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南京作為一座紅色之城,一直在革命文物資源利用方面走在全國前列。然而,通過問卷調查和實地訪談等調研方法,發(fā)現(xiàn)南京紅色文化在傳播人員、力度、范圍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文章結合國內多地紅色文化傳播豐富經(jīng)驗,理論聯(lián)系實際,試圖探求新時代背景下南京紅色文化傳播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紅色文化;傳播路徑;品牌塑造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1.037
0 前言
革命文物作為歷史的見證者,鐫刻著黨和人民不屈不撓、英勇奮斗的輝煌篇章,是國家和民族的珍貴記憶,更是革命精神與文化的璀璨瑰寶。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對革命文物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強調“切實把革命文物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發(fā)揮好革命文物在黨史學習教育、革命傳統(tǒng)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①。黨和國家也陸續(xù)出臺系列法規(guī)文件,尤其是《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文件,為南京紅色事業(yè)發(fā)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和要求。
南京紅色家底豐厚,是全國知名的紅色之城。2021年,根據(jù)攜程平臺顯示,在全國最熱門紅色旅游目的地“TOP10”中,南京排行第四,僅次于北京、延安和長沙。作為中國近代史的起始地和蔣家王朝的覆滅地,南京被黨史和文物主管部門認定的革命遺址遺跡等就有165處,整體資源呈現(xiàn)數(shù)量多、類型全、分布廣、價值高的特點,是中國共產(chǎn)黨奮斗歷程的生動縮影。
本文以南京紅色場館作為研究對象,以點帶面,運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從當前南京紅色文化傳播現(xiàn)狀出發(fā),分析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試圖尋找新時代背景下南京紅色文化傳播的有效路徑。
1 概念界定
1.1 紅色文化的內涵
紅色文化主要是指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產(chǎn)生和發(fā)展起來的具有鮮明革命性和社會主義特征的文化,是中國人民實現(xiàn)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過程中,形成的一切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智慧結晶,也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1.2 紅色文化傳播內涵
紅色文化傳播則是指傳播主體借助一定的媒介平臺、采用一定的傳播手段,以有形或無形的方式,將紅色文化所承載的革命歷史、理想信念和精神價值等加以呈現(xiàn)、引導和宣傳,增進受眾對紅色文化的了解,使受眾能夠由衷地接受并內化于心,形成一種精神信仰,從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的文化傳播活動。
2 當前南京紅色文化傳播現(xiàn)狀
2024年4月開始,筆者走訪了南京市有代表性的紅色文化資源點,與紅色文化資源點相關工作人員及游客進行訪談,同時配以調查問卷的形式向南京市民發(fā)放,全面了解南京市紅色文化資源在傳播、利用等方面的情況。
