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拓展農民增收致富渠道是完善城鄉(xiāng)融合發(fā)展體制機制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也是中國實現共同富裕的核心目標?;陉兾魇?市18縣(區(qū))3 658份農戶微觀調研數據,運用邏輯回歸模型與中介效應模型,分析了數字普惠金融對農戶家庭收入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研究表明,數字普惠金融對農戶家庭收入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數字普惠金融發(fā)展水平越高的縣域,農戶的家庭收入水平越高,特別是在數字普惠金融的使用深度、覆蓋廣度與數字化程度方面,影響尤為顯著。進一步探討作用機制后發(fā)現,緩解家庭金融約束、促進信息對稱與擴大農業(yè)經營規(guī)模是數字普惠金融促進農戶增收的主要途徑。此外,數字普惠金融的增收效應存在異質性,農村居民的金融素養(yǎng)與金融市場參與度越高,數字普惠金融對農戶家庭收入的正向影響越顯著。
關鍵詞:數字普惠金融;農戶增收;信息獲取;農業(yè)經營規(guī)模;信貸約束
中圖分類號:F304.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9107(2025)01-0101-10
收稿日期:2024-10-09
DOI:10.13968/j.cnki.1009-9107.2025.01.12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22BZZ068)
作者簡介:馬紅剛,男,西安交通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博士研究生,陜西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經濟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金融科技、科技風險管理。
引 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促進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這充分表明,實現農民和農村的共同富裕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關鍵目標之一,也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基礎。在推動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的過程中,提升農民收入水平至關重要[1]。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提出要“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 這為推動農民增收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根據國家統(tǒng)計局發(fā)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2023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1 691元,與2022年相比增長7.7%,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6%。但農民收入的持續(xù)提升依然面臨多重挑戰(zhàn),包括金融排斥、資源配置等[2]。因此,如何進一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激發(fā)農村經濟活力,是當前亟需解決的問題。
金融服務在促進農戶增收方面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普惠金融,作為打通農村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的關鍵舉措,極大地推動了農民收入的快速增長[3]。隨著數字技術的飛速發(fā)展,普惠金融逐步融入了數字化元素,并在廣度和深度上不斷擴展。據《北京大學數字普惠金融指數(2011-2020)》數據顯示,中國的數字普惠金融業(yè)務在過去十年間實現了飛躍式增長,指數從2011年的33.6躍升至2020年的334.8,增幅接近9倍。在此期間,移動互聯網技術快速發(fā)展,全民進入4G時代,為數字普惠金融的廣泛應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智能手機的普及使近10億用戶能夠便捷上網,為數字普惠金融的推廣提供了廣泛的用戶基礎。