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的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在學習中逐漸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這也是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立德樹人的“立德”。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把適合小學生的德育內(nèi)容、目標滲透在多樣化的學習實踐活動中,積極地探索德育滲透的有效路徑,讓德育滲透與語文學習得以水乳交融,使學生的語文關鍵能力與學生的德育水準都能夠獲得發(fā)展。
識字是貫穿整個小學階段的學習實踐活動,尤其在第一學段中識字是語文學習的重點內(nèi)容。漢字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學生學習漢字的過程,就是滲透德育的過程。
語文學習是從識字開始的,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與博大精深都需要識字作為基礎。小學語文統(tǒng)編教材安排學生先識字再學拼音,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伊始就接觸漢字,初步感知漢字的造字特點。教師可以借助第一單元識字課文《日月水火》,引導學生了解漢字的起源——古人為了記錄生活中發(fā)生、出現(xiàn)的事情,在結繩記事的基礎上,通過觀察事物的特點,找到了以符號代表復雜事物的方法,實現(xiàn)了從結繩記事到符號記事的飛躍。學生學習漢字則需要反過來,從漢字中的符號推測所表示的事物,進而理解漢字表達的對象、意義。如學習“人”字,教師出示“人”的古文字,這個古文字就像一個人上身前傾的樣子,表示的是鞠躬、謙遜的意味;教師由此引導學生懂得做人從小就要懂得尊敬對方,包括長者,也包括同伴。這就是在識字中滲透做人的道理。
在閱讀與鑒賞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引導學生挖掘文本中的德育因素,讓學生理解和把握課文體現(xiàn)的思想內(nèi)容,感受和領悟作者表達的情感內(nèi)容。
首先在閱讀中滲透德育。對文本主要內(nèi)容的把握,伴隨在學生閱讀學習進程中,其中就包含體會課文中的思想。統(tǒng)編教材安排的單元語文要素學習目標,每個學段都有相應的學習要求。如教學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大青樹下的小學》,課文所寫的是一所邊疆地區(qū)的民族小學,文本出現(xiàn)的多個少數(shù)民族的小學生,他們在同一間教室里學習,滲透的就是民族大團結的理念,值得學生用心感受。
其次在鑒賞中滲透德育。閱讀教學中的鑒賞活動,通常是讓學生對課文中精妙的表達和真摯的情感進行欣賞,在持續(xù)鑒賞中逐漸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如教學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母雞》,教師引導學生抓住母雞愛護雞雛的行為,聯(lián)想到小時候母親無微不至地關心、呵護自己的情形,進而感受到母愛的偉大和無私。
口語交際、習作屬于表達與交流,也是輸出性實踐活動,相對于閱讀等輸入性學習更能體現(xiàn)學生的學習收獲。
如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習作《國寶大熊貓》,教師應引導學生思考:一是大熊貓是生長、生活在哪個國家的?獲得了怎樣的保護?二是別的國家現(xiàn)在有沒有大熊貓?三是從生活在國外的大熊貓身上,你感受到了什么呢?學生在上述問題引導下,可以通過搜集資料,互相交流,獲取多方面的信息,對大熊貓形成比較全面的認知。在隨后的習作表達實踐中,學生認識到:大熊貓是我國僅存的瀕危物種之一,主要生活在我國以四川為主的自然保護區(qū)內(nèi);我們國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才讓大熊貓種群不斷擴大;這些充分說明我們國家在保護大熊貓、保護自然方面作出了巨大努力;世界各地的大熊貓都是我國捐贈的,可以滿足世界各地的人們喜愛大熊貓的愿望,大熊貓成了友誼的象征。
梳理與探究體現(xiàn)的是綜合性學習實踐要求,教師應充分考慮小學生天性愛動、喜歡動手的特點,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引導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接受德育熏陶。
如教學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中華傳統(tǒng)節(jié)日》,教師先讓學生了解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然后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有相同意愿的可以組成學習小組;小組成員共同開展學習實踐活動,從中感受中華傳統(tǒng)節(jié)日體現(xiàn)的民族精神。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師應避免灌輸與貼標簽的教學行為,而應在多樣化的語文學習實踐活動中,自然地融入德育因素,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