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課程是塑造學生價值觀念、情感認同與道德判斷的關鍵媒介。它不僅承載著傳承民族文化、弘揚社會正能量的使命,還能在潛移默化中賦予學生堅定的政治信仰與深厚的家國情懷,為培養(yǎng)具有全球視野與本土根基的新時代公民奠定堅實基礎。因此,探索德育課程資源有效賦能政治認同核心素養(yǎng)的創(chuàng)新路徑,對于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增強國家凝聚力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選取五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第11課“屹立在世界的東方”,探討如何有效利用德育課程資源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認同核心素養(yǎng)。“屹立在世界的東方”涵蓋新中國成立前的社會背景、成立過程以及成立后的變革與發(fā)展,為學生提供了深入了解新中國歷史、感受國家變遷的寶貴機會。
【教材分析】
“屹立在世界的東方”是五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的內容,講述了新中國成立的偉大歷程。本課介紹了新中國成立前的社會背景,包括舊中國的苦難與中國人民的抗爭;講述了新中國的成立過程,特別是開國大典的盛況,以及新中國成立后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變革;總結了新中國成立后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通過學習本課,學生不僅能夠深入了解新中國成立的艱辛歷程,還能夠深刻認識到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走向繁榮富強的根本保證,從而培養(yǎng)政治認同核心素養(yǎng),增強民族自豪感和國家認同感。
【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正處于由直觀思維向抽象思維轉變的關鍵時期,他們對“屹立在世界的東方”這一課所展現(xiàn)的中國近現(xiàn)代的巨大變革和成就往往只能停留在表面印象上,而對背后的深層意義、對政治認同的核心素養(yǎng)還缺乏深刻的理解和感悟。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認同核心素養(yǎng),教師需要采用更為生動、直觀的教學方式。如可以通過展示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發(fā)展的圖片、視頻等多媒體資料,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國家的變化和發(fā)展。同時,結合具體的案例,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這些變化背后的原因和意義,從而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此外,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互動性強、參與度高的教學活動,如小組討論,讓學生在參與中深入理解課程內容,提高學習效果,進而培養(yǎng)他們的政治認同核心素養(yǎng)。
【教學目標】
1.深入感受新中國成立的深遠影響,增強自豪感與愛國情懷,形成堅定的政治認同。
2.準確掌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時間,并深刻理解其在中國及世界歷史中的重要地位。
3.全面了解新中國成立前后的社會、政治、經濟變化,通過對比分析新舊中國在外交政策與國際地位上的差異,進一步認識新中國的發(fā)展進步。
4.珍惜當前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積極投身祖國的建設之中,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教學過程】
一、開篇導入: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開國大典視頻,重現(xiàn)激動人心的歷史時刻。學生目睹紅旗招展、人民歡騰的場景,感受那份莊重與喜悅。視頻播放完畢,教師詢問學生:“新中國成立是在哪一年?它的成立標志著什么?”引導學生回顧基礎知識,為后續(xù)的深入學習做好鋪墊。接著,教師繼續(xù)提問:“新中國的成立給我們國家?guī)砹四男└拘缘淖兓??”通過回答這個問題,學生認識到了新中國的成立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中國人民開始走上獨立、自主的發(fā)展道路。教師還可以提問:“新中國的成立對我們今天的生活有哪些影響?”這能夠激發(fā)學生思考,讓他們更加深入地理解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意義。在整個導入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參與討論,鼓勵他們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通過這樣的互動方式,教師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為后續(xù)的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深度探究:深入了解,感受變遷
教師結合精心制作的微課資源,引導學生通過新中國成立前后的對比圖片,直觀地感受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的巨大變化,并分組討論這些變化背后的原因和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從而深化學生的政治認同。
(一)呈現(xiàn)對比圖片,感受變遷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一系列精心挑選的對比圖片,這些圖片清晰地展示了新中國從貧窮落后到繁榮富強的轉變。比如,從城市的破舊街道到現(xiàn)代的摩天大樓,農田從荒蕪到豐收,人們從衣不蔽體到穿著時尚潮流,從簡陋的交通工具到高鐵的跨越式發(fā)展,每一張圖片都是新中國變遷的生動見證。學生仔細觀察這些圖片,并嘗試從圖片中感受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發(fā)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強烈的視覺沖擊將引發(fā)學生深入思考,并激發(fā)他們探究這些變化背后深層原因的興趣。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強調這些變化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國人民共同努力、團結奮斗的結果,從而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認同感。
(二)分組討論,深入探究
