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量感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基礎前提,更是學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形成的關鍵.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量感,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入和直觀地理解數學概念,提高數學學習質量和效率.基于此,文章以人教版三年級上冊“千米的認識”教學為例,從分析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量感的意義出發(fā),探索量感培養(yǎng)的有效策略,以期借助量感教學發(fā)展學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數學;量感;核心素養(yǎng);千米的認識
引 言
量感是學生對量的大小、多少等屬性的直觀感知能力,一般通過“看”“摸”等方式獲得,也是小學生在數學知識學習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基本能力,對學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千米的認識”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三章的教學內容,教師通過教授學生認識千米,讓其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可以培養(yǎng)學生量感,為學生后續(xù)知識學習做好鋪墊.對此,筆者以“千米的認識”教學為例,探究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量感的策略,旨在幫助學生養(yǎng)成用“量”的相關知識解決問題的習慣,從而提高數學學習質量和效率.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量感的意義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量感具有積極的教育意義.首先,從教學角度分析,在學生通過數學知識學習形成量感過程中,其數學思維將一直處于活躍狀態(tài),可以有效集中注意力,提高運算能力,形成數據敏感思維,此時教師無需使用過多的教學語言進行數學解釋就能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其次,從學生角度分析,量感是學生必須具備的一種直觀想象能力,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掌握與“量”相關的知識,如面積知識、長度知識、質量知識等,也可以為培養(yǎng)學生與“量”相關的運算能力做好鋪墊,如良好的量感是有效估算的基礎,能幫助學生從數學題目中精準捕捉關鍵信息,厘清解題思路等,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并形成與持續(xù)發(fā)展數學核心素養(yǎng).由此可見,小學數學教學中量感培養(yǎng)意義重大,教師應重視探究促進學生量感培養(yǎng)的策略方法.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量感的策略
(一)深入分析教材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進行量感培養(yǎng)教學時,教師首先應深入分析教材,目的是對教材中的教學內容有更全面、系統(tǒng)和深入的了解,從而尋找到量感建立的“點”,圍繞“點”展開教學活動,以此順利提高學生對“量”的感知能力.
以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三章“千米的認識”教學為例,教師可以深入分析教材,尋找量感培養(yǎng)切入點.具體實踐中,通過分析教材可以發(fā)現(xiàn),本堂課內容屬于“測量”單元內容,課程宗旨是讓學生認識到“千米”這個長度單位,并通過具體的單位之間換算學習理解千米與米之間的聯(lián)系,進而對“千米”的長度形成直觀感受,可以在現(xiàn)實生活中靈活運用解決實際問題,以此鍛煉學生的數學意識和知識應用能力,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空間觀念與估測能力.繼續(xù)分析教材中關于“千米的認識”這部分知識的呈現(xiàn)方式,可以發(fā)現(xiàn),教材直接以例題導入的方式呈現(xiàn)“千米”知識,然后通過兩道數學練習題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千米”,最后是課堂練習訓練,幫助學生加深對例題的理解,對“千米”這個長度計量單位形成形象認知,進而可以在以后的習題練習或者是日常生活中看到“千米”這個長度計量單位后,大腦中自然而然地形成距離感受,初步形成量感.以上是對“千米的認識”教學內容的系統(tǒng)分析,可以確定本堂課的教學重點是指導學生認識千米,掌握千米與其他長度單位的轉換關系,教學難點是學生需要進行簡單的測量活動,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可以從“‘千米’是一個長度單位,本身具有‘量’的特點”這個切入點入手,在教學中針對性地引導學生體會與比較“千米”與“米”“分米”“厘米”等常用的長度計量單位,進而形成量感.總之,通過系統(tǒng)分析教材內容,可以為量感培養(yǎng)策略和方法研究提供重要參考,幫助教師高質量、高效率地對學生進行量感培養(yǎng).
(二)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進行量感培養(yǎng)教學時,教師通過深入分析教材內容確定“量感”培養(yǎng)切入點后,還需要圍繞“切入點”創(chuàng)設適合的生活情境,以幫助學生在情境中直觀體驗,理解并形成對事物“量”的感知.通常情況下,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導入環(huán)節(jié)中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方式,呈現(xiàn)新知,以激發(fā)學生興趣,幫助學生建立量感知識認知體系.同時,教師還應在課堂組織教學活動,以活動增加學生課堂參與度,激活學生學習思維,保障學習效果.
