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雙城”是在北疆政策與民族交融中產生的特殊城市形制。具體可分為滿漢、回漢和滿回“雙城”。行記通過書寫“雙城”空間,由外到內地展現(xiàn)城垣制式、內部規(guī)劃等特征。并記錄了北疆“雙城”從城市建筑、商業(yè)貿易到語言文化的民族融合?!半p城”蘊含著中華文化兼容并包、和而不同的特性,凝聚著“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雛形。
【關鍵詞】清代北疆行記;雙城空間;中華民族共同體;民族融合
【中圖分類號】K249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4)31-0016-04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31.004
“城,所以盛民也。”[1]688城是供給百姓生活之場所。“雙城”是清代北疆西北部地區(qū)出現(xiàn)的特殊城鎮(zhèn)建置,其城市規(guī)模、功能在城鎮(zhèn)空間中獨樹一幟。我國古代的邊疆治理政策具有“重北輕南”特征。清代北疆滿漢、回漢、回滿“雙城”空間的出現(xiàn),得益于邊疆政策的發(fā)展與多民族交融的加深。清代北疆行記通過行者視角展現(xiàn)“雙城”內外空間。以往研究對北疆“雙城”關注較少,僅有歷史學者在梳理新疆城市演變中略有提及。本文擬以清代北疆行記的“雙城”空間書寫為基礎,梳理北疆“雙城”的形成原因、分析城市空間建構以及邊疆多民族融合具體表現(xiàn)。
一、“羈縻政策”的發(fā)展與北疆“雙城”的形成
海德格爾認為:“我們不因建造才定居,而因定居才建造。”[2]131人類選擇于某地定居,繼而建造居所、圍合自然空間,城鎮(zhèn)規(guī)模逐步顯現(xiàn)。北疆“雙城”建置除與歷史、政治、經(jīng)濟原因相關外,更深受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影響。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發(fā)展決定著國家治理邊疆民族地區(qū)的方針與策略。原始氏族解體后,民族概念出現(xiàn),民族問題油然而生。如何處理居于華夏民族與四方各族的關系是歷代思考的問題。夏商周時期,《禮記·王制》記載了其與“五方之民”共存策略。
秦漢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為“華夷一體”觀念的發(fā)展奠基。費孝通認為:“漢族的形成是中華民族形成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在多元一體的格局中產生了一個凝聚的核心?!盵3]8羈縻制度應運而生?!傲b縻”現(xiàn)于《史記·司馬相如傳》:“蓋聞天子之于夷狄也,其義羈縻勿絕而已。”[4]1084羈為馬絡頭,縻為牛韁也。羈縻政策實為中原統(tǒng)治者通過恩威并施來籠絡周邊民族。