為了進一步探究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變遷的深層原因,教師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每組分配一個特定的領域(如經濟建設、科技創(chuàng)新、社會改革、文化教育等),并分發(fā)包含詳細資料和背景分析的微課資料包。小組討論中,學生圍繞“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在哪些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這些成就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這一核心問題展開熱烈討論。他們結合課本知識與微課資源,從黨的正確領導、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等多個維度進行深入剖析。
有的學生從經濟政策的角度闡述了改革開放如何激發(fā)了市場活力,促進了經濟的快速發(fā)展;有的學生則從科技創(chuàng)新的視角講述了載人航天、高速鐵路等重大科技成就的背后故事,展示了國家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升;還有的學生從社會改革的層面探討了教育、醫(yī)療、養(yǎng)老等民生領域的進步,強調了社會公平與正義的重要性。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討論,學生不僅加深了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變遷的理解,更深刻認識到政治因素在國家發(fā)展中的關鍵作用,從而進一步增強政治認同感。
(三)小組分享,教師點評
各小組選派代表上臺展示他們的討論成果。在分享過程中,教師作為引導者,適時地進行點評與補充,進一步強調這些成就的取得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必然結果,是全國人民團結奮斗、共同努力的體現(xiàn)。通過教師的點評和補充,學生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變遷的認識更加全面而深刻,他們的政治認同感與民族自豪感得到顯著提升。他們更加堅信,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才能不斷創(chuàng)造新的輝煌,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同時,他們也深刻認識到,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學子,應當肩負起歷史賦予他們的使命與責任,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積極投身社會實踐,為實現(xiàn)中國夢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
三、拓展延伸:案例分析,深化理解
本環(huán)節(jié)將通過案例分析的方式,選取新中國成立以來具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案例——“兩彈一星”的研制和改革開放,讓學生深入理解新中國的發(fā)展歷程,并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
(一)“兩彈一星”的研制分析
1.背景:20世紀50年代末期至60年代初期,中國面臨著來自國際上的重重壓力和威脅,尤其是核武器的威脅。為了保衛(wèi)國家安全,中國決定自主研發(fā)核武器。
2.過程:介紹“兩彈一星”的研制過程,突出科研人員在極端困難條件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他們面對技術封鎖、物資匱乏等重重困難,不畏艱辛,終于成功研制出原子彈、氫彈和人造衛(wèi)星。
3.政治認同分析:引導學生思考“兩彈一星”的成功研制如何體現(xiàn)了中國的國家主權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讓學生認識到,只有國家強大,才能在國際上享有尊嚴和地位。同時,強調自主創(chuàng)新是國家發(fā)展的重要驅動力,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之一。引導學生思考這一事件如何體現(xiàn)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的發(fā)展和人民的奮斗精神。從國家層面看,這標志著中國成為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國際地位和影響力大大提高;從人民層面看,這體現(xiàn)了中國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
(二)改革開放分析
1.背景:1978年,中國正處于歷史的轉折關頭,國內經濟停滯不前,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同時國際環(huán)境復雜多變,西方國家的封鎖與孤立加劇了中國的困境。在此背景下,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征程。
2.過程:介紹改革開放的歷程,包括農村改革、企業(yè)改革、對外開放等多個方面,突出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繁榮、社會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政治認同分析:引導學生思考改革開放如何體現(xiàn)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性。通過改革開放,中國不僅實現(xiàn)了經濟的快速增長,還在科技、教育、文化、衛(wèi)生等各個領域取得了顯著成就,綜合國力大幅提升,國際地位顯著提高。這一成就離不開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也離不開全國各族人民的團結奮斗和辛勤付出。改革開放的成功實踐,進一步增強了全國人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了堅實基礎。同時,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人民的選擇,也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三)思考討論
教師提問:這些事件如何體現(xiàn)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的發(fā)展和人民的奮斗精神?通過這些事件,你如何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我們應該如何繼承和發(fā)揚這種精神,并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學生思考并回答。
(四)總結提升
在總結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強調這些事件所體現(xiàn)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和中國人民的奮斗精神。同時,引導學生認識到,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我們應該積極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增強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增強國家意識、民族意識、文化意識,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最后,教師鼓勵學生將個人理想與國家發(fā)展緊密結合起來,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四、實踐體驗:行動落實,培養(yǎng)情感