以人教版三年級上冊“千米的認識”教學為例,教師可以結合“千米”知識的特點和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為學生創(chuàng)設熟悉的“上學”生活情境,通過選擇學生熟悉的現(xiàn)實生活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一方面可以降低情境理解難度,使學生與情境產生情感共鳴,主動參與情境活動中;另一方面可以進一步向學生闡明數學學科與現(xiàn)實生活的緊密關系,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數學知識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應用形式與價值.為此,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如下情境:下課后,小明和新來的同學聊天,小明說:“我家住在附近,我每天只要走800步就能到學校了,走200步的距離大概是100米,所以我家到學校的距離是400米.”新來的同學說:“我家比較遠,我每天需要坐公共汽車出行,兩個站點之間的距離大約是500米,我坐3站可以到學校,所以我家到學校的距離大約是1500米.”小芳聽到小明與新同學的談話后說:“我走100米需要約2分鐘的時間,我每天步行約10分鐘,所以我家到學校的距離大約是500米.”教師鼓勵班級學生說一說自己家到學校的距離,并按照情境中小明、小芳及新同學的估算方法估量一下家到學校的距離.在生活情境下,學生對新知產生學習興趣,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并舉手回答問題.如一名學生這樣說:“我家距離學校較遠,爸爸每天開車送我上學,我知道爸爸的車每分鐘可以行駛1000米,5分鐘可以到學校.所以我家到學校的距離是5000米.”學生分享后,教師需要針對學生的回答及時給予肯定性評價與表揚,同時順利導入新知——千米的認識.這樣的教學設計與安排,一方面可以加深學生對“千米”這一長度單位的體驗與理解,從而初步建立量感認知體系,另一方面可以在班級中樹立積極回答問題的榜樣,增強學生回答問題的自信心與積極性,為后續(xù)新知教學做好鋪墊.總之,在培養(yǎng)學生的量感時,教師需要依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展開教學,這樣可以快速調動學生的熱情,保障學生的參與效果,促進學生量感的形成.
(三)組織實踐操作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進行量感培養(yǎng)教學時,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的方式成功導入新知內容后,還需重視組織學生實踐操作,在具體的操作中形成量感.量感是學生對物體形成的感性認知,主要包括物體的大小、多少、粗細、薄厚等,因此通過組織學生實踐操作感知物體,對學生量感培養(yǎng)將起到事半功倍之效.與此同時,教師在教學中組織學生實踐操作時,還需注意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與個體差異,采取循序漸進的教學方式逐步引導學生在操作中形成量感,達成培養(yǎng)量感的教學目的.
以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三章“千米的認識”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學生實踐操作的方式對“千米”這個長度計量單位形成“量”的感知.為達到預期教學成效,首先,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學情,合理劃分若干合作小組,同時為每個小組布置不同的測量任務.在布置小組合作實踐測量任務時,教師需要考慮兩個問題,一是測量任務要可實踐、可評估,要能激發(fā)學生測量興趣和探索積極性;二是測量任務數量應不少于2個,這樣的任務數量設計有助于學生在測量任務中進行“量”的對比,從而直觀體會到長度變化,獲得“量”的感知能力.如第一小組的任務為“教室、教學樓測量體驗”,要求學生通過參照的方式測量教室內桌子的長度與寬度、教室的長度與寬度以及測量教學樓走廊的整體長度,并逐步將測量距離增加,從而形成對距離的量感認知;第二小組的任務為“學校操場測量”,要求學生通過步量的方式估算操場一圈的長度,再通過計算的方式換算出1千米需要繞操場多少圈,從而逐步形成“千米”量感.待小組完成測量任務的實踐操作后,教師可以要求兩個小組學生交換任務,雙方進行第二次的測量操作,體會兩次測量操作的異同之處,并在小組內進行討論和分析.如第一小組學生在組內討論后得出結論:先在教室及教學樓內測量長度距離時,使用到的長度計量單位是厘米和米,比如桌子的長度是60厘米,寬度是40厘米;教室的長度是9米;教學樓走廊的長度是72米.接著,小組在學校操場上測量操場一圈的距離時,發(fā)現(xiàn)操場的一圈是400米,兩圈是800米,半圈是200米,所以繞操場2.5圈是1000米.長度距離從厘米到米,最后再到千米,整個長度變化明顯,學生對“千米”的認識也更加直觀了,知道了1000米等于1千米.第二小組也做出類似的總結.從學生的總結與回答中可以看出,目前學生通過實踐操作的方式已經能感知“千米”有多長,初步形成了量感.
(四)課堂練習理解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進行量感培養(yǎng)教學時,教師通過組織學生實踐操作的方式對物體的“量”形成直觀理解認知后,此時學生形成的形象思維認知還未上升到理性思維水平,因此教師需要及時開展課堂練習教學活動,通過練習的方式促進學生進一步理解知識,助力學生從形象思維認知上升到理性思維認知層面,提高學習效果.一般情況下,教師可以直接利用教材上的練習題開展練習教學,但從學生實際學情出發(fā),部分學生理解能力較好,課后練習題很難滿足其學習需求,所以教師也需要適時設計一些具有挑戰(zhàn)性的練習題目,并以層次化的方式提出問題,從而讓所有學生都能通過課堂練習深化理解知識,培養(yǎng)量感.
