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對“將軍飲馬”問題,我們常常將其問題數(shù)學化,并抽象歸納成為一個數(shù)學模型.其模型有很多變種,但核心理論基礎只在以下兩點:一是兩點之間線段最短;二是垂直平分線定理.在尋找對稱軸時,動點在什么位置,對稱軸就在相應的位置.連接對稱點,經(jīng)過計算,便可求出相應線段的最小值.在解題過程中,可運用對稱性質進行等量代換,將動點問題轉換為兩點之間的距離問題,以及通過平移手段將復雜問題轉化為標準的將軍飲馬模型.
【關鍵詞】初中數(shù)學;將軍飲馬;動點最值問題
類型一兩定一動
例1如圖1所示,在邊長為2的正三角形ABC中,點E,F(xiàn),G為三條邊的中點,P為線段EF上一動點,則△BPG周長的最小值為" """ ".
分析這是最基本的“將軍飲馬”問題,題目中正三角形即等邊三角形.這里提供兩個思路,一是作點B關于直線EF的對稱點;二是作點G關于直線EF的對稱點,兩種思路都比較便捷.本題適用于作點G的對稱點,實際上,點A就是點G關于直線EF的對稱點,可得到AP=GP.而當點P和點E重合時,AP+BP的值最小.
解如圖2所示,作點G關于線段EF的對稱點,即為點A,
此時△BPG的周長為BG+BP+PG,其中AP=GP,
當點P移動到點E的位置,則AP+BP的最小值為2.
即BP+PG≥2.
又因為BG的長度是定值,BG=1,則BG+BP+PG≥1+2=3.
由此可得△BPG周長的最小值為3.
類型二兩動一定
例2如圖3所示,BD平分∠ABC,點E,F(xiàn)分別為線段BC,BD上的動點,其中AB=8,△ABC的面積為20,求EF+CF的最小值.
分析本題存在兩個動點,其核心與將軍飲馬問題仍然沒有什么區(qū)別.可用兩種思路解題.一是作點C關于線段BD的對稱點,記為點C′;二是作點E關于線段BD的對稱點,記為E′,計算過程如何便捷就如何作對稱點.本題適用于第二種思路,此時,求EF+CF的最小值就變換為求E′F+CF的最小值.
解要求EF+CF的最小值,如圖4所示,需作點E關于線段BD的對稱點,記為點E′.
因為BD為∠ABC的平分線,則點E′位于線段AB上.
此時只需要求出E′F+CF的最小值.
過點C作線段AB的垂線,其交點即為動點E′.
因為△ABC的面積為20,
用面積公式可得,S△ABC=12×8×h=20,
得出△ABC的高為5,
即E′F+CF的最小值為5,因此EF+CF的最小值為5.
類型三多點問題
例3如圖5所示,∠AOB=30°,OC=5,OD=12,點E,F(xiàn)分別是射線OA,OB上的動點,求CF+EF+DE的最小值.
分析該題仍是“將軍飲馬”的模型拓展,采用最簡單的對稱方法解題即可.作點D關于線段OA的對稱點,記為點D′,則DE=D′E,繼續(xù)作點C關于線段OD的對稱點,記為點C′,則CF=C′F,此時求C′F+EF+D′E的最小值C′D′即可.
解如圖6所示,作點D關于射線OA的對稱點,記為D′,作點C關于射線OB的對稱點,記為C′.連接C′D′,與射線OA和OB的交點分別是動點E和動點F,此時CF+EF+DE有最小值.
連接OD′,因為∠AOB=30°,又射線OA平分∠BOD′,
則∠DOD′=60°,由OD=OD′得知△DOD′是一個等邊三角形.
已知OD=12,則OD′=12,
再連接OC′,因為OC=OC′,可得OC′=5,
由此可推導出∠C′OD′=90°,△C′OD′是一個直角三角形.
由勾股定理可得,C′D′的最小值為(OC′)2+(OD′)2=52+122=13,
即CF+EF+DE的最小值為13.
結語
求解與一個或多個動點有關的線段最值問題時,大部分題目都可用將軍飲馬模型進行解析,解題技巧只在于研究動點的對稱點,學生需懂得轉換思路,尋找最適合的動點作對稱點,問題便可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