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指出: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育環(huán)境。幼兒園教育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需要最大限度地去挖掘和開拓,提供顯性支持和隱性支持,保證每位幼兒都能進行游戲。在實踐過程中,我們借助行為地圖觀察法,聚焦戶外幼兒游戲場景,觀察環(huán)境創(chuàng)設、教師支持等多方面,最終基于觀察數據形成幼兒戶外游戲行為地圖(見圖1)。
一、戶外游戲實踐的現實困境
在戶外游戲空間上,教師運用單元的定位和分割,將整個游戲空間分成單獨的空間單元,幼兒在指定的小范圍空間活動,局限在某一區(qū)域游戲,被有形的物理邊界和無形的心理邊界所限制。幼兒與游戲材料的互動中,材料投放種類單一且數量不足,材料依附于活動區(qū)而存在,不同活動區(qū)之間的材料難以互通使用。在教師支持方面,游戲前、中、后的支持未能體系化,支持的完整性和連貫性有待提高。例如,教師在游戲后引導幼兒進行回顧與分享,而忽略了游戲過程中對幼兒的支持。
二、戶外游戲實踐的多方位支持策略
策略一:打破游戲中的空間邊界
從有到無:探索多元空間 游戲空間的大小影響幼兒所能獲得游戲材料的數量,也影響幼兒具體的游戲行為及幼兒之間的相互關系。我們透過空間視角和游戲行為,了解兒童偏好的游戲空間類型。立足于教師視角和兒童視角,通過“師幼共論”達到認知上的互通。一方面,基于游戲場景開展問題式的園本教研,從理論走向實踐,通過教研三部曲“走進游戲現場發(fā)現問題—回顧游戲現場研討問題—回到游戲現場解決問題”形成閉環(huán)。在物理層面,把握關鍵空間結界,移除起到隔離作用的圍欄、小木樁、籬笆等,實現場地之間無邊界化。在心理層面,轉變教師已有的游戲觀念,尊重幼兒的決定,鼓勵幼兒隨處玩。從各班級的小區(qū)域游戲拓展至年級之間的混合游戲,最后形成全園前、后操場聯(lián)動的混齡游戲。
從無到有:深入探索游戲動態(tài) 經過第二次觀察,幼兒分散在全園各處,教師站位固定,無法及時觀察記錄班級幼兒的游戲情況。于是,我們轉變觀念,全方位思考。在縱向層面,我們從時間維度出發(fā),將一周的戶外游戲分割為兩大模塊,即每周2天實現連續(xù)的全園混齡游戲,3天實現年級固定游戲,如此既能保證幼兒的全區(qū)域游戲,又能保證教師的有效觀察。在橫向層面,采用游戲區(qū)域輪換制度,小、中、大年級每3周輪換一次游戲場地,幫助幼兒在同一區(qū)域環(huán)境構建起完整且連續(xù)的經驗,將有空間邊界和無空間邊界的戶外游戲有機結合。
策略二:改善游戲中的材料投放
由少到多:豐富游戲材料 為避免戶外游戲材料種類單一、數量不足的問題,我們梳理已有戶外游戲材料,依據游戲區(qū)域類型投放相應材料。一方面,以幼兒園為主,通過大批量購買、教師自制等方式豐富園所戶外游戲材料,如采購成套的戶外沙水玩具等;另一方面,通過家園協(xié)作,鼓勵家長積極參與戶外游戲,收集材料,如紙杯、紙箱、奶粉罐等低結構材料。
由多到優(yōu):優(yōu)化游戲材料 在第二次觀察中,我們發(fā)現前期投放的大量游戲材料中,部分材料成了擺設,幼兒長時間不使用。于是,我們決定對戶外游戲材料進行優(yōu)化,真正實現幼兒主導。在第一階段,教師組織幼兒開展兒童會議,通過談話和討論傾聽幼兒對游戲材料的需求。有的孩子提出,連接沙水區(qū)的水管太短且拿不動,想要把這些材料從沙水區(qū)移除。在第二階段,我們鼓勵幼兒分組自行設計記錄表,通過表征記錄哪些材料需要優(yōu)化,教師觀察游戲現場,確認清單的合理性。在第三階段,幼兒分組進入游戲區(qū)域,保留需要使用的材料,刪減不合適的材料,通過談話、討論、記錄、操作等方式自主決定游戲材料的去留。
策略三:優(yōu)化戶外游戲中的教師支持
解決了空間和材料問題后,結合兒童行為地圖,我們發(fā)現教師在戶外游戲中對幼兒游戲的支持不到位。在優(yōu)化教師支持的過程中,我們結合皮亞杰認知發(fā)展理論中“圖式、同化、順應、平衡”的概念,以激發(fā)幼兒發(fā)展內驅力為目的,初步形成了教師支持“三部曲”,主要從游戲的前、中、后三個環(huán)節(jié)展開。下面以“斜坡游戲”為例展開論述。
游戲前:喚醒幼兒已有經驗 教師應提前了解并充分喚醒幼兒的已有經驗,確保幼兒能夠主動運用已有經驗解決游戲中出現的問題。在一次戶外游戲中,幾位小朋友將疊石積木放在臺階上,發(fā)現可以搭建一個小小的斜坡,讓玩具小車滑下。在搭建過程中,幼兒嘗試將長條積木橫放、三角積木平鋪及三角積木墊在長條積木下等多種搭建方法,玩具小車仍未順利從臺階滑下。教師發(fā)現了問題,在下次游戲開始前帶領幼兒討論“我們幼兒園門口的斜坡有什么特點”“為什么小車不能順利滑下”等問題。教師通過提問喚醒幼兒對斜坡的已有認識,并嘗試將知識帶入游戲,順利解決問題。
游戲中:引領幼兒探索新知 幼兒在戶外游戲中遇到問題時,教師應引導幼兒向內探究。當向內探究無法解決問題時,可以帶領幼兒向外拓展,嘗試運用新知識優(yōu)化幼兒的已有經驗,從而解決問題?;貞浟诵逼碌奶攸c后,幼兒在戶外游戲中進行了二次搭建。游戲開始,教師先引導幼兒增加斜坡寬度、加大斜坡傾斜角度,幼兒在搭建過程中發(fā)現小車可以順利滑下,但一兩次之后斜坡便會散架,需要一直重復搭建。這時,教師再次介入提出問題:“為什么積木斜坡總是會散架呢?”幼兒意識到是積木的大小形狀不適宜所致,于是嘗試使用其他材料再次搭建,如炭燒積木、泡沫墊等。教師引導幼兒將已有經驗運用到游戲中完成搭建。當幼兒遇到問題且無法運用已有經驗解決時,教師便提出開放性問題,引領幼兒探索新的知識。
游戲后:助力幼兒認知平衡 游戲結束后,教師及時組織幼兒總結回顧游戲中的問題和解決策略,在此基礎上融合新知識,豐富幼兒經驗。在斜坡游戲結束后,教師隨即開展小結討論,幼兒提出了“相較于疊石積木,炭燒積木不宜散開”“過河石上面有突起的點,會阻擋小車前進”“小車在積木、泡沫板、硬紙板上面的滑行速度不同”等觀點感悟。通過小結分享,幼兒加深了對斜坡的理解,在實踐中也進一步感知了光滑與粗糙、大與小等內容的具體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