同時,銀行和互聯網銀行如微眾銀行、網商銀行等依托大數據技術,加快了手機銀行平臺的開發(fā)與推廣,為農戶和小微企業(yè)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信貸支持,顯著提升了線上業(yè)務的覆蓋面和信貸比重[4]。相比傳統(tǒng)金融模式,互聯網技術顯著提高了金融供需的匹配效率,使農戶的儲蓄和投資更加高效,從而增加了農戶的收入[5]。在這一背景下,本文將重點探討以下幾個問題:數字普惠金融通過何種渠道推動農戶增收?不同區(qū)域或群體的農戶是否從中獲得了相同的增收效應?這些問題的解答,將為進一步提升農戶收入提供重要的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
已有研究主要關注數字普惠金融的經濟社會效應以及農戶收入的影響因素,但對數字普惠金融如何影響農戶收入的探討仍然不夠深入。一方面,現有研究在數字普惠金融的經濟社會效應方面主要集中在其對金融服務覆蓋率的提升、信貸可得性的增強以及經濟發(fā)展不平衡狀況的改善等方面的積極作用[6-7]。部分學者還探討了數字普惠金融在推動普惠金融發(fā)展、促進區(qū)域經濟增長以及改善貧困人口生活條件等方面的顯著效應[8]。另一方面,關于農戶收入影響因素的研究主要圍繞自然資源稟賦、勞動力投入、技術進步以及市場環(huán)境等傳統(tǒng)經濟學范疇展開[9-10]。同時,社會資本、政策支持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也被認為是影響農戶收入的重要因素[11-12]。
盡管已有研究在數字普惠金融的經濟社會效應和農戶收入的影響因素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學界對數字普惠金融如何具體影響農戶收入這一問題的重視仍顯不足,缺乏全面系統(tǒng)的研究。當前,關于數字普惠金融對農戶收入的影響、不同地區(qū)和群體之間的差異性影響,以及數字普惠金融通過何種機制提升農戶收入等方面,仍存在較多研究空白。本文利用2023年陜西省9市18縣(區(qū))3 658份農戶微觀調研數據,從多維度系統(tǒng)考察數字普惠金融對農戶收入的具體影響。通過分析數字普惠金融指數以及數字普惠金融的使用深度、覆蓋廣度和數字化程度,探討數字普惠金融對農戶增收的整體影響,以及如何通過不同渠道促進農戶增收,以期為數字金融在農村經濟中的有效應用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與實證支持,助力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
一、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說
(一)數字普惠金融對農戶增收的直接影響
金融市場的不完善,特別是信息不對稱和高交易成本,一直是限制農村居民獲得正規(guī)金融服務的主要障礙,進而阻礙了他們增收的可能性[13]。這一現象在經典經濟學理論中被廣泛討論,即金融市場的不完全性會導致資源配置效率低下,進而對貧困群體的經濟發(fā)展構成長期制約。因此,拓寬融資渠道和降低金融服務的獲取成本成為打破這一瓶頸的關鍵路徑。在信息通信技術不斷發(fā)展的背景下,金融領域迎來了包容性與普惠性的深度變革,數字普惠金融由此應運而生。根據G20的定義,數字普惠金融是通過運用數字技術,為那些無法獲得或缺乏金融服務的群體提供一系列正規(guī)、負責任且成本可負擔的金融服務,以滿足他們的需求,并確保服務的可持續(xù)性。理論上,數字普惠金融的引入和推廣能夠通過多種機制來緩解金融市場的不完全性,從而為農戶提供更多增收的機會[14]。
數字普惠金融通過降低金融服務的準入門檻,使得更多農村居民能夠接觸到金融資源,這直接提升了他們的經濟活動能力[15]。數字普惠金融的線上運營模式顯著壓縮了金融機構的運營成本,同時也降低了農戶接觸金融服務的難度。傳統(tǒng)金融體系中,農戶往往由于信用記錄不足而難以獲得貸款,而數字普惠金融依托大數據分析和數字支付系統(tǒng),能夠更精準地評估農戶的信用狀況,顯著提高了他們獲得信貸的可能性[16]。此外,數字普惠金融通過拓寬金融服務渠道,依托移動互聯網和數字平臺,使農戶可以隨時隨地獲得金融支持,即使在偏遠的農村地區(qū),農戶也能通過移動設備辦理融資業(yè)務,享受普惠金融帶來的高效服務[17]。通過云計算和大數據等技術,數字普惠金融在緩解信息不對稱問題方面也展現出獨特優(yōu)勢,使農戶能夠更明智地進行融資決策,進而促進農業(yè)生產和收入增長[18]。因此,數字普惠金融通過多種方式有效解決了農戶融資難、融資成本高的問題,為其擺脫資金瓶頸、實現收入持續(xù)增長提供了堅實保障?;诖?,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設。
