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國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創(chuàng)作了《簡·愛》這一具有濃厚浪漫主義色彩的長篇小說,通過細膩的描寫,成功塑造了主人公簡·愛這一出身底層但堅忍不拔、勇于追求幸福與平等的獨立女性形象?!逗啞邸纺壳霸趪鴥?nèi)已經(jīng)有多個各具特色的中文譯本。黃源深的譯本憑借其優(yōu)美、獨到的意譯受到了廣泛的關(guān)注。本文基于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語境觀視角,從上下文語境、情境語境、文化語境三個維度探討黃源深譯本的獨到之處。
[關(guān)鍵詞]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 "語境觀" "文學翻譯
[中圖分類號] H315.9" "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2097-2881(2025)01-0121-04
《簡·愛》在19世紀40年代創(chuàng)作完成,女主人公簡從小顛沛流離、出身悲苦,但不卑不亢、自尊自愛,勇于追求幸福。她敢于打破世俗偏見,爭取平等、自由和獨立,展現(xiàn)了工業(yè)革命時代獨立女性的精神風貌。簡與男主人公羅切斯特先生的感情更體現(xiàn)了一種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平等關(guān)系。如今,簡·愛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其故事也引發(fā)了人們對婦女解放等社會現(xiàn)實的思考,小說中男女主人公詩歌般的抒情對話更是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了解這部著作,有助于我們了解工業(yè)革命時代英國的社會現(xiàn)實,同時能讓我們感受到外表柔弱、內(nèi)心剛強的女性形象帶來的強大心靈震撼。
翻譯的首要標準是忠于原文,要求譯者準確地傳達作者意圖,但實際上,文化差異、語言模式以及時代背景的不同,都會影響譯者對原著的理解以及最終呈現(xiàn)的翻譯效果。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語境論關(guān)注到除了語言本身以外的因素。
一、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語境論
“語境”是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所強調(diào)的核心概念,該概念最早是由人類學家Bronislaw Malinowsk提出。他通過觀察南太平洋島嶼土著居民的語言,指出語言本質(zhì)上植根于文化現(xiàn)實、部落生活和民族習俗,而話語意義只有在其依存的情景語境中才能實現(xiàn)[1]。
隨后,J.R.Firth在此基礎(chǔ)上做了更加詳細的論述。他對Malinorwski的情景語境因素做了分類,并指出語境可分為不同層次,每一層次都有其特有功能,但所有語境均包含于文化語境中[2]。20世紀70年代以后,隨著學界對語言的研究不斷深入、語用學等有關(guān)語言的新興學科興起,語境也得到了越來越多學者的關(guān)注。Halliday等學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礎(chǔ)上,對語境的含義及其分類進行了更加系統(tǒng)的論述。他們將語境分為三個層面:文化語境、情景語境以及上下文語境[3]。其中,文化語境對應(yīng)的是語篇的體裁,例如說明性體裁或教科書體裁等,指在某種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人們有關(guān)語言而產(chǎn)生的不同表達模式。情景語境則指的是交流雙方在特定的情景中進行交流,這種特定的交際環(huán)境主要包括語場、語旨、語式三個變量。其中,語場是話語范圍,是交談的話題以及場地等情景因素;語旨是話語基調(diào),是交際雙方的社會角色關(guān)系,即個人基調(diào)和語言活動的目的,個人基調(diào)可能是親密的,也可能是疏遠的,這一層強調(diào)的是對話主體在特定情境下的社會關(guān)系;語式,即話語方式,是語言活動所采用的媒介或渠道,比如自由活潑的口頭語形式,或嚴謹細致的書面語形式。上下文語境則是指譯者需要根據(jù)上下文來確定語言符號的含義,正確傳達語言所表達的含義。
該理論明確強調(diào)了語境及不同的文化背景對理解語言的重要作用,同時,也充分關(guān)注了語言在不同情境和說話人情境下產(chǎn)生的語言變體。在文學翻譯中,文學作品的意義往往并不單單通過文字的表面意思進行傳達,而是需要結(jié)合不同語境的維度理解,這樣的譯本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文化傳遞。本研究將以此為理論框架,對《簡·愛》黃源深譯本進行分析。