魏晉南北朝時期,匈奴、鮮卑、羌等北疆民族大規(guī)模南下,漢族百姓四散邊地,多民族交錯雜居。胡風轉向漢風的文化導向推動著各民族同為一家、同宗同源的思想發(fā)展。
隋唐穩(wěn)定的大統(tǒng)一國家、開明的民族政策催促著民族交流融合進程,“華夷一體”觀念深入人心。隨著中原王朝的擴大,需要形成有利于全國統(tǒng)一的新機制,使邊疆民族由外部藩屬逐漸轉向內部行政區(qū),實現(xiàn)邊疆內地化。唐代羈縻府州出現(xiàn),他們與內地的府、州、縣采用統(tǒng)一的建置,采用“華官參治”“漢官監(jiān)領”政策。同時,唐人為鞏固北疆穩(wěn)定,效仿漢代設置了六大都護府,加強對突厥、回紇、契丹等地管理。
遼宋金時期,多民族政權并置帶來了民族交融的加深。遼代設置“兩面官”制度,樞密院分南、北兩院,由契丹人、漢人分管。宋代羈縻政策繼續(xù)發(fā)展。宋人主張遠交近攻,以期實現(xiàn)“長轡遠馭,羈縻不絕”。元代疆域廣闊、民族交融充分,大大促進中華民族一體意識的發(fā)展。土司制度出現(xiàn),這是羈縻政策中“以俗治俗”最成功的范式,對明清邊疆治理影響深遠。明代土司制度在云貴川等南方民族地區(qū)更為盛行。同時,北疆東北、西北部設置了“羈縻衛(wèi)所”。
清代迎來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思想的大發(fā)展時期。清代統(tǒng)治者以中華正統(tǒng)自居,大一統(tǒng)思想淡化了邊疆“夷狄”觀,重塑起中外有別的新“四夷”觀?!袄矸鄙钍芮宕y(tǒng)治者重視。清政府在南方地區(qū)逐步改土歸流。北疆則在蒙古實行盟旗制度、回部實行伯克制度。
北疆“雙城”為回漢、滿漢、滿回三類雙城?;爻且虿酥贫取⒃_克制度建立?!安恕痹富佞X官職,唐宋已有記載。隨著乾隆平定漠西準噶爾蒙古叛亂、回疆大小和卓叛亂,北疆的界限得以清晰。清政府保留了南疆維吾爾地區(qū)的伯克制度,選用當?shù)刭F族、王族擔任阿奇木伯克,下設各類伯克,回城隨之產生,百姓聚居。天山南路設立阿克蘇、葉爾羌等八座回城。北路的哈密、吐魯番歸附較早,且對平定南疆有功。據(jù)《欽定大清會典》載,兩地沿用札薩克制度。效仿滿八旗賜封爵位,每旗設旗長稱為札薩克。哈密與吐魯番的回城歷史悠久,是典型的民族聚居區(qū)。寧遠城在固勒扎城上建成,“徙南路回民六千余戶來居,分九屯,設三四品伯克各一員”[5]10614。伊犁九城中僅有其為回城,其余均為滿漢城。
滿城則與八旗駐防相關。早期八旗以畿輔、直省駐防為主。滿城是八旗屯田駐兵的駐防城。隨著北疆擴大,乾隆年間裁撤涼州、莊浪的駐防八旗,抽調西安、察哈爾的滿蒙兵丁增設新疆駐防。清政府設立了伊犁將軍,規(guī)劃伊犁九城。綏定城為回城,惠遠城為滿城,“雙城”初具雛形。有的地區(qū)并未設置滿城,滿營官兵會選擇漢城中的一片固定區(qū)域進行“寄居”,自行修筑房屋。隨著駐防規(guī)模的增大或會擴展成滿城,或一直寄居漢城?;爻?、滿城的出現(xiàn),催生著漢城出現(xiàn)、擴大。漢城除漢族外,還匯聚著各族人民,在三城中民族融合程度最高。民族城市的建立并非阻斷交往,而是通過拉近的聚合民族空間,搭建聯(lián)絡平臺,加深民族融合。
二、北疆行記中的“雙城”空間書寫