①健全體制機制,推動紅色文化傳播高位高效。為加強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利用,南京用地方立法為紅色文化發(fā)展保駕護航。2021年,南京頒布了《南京市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條例》,在紅色文化資源鑒定、保護、傳承與利用等方面提供法律依據(jù),也為紅色文化高質量發(fā)展營造了綠色健康的傳播環(huán)境。2022年,《南京市雨花臺烈士陵園保護條例》正式實施,與先前的《南京市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條例》形成了緊密的立法聯(lián)動,構建了南京獨有的“點面結合、協(xié)同增效”紅色文化資源保護法律體系。
②融合線上線下,推動紅色文化傳播出彩出圈。南京紅色文化線下傳播主要有實地參觀講解、紅色旅游、主題黨課、黨日活動、紅色宣講等途徑。2018年,南京紅色文化資源點尋訪閱讀行動啟動,受到全市各基層黨團組織和市民的歡迎和響應;雨花臺烈士紀念館的雨花英烈事跡與精神宣講團,通過實地授課、聯(lián)動宣講等形式(圖1),使受眾堅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中共代表團梅園新村紀念館的“紅領巾紅色印記尋訪活動”等系列主題活動(圖2),讓青少年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在紅色李巷重走新四軍當年的“越野行軍路”,在六合傾聽新四軍小戰(zhàn)士根據(jù)當?shù)孛窀杓庸こ傻拿盾岳蚧ā返葎?chuàng)意紅色游線實力“圈粉”年輕人。
紅色文化線上傳播主要集中在微信、微博、網(wǎng)站、紅色文化App、抖音、快手等線上傳播渠道?!爸袊暇┘t色在線”平臺充分發(fā)揮整合功能,成為宣傳展示南京紅色文化的重要窗口(圖3);雨花臺烈士陵園管理局立足“互聯(lián)網(wǎng)+”思維方式,以1個官方網(wǎng)站為中心,全面統(tǒng)籌微信、微博、抖音、今日頭條等自媒體平臺,打造“中國雨花臺”綜合媒體品牌,構建紅色文化傳播矩陣;“中共代表團梅園新村紀念館”微信公眾號推出3D虛擬展廳,受眾可以足不出戶,線上縱覽紅色文化。
③豐富文藝精品,推動紅色文化傳播入腦入心。隨著時代的高速發(fā)展,人們對文化的需求逐漸多元化,紅色文化傳播也緊跟潮流。近年來,南京以“紅色+文藝”形式,推動南京紅色文化“花”開群眾心中。話劇《雨花臺》自2015年9月首演以來,得到眾多觀眾的熱捧,曾在國家大劇院上演,在全國高校巡演100余場;沉浸式戲劇《代號1921》打破了以往傳統(tǒng)觀劇模式,讓觀眾成為戲中人;大型交響組歌《雨花臺—信仰的力量》通過戲劇化的元素融入交響樂和合唱藝術(圖4),向觀眾傳遞信仰的力量;動畫片《丁香花》通過數(shù)字動畫與手繪形式,讓雨花英烈丁香的革命故事“活”起來(圖5);紀錄片《雨花臺家書》《絕筆》《北平五烈士》《青春之歌》(圖6),在央視中文國際頻道《國家記憶》欄目播出,累計觸達量超5億;大型原創(chuàng)雜技劇《渡江偵察記》,以雜技藝術形式,帶領觀眾走進那段崢嶸歲月;現(xiàn)代京劇《梅園往事》、舞蹈劇《雨花臺的等待》、話劇《長明》等一批紅色精品,不遺余力講好紅色故事。
此外,南京還利用全媒體平臺,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講好紅色故事。在央視大型人文藝術類節(jié)目《信·中國》的舞臺上,青年偶像王俊凱與張藝興以他們獨特的魅力與影響力,深情朗讀了雨花英烈的家書,讓“00后”的年輕觀眾耳目一新;一段不到10秒的抖音短視頻“我今年107歲了,再來雨花臺看看戰(zhàn)友”,一夜之間成了“爆款”,全網(wǎng)閱讀量超2億,并獲得260多萬次的點贊。
3 目前南京紅色文化傳播存在的問題
南京見證了中國共產(chǎn)黨光輝燦爛的革命歷史,其紅色文化具有極高的傳播價值。各大傳統(tǒng)媒體及新媒體雖不斷借助重要時間節(jié)點傳播南京紅色文化,但還未達到理想效果。下面將從三個部分分析南京紅色文化傳播目前所面臨的一些問題。
3.1 傳播人員參差不齊
