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解答初中幾何證明題時,學生往往很難發(fā)現題目背后隱含的基本模型,導致不能順利完成解題.本文以2023年南京中考數學第27題為例,注重一題多解,探尋解決問題的不同思路,以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關鍵詞】尺規(guī)作圖;手拉手模型;初中數學
1" 原題呈現
(南京中考第27題)在平面內,將一個多邊形先繞自身的頂點A旋轉一個角度θ(0lt;θlt;180°),再將旋轉后的多邊形以點A為位似中心放大或縮小,使所得多邊形與原多邊形對應線段的比為k,稱這種變換為自旋轉位似變換.若順時針旋轉,記作T(A,順θ,k),若逆時針旋轉,記作T(A,逆θ,k).
(1)如圖①,△ABC經過T(B,逆α,k1)得到△EBD,△ABC經過T(C,順β,k2)得到△FDC,連接AE,AF,求證:四邊形AFDE為平行四邊形.
(2)如圖②,在△ABC中,∠A=150°,AB=2,AC=1,若△ABC經過(1)中的變換得到的四邊形AFDE是正方形.
Ⅰ.用尺規(guī)作出點D;
Ⅱ.直接寫出AE的長.
圖1
2" 多樣解法
2.1" 尋共性,重思維——第(1)題解析
因為△ABC經過T(B,逆α,k1)得到△EBD,△ABC經過T(C,順β,k2)得到△FDC.
所以 △ABC∽△EBD,
所以ABEB=BCDB,∠EBD=∠ABC,∠BAC=∠BED,
所以∠EBA=∠DBC,
易證△EBA∽△DBC,
同理△DBC∽△FAC,
所以△EBA∽△DBC∽△FAC.
(1)利用“兩組對邊分別平行”
解法1" 如圖2因為△EBA∽△DBC∽△FAC,
所以∠1=∠2=∠5,∠3=∠4.
因為∠6=∠1+∠3,
又因為∠BDF=∠4+∠5,
所以∠6=∠BDF,
所以AE∥DF,同理ED∥AF,
所以四邊形AFDE為平行四邊形.
圖2
解法2" 如圖3,延長線段FA交線段DB于點G,
圖3
因為∠FAC+∠GAC=180°,
所以∠GBC+∠GAC=180°.
因為∠BGA+∠ACB+∠GBC+∠GAC=360°,
所以∠BGA+∠ACB=180°.
因為∠BGA+∠DGA=180°.
所以∠ACB=∠DGA.因為∠ACB=∠EDB,
所以∠DGA=∠EDB,
所以DE∥AF,同理AE∥DF,
所以四邊形AFDE為平行四邊形.
(2)利用“兩組對邊分別相等”
解法3" 設BC=a,AB=c,AC=b,
因為△ABC∽△FDC,
所以DC=k2a,DF=k2C,
CF=k2b,
因為△EBA∽△DBC,
所以EADC=BABC=ca,
所以EA=ca×k2a=k2c=DF,
同理AF=DE,
所以四邊形AFDE為平行四邊形.
2.2" 巧構造,擅模型——第(2)題解析
分析" 由正方形得DE=EA=AF=DF,∠EAF=90°,
由(2)得,∠EAB=∠DCB,
同理∠FAC=∠DBC,
所以∠DCB+∠DBC=∠EAB+∠CAF=120°,
所以∠BDC=60°,
相似比為k1,k2,AB=2,AC=1,
設BC=x,可得BD=k1x,
CD=k2x,ED=k1,DF=2k2,
所以k1=2k2,所以BDCD=2,
且∠BDC=60°.
(1)構造直角三角形
解法1" 因為BDCD=2,且∠BDC=60°,
所以△BDC為一個銳角是60°的直角三角形,如圖4,作等邊△BCM,再作它的外接圓,過點C作CD⊥BC交外接圓于點D,點D即為所求.
解法2" 如圖4,延長線段BA,過點C作CF⊥AC,交線段BA的延長線于點F,作正方形AFDE,點D即為所求.
圖4
因為△DEB∽△CFD,
所以DECF=EBFD=DBCD=2,
所以AFCF=2,且∠AFC=60°,
所以△AFC為一個銳角是60°的直角三角形.
(2)角平分第二定理
分析" 想得到BDCD=2,聯想到角平分線第二定理,作出BGGC=2,利用垂徑定理確保線段DQ為∠BDC的角平分線,則BDCD=2.
解法3" 如圖6,利用相似作線段BC的三等分點G,作等邊△BCM,再作它的外接圓,過點M作MQ⊥BC,交外接圓于點Q,連接線段QG并延長,交外接圓于點D.
圖5
圖6
(3)阿氏圓
分析" 由BDCD=2,聯想到阿氏圓.已知平面上兩定點A,B,則所有滿足PAPB=k(kgt;0且k≠1)的點P的軌跡是一個圓.
解法4" 如圖6,作等邊△BCM,再作它的外接圓,作出滿足BDCD=2的點D的軌跡,兩圓的交點即為點D.
3" 結語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中考閱讀理解題比重增加,要求學生具備整合信息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概念,聯系新舊知識,促進知識轉化.同時,強調模型思想,通過具體問題提煉常規(guī)模型,系統化數學知識,提升學生分析、歸納、提煉和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