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孔府作為“天下第一家”,在日常生活交往中收到過很多賀禮,體現(xiàn)了禮儀制度生活下人們對美滿生活和健康長壽的追求與祝愿。銀制賀禮作為時代發(fā)展的產(chǎn)物,見證了禮儀的傳承發(fā)展與變化。
關鍵詞:銀器;詩經(jīng);禮儀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1.004
禮儀是人們交往中共同認可的行為規(guī)范,蘊含著人與人關系的準則;賀禮則表達了人們相互交往過程中的美好愿望和深厚感情。作為“二南之家”的孔府,是儒家傳統(tǒng)文化的象征,歷代受到人們的尊崇,在與各界交往活動中收到諸多展現(xiàn)禮儀的禮品。銀制賀禮既是時代發(fā)展的產(chǎn)物,也是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中禮的深層體現(xiàn)。
1 銀器與賀禮
銀器是以前人們?nèi)粘I钪凶钇毡橐彩鞘褂米疃嗟馁F金屬,主要用來制作生活用品,還可以用來裝飾器物或者服飾。19世紀,銀器逐漸成為一種商品。鴉片戰(zhàn)爭以后,隨著中西方交往的加深,銀器開始作為中外人士社交場合應酬和往來中相互贈送的一種禮物。清咸豐十年(1860),總管內(nèi)務府大臣寶鎏贈送給來訪俄國使臣的眾多禮物之中就有銀碟等物品,這是中國人向外國人贈送銀器的較早記錄①。
這一時期金銀器的制造技藝主要還是來自外國。作為對外交流窗口的上海和廣州則從一開始的參與制作和銷售,發(fā)展為后來的自主設計和生產(chǎn)。早在19世紀70年代,上海虹口地區(qū)的洋貨號就開始“專用西法電氣鑲鍍大小金銀器皿首飾及水煙并鍍外國食具刀叉盤碗等件”,而銀碗這類銀器成為當時社交贈禮的主要物品。尤其是上海,其作為近代中國城市化進程最快、最早的城市,無論是恭賀新婚還是祝賀壽誕,代表奢華和財富的銀器成為人們社會禮俗交往的重要載體。1915年孫中山與宋慶齡結(jié)婚時,孔祥熙就贈送了一只銀碗,通高13.5厘米,口徑26.2厘米。銀碗保存完好,腹部刻有銘文TO MRS SUN WEN,PRESENTED BY CHAUNCEYH.KONG,25TH,OCT 1915。1915年10月25日正是孫中山和宋慶齡在日本東京結(jié)婚的日期②。當時上海女性嫁妝中也多有銀制物品,民國初年《申報》編輯、上海青浦人王純根在《百弊放言》一書中就記載,“近年來,社會風俗崇尚奢侈,凡資財較雄厚的嫁女之家,必備銀臺面以實妝奩”。
銀盾是用白銀制作而成的盾形禮品,它發(fā)端于19世紀中后期,20世紀二三十年代達到鼎盛,為民間高檔禮品饋贈的代表性物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民俗生活中的許多傳統(tǒng)發(fā)生改變,銀盾漸趨衰落③。銀盾的主體形態(tài)采用捶揲工藝制作,紋樣使用鏨刻工藝制作。首先根據(jù)紙樣的形態(tài)將紋樣鏨刻在器形的四周,器形中間部分再鏨刻不同吉祥寓意的圖案和文字,表現(xiàn)對美好生活的一種祈愿與祝福,是儒家文化禮的展現(xiàn)。作為一種特殊的銀制禮品,銀盾以中國傳統(tǒng)吉祥紋樣與祝愿性文字為主體,巧妙地以神話傳說、宗教故事為題材,通過比喻、象征、諧音、一語雙關等手法,創(chuàng)造出具有美好、吉祥寓意的圖形紋飾,形成了一個非常龐大而又豐富多彩的吉祥符號體系,表達對美好生活的一種祈愿與祝福。1946年《人事文件》記載,20世紀20~40年代,“賀喜銀盾為新式禮品,盾上所刻文字表示祝賀之意”,可見銀盾曾廣泛用于新人訂婚、結(jié)婚、壽祝、商店開業(yè)等諸多場合,是時代發(fā)展的產(chǎn)物與見證。
2 道德仁義,非禮不成
禮是一種維系社會秩序的行為規(guī)范。兩千年來儒學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tǒng)思想,禮是核心??鬃幼鳛橹潦ハ葞煟浜笠醾涫軞v代封建統(tǒng)治者的“眷顧”和“優(yōu)渥”,社會各界也在與衍圣公府的交往中注重“禮”尚往來??鬃硬┪镳^作為展現(xiàn)孔子思想及儒家文化的專題博物館,收藏有諸多原孔府的銀制禮品,展示了“詩禮傳家”的禮儀傳統(tǒng),講述著中國傳統(tǒng)儒家生活在時代發(fā)展中的變遷。
民國陸軍二十師李成綬敬賀的鍍銀銅盾為北海公園的“堆云”牌樓和白塔圖案,精細的工藝展示了牌樓四柱三樓琉璃瓦屋面形制,中間的一道斜面將整體分成了兩部分,將后面的善因殿和白塔襯托得更加幽深壯美。右上方為“達生奉祀官琪方女士結(jié)婚之喜”的銘文抬頭;左下方為賀敬人的姓名。