本次實踐板塊的主題為“我與國家共成長”,旨在通過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新中國的發(fā)展歷程,感受國家的偉大成就,進而培養(yǎng)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
(一)計劃制訂
1.目標:學生需要明確自己的實踐目標,這一目標應與國家的發(fā)展緊密相關,如了解并宣傳國家政策、參與社區(qū)建設、助力文化傳承等。
2.制訂計劃:學生根據個人或小組的興趣和能力,制訂一個切實可行的行動計劃。計劃中應明確體現(xiàn)如何通過實踐活動體現(xiàn)對國家的熱愛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例如,學生可以選擇研究并宣傳“一帶一路”倡議,了解其對國家經濟發(fā)展的重要性,并在社區(qū)或學校進行宣講。
(二)活動開展
1.調研:學生需要對自己的實踐主題進行深入調研,了解相關背景、政策和發(fā)展現(xiàn)狀。通過調研,學生可以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國家發(fā)展的不易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
2.實踐:根據調研結果,學生開展具體的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學生應時刻銘記自己的政治認同,將對國家的熱愛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融入行動中。例如,在宣傳“一帶一路”倡議時,學生應強調這一倡議對國家經濟發(fā)展和區(qū)域合作的重要性。
3.反思總結:實踐活動結束后,學生需要進行反思和總結。反思自己在實踐中的表現(xiàn)和不足,總結實踐經驗和對政治認同的深刻認識。
(三)分享交流
1.成果展示:學生將自己的實踐成果展示出來,包括調研報告、宣傳資料、活動照片等。學生分享自己在實踐中的經驗和體會。通過分享,學生可以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共同提高政治認同素養(yǎng)。
2.教師點評:教師對學生的實踐成果和分享進行點評,肯定學生的努力和成績,同時指出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進的地方。通過點評,學生可以更加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優(yōu)點和不足,進一步提高政治認同素養(yǎng)。
通過這樣的實踐板塊設計,學生可以通過實際行動體現(xiàn)對國家的熱愛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從而深化對政治認同的理解和認識。
五、總結提升:回顧反思,提升認識
(一)教師總結
在本課即將結束之際,教師首先對本課所學內容進行全面總結。教師強調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意義,它標志著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開啟了民族復興的嶄新篇章。同時,教師指出國家發(fā)展的重要性,強調只有國家強大,人民才能過上幸福的生活。通過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發(fā)展歷程,學生深刻感受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和優(yōu)越性。
(二)學生反思
隨后,教師引導學生回顧自己的學習過程和收獲。學生需要反思自己在學習本課時的態(tài)度和方法,思考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比較好,哪些方面還有待提高。通過反思,學生可以更加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學習狀況,為今后的學習提供借鑒和參考。在回顧與反思的基礎上,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與自身情感相結合,升華到對國家的熱愛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上。教師要讓學生意識到,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有責任也有義務為國家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要將個人的夢想與國家的夢想緊密結合起來,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三)課后作業(yè)
為了鞏固所學知識和提升學生的思想認識,教師可布置課后作業(yè):撰寫一篇關于“我與祖國共成長”的感想或體會文章。在文章中,學生需要結合自己的實際經歷和思考,談談自己對國家發(fā)展的認識、對國家政策的理解以及自己在國家發(fā)展中的角色和責任。通過撰寫文章,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國家發(fā)展的重要性,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
六、教學反思
在本次“屹立在世界的東方”教學中,我深刻體會到德育課程資源對于賦能政治認同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作用。通過精心篩選的多媒體資料,如對比鮮明的歷史圖片、震撼人心的開國大典視頻等,學生直觀地感受到了新中國從苦難到輝煌的壯麗歷程,這些直觀素材極大地豐富了課堂內容,增強了教學的感染力和說服力。同時,結合對“兩彈一星”研制、改革開放等具體事件的深入分析,學生不僅了解了國家發(fā)展的重大事件,更深入思考了這些成就背后的精神內涵和制度優(yōu)勢,從而增強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此外,實踐活動“我與祖國共成長”的設計,更是將德育轉化為實際行動的橋梁。在制訂計劃、參與活動、分享交流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加深了對國家發(fā)展歷程的理解,更在實踐中體驗到了個人與國家命運的緊密相連,激發(fā)了為國家發(fā)展貢獻力量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傊敬谓虒W充分利用了豐富的德育課程資源,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實踐活動,有效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政治認同,增強了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國家認同感。
(作者單位:常州市新北區(qū)西夏墅中心小學)
編輯: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