新疆建立省制之前,多稱西域,清前北疆行記早有描寫,最早可追述至《穆天子傳》?!洞筇莆饔蛴洝穼Π㈥饶釃ㄑ申龋?、跋祿迦國(阿克蘇)的城池做了介紹。清代北疆行記從雙城外部到內部空間都有書寫。行者以個人腳步丈量北疆雙城的真實空間,以個人視角欣賞北疆雙城的時代風貌。
(一)“雙城”外部空間
北疆“雙城”外部空間極具特色。城外空間書寫從宏觀視角展現(xiàn)了雙城的地理位置分布、城鎮(zhèn)整體面貌,勾勒出城鎮(zhèn)的立體輪廓。
首先是介紹雙城布局。城市選址與自然、人口、交通、歷史因素相關。西北氣候干旱,高山冰雪融水匯聚成的平原、綠洲常是人口聚集處,城市形成的基礎。哈密是內地通往天山北路的大門:“土潤泉甘,地脈宜禾,風土怡人?!盵6]298漢回雙城處在綠洲中?!度f里行程記》云:“回王城距辦事大臣及通判所駐之城五里許,大城在東,回城在西?!盵6]298可知回城在漢城西南,二者相距五里。天山北路的回、漢雙城有哈密、吐魯番,南路有阿克蘇,喀什噶爾等。《葉柝紀程》云:“回城在漢城西北,仍處蔥嶺北河北岸。漢城在回城東南二十四里,處蔥嶺北河南岸?!笨κ哺翣栯p城距離遠,相隔蔥嶺北河,一個在東南一個在西北?!渡囆杏洝钒⒖颂K:
回城據(jù)其麓,鎮(zhèn)城在其西北數(shù)十步,地勢益下,同于釜底。山泉泛溢,陡若建瓴。鎮(zhèn)城、回城間,筑堤泄水,注于城南。[6]503
漢城處回城西北,山泉穿城而過。雙城相距數(shù)十步。阿克蘇城經(jīng)歷了舊回城-漢城-新回城的形制轉變。乾隆年間余舊回城西修筑新城,先為漢城,駐扎滿漢官兵,后將雙城擴建成一體。
天山北路巴里坤、烏魯木齊和古城都是滿、漢雙城。《萬里行程記》寫:“有滿、漢二城,夾河相對。東為漢城,提督駐之;西為滿城,都統(tǒng)及道州各員駐之?!盵6]299烏魯木齊為北路第一都會,往來者不絕。滿、漢雙城東西相對,中有河流穿過?!逗筛昙o程》寫雙城間隔十余里。巴里坤因“山逼城垣,居民、商賈皆在城外,府、縣、總兵在城中,滿城相距不遠”[6]347。雙城距離較近。官府居城內,百姓居城外也是北疆城鎮(zhèn)的典型特征。
其次是對城市輪廓的書寫。行者在進入雙城前先總覽城市輪廓、城垣特征。第一是回城較大,漢城較小。行者通過二城對比,突出回城用地規(guī)模之大。如《葉柝紀程》寫:“安息都護府曾有回漢城,漢城內窄小,回城外寬闊?!盵6]866嵌套式回、漢城更能凸顯差異。回城在外,占地更廣。漢城居內,僅供官員、官兵使用。這與“以小馭大”的邊疆治理思維有關??κ哺翣柺悄下纷畲蟮幕爻牵骸皾h城不甚大,而高則過新疆省城……回城高如漢城,而闊大較勝新疆省城,又有數(shù)十萬纏回聚其中?!盵6]88回、漢二城雖有規(guī)模差,但皆是城垣高大,氣勢雄偉。第二是滿、漢、回城均以“土垣”圍合。以土筑墻是當?shù)靥厣?。除阿克蘇鑿山建城外,其余滿、漢、回城均由土墻圍合成?!段餍腥沼洝穼憺豸斈君R:“皆土垣,規(guī)模雄整、扼南北路沖。”[6]158巴里坤:“兩城雖土垣,而樓峻整,漢城尤雄闊,較哈密殆十倍?!盵6]151高大堅固的土墻同樣給人雄壯之感。由巴里坤城外向里望,樓宇高峻、整齊儼然,城內規(guī)劃嚴整。入關前,女真就為“城郭土著涉獵之國”[7]2,故以土筑墻也符合滿城建筑傳統(tǒng)。
(二)“雙城”內部空間