假設H1:數字普惠金融對農戶增收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二)數字普惠金融對農戶增收的間接影響
1.緩解融資約束機制。在中國農村背景中,數字普惠金融通過創(chuàng)新的金融工具和技術手段有效緩解了農戶的融資約束。這種金融革新基于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手段,使得金融服務商能夠為信譽記錄欠缺的農戶提供個性化的信貸服務[19]。在傳統(tǒng)信貸市場,農戶常因缺乏抵押物和信用記錄而難以獲取貸款。而數字普惠金融通過分析農戶的生活數據、交易記錄、生產經營歷史等替代信用信息,制定出更為精準的風險評估模型[7,20]。這樣不僅加速了信貸審批流程,也降低了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操作成本,使得農戶可以更快速、更低成本地獲得生產所需的資金支持[21-22]。在一個依賴于時效的農業(yè)生產周期中,這種資金的靈活性和及時性確保了農戶能夠抓住最佳生產時機,避免因資金不足而損失潛在的經濟收益。數字普惠金融還通過提供多樣化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提升了農戶的資金使用效率[6,23]。借助于線上服務平臺,農戶可以獲得與自身生產周期、種植規(guī)模和市場需求相匹配的貸款產品,甚至可以通過平臺進行互助型籌資或眾籌發(fā)展項目。這種財務靈活性能夠幫助農戶更好地應對市場波動和天氣變化等不確定因素,從而提高其抗風險能力[24]。更為重要的是,這種便利的融資環(huán)境不僅在短期內增加了農戶的收入,還通過資本的廣泛投放激發(fā)了農業(yè)生產力的提升和農業(yè)技術的應用,為農村經濟的長期繁榮奠定了基礎[25]。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設。
假設H2:數字普惠金融通過緩解融資約束機制進而促進農戶增收。
2.促進信息對稱性機制。在農業(yè)生產和市場交易中,信息不對稱一直是阻礙農戶獲取合理收益的重要因素。數字普惠金融通過信息技術的普及和應用,有效緩解了這一問題,進而幫助農戶優(yōu)化生產決策和市場策略[26]。借助數字平臺,農戶可以輕松獲取實時的市場動態(tài)、價格信息以及氣候預測等關鍵數據。這種實時信息的獲取使農戶能夠進行更為前瞻性的生產安排,提高產品質量,減少因市場變化而帶來的損失[27-28]。此外,通過數字普惠金融,農戶還可以在平臺上查詢和了解各類農業(yè)生產技術和現代化管理方法,從而實現生產效率的提升[25]。這種信息透明度的增強不僅能夠幫助農戶作出更科學的經濟決策,也減少了因信息不對稱導致的投機行為和市場波動,從而在宏觀上維持了市場的穩(wěn)定。數字普惠金融還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戶與市場其他參與者之間關系的透明化與信任化[21]。通過在線交易平臺和數字支付系統(tǒng),農戶能夠直接與消費者和零售商進行交易,降低了中間商的剝削,并確保了產品質量和售后服務。這種直接的市場參與增強了農戶的市場議價能力,使得他們能夠鎖定長期的供應合同,減少市場不確定性所帶來的收益波動[29]。與此同時,借助數字化手段,農戶還能夠方便地進行產品溯源和品牌建設,以消費者反向信息的獲取來改進自身產品和服務質量。這種良性互動不僅提升了市場的整體效率,也增加了農戶的品牌價值和產品競爭力,從而實現了其收入的穩(wěn)步增長[21,23]。因此,通過促進信息對稱性,數字普惠金融能夠幫助農戶在一個更為公平和透明的市場環(huán)境中參與競爭,從而產生長期可持續(xù)的增收效果?;诖?,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設。
假設H3:數字普惠金融通過促進信息對稱性機制進而促進農戶增收。
3.擴大農業(yè)經營規(guī)模機制。擴大農業(yè)經營規(guī)模是實現農戶增收的又一重要機制,而數字普惠金融為這一過程提供了必要的資金和技術支持。通過便捷的融資途徑和個性化的金融服務,農戶能夠獲取擴大生產規(guī)模所需的資金[19]。這不僅包括生產資料的購置,如高效種子、化肥和現代化機械設備,還涵蓋土地租賃、灌溉設施改善等基礎建設投資。在獲取足夠的資本支持后,農戶可以進行更大規(guī)模的土地經營,通過機械化和現代化的農業(yè)生產手段提高畝產量和勞動生產率。這種規(guī)?;洜I帶來的成本節(jié)約和產量提升直接轉化為農戶的經濟收益,并通過產銷對接渠道的優(yōu)化實現利潤最大化。規(guī)?;r業(yè)還在長遠上助力農戶的可持續(xù)發(fā)展[30]。隨著經營規(guī)模的擴大,農戶能夠具備更強的市場談判能力和產品生產穩(wěn)定性,從而吸引更多下游企業(yè)前來合作。這不僅提升了農產品的市場價值,也推動了農村產業(yè)鏈的深化和多元化發(fā)展。