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對比分析在腦出血中采用經神經內窺鏡微創(chuàng)術與微創(chuàng)引流術救治的療效與差異。方法 選擇余干縣人民醫(yī)院2022年5月—2024年5月收治的60例腦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治療方式的不同分成A組和B組,各30例。A組實施經神經內窺鏡微創(chuàng)術,B組實施微創(chuàng)引流術,對比2組患者的手術相關參數(shù)以及治療前后的血清學指標、神經功能,統(tǒng)計分析2組患者的血腫清除率和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結果 A組手術時間為(77.56±12.08)min、血腫清除時間為(5.13±0.75)d,短于B組的(89.86±13.57)min、(7.40±1.03)d;A組術中出血量為(35.49±5.48)mL,少于B組的(49.86±5.33)mL;A組血腫清除率為(92.49±10.26)%,高于B組的(84.15±11.58)%(P<0.05)。治療前,2組患者的血清學指標、神經功能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A組超敏C-反應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水平和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評分分別為(10.16±1.74)mg/L、(18.16±1.72)μg/L、(2.16±0.71)分,均較B組的(13.86±1.97)mg/L、(21.85±1.21)μg/L、(3.90±0.85)分更低,A組腦源性神經營養(yǎng)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水平(19.45±2.02),較B組的(14.96±1.78)更高(P<0.05)。A組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為6.67%,較B組的26.67%更低(P<0.05)。結論 在腦出血手術治療中,較之于微創(chuàng)引流術,經神經內窺鏡微創(chuàng)術的血腫清除率更高,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血清學指標,進一步促進手術康復進程,預防并發(fā)癥發(fā)生。
【關鍵詞】 腦出血;神經內鏡;微創(chuàng)手術;引流手術;神經功能;顱內血腫
文章編號:1672-1721(2025)06-0043-04" " "文獻標志碼:A" " "中國圖書分類號:R743
腦出血是因腦部血管破裂而引發(fā)的疾病,且破裂的血管并非外傷引起,常由高血壓等腦內病變所致。臨床有報道稱,大約1/5的腦卒中疾病是由腦出血引起,病死率高達30%~40%[1]。腦出血發(fā)生后,患者因顱內增壓,會出現(xiàn)原發(fā)疾病的癥狀,并伴隨發(fā)熱、意識混亂等一系列癥狀[2]。若不及時進行有效治療,會因血腫塊的占位效應而引起繼發(fā)性腦組織損害,故在腦出血的治療中,關鍵在于清除腦部血腫,使患者的腦部神經功能得到修復,從而使顱內壓力得到控制,進一步促使患者腦部的血供得以恢復[3]。目前,臨床對腦出血的治療主要通過手術,常見的手術方式有開顱血腫清除術、微創(chuàng)引流術、經神經內窺鏡微創(chuàng)術等[4]。其中微創(chuàng)引流術、經神經內窺鏡微創(chuàng)術均屬于微創(chuàng)手術,具有創(chuàng)傷小、術后恢復快等特點,現(xiàn)已被廣泛用于臨床,但目前有關2種術式治療機制及預后的對照性研究較少?;诖?,本研究綜合分析在腦出血中采用經神經內窺鏡微創(chuàng)術與微創(chuàng)引流術救治的療效與差異,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2年5月—2024年5月余干縣人民醫(yī)院收治的60例腦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治療方式的不同分成A組和B組,各30例。A組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49~85歲,平均年齡(76.53±4.86)歲;發(fā)病時間2~26 h,平均發(fā)病時間(15.46±2.47)h;出血部位,基底節(jié)19例,腦葉內8例,腦室內3例。B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47~86歲,平均年齡(76.48±4.73)歲;發(fā)病時間2~27 h,平均發(fā)病時間(15.39±2.55)h;出血部位,基底節(jié)17例,腦葉內8例,腦室內5例。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
納入標準:年齡≥45歲;入院檢查后,參照《中國腦出血診治指南(2019)》[5]中的相關標準確診,符合各類型手術指征;臨床病歷記錄完整、真實;患者或家屬對本研究知情,積極配合研究。排除標準:存在肝、腎等器官嚴重損傷;存在認知功能異常、精神類疾??;救治無效死亡;伴有其他腦部疾病,比如顱腦損傷、腦部腫瘤等;合并惡性病變;有嚴重的手術禁忌或藥物過敏;有凝血功能障礙。
1.2 方法
