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課改的實施,群文閱讀逐步走進廣大師生的視野。群文閱讀是把多篇文本組合為一個整體的閱讀方式。主要從統(tǒng)整群文議題、設計群文任務、注重群文實踐等方面進行探討,讓知識從客體走向主體,從內化到外顯,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素養(yǎng)。
關鍵詞:結構化;高中語文;群文閱讀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3963(2025)03-0036-02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20年修訂)》中指出:“明確各個不同學習任務群的特點,整體設計學習任務,妥善處理各個學習任務群關系,積極進行綜合性閱讀?!笨梢?,整合學習資源,轉變學習方式成為新一輪語文閱讀教學研究的重點。同時,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教材以人文主題為主線,以學習任務為主導,幫助學生在閱讀中學會閱讀,使學生走向有思考的閱讀。其中,群文閱讀以幾篇文本為整體,采用綜合性閱讀方式,拓展閱讀的廣度、厚度和深度。基于此,本文立足結構化學習的表現,結合群文閱讀的特質,提出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統(tǒng)整群文議題,建構知識內在邏輯
群文閱讀可以建構整體的認知體系,提升學生的高階思維。議題是貫穿整個閱讀教學過程的主題。在群文閱讀中,議題以知識建構為核心目標,具備一定的邏輯架構,具有引導性。
首先,立足學習任務群,選取探究性議題。建構主義認為,知識是認知主體自主的建構,目的是培養(yǎng)其思維的深刻性。為了達成群文閱讀的探究目標,群文閱讀教學要引發(fā)學生認知沖突,激發(fā)其思維潛力。同時,議題是選取一組師生共同展開討論的主題或話題。其中,對于知識結構化而言,學習任務群是群文閱讀教學的軸心,是議題選擇的前提。比如,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第八單元的主題是“理性之聲”,圍繞“理性”這一核心詞,屬于“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本學習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鑒賞文本,把握作者的觀點,學會辯證分析與合理推理,養(yǎng)成大膽質疑、縝密推斷的批判性思維習慣?;诖?,以聯讀《阿房宮賦》《六國論》為例,教師以“理性”為核心,以“傾聽理性之聲,思古辨今以載道”為議題,建構“理性語言——理性思維——理性文化——如何理性傾聽”的閱讀模式,深入探究兩篇史論文的特點。由此,學生緊扣學習目標,圍繞上述兩篇文本的語言特點,感受史論文“理足氣盛”的特質。
其次,立足文本特質,分解群文議題。以探究性議題為中心,有效對其進行分解,構成邏輯結構,奠定結構化學習基礎。議題分解需要結合文本特質,從不同角度理清關系。以《阿房宮賦》《六國論》群文閱讀為例,探究“理性發(fā)聲藝術”,多角度理解“理性”內涵。具體為:(1)理性說理邏輯。梳理出兩篇文本的思路,繪制思維導圖。(2)理性說理方法:從“謀篇布局”的角度,比較辨析兩篇文本說理方法的差異性。(3)理性說理語言:從“遣詞造句”的角度,比較體悟兩篇文本語言說理的雄辯力。
由此,關聯單元內容,借助語法、修辭等隱性知識,整合字、詞、句等顯性知識,形成學習內容結構框架。在群文閱讀中,聚焦探究核心目標,選取閱讀議題,建構知識內在邏輯,促成議題向大概念轉型,實現知識的整體統(tǒng)合。
二、設計群文任務,構建認知思維結構
閱讀是一個逐層進階的過程。群文閱讀需要以認知為基礎,比較辨析文本語言、結構等,把握語言文字的表達規(guī)律,深化知識的理解,發(fā)展思維能力。以任務驅動教與學,整合學習資源,以一篇帶多篇,以多篇帶一類。
首先,聚焦核心任務,形成結構化認知。群文閱讀就是將幾個“同性”篇目放在一起進行的探究性學習。核心任務要有一定的“學習量”貫穿群文閱讀始終。它既要符合學生認知和發(fā)展規(guī)律,又要驅動學生直面挑戰(zhàn),解決問題,完成任務?;诖?,聚焦群文閱讀目標,設計核心任務,驅動學生系統(tǒng)學習。以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下)第五單元“使命和抱負”為例。本單元選取了《諫逐客書》《與妻書》《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在〈人民報〉創(chuàng)刊紀念會上的演說》四篇文本,旨在引導學生學會在特定生活場域下進行表達與交流。因此,教師可以將上述四篇文章進行整合,引導學生思考自我抱負與擔當,設計以下學習任務:
為了迎接新年,學校文學社舉辦了“叩問心靈,作答時代”主題征文活動,請你以《諫逐客書》《與妻書》《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在〈人民報〉創(chuàng)刊紀念會上的演說》為素材,撰寫征文,向文學社投稿。
其次,細化學習任務,形成思維逐層攀升。群文閱讀以多篇文本為載體,以文本解讀為路徑,引導學生拾級而上,逐級深入。閱讀教學理論將學生對文本閱讀分為釋義、解碼、評鑒三個層級。在進行群文閱讀時,教師可以以層級性任務為載體,打通文本的邏輯關聯,比較辨析異同,實現學習內容的遷移與再創(chuàng)。如《諫逐客書》和《與妻書》,一為上書言事、諫阻逐客的奏疏;一為臨終絕筆、直抒心志的家信。兩篇課文的文體不同,但都體現了“共情同理”的特點。細化學習任務如下:
任務一:閱讀《諫逐客書》和《與妻書》,比較辨析兩篇文本在態(tài)度、語氣、表達方式、語體選擇上的差異(以表格形式呈現)。
任務二:結合兩篇文本作者所處的時代,比較辨析社會現象、問題和作者的深邃思想。
由此可見,上述任務尋找文本的共性特征,尋找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點,設計核心任務,進行遷移、轉化、歸納、整合,進而發(fā)現本質的規(guī)律,建構新的認知結構化過程。
三、注重群文實踐,確保實現教學價值
群文閱讀教學是通過結構化的“1+X”文本,引導學生通過“比、對、讀、議”等方式,開展自學、共讀、共學,最終實現由知識到素養(yǎng)的轉化。其中,“實踐”結構化可以幫助閱讀有序化、理解立體化,實現語文素養(yǎng)化進階。
首先,創(chuàng)設群文情境,營造閱讀“場”。群文閱讀避免了碎片化知識的學習,營構整體的閱讀思考語境和場域,這個場域可稱之為“情境”。群文情境需要具有統(tǒng)攝性、真實性,擴大學生的視域和格局,促進其思維生長。以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教材中的《登山記》和《赤壁賦》為例。兩篇文本都是寫景抒情散文的名篇,旨在引導學生感受景和情的關系,體悟作者別樣的情致。為了將知識轉化為能力,教師可創(chuàng)設以下群文閱讀實踐情境:
“1007愛旅游”欄目以介紹各大旅行社提供的出游線路和景區(qū)提供的資料為主,讓你開著收音機聽著廣播就能感受世界的美!請你以蘇軾的《赤壁賦》和姚鼐的《登泰山記》為素材,撰寫廣播腳本。
其次,設計閱讀活動,形成實踐“場”。群文閱讀典型特征就是對一組文本有著清晰的整體認知。群文閱讀教學需要引導學生在實踐運用中綜合分析、前后比較、歸類統(tǒng)整,最終挖掘各文本最大限度的張力。以上述撰寫廣播腳本為例,教師可設計以下實踐活動:
(1)選擇別樣的風景,旅游推薦稿(別樣的時間、別樣的路線、別樣的路況)。(2)觀別樣風景,聽美文朗誦,撰寫朗讀腳本。(3)識別樣風景,探人生之道,撰寫人物短評。
上述活動將聽、說、讀、寫融合在一起,有效從文本閱讀轉向閱讀創(chuàng)造,實現了學習內容的遷移與再創(chuàng)??梢?,實踐活動有效搭建了閱讀平臺,探索閱讀的有效路徑,將閱讀從知識傳輸走向能力運用,保證了閱讀成果的生成。
總而言之,群文閱讀教學的新形態(tài)旨在讓學生在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閱讀。運用“統(tǒng)整議題,貫通閱讀整體”“任務驅動,建構閱讀邏輯”“實踐活動,實現閱讀價值”的策略實現互相促進,有機滲透文本學習要素,進而實現知識和思維的遷移。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8.
[2]劉騰琳,童文昭.基于單元知識結構化的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J].語文建設,2024(9):29-33.
[3]童文昭,王后雄.指向知識結構化的循證實踐:意義、向度與路徑[J].中國電化教育,2024(4):66-72.
[4]段增勇.群文閱讀教學有效開展的三大保障[J].中學語文教學,2021(1):11-15.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南通市市級規(guī)劃課題“基于高中語文教材的群文拓展閱讀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為GH2020125】
作者簡介:陳冬梅(1982— ),女,江蘇省海安市實驗中學二級教師,主研方向為高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