此外,在數字普惠金融的支持下,農戶通過引進和創(chuàng)新農業(yè)生產技術,提高了附加值產品的生產能力,如深加工和綠色有機產品的開發(fā)[25]。通過這種模式,農戶能夠在一個更為多變和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獲得生存和發(fā)展空間,實現從傳統(tǒng)小農經濟向現代農業(yè)經濟的跨越。總體而言,數字普惠金融通過促進農業(yè)經營規(guī)模的擴大,為農戶增收和農村經濟發(fā)展注入了持續(xù)的活力與動力[21,30]。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設。
假設H4:數字普惠金融通過擴大農業(yè)經營規(guī)模機制進而促進農戶增收。
二、數據來源、變量選擇與模型設定
(一)數據來源
本文的數據來源于2023年課題組在陜西省開展的一項農村金融問卷調查。為確保數據的代表性和減少抽樣偏差,課題組采用了分層抽樣與隨機抽樣相結合的方法。在樣本選取過程中,綜合考慮了地區(qū)差異、經濟發(fā)展水平等關鍵因素,最終確定了陜西省的西安市、咸陽市、榆林市、渭南市、商洛市、安康市、漢中市、延安市和寶雞市作為調查區(qū)域。隨后,在每個市中隨機選取了2~3個縣(區(qū)),每個縣隨機選取2~3個鎮(zhèn)(鄉(xiāng)),每個鎮(zhèn)(鄉(xiāng))隨機抽取3~4個村,每個村隨機抽取10~20個農戶進行調查,所有參與調查的農戶均具有土地。本次問卷調查獲取的數據涵蓋了廣泛的內容,包括農戶的個體特征、家庭結構、家庭金融狀況,以及農戶參與合作社的情況等信息。為確保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調查員在村干部的協助下,采用面對面訪談的形式進行問卷調查。這種直接的訪談方式不僅提高了問卷的響應率,也確保了數據的質量和完整性。經過嚴格的數據篩選與清理,最終在3 988戶樣本農戶中,剔除了異常值和無效問卷,獲得了3 658份有效問卷,問卷的有效率為91.73%。
(二)變量選擇
1.因變量。因變量為農戶家庭收入水平。在調查問卷中,相關問題為“您家的年平均收入”,選項分別為10 000元以下、10 000~20 000元、20 000~40 000元和40 000元以上。本文將這些選項分別賦值為0~3,數值越高表示農戶家庭收入越高。相比于使用具體的收入數字,采用這種分類變量的好處在于它能夠有效減少極端值對統(tǒng)計分析結果的影響,避免因收入分布的過度偏差導致的誤導性結論。
2.自變量。本文的自變量為數字普惠金融。參考郭峰等的研究[31],本文采用的數字普惠金融指數來源于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發(fā)布的數字普惠金融指數,據該指數查找了陜西省各個縣(區(qū))的數字普惠金融發(fā)展數據,其分維度指標包括:覆蓋廣度指數、使用深度指數和數字化程度指數。
3.中介變量。(1)融資約束。本文通過詢問家庭決策者“是否曾因缺乏資金而無法獲得必要的貸款”來衡量融資約束的存在。若家庭決策者表示存在融資約束,則賦值為1,否則賦值為0。(2)信息對稱性。本文以農戶家庭是否通過數字普惠金融平臺獲得市場信息來測度信息對稱性情況。若農戶通過數字金融平臺獲得市場信息,則賦值為1,否則賦值為0。(3)農業(yè)經營規(guī)模。本文通過農戶家庭是否有土地轉入來測度農業(yè)經營規(guī)模。若家庭有土地轉入表示擴大了農業(yè)經營規(guī)模,則賦值為1,否則賦值為0。
4.控制變量。借鑒相關學者的研究,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選取了控制變量,以確保分析的準確性與穩(wěn)健性。首先是農戶的個體特征,包括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和婚姻狀況四個指標。這些指標有助于捕捉農戶個人背景對家庭收入的潛在影響。其次是農戶的家庭特征,包括家庭人口規(guī)模、家庭消費支出類型以及家庭農產品銷售類型三項指標。這些指標反映了農戶家庭的經濟結構和消費習慣,從而為分析收入差異提供了基礎。再次是農戶的金融環(huán)境變量,主要包括金融借貸扶持和金融知識水平兩個指標。金融環(huán)境直接影響農戶的融資能力和資金運作效率,因此,這些控制變量能夠幫助更好地理解數字普惠金融對農戶收入的作用。最后是區(qū)域特征變量,主要包括每個縣(區(qū))的人均國民總收入、人均財政支出兩個指標。此外,為減少區(qū)域間社會經濟等外源因素對農戶收入的影響,本文還控制了地區(qū)固定效應(見表1)。
(三)模型選擇
1.最小二乘法模型(OLS)。本文首先考察數字普惠金融對農戶家庭收入的影響,由于家庭收入是一個連續(xù)變量,因此使用最小二乘法模型(OLS)來進行估計。具體的最小二乘法模型(OLS)設定如下:
yi=α+βDi+γXi+εi(1)