A組實施經神經內窺鏡微創(chuàng)術治療。術前完善相關檢查,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設計相應的穿刺點,采用全身麻醉的方式在相應穿刺點進行顱骨鉆孔,將穿孔直徑控制在約10 mm,后切開硬膜、皮層組織,進行電凝止血。先用直徑7 mm的一次性穿刺套管插入血腫處,后拔出內芯,將神經內窺鏡和吸引器插入到血腫腔中,隨后清理血腫。如果血凝塊整體質地較硬,吸取難度較大,則可通過取瘤鉗進行清除處理;如果血凝塊較軟或為液態(tài),可以用吸引器進行吸取處理。血腫清除完畢后再次進行電凝止血,在套管的幫助下放置引流管。接上三通閥門,反復沖洗血腫腔,直到沖洗液變清澈后,確認沒有活動性出血,退出內窺鏡。取下套管,用明膠海綿填充穿刺點。術后需實施頭顱CT檢查,觀察血腫清除情況,根據清除程度判斷是否需要使用尿激酶(20 000 U),并盡可能縮短留置引流管的時間。
B組實施微創(chuàng)引流術治療。術前完善相關檢查,明確穿刺的進針位置、方向和深度。實施全身麻醉后,先在穿刺處開一個小口,后用顱鉆鉆孔,將顱骨和硬腦膜切開,避開重要的血管和組織,開始穿刺。沿穿刺方向將腦實質剝離到血腫腔內,后在內放置1根硅膠管,用5 mL注射器慢慢抽吸,觀察到暗紅色液體即為穿刺完成,隨后注入20 000 U尿激酶,抽出1/2的血腫量,將引流管固定,與引流袋相連,2 h后重復開放。術后行頭顱CT,若CT顯示已將大量血腫清除,則可在術后1 d夾閉引流管并拔除。
2組患者均接受2周觀察隨訪。
1.3 觀察指標
(1)手術相關參數(shù)。記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血腫清除時間、血腫清除率。血腫清除率=(術前血腫量-術后血腫量)/術前血腫量×100%。(2)血清學指標。于術前、術后2周統(tǒng)計2組患者的hs-CRP、NSE、BDNF水平,取患者外周靜脈血液4 mL作為檢驗樣本,以3 000 r/min的轉速離心10 min后分離取上清液,采取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進行檢驗。(3)神經功能。于術前、術后2周采用mRS量表評估2組患者的神經功能,分值0~6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神經功能狀態(tài)越差。(4)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并發(fā)癥包括顱內感染、應激性潰瘍、二次出血、腦脊液漏等。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5.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本研究數(shù)據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手術相關參數(shù)
A組手術時間和血腫清除時間均短于B組,術中出血量少于B組,血腫清除率高于B組(P<0.05),見表1。
2.2 血清學指標與神經功能
治療前,2組患者的血清學指標、神經功能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A組的hs-CRP、NSE水平和mRS評分均較B組更低,BDNF水平較B組更高(P<0.05),見表2。
2.3 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A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B組(P<0.05),見表3。
3 討論
腦出血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腦血管病。近年來,由于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劇和人們生活習慣的變化,腦出血的發(fā)病率逐年升高,并且有年輕化的趨勢[6]。腦出血后患者會出現(xiàn)顱內血腫,導致局部組織缺血、缺氧,引起腦組織和神經細胞損傷,造成大腦功能障礙,嚴重時甚至會引發(fā)腦疝,導致患者死亡[7]。故盡早清除顱內血腫、降低繼發(fā)損傷,對于提高患者預后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
現(xiàn)階段,臨床對于腦出血的治療多以微創(chuàng)手術為主,其中微創(chuàng)引流術、經神經內窺鏡微創(chuàng)術較為常見。本研究結果顯示,A組手術時間和血腫清除時間均短于B組,術中出血量少于B組,血腫清除率高于B組(P<0.05),說明經神經內窺鏡微創(chuàng)手術更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血腫情況,縮短手術時間并加快術后恢復進程。分析原因,微創(chuàng)引流術是目前臨床常見的治療腦出血的手術形式之一,其基本原理是選擇合適的穿刺點,并以微創(chuàng)的方法將其引流,操作簡便、創(chuàng)傷小。但由于手術視野的限制,血腫不能被完全清除,或是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清除,且在手術中很可能會對周邊組織造成傷害,處理活動性出血難以達到很好的效果[8]。而經神經內窺鏡微創(chuàng)術是一種新型的微創(chuàng)技術,能提供更清晰的術野和更多的視角,對于很深的部位也能起到很好的觀察作用,有利于術者精確操作[9]。同時,內窺鏡下的微創(chuàng)手術可以有效減少因視野模糊造成的二次傷害等[10]。