城內空間書寫能展現(xiàn)滿、漢、回城內部細節(jié)。“雙城”是在邊疆政策基礎和多民族交融的現(xiàn)實依據(jù)影響下形成的特殊城市形制。二城并置帶來了新的城市分區(qū)、城市規(guī)劃。
首先是介紹城鎮(zhèn)空間規(guī)劃。城市功能決定著城市分區(qū)規(guī)劃。滿、漢雙城隨著八旗駐防邊疆化而出現(xiàn)。滿城為駐防武官、士兵的活動空間;漢城則是當?shù)匕傩?、商旅行人聚集處。滿城以軍事防御,政治統(tǒng)領為主。漢城以治理地方,容納邊民為主?!逗筛昙o程》介紹了烏魯木齊滿、漢城官員分布:“都統(tǒng)、道、州駐滿城,提督駐漢城,相距約十里?!盵6]392都統(tǒng)為八旗長官,提督為綠營總管?;?、漢雙城則是民族治理的特殊產物?!巴脸巧跣?,辦事大臣及協(xié)辦大臣同署,余則一副將、一通判、一巡檢,皆住城內。回城距此五里,回王府在焉。城內及附近回民約萬余戶?!盵6]390哈密漢城空間雖小,但設有衙署、兵房,發(fā)揮行政、軍事職能?;爻强臻g供給百姓居住生活、商業(yè)貿易,回王管理一應事務,城市功能更完整。
其次是描摹城市景觀。行記生動展現(xiàn)了滿、漢、回城市內部空間,如城區(qū)道路、商業(yè)中心、特色景觀等。通過行記,我們可以窺見清代北疆民族地區(qū)的社會現(xiàn)狀和城市風貌。烏魯木齊作為北疆大都會,交通發(fā)達,內地、域外貿易來往于此地。《西征續(xù)錄》云:
皇華館在滿城北門內,將軍駐節(jié)于此。東首分巷五道,比戶皆居民。逾柵門,東過撫署,至十字口為大街,廛市喧囂,鋪屋整麗,廟宇局所,舞臺歌館,車馬填溢,大似京都前門景象。[6]1157
跟隨行者視線,滿城內部空間鋪展開來。從北門入城,經(jīng)過客店、黃華館。穿過東巷居民區(qū)、柵門、撫署來到城中大街。通過“廛市喧囂”“車馬填溢” 等描寫可以看出十字口街道為市中心。鋪面整齊,歌館繁多,廟宇林立。城內居民區(qū)、行政區(qū)、商業(yè)區(qū)規(guī)劃清晰。行記生動立體地描摹了滿城空間,營造出熱鬧繁華的城市氛圍。
哈密回城高大雄偉,回王府建筑華美,設計考究。往來行者皆要進行書寫,《河海昆侖錄》最為詳盡:
回城,約二里許,夾道盡園圃,植抱心白菜,纏名阿哈宰。四圍楊柳桃杏,紅綠鮮映……入城至哈密王府……大門、二門向南,宅門東向,規(guī)模卑儉,旁土上泥,與民居同花園在東,執(zhí)事引之游,園廣百馀畝,土徑上覆以磚,有亭館三四區(qū),結構雅潔,而古木連陰,百花齊放,紅白炫爛,為中土園亭所未有。出園往禮拜寺……出城楊柳夾道,車路寬十馀丈,渠水環(huán)之。[6]268
以往行者過回城而未入,而裴景福自漢城出發(fā)入回城,生動描繪了回城、王府及周邊。哈密草木茂盛,回城尤甚。路旁是白菜園,桃柳夾道。王府風格簡約,民族特色鮮明。花園占地面積廣,花草眾多,樹木掩映,還設有庭院。園外是宗教建筑禮拜寺。城內空間更能凸顯城市的建筑風格與民族文化。清代行記從外到內生動刻畫了北疆“雙城”空間,展現(xiàn)了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城鎮(zhèn)新風貌。
三、多民族文化交融中的北疆“雙城”