二、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語境論的應(yīng)用研究
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語境論目前已經(jīng)廣泛運用于英美文學的翻譯研究。尚媛媛結(jié)合具體實例分析,認為語境作為一個有層次的系統(tǒng),可以用于分析語言的使用及其功能[4];龔文靜在對傅東華版譯本《飄》的翻譯研究中,對比了功能語言學語境論和關(guān)聯(lián)理論的語境觀,突出了兩者的互補性和差異性,并指出了語境觀在語言研究的重要作用[5];肖佳以功能語言學語境論為切入點,就《飄》的陳良廷等譯本進行了翻譯策略選擇、語言特色的分析,突出強調(diào)了文本中的相對靜態(tài)和動態(tài)文化特征,探討了翻譯文本和特定的文化語境的關(guān)系[6];王玉、張樹德以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語境論為基本理論框架,對比分析了《傲慢與偏見》的李汝成中譯本與青閏中譯本,從不同的語境維度探討了李汝成譯本的獨到之處,為文學翻譯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7]。
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語境論的理論受到國內(nèi)學者的廣泛關(guān)注,其在文本翻譯等方面的實踐價值也得到了一定體現(xiàn),但基于其框架進行的文學文本翻譯分析的實例仍然較少,集中在少數(shù)幾部知名文學作品為主。因此,本文以《簡·愛》為例,進一步探討語境論視角在文學翻譯中的應(yīng)用價值,并豐富該理論研究的實例。
三、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語境論在《簡·愛》黃源深譯本中的體現(xiàn)
1. 基于上下文語境的翻譯
上下文語境是指對某個特定語言單位的理解會受到其上下文的影響。某個詞匯、某句話的特定含義,需要代入到特定的上下文語境中,才能被準確理解。
例1:“Jane,I don’t like cavillers or questioners;
besides,there is something truly forbidding in a child taking up her elders in that manner.”[8]
譯文:“簡,我不喜歡吹毛求疵或者刨根究底的人,更何況小孩子家這么跟大人頂嘴實在讓人討厭?!盵9]
如果脫離原文本的語境來看這句話,“caviller”意為“提出令人為難的問題的人”,“questioner”意為“提問者”。若不考慮上下文語境,這句話可以翻譯為“我不喜歡提出難題的提問者”。但結(jié)合語境,這段話出現(xiàn)在整部小說的開篇部分,初步交代了簡的處境。簡出生在一個貧窮的牧師家庭,父母相繼去世后,她一直寄住在舅父母家里。簡在這里的日子并不如意,舅父里德先生去世后,舅母對她十分不待見,導(dǎo)致她在這里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該譯本結(jié)合故事背景,將其翻譯為“吹毛求疵或者刨根問底的人”,在保留原意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增強了感情色彩,強調(diào)了“caviller”的意思,凸顯出舅母對簡的厭煩感,也從側(cè)面強調(diào)了她身世的可憐。對話中使用的四字詞也更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有利于加深讀者對原文的理解。
2.基于情境語境的翻譯
情境語境則是指言語活動中的非言語因素,如言語活動時的人物、事件經(jīng)過、時間、地點等外部因素。言語活動的發(fā)生離不開這些非言語因素,因此不同的實際情境也會影響言語形式所表達的具體含義。
例2:In short,I began the process of ruining myself in the received style,like any other spoony.[8]
譯文:總之,我像任何一個癡情漢一樣,開始按世俗的方式毀滅自己了。[9]
這句話是羅切斯特在向簡·愛講述他愛上一位法國舞女,即戴安娜母親的故事?!皌he received style”在一般的場景中,如陳述客觀事實等,可以翻譯成“人們公認的方式”“人們普遍接受的方式”,但該譯本則將其翻譯成了“世俗的方式”,更體現(xiàn)出羅切斯特同樣不甘平凡、向往自由的人物形象,進一步體現(xiàn)出了男主人公與簡·愛兩人間存在的靈魂共鳴和心靈相通。