式(1)中yi表示第i戶農戶的家庭收入(連續(xù)變量),Di表示第i戶所在縣(區(qū))的數字普惠金融水平,Xi表示控制變量向量,α為常數項,β為數字普惠金融對農戶家庭收入的影響系數,γ為控制變量的系數向量,εi為誤差項。
2.中介效應的檢驗模型。參考了溫忠麟等人提出的中介效應分析方法[32],采用逐步回歸方法,分別建立了自變量對因變量、自變量對中介變量以及自變量和中介變量共同對因變量的回歸模型。具體的檢驗過程如下:
yi=cDi+μ1(2)
M=kDi+μ2(3)
yi=c′Di+φ*M+μ3(4)
式(2)~(4)中,yi為因變量即農戶家庭收入狀況,Di為核心自變量即數字普惠金融,M為中介變量即合作社參與、非農就業(yè)與融資約束。
三、模型估計
(一)數字普惠金融對農戶家庭收入的基準回歸結果
運用Stata 17對所有變量進行多重共線性檢驗,得到的VIF值在1.565~6.459之間,平均值為3.268,均小于10,說明所選變量之間不存在嚴重的多重共線性,滿足獨立性要求。采用逐步回歸方法,將數字普惠金融綜合指標納入模型(1),檢驗數字普惠金融綜合指標對農戶家庭收入的影響。將數字普惠金融各維度納入模型(2)(3)(4),檢驗數字普惠金融各維度對農戶家庭收入的影響。各模型的回歸結果見表2。
從模型(1)的結果來看,數字普惠金融指數在1% 的統(tǒng)計水平下顯著,回歸系數為 0.352,這表明數字普惠金融指數對農戶家庭收入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該結果初步支持了假說H1。可能的解釋是:一方面,數字普惠金融通過技術手段提升了金融服務的可得性。農戶可以通過移動設備和互聯網訪問銀行和金融服務,擺脫了傳統(tǒng)金融服務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尤其是在農村偏遠地區(qū),農戶得以更便捷地獲得信貸、保險等金融服務,進而提升了資金的流動性和利用效率。另一方面,數字普惠金融還為農戶提供了更為多樣化的金融產品,如農業(yè)保險、農村小額貸款等,幫助農戶應對市場波動和自然災害等不確定性,提高了收入的穩(wěn)定性和抗風險能力。這種金融工具的普及為農戶的經濟活動提供了更大的靈活性,助力他們進行更高效的資源配置和生產經營決策。
從模型(2)(3)(4)的結果來看,數字普惠金融的覆蓋廣度指數、使用深度指數和數字化指數均在1%的統(tǒng)計水平下顯著為正,表明無論采用哪種維度來測量數字普惠金融,都對農戶家庭收入產生了積極效應。然而,通過比較回歸系數可以發(fā)現,數字普惠金融的使用深度對農戶家庭收入產生了最為顯著的促進作用,其次是數字化水平提高,而覆蓋廣度的影響則相對較小。對此現象的解釋在于深度使用數字金融服務能夠更好地滿足農戶的多樣化金融需求,而數字化水平的提高意味著金融服務的智能化和便捷性進一步增強。
控制變量中,男性戶主、受教育程度、已婚、家庭人口規(guī)模、家庭農產品銷售類型、金融機構扶持、縣(區(qū))的人均國民總收入與縣(區(qū))的人均財政支出對農戶家庭收入有顯著正向影響。男性戶主通常在農村家庭中承擔更多的經濟決策和生產經營責任,因此其更高的參與度和決策能力有助于提高家庭收入。受教育程度較高的農戶更容易掌握先進的農業(yè)技術和市場信息,從而提高生產效率和市場競爭力,進而增加收入。已婚家庭通常更穩(wěn)定,夫妻合作分工有助于提高家庭的勞動效率和生產力,從而增加家庭收入。家庭人口規(guī)模越大,勞動力資源越豐富,進而可以承擔更多的生產任務,提高整體經濟收益。選擇適當的農產品銷售類型,尤其是市場需求較大的產品,能夠增加農戶的銷售收入,提升家庭經濟水平。獲得金融機構的扶持如貸款和保險,能夠幫助農戶擴大生產規(guī)模、減少風險,從而增加收入??h(區(qū))人均國民總收入越高,意味著當地經濟發(fā)展水平越好,農戶可享受更多的經濟和市場機會,從而增加收入。縣(區(qū))人均財政支出較高,通常伴隨更多的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了農戶的生產條件,進而促進其收入增加。
(二)內生性與穩(wěn)健性檢驗
1.內生性處理。盡管我們在基準回歸分析中納入了農民個體特征、家庭特征以及地區(qū)特征等變量,部分削弱了遺漏變量引起的內生性問題,并確認了數字普惠金融對提高農戶家庭收入的顯著作用,但數字普惠金融與農戶家庭收入之間的雙向因果關系仍對這一發(fā)現構成挑戰(zhàn)。為解決模型中的反向因果所導致的內生性問題,我們借鑒了張勛等的研究方法[33],選擇農戶所在地區(qū)與杭州的球面距離這一地理特征作為工具變量。首先,農戶所在縣(區(qū))到杭州的距離與當地的數字普惠金融發(fā)展水平密切相關,滿足了工具變量的相關性要求;同時,這一地理距離對家庭收入并無直接影響,符合工具變量的外生性要求。