隨著北疆驛路的拓展,出行大大便捷,客觀上促使內地與邊疆交流增多。滿、蒙、漢、回多民族聚集在北疆大地上,文化交流與民族融合時刻發(fā)生。行記記錄了“雙城”多民族文化交融情況,展現(xiàn)了中華文化兼容并包、和而不同的特性。
雙城建造風格體現(xiàn)了民族融合性。就城郭形態(tài)而言,滿、漢、回城均以方形為基礎,城墻較高,城內道路整齊,分區(qū)明確。雙城的規(guī)劃思路與建筑風格深受中原傳統(tǒng)影響。自乾隆二十四年(1759)始,南疆回城模仿中原城池,由“不方不圓”的不規(guī)則形態(tài)轉為方形。雙城承襲明代衛(wèi)所城形制,城墻高大堅固,內置衙署、營房、民居和寺廟等。城市利用中央大街和區(qū)干道實現(xiàn)棋盤式結構。《辛卯侍行記》介紹了滿、漢城合并:
毀迪化舊城東北兩墻,新滿城西南兩墻,展筑東南隅與西北隅,合二城為一。周二千有七十四丈五尺,門七:“東曰‘承曦’,西曰‘慶豐’南曰‘肇阜’,北曰‘憬惠’,東偏南有新東門曰‘惠孚’,南之左有新南門曰‘麗陽’,西偏北有新西門曰‘徠遠’?!盵6]432
新城東、南、西、北各開一門,增設兩個偏門。城市規(guī)劃體現(xiàn)出中心、對稱布局的中原城市審美。滿、漢城融為一體,城內容納了“流寓漢人、回人、纏回男女一萬四千余口,散處四鄉(xiāng)者一萬九千余口”。這是典型的多民族和諧共處,交錯雜劇的北疆新城。
城內花園也是民族文化融合的典范代表。回人多愛建造花園、果園。這與中原園林審美一拍即合。《冰嶺紀程》寫阿奇木伯克花園:“圓不甚大而林木蓊郁,幽靜可書,向東敞庭三楹窗開四面,繚以回廊亦軒爽有致,路平坦而溝渠特多?!盵6]519這是回城的最高官員的花園,兼具回族花園與中式園林的精髓。此園雖小但草木茂盛。楹窗、回廊的設置深受江南園林造景思維影響,曲徑通幽,清風拂窗,雅趣頓生,頗有意境美。滿、漢官員扎根北疆,其花園制式也沾染了回風?!稉嵝录o程》寫陳家花園:“園分三座,花香撲鼻,果木成圍。過廳三間,頗極幽雅。穿花沿蹊,東上凝香亭,茗坐良久。綠蔭蔽日,紅杏在林,清娛宜人,樂以忘倦,真佳境也?!盵6]1301花園結構輕巧,亭臺樓閣效仿江南園林。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孕育出眾多瓜果,當?shù)厝撕媒ü麍@。陳家花園也融合其審美思維,廣栽花果樹木。雖然不同民族、地區(qū)各有審美需求,但審美內核是共通的,多民族交融能產生更多審美新體驗。
商業(yè)貿易的匯聚為北疆多民族融合提供了便捷場所。商賈的腳步早早踏上北疆新市場,烏魯木齊、哈密、喀什噶爾等被行者稱為“一大都會”。北方有集,南方有墟,把雜爾是回人交易流通場所?!盎爻侨藷煶砻?,百貨云集,把雜爾喧鬧尤甚”[6]528,其熱鬧程度堪比內地集市。貿易的繁榮吸引來各族人民聚集,民族雜居成為常態(tài),民族關系也更加和諧融通?!度f里行程記》寫哈密:“內地商賈懋遷者多,回民尤眾,謂之“纏頭”。城市村落,不一而足……到處清流瀠注,溪樹煙深,明爽怡人,風光可掬。番長帥所部,聚族而居,安生樂業(yè),居然安樂國也?!盵6]298內地商賈因貿易而北上哈密定居,與當?shù)鼗厝撕推焦蔡?。清爽怡人的自然環(huán)境為百姓提供安居樂業(yè)之處,使各民族在此共生共富?!逗雍@鲣洝吩疲骸笆匈Z均漢人,纏民往來其間,凡留發(fā)結辮如漢民者,皆應役于官?!盵6]265城中商賈以漢人為主,回人多來采買。頻繁的交易降低了民族交流的門檻。回人又被稱為“纏回”這與其宗教信仰、發(fā)型服飾相關。而裴景福發(fā)現(xiàn)市集中出現(xiàn)回人梳著漢人發(fā)辮。雖因公易服,但服飾、發(fā)型的改變是文化認同的象征,預示著民族融合的腳步加快。