例3:It is a very strange sensation to inexperienced youth to feel itself alone in the world,cut adrift from every connection......[8]
譯文:對一位涉世未深的年輕人來說,一種奇怪的感受是體會到自己在世上孑然一身……[9]
小說中,該章節(jié)主要講述了女主人公簡初到桑菲爾德莊園,見到了這個偌大的宅邸,以及她的學生——一個不到10歲的女孩阿黛拉瓦朗的故事。莊園的氣派景象對于出身貧苦的簡來說十分新奇。文本中的“feel itself alone”一般情況下被翻譯為“感到孤獨”。而該譯本綜合考慮了話語所在情境:簡在離開學校后,出身貧苦的她成了桑菲爾德莊園的家庭教師,這里的一切對簡來說都是陌生的?;诖耍g本將其翻譯為“孑然一身”,一針見血地點出了簡此時此刻的內(nèi)心感受。
3.基于文化語境的翻譯
美國語言學家Eugene A. Nida指出,成功的翻譯需要同時兼顧兩種文化,這比僅僅掌握語言本身來說還更加重要。文化語境強調(diào)對文學作品的源語和目的語背后的社會文化、歷史背景的關(guān)注[10]。由此可見,不同社會政治制度、歷史文化背景、價值觀念和思維模式都會形成獨特的文化特性,并通過語言體現(xiàn)出來。
例4:April advanced to May. A bright serene May it was. Days of blue sky,placid sunshine,andsoft western or southern gales filled up its duration.[9]
譯文:四月已逝,五月來臨。這是一個明媚寧靜的五月,日復(fù)一日,都是蔚藍的天空,和煦的陽光,輕柔的西風和南風。[10]
該段文字是對自然風光的描寫,譯者很好地考慮到了原著作者以及讀者的文化差異,譯文充分體現(xiàn)了英語和漢語之間表達上的差異。英語的句子語言結(jié)構(gòu)較為嚴謹,而漢語的結(jié)構(gòu)較為松散。該譯文原文前半段多為短句,如“四月已逝,五月來臨”。譯文基本保持了和原文一致的長短句風格,同時也兼顧了漢語的表達習慣,更加有利于讀者理解其中所傳達的意境,如后一句的“days of blue sky”拆解成了“日復(fù)一日,都是蔚藍的天空”。
例5:The woods,which twelve hours since waved leafy and fragrant as groves between the tropics,now spread,waste,wild,and white as pine-forests in wintry Norway.[8]
譯文:十二小時之前還樹葉婆娑、香氣撲鼻猶如熱帶樹叢的森林,現(xiàn)在已經(jīng)白茫茫,一片荒蕪,猶如冬日挪威的松林。[9]
小說文本中,該章節(jié)主要講述了簡和羅切斯特先生已經(jīng)步入教堂準備結(jié)婚,卻意外得知羅切斯特先生還有一位妻子的故事。本句主要是對寒冬的景色描寫。譯文保留了原文句式較為嚴謹?shù)奶攸c,而在翻譯中將其譯為“已經(jīng)白茫茫,一片荒蕪,猶如冬日挪威的松林”,句式松散自由,更符合中文讀者的語言習慣,同時也渲染了簡得知真相后內(nèi)心的絕望。
四、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語境論對文學翻譯的啟示
1. 基于語境,整體把握語篇
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認為,上下文語境處于語境中的較低層次。它主要是以語篇的形式體現(xiàn)了其他兩個層次語境變量的整體特征。上下文語境主要以文本中具體的語言單位來體現(xiàn)其意義潛勢,并從語篇的角度關(guān)注一段話中是否是一個連貫的語義單位。在傳統(tǒng)的翻譯實踐中,時常存在譯文僅僅關(guān)注于表面含義,對原著的表面含義進行解釋,缺少對整體上下文語境的把握和理解,進而導(dǎo)致翻譯出來的譯文語句不流暢,讀者難以讀懂。
在翻譯實踐中,譯者需要從動態(tài)層面分析,把握語境對翻譯的影響,將具體的單詞、短語等代入到整體的語境中去理解其含義,盡最大可能地保留英語語言中的精華和特點。譯者在翻譯時應(yīng)基于上下文語境,綜合考慮源語和目的語之間的語境,才能準確、全面地理解原文語篇中所蘊含的意義潛勢,并在譯文語篇中以適當?shù)姆绞皆佻F(xiàn)這些潛勢。
2.基于情境,準確構(gòu)建意義
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認為,情景語境中存在三個語境變量:語場、語旨和語式。譯者不僅需要注意原文語篇與譯文語篇的語境配置,還需要考慮到原文所適用的場合、翻譯目的、意識形態(tài)、文本地位以及對讀者文化背景的判斷等,這樣才能更好地在譯文中平衡準確性和流暢性之間的關(guān)系。
翻譯實踐中,譯者應(yīng)該具備充足的詞匯量和較好的情境理解能力。英語中時常存在較多的多義詞,因此譯者除了需要理解英漢語言中部分詞的常用含義以外,通常還需要根據(jù)情境判斷出在某種特定語境中的具體含義和附加含義,而不是僅關(guān)注于譯文和原文是否完全對應(yīng)。在必要時,譯者可以適當增譯,以便在保證譯文語言表達流暢的前提下,傳達文中準確的人物關(guān)系。