表3展示了工具變量法的估計結果。第一階段回歸顯示,農戶所在地區(qū)與杭州的球面距離系數顯著,驗證了工具變量的相關性,并且第一階段估計的F統(tǒng)計量遠遠超過弱工具變量檢驗的臨界值,表明弱工具變量問題不存在。此外,本文采用了對弱工具變量更為穩(wěn)健的最大似然法進行估計,得出的結論與兩階段最小二乘法的結果高度一致,進一步支持了工具變量的有效性。在第二階段回歸中,考慮內生性問題后,數字普惠金融的發(fā)展對農戶家庭收入的正向影響在1%的統(tǒng)計水平上依然顯著,驗證了之前的結論。這表明本文的估計結果是穩(wěn)健的。
2.穩(wěn)健性檢驗。為了進一步驗證回歸結果的穩(wěn)健性,本文采用了有序概率模型(ordered probit model)進行估計。該模型適用于處理因變量為有序分類數據的情況,可以更加精準地捕捉數字普惠金融對農戶家庭收入的影響?;貧w結果如表4所示,研究發(fā)現,數字普惠金融指數在1%的顯著水平下依然為正,這表明即使在采用有序概率模型進行分析時,數字普惠金融對農戶家庭收入的正向影響仍然穩(wěn)健。
(三)異質性分析
1.金融素養(yǎng)異質性。金融素養(yǎng)通常是衡量個人經濟潛力的重要指標,直接影響農戶家庭收入水平。本文根據農戶對金融知識的掌握情況來評估金融素養(yǎng),將對信貸市場有深入了解的農戶視為金融素養(yǎng)高,而對信貸市場了解有限的農戶則歸為金融素養(yǎng)低。表5結果顯示,對于金融素養(yǎng)高的農戶,數字普惠金融的影響系數顯著為正,而對于金融素養(yǎng)低的農戶,影響系數不顯著。這表明,數字普惠金融對金融素養(yǎng)高的農戶家庭收入具有更顯著的促進作用。原因可能在于,金融素養(yǎng)高的農戶能夠更充分地利用數字普惠金融的產品和服務,憑借他們對金融市場的深入理解和對新技術的快速適應性,提高了生產效率和收入。此外,他們更擅長評估和規(guī)避金融風險,作出更理性的決策。而金融素養(yǎng)低的農戶因缺乏金融知識,難以有效利用數字普惠金融的機會,甚至可能面臨更大的金融風險,削弱了其正面效應。
2.金融市場參與異質性。數字普惠金融的效果可能因農戶的金融市場參與程度而異。本文借鑒尹志超等的研究[34],通過分樣本回歸分析農村農民的金融市場參與情況。將持有金融資產的農戶視為“參與金融市場”,未持有金融資產的農戶則視為“未參與金融市場”?;貧w結果表明,持有金融資產的農戶中,數字普惠金融的影響系數顯著為正,而未持有金融資產的農戶中,影響系數則顯著為負。這表明,數字普惠金融對參與金融市場的農戶家庭收入的積極效應更為明顯??赡艿脑蛟谟?,參與金融市場的農戶通常具備更高的金融意識和投資能力,能夠更好地利用數字普惠金融平臺提供的產品和服務來實現財富增值。此外,他們擁有更強的風險管理能力,能夠有效規(guī)避金融風險,進一步提升收入。而未參與金融市場的農戶由于缺乏經驗和金融知識,難以從數字普惠金融中獲得實際收益。
(四)數字普惠金融對農戶家庭收入影響的中介效應
根據中介效應的檢驗步驟,首先需要判斷數字普惠金融對農戶信貸約束、信息對稱與農業(yè)經營的回歸系數是否顯著。接著,按照中介效應分析的邏輯,檢驗中介效應是否存在,并進一步判斷其為完全中介效應還是部分中介效應。表6中模型(1)(3)(5)的結果顯示,數字普惠金融在5%和1%的統(tǒng)計水平下顯著,回歸系數分別為-0.234、0.323和0.426,表明數字普惠金融顯著降低了農戶面臨信貸約束的概率,并促進了信息對稱,擴大了農業(yè)經營規(guī)模。在模型(2)(4)(6)中,信貸約束、信息對稱和農業(yè)經營均在1%的統(tǒng)計水平下顯著,回歸系數分別為-0.076、0.062和0.069,表明這些變量在數字普惠金融對農戶家庭收入的影響中起到了中介作用。因此,信貸約束、信息對稱和農業(yè)經營是數字普惠金融影響農戶家庭收入的部分中介因素。這意味著數字普惠金融通過減少信貸約束,促進了信息對稱并擴大了農業(yè)經營規(guī)模,從而間接促進了家庭收入的增加,驗證了假說H2、H3和H4??赡艿慕忉屖牵ㄟ^降低信貸約束,農戶能夠更容易獲取資金用于生產投資,減少了資金短缺的風險,從而推動了家庭收入的增加。信息的獲取和流通在農業(yè)生產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促進信息對稱性,數字普惠金融減少了信息不對稱所帶來的決策失誤。最后,數字普惠金融為農戶創(chuàng)造了更大的經濟增長空間,農戶可以利用增加的資金和信息,將生產經營從小規(guī)模、低效益轉向大規(guī)模、高效率。這些機制表明,數字普惠金融不僅通過直接作用影響了農戶收入,還通過多種中介途徑間接促進了農戶收入的增長。
四、結論與政策建議
(一)結論
本文基于陜西省9市18縣(區(qū))的3 658份農戶微觀調研數據,運用回歸模型和中介效應模型,系統(tǒng)分析了數字普惠金融對農戶家庭收入的影響及其背后的作用機制。研究得出以下三點主要結論。第一,數字普惠金融對農戶家庭收入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尤其在數字普惠金融的使用深度、覆蓋廣度和數字化水平較高的地區(qū),農戶的家庭收入更高。第二,通過機制分析發(fā)現,數字普惠金融主要通過緩解家庭信貸約束,促進信息對稱與擴大農業(yè)經營規(guī)模來提高家庭收入。第三,數字普惠金融的增收效應存在顯著的異質性,對于金融素養(yǎng)和金融市場參與度較高的農戶,受益更為明顯。
