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平面幾何問題中,最值問題令許多學生無從下手,它往往側重考查平面幾何三大變化的應用.常見的解答平面幾何最值問題的模型有三種:(1)瓜豆模型;(2)隱圓模型;(3)將軍飲馬模型.本文將結合三道例題,談一談解答平面幾何問題中三種模型的應用.
【關鍵詞】初中數(shù)學;平面幾何;解題模型
平面幾何最值問題,是中考數(shù)學試卷的高頻考點,其問題形式靈活多變,知識面廣,主要以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為目標.在解答本類試題時,學生要善用解答模型,并聯(lián)系數(shù)學轉化思想進行解題.
1" 瓜豆模型
例1" 如圖1,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A點坐標為4,0,B為y軸正半軸上一動點,以AB為一邊向下作等邊△ABC,連接OC,則線段OC的最小值為""" .
圖1
思路分析" 解答本題時,可以先確定模型,再利用模型原理,確定動點運動軌跡,進而確定線段OC的最小值.根據(jù)題意可知,點B為主動點,點C為從動點,兩動點與定點A連線的夾角為60°,兩動點到定點A的距離之比為1:1,定角定比例,符合瓜豆模型.由此可知,從動點C的軌跡與主動點B的軌跡一樣,都為直線.接下來,需要確定從動點軌跡的位置,可以利用旋轉或特征點的方法確定其軌跡.確定后,依據(jù)“垂線段最短”的公理可得出線段OC的最小值.
解析" 如圖2,移動點B,當BC邊與y軸重合時,點C落點在y軸上.因為△ABC為等邊三角形,可得OC1=433,此時C1坐標為0,-433;當AB邊與x軸重合時,點C落點在第四象限,此時C2坐標為2,-23,連接C1C2,那么C1C2所在直線即為動點C的軌跡.又因為垂線段最短,所以當OC⊥C1C2時,取最小值.已知點C10,-433,C22,-23,可得直線C1C2的斜率為=-23+4332-0=-33,因為tan150°=-33,所以此時∠OC1C=60°,OC=32×OC1=32×433=2.綜上,線段OC的最小值為2.
圖2
2" 隱圓模型
例2" 如圖3,已知等邊△ABC的邊長為8,點P是AB邊上的一個動點(與點A,B不重合).直線l是經(jīng)過點P的一條直線,把△ABC沿直線l折疊,點B的對應點就是點B′.當PB=6時,在直線l變化過程中,求△ACB′面積的最大值.
圖3
思路分析" 理解題意可知,點P為定點,B′到點P的距離是固定的,為6.定點定長隱形圓.所以點B′軌跡是以點P為圓心,以PB=6為半徑的圓.要想使△ACB′面積最大,只需求出B′到AC的最大距離即可.
解析" 如圖4所示,過點P作PH⊥AC,垂足為H,延長HP,與圓的交點即為△ACB′積最大時的B′點.因為△ABC為等邊三角形,所以∠A=60°;又因為AB=8,PB=6,所以AP=2,HP=AP×32=2×32=3,求得HB′=6+3,已知AC=8,那么此時S△ACB′=12×8×6+3=24+43.綜上,△ACB′面積的最大值為24+43.
圖4
3" 將軍飲馬模型
例3" 如圖5,在△ABC中,AB=AC=5,D為BC的中點,AD=4,P為AD上任意一點,E為AC上任意一點,求PC+PE的最小值.
圖5
思路分析" 點C為定點,點P,E為動點,一定兩動,符合將軍飲馬模型.根據(jù)題意可知,AD垂直平分BC,連接PB,易得PC=PB,這時可將求PC+PE的最小值轉化為求PB+PE的最小值.不難發(fā)現(xiàn),當點B,P,E三點共線時,PB+PE更短,但不是最短.依據(jù)公理“垂線段最短”,可知當BE⊥AC時,BE最短,PB+PE最短,也就是PC+PE最短.
解析" 如圖6,過點B作ΒE⊥AC,垂足為點E,交AD于點P,連接PC,此時PC+PE最小.因為△ABC為等腰三角形,且D為BC的中點,所以AD是線段BC的垂直平分線,所以AD⊥BC,BD=CD=3,又因為S△ABC=12×AD×BC=12×AC×BE,所以AD×BC=AC×BE,可得4×6=5×BE,BE=4.8.綜上,PC+PE的最小值為4.8.
圖6
4" 結語
總的來說,解答平面幾何最值問題時,可以運用常見的數(shù)學模型,加強模型的應用意識,切實提高解題速度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