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治療后,A組hs-CRP、NSE水平和mRS評分均較B組更低,BDNF水平較B組更高(P<0.05),說明經神經內窺鏡微創(chuàng)術有利于促進患者血清學指標的改善,并進一步改善神經功能。分析原因,NSE是一種重要的神經遞質,腦出血后,短期內會在顱內形成血腫,同時也會壓迫周邊的正常神經,導致腦組織缺血、缺氧等,繼而產生一系列的免疫應答反應,產生大量的炎癥因子[11]。hs-CRP作為一種急性時相蛋白,其表達與炎癥反應的嚴重程度密切相關。BDNF是一種能夠促進神經生長的蛋白,神經細胞受損時可以抑制其表達[12]。在進行微創(chuàng)引流時,無論是穿刺或抽吸,都會對血腫周邊的正常組織產生一定的擾動,所以在術后一段時期內,患者的肢體功能和語言功能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障礙。而神經內窺鏡微創(chuàng)術借助內窺鏡實施精密操作,不會對周邊組織產生影響,對神經功能的影響較小,同時,該微創(chuàng)手術也不會引起嚴重的炎癥反應,可以促進血腫周圍水腫的消失,對患者的恢復有很大幫助。
此外,本研究還顯示,A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較B組更低(P<0.05),說明經神經內窺鏡微創(chuàng)術治療安全性較高,更有利于患者改善預后。分析原因,經神經內窺鏡微創(chuàng)術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清除顱內血腫,減輕顱內壓,降低二次腦損傷,減小顱內感染和肺部感染的危險,還可以在術中對出血點進行及時止血,降低再次出血率。
綜上所述,與微創(chuàng)引流術相比,經神經內窺鏡微創(chuàng)術清除顱內血腫效果更好,可以顯著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和血清學指標,從而加速術后恢復,防止并發(fā)癥發(fā)生。但本研究存在樣本量較少、研究時間較短等不足,后續(xù)會強化研究樣本量和時間,以進一步驗證經神經內窺鏡微創(chuàng)術對腦出血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鄒曉燕,仲曉軍.立體定向引導神經內鏡血腫清除術聯(lián)合早期系統(tǒng)康復訓練治療基底核區(qū)高血壓腦出血的臨床觀察[J].中國基層醫(yī)藥,2023,30(10):1457-1461.
[2] 艾昕,蘇杰,姚美,等.CT引導下神經內窺鏡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療效觀察及并發(fā)癥分析[J].中國醫(yī)學裝備,2020,17(2):58-62.
[3] 程浩,徐昌林,蔡強,等.經神經內窺鏡微創(chuàng)術與微創(chuàng)引流術治療腦出血的療效對比及預后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醫(yī)學裝備,2023,20(7):41-45.
[4] 許樂宜,孔令軍,王靜予,等.神經內鏡下高血壓腦出血血腫清除術與微創(chuàng)穿刺引流術的療效分析[J].中國醫(yī)師雜志,2020,22(9):1290-1294.
[5] 中華醫(y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中華醫(y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中國腦出血診治指南(2019)[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9,52(12):994-1005.
[6] 艾昕,蘇杰,姚美,等.CT掃描對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患者顱內血腫清除效果及預后的評估[J].中國醫(yī)學裝備,2020,17(9):82-85.
[7] 丁則昱,姬澤強,吳建維,等.幕上高血壓性腦出血微創(chuàng)顱內血腫抽吸引流術后早期神經功能惡化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卒中雜志,2024,19(5):545-551.
[8] 孫占玉,郭智霖,王上橋.神經內鏡與硬通道微創(chuàng)穿刺引流術治療老年高血壓腦出血的效果[J].中國老年學雜志,2023,43(15):3609-3613.
[9] 劉彬,崔述坤,高祥亮,等.MR-DTI參數(shù)評估神經內鏡手術與微創(chuàng)鉆孔引流術治療中等量基底節(jié)區(qū)腦出血[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23,26(11):1343-1348.
[10] 王巖,沈俊巖,張福征.神經內鏡微創(chuàng)手術與微創(chuàng)血腫穿刺引流術對腦出血患者血腫清除療效及對術后神經功能的影響對比[J].中國臨床醫(yī)生雜志,2023,51(8):955-958.
[11] 王巖,張福征,沈俊巖.微創(chuàng)軟通道引流術對危重型小腦出血患者的預后影響[J].中國臨床醫(yī)生雜志,2023,51(6):705-707.
[12] 王志剛.微創(chuàng)鉆孔引流術在基層醫(yī)院救治高血壓腦出血的臨床應用[J].基層醫(yī)學論壇,2024,28(2):82-84.
(編輯:肖宇琦)
作者簡介:李 濤(1987—),男,江西余干人,本科,主治醫(yī)師,主要從事腦出血手術治療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