(二)政策建議
拓展農民增收致富渠道是完善城鄉(xiāng)融合發(fā)展體制機制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也是中國實現共同富裕的核心目標。結合本文的研究結論,提出以下建議。第一,加大數字普惠金融的推廣力度。政府應進一步推動數字普惠金融的發(fā)展,特別是在偏遠和欠發(fā)達地區(qū),要注意提升其覆蓋廣度和使用深度。通過完善數字基礎設施,確保更多農戶能夠獲得數字金融服務,以提高整體家庭收入水平。第二,強化農戶的金融素養(yǎng)教育。為提升數字普惠金融的增收效果,建議加大對農戶金融知識的普及和教育力度。通過開展金融知識培訓,提升農戶對數字金融工具的理解和運用能力,從而增強其參與金融市場的積極性和能力。第三,優(yōu)化信貸環(huán)境,降低融資門檻。為了更好地發(fā)揮數字普惠金融的作用,建議進一步優(yōu)化農村地區(qū)的信貸環(huán)境,降低農戶獲取信貸的門檻。通過增加金融機構對農戶的信貸支持,幫助農戶更好地應對資金短缺,提高生產投資能力,最終提升家庭收入。第四,促進信息對稱和擴大農業(yè)經營規(guī)模。政策制定者應推動數字普惠金融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為農民獲取信息創(chuàng)造便利條件。同時,建立數字金融信息平臺,提供精準的市場、技術和政策信息,增強農民的信息獲取能力。在土地流轉方面,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保障土地流轉的規(guī)范性和安全性,鼓勵土地流轉市場化運作,并提供培訓和支持,幫助農民參與土地流轉,實現農業(yè)經營規(guī)模的有效擴大。
參考文獻:
[1] 劉淵博,溫濤.數字素養(yǎng)與農戶收入差距:加劇還是緩解?——基于中西部地區(qū)的微觀證據[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24(04):91-101.
[2] 王靜,吳海霞,霍學喜.信貸約束、農戶融資困境及金融排斥影響因素分析[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4(03):62-70.
[3] 蘇群,邢懷振,劉晨.數字技術賦能農民增收:作用機制與影響效應[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23,45(12):72-86.
[4] 張銘心,謝申祥,強皓凡,等.數字普惠金融與小微企業(yè)出口:雪中送炭還是錦上添花[J].世界經濟,2022,45(01):30-56.
[5] 徐蕾,翟麗芳.金融支持小微企業(yè)發(fā)展路徑的研究綜述及展望[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21(05):64-73.
[6] 王義中,林溪,李振華,等.數字普惠金融助力共同富裕:基于流動性約束視角[J].經濟研究,2024,59(06):49-68.
[7] 張凡,李淵,張龍耀.農村普惠金融服務點對農戶信貸行為的影響[J].南開經濟研究,2024(02):215-232.
[8] 張琴,王藝容,余新平,等.普惠金融緩解農戶多維不平等的效應研究——基于CFPS數據的分析[J].農業(yè)技術經濟,2023(10):111-128.
[9] 王軼,劉蕾.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質量與農民共同富裕[J].統(tǒng)計研究,2024,41(05):124-136.
[10] 徐臨,張譯允.普惠金融對農戶增收的影響——基于河北等八省市的經驗分析[J].河北金融,2021(12):17-21.
[11] 盧文秀,吳方衛(wèi).生態(tài)補償能夠促進農民增收嗎——基于2008-2019年新安江流域試點的經驗數據[J].農業(yè)技術經濟,2023(11):4-18.
[12] 楊少雄,蘇嵐嵐,孔榮,等.農民收入質量:邏輯建構、測度評價與動態(tài)演進[J].中國農村經濟,2023(08):18-36.
[13] 薛寶貴,何煉成.市場競爭、金融排斥與城鄉(xiāng)收入差距[J].財貿研究,2016,27(01):1-8.
[14] 黎毅,蔣青松.數字普惠金融與包容性增長——基于城鄉(xiāng)多維差距視角[J].西安財經大學學報,2023,36(03):51-62.
[15] 徐光順,馮林.數字普惠金融對城鄉(xiāng)收入差距影響的再檢驗——基于農戶人力資本投資調節(jié)效應的視角[J].農業(yè)經濟問題,2022(05):60-82.