以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三章“千米的認識”教學為例,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在實踐操作中的學習表現(xiàn)及總結時的學習收獲,合理組織學生完成教材上配套練習題.并且,在課堂練習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不僅要注重以教材上的配套練習題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扎實記憶,還應考慮到班級學生個體差異,提前準備多套不同難度的練習題,進而在課堂練習環(huán)節(jié),依據學生的習題正確率情況及練習完成速度等,靈活調整練習任務及節(jié)奏.首先,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完成教材上的練習題.如第一題是填空題,需要在括號中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①馬拉松長跑比賽全程約42( );②語文書厚約6( );③過街天橋長度約30( ).學生快速解答出答案,這說明學生對長度單位已經初步形成量感,知曉實際距離用單位如何表示的方法.隨后,教師繼續(xù)安排學生依次完成教材上給出的練習題,并以點名提問的方式檢驗學生的練習情況.在學生認真做練習題時,教師應以巡視的方式觀察學生的做題態(tài)度及做題正確率,然后針對性提問.其中,部分學生做題速度快且正確率高,此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設備展示一些富有挑戰(zhàn)的拓展題型,鼓勵所有完成課后練習題的學生嘗試做一做拓展題型.如小明家距離超市350米,距離街心花園2千米,超市與社區(qū)醫(yī)院的距離是3千米,街心花園距離社區(qū)醫(yī)院是200米,請問小明若想去社區(qū)醫(yī)院應如何走,需要走多少米?而部分學生做題速度較慢,還有部分學生做題正確率較低,針對這些情況,教師就需要給予這部分學生個性化的教學講解,以打比方、動手操作或實物演示等方式幫助學生深刻理解米與千米之間的單位關系,如教師將直尺教具設定為1千米,再將小紙片比作100米,告知學生需要10個100米的紙片拼接在一處才是1千米.接著,教師再采取同樣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100米與1米之間的差距,從而逐漸幫助學生理解1米與1千米之間的關系.
(五)評價促進反思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進行量感培養(yǎng)教學時,教師通過在課堂教學中帶領學生完成教材上給出的練習題后,因學生個體存在差異,部分學生在課堂練習教學環(huán)節(jié)有突出表現(xiàn),部分學生卻還是處于懵懂理解狀態(tài),沒有建立與培養(yǎng)良好的量感,導致學習自信受到打擊.鑒于此,教師應采取個性化教學評價促進學生反思,讓學生在反思中發(fā)現(xiàn)自己在學習中存在的不足和問題,然后通過改進不足、解決問題的方式提高學習質量.同理,教師也可以通過教學評價反思教學設計,為下一次的量感教學積累經驗,做好準備.
以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三章“千米的認識”教學為例,在組織學生進行課堂練習后,教師可以實施與開展形成性教學評價.如學生完成課后練習題后,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對于回答正確的學生,教師應采取表揚性評價,并以評價促進學生主動挑戰(zhàn)拓展難題,加深其對知識的理解.對于回答錯誤的學生,教師應采取引導評價方式促進學生反思.如有學生做“判斷題:小紅家距奶奶家50千米,她最好步行去.( )”這道題時,認為這個說法正確,教師此時可不進行對錯評價,反而可以提出新的問題,詢問學生家到學校的距離,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經驗理解兩地距離過遠時的出行方式.這樣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理解了“50千米”是一個非常遠的距離,雖然通過步行的方式可以到達奶奶家,但是并不是最優(yōu)方案,所以這道題目應該是錯誤的.同時,其他做錯這道題的學生也都能在教師的啟發(fā)下回想“千米”相關知識,反思自己在學習中的不足及對知識的理解偏差,并進行改正.最后,教師通過分析和總結學生在課堂練習中的表現(xiàn)及收獲,也可以確定當前量感培養(yǎng)教學設計還存在一些不足,這些不足或許對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毫無影響,但卻可能會影響中等生及后進生的學習質量與效率,因此教師需要針對這些不足問題做教學的持續(xù)研究,再一次從學生的實際學情出發(fā),優(yōu)化量感培養(yǎng)教學設計方案,得出改進方案,并成功應用于下一次的量感培養(yǎng)教學活動中.
結 語
綜上所述,量感是學生必須形成的一種直觀感知能力,也是小學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主要表現(xiàn)之一.在日常實踐教學中,小學數學教師應先明確量感的培養(yǎng)意義,再研究量感培養(yǎng)的策略方法,可以從實際教情和學情出發(fā),深入分析教材,找到量感培養(yǎng)切入點,同時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的方式,合理導入量感教學內容,并組織學生實踐操作、課堂練習理解等有效策略,幫助學生在測量中形成量感,提升對“量”的感知力.此外,教師還應該通過評價促進“教”與“學”反思,從而最終實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量感這一教學目標,并為后續(xù)數學知識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楊永海.小學數學教學中“量感”的培養(yǎng)策略[J].小學生(下旬刊),2024(4):154-156.
[2]黃建忠.“量”由度中來,“感”從悟中來: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量感的培養(yǎng)策略[J].理科愛好者,2023(5):245-247.
[3]王偉紅.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量感培養(yǎng)的探索與實踐[J].吉林教育,2023(21):18-20.
[4]莊燕.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量感的策略研究[J].理科愛好者,2024(1):136-138.
[5]盛秀花.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量感的培養(yǎng):以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面積”一單元為例[J].甘肅教育,2023(19):98-100.
[6]王明珠,史可.聯(lián)系生活實際,提升小學生的量感:以買文具教學活動為例[J].學園,2023(30):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