3.基于文化,尊重語言差異
Haliday將文化定義為一種語境和一種系統(tǒng)。在不同的文化語境下,人們通過語言來實現(xiàn)交流目的。由于地理環(huán)境、歷史發(fā)展的不同,我國和西方國家存在著較大的文化差異,這種差異自然也會通過語言呈現(xiàn)出來。作為一項跨文化活動,文學翻譯的主要任務(wù)則是為原作者和目的語讀者搭起一座溝通的橋梁,準確地將作品原著的意義和情感傳遞給讀者。原作者和讀者所處的時代、文化背景大有不同,因此處理好文化差異至關(guān)重要。
翻譯實踐中,譯者應(yīng)在忠于原著的基礎(chǔ)上,充分了解文學作品及其作者的歷史時代、人文背景甚至作者生平,進而明確作者的寫作思路和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在了解了這些后,譯者還需要考慮讀者的閱讀習慣,如面向中國的讀者,譯者應(yīng)靈活處理英語和漢語本身的語言差異,將結(jié)構(gòu)嚴密的英文長句轉(zhuǎn)換成零散、自由的漢語短句,使譯文的語言形式更加符合讀者日常的閱讀習慣。
五、結(jié)語
語境深刻影響著語言的含義表達。語境觀中所提出的上下文語境、情境語境和文化語境三個維度為我們理解、分析國外文學作品提供了新的視角。黃源深的《簡·愛》譯本中,譯者用全新的視角深刻地闡釋了原著的意義,體現(xiàn)了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語境論的視角,傳達出作品本身的文化意境。
總而言之,語境論是一個有系統(tǒng)、有層次,并可以用來逐步分析語言使用和語言功能的語言學理論。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語境論為翻譯研究和翻譯實踐提供了一個有效的視角,給翻譯研究提供具體的理論指導(dǎo),為提升翻譯實踐效果提供了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 Malinowski B.The Problem of Meaning in Primitive Languages[M]//Ogden C K,Richards I A.The Meaning of Meaning.San Diego,New York and London: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23.
[2] Firth J R.A Synopsis of Linguistic Theory,1930—1955[M].London:Longmans,1968.
[3] Halliday M A K,Hasan R.Language,Text and Contex: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 Semiotic Perspective[M].Geelong:Deakin University Press,1985.
[4] 尚媛媛.語境層次理論與翻譯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7).
[5] 龔文靜.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語境觀和關(guān)聯(lián)理論語境觀在翻譯實踐中的運用——以傅東華之《飄》譯本為例[J].語文建設(shè),2012(22).
[6] 肖佳.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語境觀在文學作品翻譯中的體現(xiàn)——以陳良廷等Gone with the wind中譯本為例[J].綏化學院學報,2017(2).
[7] 王玉,張樹德.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語境論下翻譯分析——以《傲慢與偏見》漢譯本為例[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9(34).
[8] Michie E B.Charlotte Bronte’s Jane Eyre:A Case Book[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9] 勃朗特.簡·愛[M].黃源深,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20.
[10] Nida E 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Leiden:E.J. Brill,1964.
(責任編輯" 陸曉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