[16] 劉成奎,任飛容,白積洋.中國數字普惠金融的收入效應:來自家庭調查微觀數據的證據[J].財貿研究,2024,35(05):59-76.
[17] 楊舒然,雷曉康.數字普惠金融與農村居民共同富裕:影響效應與作用機制[J].統(tǒng)計與信息論壇,2024,39(02):56-68.
[18] 申云,李京蓉.數字普惠金融助力鄉(xiāng)村產業(yè)融合發(fā)展的共富效應及空間分異[J].華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2(04):82-95.
[19] 任樂,陳炎,趙輝.數字普惠金融對兼業(yè)農戶信貸可得的影響研究——基于CFPS微觀數據的實證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24(09):130-141.
[20] 申云,李京蓉,楊晶.鄉(xiāng)村振興背景下農業(yè)供應鏈金融信貸減貧機制研究——基于社員農戶脫貧能力的視角[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5(02):50-60.
[21] 黃季焜,蘇嵐嵐,王悅.數字技術促進農業(yè)農村發(fā)展:機遇、挑戰(zhàn)和推進思路[J].中國農村經濟,2024(01):21-40.
[22] 張珩,羅劍朝,郝一帆.農村普惠金融發(fā)展水平及影響因素分析——基于陜西省107家農村信用社全機構數據的經驗考察[J].中國農村經濟,2017(01):2-15.
[23] 陳小知,米運生.農村金融理論新范式:基本原理、實踐模式與政策意蘊[J].經濟學家,2024(09):119-128.
[24] 趙丙奇,俞凱麗.數字普惠金融促進農戶創(chuàng)業(yè)的機制研究——基于CFPS數據的實證分析[J].農業(yè)技術經濟,2024(06):38-51.
[25] 曹杰,王妍霏.數字鄉(xiāng)村、技術創(chuàng)新與農業(yè)高質量發(fā)展[J].管理學刊,2024,37(03):128-142.
[26] 王平.基要性變革中數字金融促進農業(yè)農村現代化研究[J].中國農業(yè)資源與區(qū)劃,2024,45(05):183-193.
[27] 周南,張龍耀.傳統(tǒng)金融基礎、數字稟賦與農村數字金融普惠[J].財貿研究,2022,33(12):49-58.
[28] 陳曉潔,何廣文,陳洋.數字鴻溝與農戶數字信貸行為——基于2019年欠發(fā)達地區(qū)農村普惠金融調查數據[J].財經論叢,2022(01):46-56.
[29] 周亞虹,邱子迅,姜帥帥,等.數字經濟發(fā)展與農村共同富裕:電子商務與數字金融協同視角[J].經濟研究,2024,59(07):54-71.
[30] 陳宇斌,王森,陸杉.數字普惠金融對農業(yè)規(guī)模經營的影響效應——基于空間面板模型與門檻模型的實證分析[J].當代經濟管理,2024,46(03):87-96.
[31] 郭峰,王靖一,王芳,等.測度中國數字普惠金融發(fā)展:指數編制與空間特征[J].經濟學(季刊),2020,19(04):1401-1418.
[32] 溫忠麟,葉寶娟.中介效應分析:方法和模型發(fā)展[J].心理科學進展,2014,22(05):731-745.
[33] 張勛,萬廣華,張佳佳,等.數字經濟、普惠金融與包容性增長[J].經濟研究,2019,54(08):71-86.
[34] 尹志超,公雪,郭沛瑤.移動支付對創(chuàng)業(yè)的影響——來自中國家庭金融調查的微觀證據[J].中國工業(yè)經濟,2019(03):119-137.
The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Rural Household Income Increase in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Based on Survey Data From 18 Counties of 9 Cities in Shaanxi Province
MA Hongga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710049,China)
Abstract:Expanding the channels for farmers to increase their income and get rich is the key link to improve the system and mechanism of urban-rural integrated development, and it is also the core goal of China to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Based on the micro survey data of 3658 rural households in 18 counties of 9 cities in Shaanxi Provinc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act of digital financial inclusion on rural household income and its mechanism by using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and intermediary effect model.The research shows that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the household income of rural households.The higher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is, the higher the household income level of rural households becomes, especially in the depth of use of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coverage breadth and digital degree,the impact is particularly significant. After further exploring the operation" of the mechanism,it is found that the main ways of 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 to promote farmers' income increase are to ease household financial constraints,promote information symmetry and expand agricultural operation scale.In addition,there is heterogeneity in the income-increasing effect of digital financial inclusion.The higher the rural residents' financial literacy improves and the participation in the financial market enhances,the more significant the positive impact of digital financial inclusion on rural household income is.
Keywords:digital inclusive finance;increase of household income;access to information;scale of agricultural operation;credit constraint
(責任編輯: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