通過訪談各大紀念館相關工作者以及往來游客,筆者了解到,首先對當前紅色場館講解員來說,他們的學歷水平的不均衡導致講解深度與專業(yè)度受限,難以滿足部分游客對高質量講解的期待;其次,政治面貌的多樣性雖帶來多元視角,但也存在潛在風險;最后,研究型講解員的匱乏,使深入剖析紅色歷史、挖掘文化內涵的講解服務供不應求,限制了紅色文化傳播的深度與廣度。
3.2 傳播力度差距較大
通過網(wǎng)絡搜索、實地訪談等調查形式,筆者發(fā)現(xiàn)在規(guī)模較大的紅色場館中宣教活動開展得較為充分,吸引了大量關注與參與,使這些場館及其承載的紅色故事廣為人知。然而,一些規(guī)模較小或相對不知名的紅色場館卻面臨著傳播困境,其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與感人至深的紅色故事未能得到應有的展現(xiàn)與傳承。
3.3 傳播范圍有待擴大
根據(jù)目前調查問卷顯示,紅色文化線下傳播以單位、學校等組織傳播為主,線上傳播覆蓋各行各業(yè)群體,但受眾對紅色文化的持續(xù)關注度偏低,仍存在了解程度不深、被動接受等問題。此外,南京紅色文化在國際傳播中占比較小,向國際友人講述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迫在眉睫。
4 未來建議
4.1 加強頂層設計,打通紅色文化傳播渠道
①做好引領協(xié)調工作。政府在紅色文化資源開發(fā)中首先應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通過跨部門協(xié)作,整合黨史、文旅、網(wǎng)信等領域資源,確保紅色文化資源的深度挖掘與廣泛傳播;其次,需制定激勵措施,激發(fā)行政部門積極性,形成上下聯(lián)動、協(xié)同推進的良好局面;最后,應進一步強化考核評估,確保紅色文化開發(fā)工作的質量與效果,為紅色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貢獻力量。
②加大政策經(jīng)濟扶持。首先,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fā)與傳播需要一定的資金,政府應進一步滿足各區(qū)推廣宣傳紅色文化資源的合理需求,對紅色文化發(fā)展加大經(jīng)濟扶持。其次,通過政策引導,加強館校合作、館社合作、館館合作,打通紅色文化傳播的“最后一公里”,將優(yōu)秀的紅色文化產(chǎn)品送進課堂,送進社區(qū),送進每一個人的心田。
4.2 增強傳播意識,打造高素質傳播隊伍
①深化認識,提高紅色文化自覺。首先,紅色文化傳播主體要加強學習,不斷完善知識結構。講解作為一種公共教育活動,不能僅靠‘耍嘴皮子’,背后依靠的是文化知識的扎實儲備和對史實的尊重,在講解的內容上不能有事實漏洞。其次,紅色文化傳播主體要加強鍛煉,不斷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生動的講解能使無聲的文物“活”起來,而一場語言生硬的講解卻能將原本感人的革命故事變得毫無色彩。
②立足受眾,增強紅色文化吸引力。針對傳播受眾過于局限等問題,傳播者需精準把握受眾需求,實施定制化策略,無論是情感共鳴還是審美體驗,都應貼合大眾。同時,實施分齡分眾傳播,黨員與體制內采用組織傳播,非黨員與非體制內則加強新媒體運用,結合熱點,打造個性化內容。特別是青少年群體,可借助“名人效應”,邀請知名人士推廣紅色文化,以此增強吸引力,拓寬傳播范圍。
4.3 創(chuàng)新傳播內容,深挖紅色文化深厚內涵
①深挖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首先,在海量信息、快速更迭的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內容質量”依然是傳播的靈魂。在深挖紅色家底方面,還需黨史專家與高校教師的深度合作,借助名城的文化底蘊與名校的學術力量,共同挖掘紅色家底的深厚內涵。其次,通過建立專家資源庫,實現(xiàn)紅色文化資源的跨界共享與動態(tài)更新,確保傳播內容既具歷史深度,又緊跟時代步伐。