古人對稱呼極為講究,凡名諱之間皆含深意,尤其貴族之間在稱呼上對“禮”有特別重要的規(guī)矩?!栋谆⑼āば彰逢U釋:“人必有名,是為了吐情自紀,尊事人者也?!墩撜Z》曰:名不正,則言不順……名者,幼小卑賤之稱也,寡略,故于燕寢。”名而后有字,二者不可或缺。有字之后,小時候取的名就要避諱??傆[這些銀器賀禮抬頭,基本都是稱呼“達生”或“奉祀官”??椎鲁?,字玉汝,號達生,1920年出生襲封衍圣公,1935年改稱大成至圣先師奉祀官。所以在與孔德成的交往中,人們通常以“達生”或“奉祀官”稱呼以示尊敬。
說到稱呼中的“禮”,我們還能看到孔孟圣人后裔在交往中“禮”的傳承。在這些賀禮中有一件孟慶棠贈送的“喜”字銀盾。孟慶棠(1877—1944),字澤南,號稚孫,亞圣孟子第73代孫。清光緒二十年(1894)代襲翰林院五經(jīng)博士,三十一年(1905)正式承襲,民國二十四年(1935)改稱亞圣奉祀官。在禮物的署名處孟慶棠自稱“門生”;而在與孔令貽的交往信件中,孟慶棠自稱“小門生”。這是因為孔孟兩家在文化傳承和歷史地位上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孟子非常景仰孔子及其學說:“乃所愿則學孔子也?!鼻颐献拥睦蠋熅褪强鬃拥膶O子孔伋。后世《孟子世家譜》也仿照《孔子世家譜》修訂,在家族譜系上孟氏更是與孔氏共用字輩。孟氏族人在孔氏族人面前稱“門生”,既是儒家文化的傳承,也是中華“禮”綿延傳承的具體體現(xiàn)。
3 詩禮相成
“禮”在周代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手段,《禮記·仲尼燕居》記載:“禮者何也?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治國而無禮,譬猶警之無相與,悵悵乎其何之?譬如終夜有求于幽室之中,非燭何見?”尤其是禮樂制度的教化作用,既鞏固了血緣關系,也穩(wěn)定了社會。《詩經(jīng)》的產(chǎn)生離不開宗周禮樂文明的土壤,其內(nèi)容處處體現(xiàn)著宗周禮樂文明的烙印。當時的人們一直將詩教、禮教與樂教結(jié)合,并認識到“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宋代王安石言,“《詩》、禮足以相解”,《詩》與禮可以相互詮釋、相互印證。尤其是《詩經(jīng)》中關于周代婚戀生活的描寫,在敘事抒情中自然而然地體現(xiàn)出禮教的思想理念,給人以心靈上的沖擊和情感上的熏陶,使人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其影響④??梢哉f,《詩經(jīng)》是禮樂文明的重要內(nèi)容和載體。
“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也。故君子重之?!笨赘鳛椤八赝酢焙笠?、“二南之家”,其婚慶大典備受關注,尤其是1936年孔德成結(jié)婚時既有舊式的親迎之儀,又有新式結(jié)婚的典禮,備受社會各界的關注?;槎Y之時,社會各界向“衍圣公”送上精美的禮品和溫情的祝福,現(xiàn)保留有當時的銀制賀禮40余件,既有銀瓶和銀鼎等常見器形,也有當時盛行的銀盾20余面。這些銀制禮物大多采用或改編自《詩經(jīng)》里的語句來表示祝福,體現(xiàn)對至圣先師后人的尊敬和禮儀。
陳念中贈送的“化始二南”銀盾,“二南”指《詩經(jīng)》中的《周南》《召南》,《毛詩序》認為“《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吨苣稀贰墩倌稀穬刹糠值膬?nèi)容多以愛情為主題,體現(xiàn)了周公、召公所代表的宗周禮樂文明。在孔府的婚慶事宜中,人們也常常以“二南之家”代指孔府。例如,清代彭蘊章在給孔府的納征帖中就稱“親家大人二南家學、萬仞儒門”。將《詩經(jīng)》的精髓凝練作為對圣人后裔的祝福,既是禮儀的體現(xiàn),也是對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崇敬之心。
“圣德淑女”“關雎雅化”和“詩詠河洲”銀盾,詞語源于《周南·關雎》?!蛾P雎》為《國風》之始,歷來很受人們關注。“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敝祆湓凇对娂瘋鳌分姓f,雎鳩“生有定偶而不相亂,偶常并游不相狎”,意思是說這種鳥情意專一、舉止高貴莊重。情意專一的雎鳩隱喻夫婦間應有的倫常關系,以及莊重高貴的行止,而文王與太姒的愛情與婚姻正是這樣的典范。文章表達了青年男女健康而又真摯的思想感情,“禮”約束下的戀情因其高雅純美的內(nèi)涵而受到人們的敬愛。同時也體現(xiàn)了淳樸而又高尚的情操,尤其是君子的“輾轉(zhuǎn)反側(cè)”,做到了“發(fā)乎情”而“止乎禮”,孔子贊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是儒家學說“中庸之道”的具體體現(xiàn)。作為送給至圣先師奉祀官的禮物,這些美好的詞句既是對至圣后人愛情的祝福,更是禮樂教化的象征。
