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閱讀教學這一系統(tǒng)性較強且富有成效的語文閱讀教學模式,正逐漸受到教育界的廣泛認可,該模式通過集結與對比多篇相關文本,顯著提升了學生的閱讀速度與深度理解能力,鍛練了學生的思辨能力與文學鑒賞力,從而全面增強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巧妙運用群文閱讀教學,已成為教育領域亟待研究的議題。本文從實踐層面出發(fā),深入探討小學語文課堂中群文閱讀教學的實際應用,分析其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積極推動作用,并提出切實可行的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實施策略,旨在為小學語文教育提供新的教學視角與實用方法。
一、依據(jù)教材單元主題開展群文閱讀
語文教材是群文閱讀教學的重要基礎,教師通過深入挖掘其中的資源,結合單元主題,精心選擇閱讀材料,能極大豐富教材內(nèi)容,有效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提升群文閱讀教學的效果。因此,在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以教材單元主題為核心,巧妙設計和實施群文閱讀,確保教學的有序進行,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持續(xù)提高。
以紅色革命主題課文為例——《七律·長征》《狼牙山五壯士》《開國大典》《燈光》以及《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這些文章都圍繞著中國革命的偉大歷程和英雄事跡展開,彰顯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和堅定信念。開展群文閱讀教學時,首先指導學生分別閱讀這五篇文章,幫助他們理清每篇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和精神內(nèi)核,通過這一步驟,學生對這組文章的主題有了更為明確的認識,深刻體會到革命先烈的英勇無畏與犧牲精神。
接下來,教師組織學生在小組內(nèi)分享自己的閱讀體會,積極討論、交流對這些英雄人物和革命事跡的看法,進一步加深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和感悟。這種互動與交流,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興趣,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辨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還可引導學生深入探究這些文章背后的歷史背景和社會意義,通過討論與思考,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革命先烈為民族獨立與人民解放所做出的巨大犧牲與貢獻。
最后,鼓勵學生將這些文章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價值觀相聯(lián)系,思考如何在當代社會傳承和發(fā)揚革命精神,加深學生的閱讀感受,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
二、指導學生進行有序閱讀加深理解
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中,有序閱讀是提升學生理解能力和閱讀效率的重要手段,小學生受限于年齡和認知發(fā)展,面對多篇相關聯(lián)的文章時,可能會感到困惑,難以洞察文章深層的主旨與聯(lián)系。教師需要扮演積極的引導者角色,幫助學生構建清晰的閱讀脈絡和思維框架,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各類文章,并點燃學生對閱讀的熱情。
以小學語文課本中的幾篇經(jīng)典文章為例——《橋》《窮人》和《金色的魚鉤》,這些篇章雖各有千秋,但都富含深厚的情感和思想,開展群文閱讀教學時,教師可遵循以下路徑指導學生進行有序閱讀:
以《橋》為起點,這篇文章語言簡練,敘述了一個關于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的小故事,通過閱讀,教師可引導學生初步領略如何通過細膩的描寫刻畫人物性格與情感流轉。
緊接著,教師可帶領學生進入《窮人》的世界,這是一篇深刻反映社會現(xiàn)實和人性探索的文章,通過與《橋》的對比,學生能進一步領會不同文章在主題和情感表達上的獨特之處,從而更加深刻地把握文章的核心意義。
以《金色的魚鉤》作為整個單元閱讀的收官之作,這是一個發(fā)生在長征途中的感人故事,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可結合此前的閱讀積累,抓住人物的細節(jié)描寫,深入領悟文章所蘊含的哲理與情感。
在整個群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不斷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鼓勵他們提問、討論和分享,讓他們在積極互動中深化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同時也培養(yǎng)了他們的思辨能力和文學鑒賞能力。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不僅能夠掌握閱讀技巧,更能在文學的海洋中暢游,感受文字的魅力。
三、發(fā)現(xiàn)群文異同升華學生情感認知
群文閱讀教學中,幫助學生發(fā)掘不同文本之間的異同點,對于加深學生理解、升華情感認知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對群文的深入對比與分析,學生不僅能夠更為透徹地領會文章主旨,還能在探索中體驗成就感,更加自信地面對群文閱讀學習。
以小學語文課本中《北京的春節(jié)》《臘八粥》《藏戲》三篇課文為例,它們共同展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但各自的表現(xiàn)手法和主題側重點又有所不同,開展群文閱讀教學時,教師可以遵循以下路徑來指導學生發(fā)掘群文的異同:
教師可指導學生分別細讀這三篇文章,并梳理每篇文章的核心內(nèi)容與獨特之處。例如,《北京的春節(jié)》通過細膩描繪北京春節(jié)的盛況,展現(xiàn)了濃厚的節(jié)日氛圍和傳統(tǒng)習俗;《臘八粥》則圍繞一碗臘八粥,溫馨地敘述了家庭成員間的深情厚誼;而《藏戲》則聚焦于藏族戲劇,揭示了藏族文化的獨特魅力。
然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這三篇文章進行深入的對比分析,探尋它們之間的異同。從主題層面來看,這三篇文章均植根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但具體內(nèi)容和表達方式各具特色。例如,《北京的春節(jié)》與《臘八粥》均觸及了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與美食,但前者側重于節(jié)日氛圍的渲染,后者則通過美食傳遞家的溫暖;相較之下,《藏戲》則更側重于展現(xiàn)藏族文化的獨特風貌。
在發(fā)掘了這些異同點后,教師可以進一步鼓勵學生思考這些差異背后所承載的文化意蘊和情感價值。通過對比《北京的春節(jié)》與《臘八粥》,學生可以更加深刻地領悟到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與美食在文化傳承與家庭情感維系中的重要作用;通過學習《藏戲》,學生則可以學會尊重并欣賞不同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
四、注重課外閱讀鍛煉學生閱讀能力
在新時代背景下,教師對課外閱讀在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中的重要性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單純依賴教材進行閱讀教學已無法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知識需求和全面發(fā)展的目標,反而可能對學生的閱讀視野和思維發(fā)展造成限制,將課外閱讀有機地融入小學語文教學,顯得尤為重要。
以小學語文教材中的《魯濱遜漂流記(節(jié)選)》《騎鵝旅行記(節(jié)選)》《湯姆·索亞歷險記(節(jié)選)》為例,這些經(jīng)典文學作品以其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jié)和深刻的人生哲理,為學生打開了一個個嶄新的世界。為更好地促進學生的閱讀體驗和能力提升,教師特意策劃了“文學探秘之旅”這一閱讀活動,積極引導學生在課后自主閱讀這些文學經(jīng)典的全文,并鼓勵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分享自己的閱讀心得和感悟。通過參與這一活動,學生不僅顯著提高了閱讀量,還在潛移默化中增強了閱讀理解能力、文本分析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維,針對每位學生的分享都給予了具體而深入的反饋,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探索文學作品的深層含義。
總而言之,現(xiàn)代化小學語文教學中,群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既是素質(zhì)教育理念的生動體現(xiàn),也是增強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重要手段,為不斷完善群文閱讀教學,教師需積極探索教學策略的創(chuàng)新,緊密結合教材內(nèi)容,引導學生開展系統(tǒng)而深入的閱讀活動。通過對比不同文本的異同,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與認知。此外,還要重視課外閱讀的補充作用,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拓寬其知識視野。
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