②打造傳播精品,做好品牌建設。南京應充分發(fā)揮紅色文化“三大聯(lián)盟”②的協(xié)同效應,即資源點聯(lián)盟提供豐富素材,志愿者聯(lián)盟搭建橋梁紐帶,新媒體聯(lián)盟創(chuàng)新傳播形式。通過這三大聯(lián)盟的緊密合作,將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核以更加專業(yè)、通俗、嚴謹且生動的方式呈現(xiàn)給公眾,產(chǎn)出更多文藝精品,做好紅色文化品牌建設。
4.4 轉變傳播方式,多措并舉滿足受眾需求
①融入休閑元素,寓教于樂式傳播紅色文化。每一個紅色資源點都是一個思政大課堂,蘊含著豐富的歷史知識和深厚的道德滋養(yǎng)。依托紅色資源點發(fā)展紅色旅游,能在潛移默化中以寓教于樂的形式傳播紅色文化。具體方法有以下兩種,一是開發(fā)紅色游戲或開展沉浸式演繹活動等,讓青年人在參與的過程中感受先輩們?yōu)檎葒遗c民族不畏強權、奮勇殺敵的革命精神。二是推出旅游路線。相關部門可整合現(xiàn)有紅色文化資源點,推出紅色旅游精品路線,并與去哪兒、攜程等旅游網(wǎng)站合作,上線“紅色旅游”專欄,從旅游市場提升紅色文化的知名度及曝光度。
②注重互動設計,身臨其境式傳播紅色文化。根據(jù)傳播學“沉默的螺旋”理論,紅色文化傳播要營造線上、線下互動場景,利用現(xiàn)代科技手段為紅色文化插上融媒翅膀。一方面,線下可利用人工智能、虛擬現(xiàn)實等技術手段,突出聲、光、電、形、色等方面的流動效果,增加傳播者與參與者、參與者與參與者的互動環(huán)節(jié),讓紅色文化在動態(tài)、活態(tài)傳承中增強感染力和傳播力。另一方面,可通過網(wǎng)絡直播,邀請講解員帶領觀眾“云游”紅色資源點,并與網(wǎng)友在線互動,及時解答相關歷史知識、講述歷史故事等方式進行“云游覽”,同時鼓勵人們利用微信、微博、直播平臺等新媒體分享參與、學習的感受和體會。借力新媒體的傳播效能,實現(xiàn)由點到面的幾何傳播、倍增傳播,讓更多人在參與傳播中接受紅色文化的洗禮。
5 結語
2025年是抗日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相信通過諸方努力,未來,南京將立足自身資源優(yōu)勢,因地制宜開辟“第二課堂”,讓舊址遺跡成為“黨史教室”,讓文物史料成為“黨史教材”,讓英烈模范成為“黨史教師”,讓黨的二十大精神在南京這片紅色熱土上落地生根,讓紅色基因、紅色血脈、紅色江山代代相傳。
注釋
①[佚名].習近平對革命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EB/OL].(2021-03-30)[2024-09-10].https://www.gov.cn/xinwen/2021-03/30/content_5596770.htm.
②南京紅色文化“三大聯(lián)盟”包含南京紅色文化資源點聯(lián)盟、南京紅色文化志愿者聯(lián)盟、南京紅色文化新媒體聯(lián)盟,其中南京紅色文化資源點聯(lián)盟致力于通過實地探訪、閱讀講述等方式,不斷提升紅色文化資源的社會顯示度;南京紅色文化志愿者聯(lián)盟致力于廣泛開展紅色文化宣講、挖掘、展示和保護等志愿服務;南京紅色文化新媒體聯(lián)盟致力于搭建新媒體交流平臺,為各資源點提供整合性傳播服務。
參考文獻
[1]周正昂.“跨媒體敘事”:“融媒”語境下城市紅色文化傳播的新路徑—以合肥“延喬路”為例[J].教育傳媒研究,2022(5):67-69.
[2]楊洋.融媒體時代紅色文化傳播現(xiàn)狀與策略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2,13(17):101-103.
[3]張靜.河南紅色文化剖析及網(wǎng)絡傳播策略研究[J].傳媒論壇,2022,5(16):26-28,60.
[4]陳藝.自媒體時代紅色文化教育困境與對策探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4,15(12):62-64.
[5]易魁,谷思佳.紅色文化記憶“智慧”的傳播作用[J].東南傳播,2024(6):128-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