“福祿鴛鴦”銀盾有三個,源于《小雅·鴛鴦》中“鴛鴦于飛,畢之羅之。君子萬年,福祿宜之”。根據(jù)研究,此詩是新婚儀式上表達祝福的詩。先秦時期鴛鴦代表吉祥,《詩經(jīng)世古本義》記載:“《鴛鴦》,美大昏也?!痹姷那皟烧乱曾x鴦起興,贊美男女雙方才貌匹配、愛情忠貞。詩的第一章、第二章和第四章的末句均言及福祿,是全詩關注的焦點,清晰展示了禮樂制度下的婚姻愛情觀與美好祝福。
刻花鳥紋“壇杏秾華”銀杯則源于《召南·何彼秾矣》中“何彼秾矣,唐棣之華”,比喻女子青春美貌。杏壇相傳為孔子聚徒授業(yè)講學之處,后泛指授徒講學之處。在這里以壇杏代指孔德成的圣人遺風,以秾華形容新娘的美麗?!翱禈芬思摇睉撊∽浴秶L·桃夭》中“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全詩多次運用“宜”字,揭示了新娘與家人和睦相處的美好品德。《禮記·大學》引《桃夭》這首詩時說:“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國人……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國人……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家?!斌w現(xiàn)了周朝詩以教化人民的現(xiàn)實意義。銀盾以此句祝賀,既表達了對新娘的賢良淑德的贊賞,也是對孔氏家族的敬賀,通過《詩經(jīng)》的語句贊美圣人門第、禮儀教化。
孔德懋夫婦祝賀銀盾上的頌詞則充分彰顯了“詩禮傳家”的古訓,讓我們認識到詩與禮從來都是互為一體、相輔相成的。具體為:蘋蘩協(xié)吉 荇菜載賡 華峰挺秀 雛韻同清 型于觀化 來嬪于京 鐘鼓琴瑟 允耀簪纓。
這塊銀盾上的祝福語可以說是《詩經(jīng)》的濃縮,首句出自《召南》里的《采蘋》《采蘩》,表明婚姻前祭祀先祖、祈求祝福的風俗禮尚,而荇菜作為《詩經(jīng)》中的第一植物,在詩中象征淑女的窈窕;“來嬪于京”源自《大雅·大明》中的“來嫁于周,曰嬪于京”,《毛詩序》載“《大明》,文王有明德,故天復命武王也”,清方玉潤認為“(《大明》)追述周德之盛,由于配偶天成也”,結(jié)合《關雎》中的“琴瑟友之”“鐘鼓樂之”,褒揚新婚夫婦的高貴品德。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弊鳛橹艽Y樂文化的代表,《詩經(jīng)》“就是宗教、是政治、是教育、是社交,它是全面的生活”。除了在愛情祝福中大量運用有關詩句外,祝壽的語言也有所體現(xiàn)?!拔甯#阂辉粔?。”長壽是人們的美好追求,早在夏代就有對長者或尊敬的人敬壽的風俗,到了周朝見有生日敬獻禮品的記載。在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中,長壽不僅僅是生命的延續(xù),也是福氣的體現(xiàn),人們認為長壽俱來的福、祿有利于邦國、家族的繁盛與穩(wěn)定?!疤熨n純嘏”銀盾是敬?!拔逯葮s慶”的賀禮,詩句出自《魯頌·閟宮》:“天賜公純嘏,眉壽保魯?!睗h鄭玄注:“純,大也,受福曰嘏?!币源司渥郏日蔑@過壽之人的德高望重,也包含了滿滿的深情與祝福。
4 結(jié)語
禮儀文化自古至今都在人們的心目中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孔子繼承并發(fā)揚歷代禮樂思想,是中華民族性格和精神的根源之地。“《詩》之所至,禮亦至焉?!笨鬃诱J為“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詩經(jīng)》所蘊含的文化關懷和禮樂精神一直是我們需要學習的。這些銀制賀禮將《詩經(jīng)》中的語句摘錄使用,是傳遞信息、情感、意愿的一種新載體,表達了人與人之間最溫馨、最美好的心意,承載著文化的規(guī)則并牽涉到禮儀。禮的形式不斷改變,禮的精神從未磨滅。
注釋
①參見清華大學歷史系《清籌辦夷務始末補遺之咸豐朝》,清咸豐十年(1860)十月,抄件現(xiàn)藏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
②胡寶芳.銀器中的老上海社交禮俗[J].上海文博論叢,2015(2):79-82.
③段丙文.西安陳氏世家傳世銀盾及其紙樣的研究[J].西安工程大學學報,2012(4):474-477.
④于蓮蓮.《詩經(jīng)·國風》中“婚戀詩”之周禮意蘊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