[J].語文教學通訊,2019(4):52-55.
[3]楊曼.近十年我國高考作文命題導向及其對高中寫作教學的影響[D].上海師范大學,2018.
[4]陳韋蘭.新高考背景下高中作文教學指導策略探析[J].語文教學通訊(學術刊),2024(3):11-13.
[5]劉洪燕.新高考背景下如何進行任務型寫作[J].好作文,2023(6):39-40.
作者簡介:郭晶(1988— ),女,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隆德縣高級中學一級教師,主研方向為高中語文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