語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語言的普及是多民族深度融合的開始。《荷戈紀程》載:“男戴印花小帽,女穿紅衣,土人呼為纏頭。其語與華言大異,然能華言者亦多。”[6]390林則徐親入回城空間,見回人男女皆身著極具民族特色的服飾。他發(fā)現(xiàn)回語與漢話差異較大,而回人中能說漢話者數(shù)量可觀,足見回、漢文化交融程度之深?!稉嵝录o程》寫哈密漢文學堂:“沙親王自設漢文學堂四,學生僅百名,纏生較多,八九齡皆能通漢語、漢文,將來畢業(yè),分布南疆,作纏民教習,十年之內,回疆皆通漢文語言?!盵6]113哈密的漢語教學已較為普及,這對邊疆教育、文化發(fā)展十分有利。所謂“教化既同,民志自固”,想要實現(xiàn)邊疆穩(wěn)定,民族融合,語言統(tǒng)一是基礎。通過語言搭建交流的平臺,多民族的了解隨之加深,文化認同逐步形成,民族共同體的意識也更加清晰。
文化習俗的交融在潛移默化之間完成。隨著漢人深入北疆,中原傳統(tǒng)節(jié)日也隨之北上。《西行日記》寫巴里坤:“城內外數(shù)千家、衢肆華整。又沿路設燈坊,編戶盡懸燈,蓋今日燈節(jié)矣入城就客舍,舍完整。”[6]151巴里坤也是北疆大都會,多民族聚居此地。元宵是中原傳統(tǒng)節(jié)日,因起源于漢武帝正月燃燈祭祀太一神,又稱“燈節(jié)”。自唐代元宵張燈已成法定之事。如今巴里坤全城張燈結彩,家家戶戶懸燈過節(jié),足見張燈風俗已流傳開來。隨著內地人口北移,土地神,龍王等中原傳統(tǒng)神靈信仰體系也傳入,酬神賽神之風堪比內地。烏魯木齊有“七道灣方賽神、提傀儡,男婦聚觀。婦粉黛而長裙,男子或布袍,不皆著白羊裘,有內地風焉”[6]157-158。所謂賽神,即家家戶戶宰殺祭品,集中祭祀供神明選擇,這在南地尤為盛行。七道灣的賽神活動相當熱鬧,回人男女盛裝趕來,其穿著打扮也模仿內地風俗。倭仁還寫到了勝金臺酬神:“數(shù)十里黍油麥秀,村墟演劇酬神,居然樂土。”[6]497吐魯番勝金臺重視農業(yè),因而邊地百姓也同中原一樣祭謝神靈祈求豐年。
城市規(guī)劃、園林審美、商業(yè)貿易、語言文化、傳統(tǒng)習俗的交融在北疆雙城空間內時刻發(fā)生。雙城的建設以穩(wěn)定北疆民族地區(qū)為始,最終對促進多民族交流融合,傳播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思維發(fā)揮了重大作用。
四、結語
清代北疆“雙城”是在邊疆政策和民族自發(fā)交融中產生的特殊城市形制?!半p城”為生活在北疆的滿、蒙、漢、回等各族人民提供了更加便利的交流空間。多民族百姓在交錯雜居中,從衣食住行到城市建筑、風俗文化等方面逐漸融合。行記記錄了北疆“雙城”的珍貴影像,展現(xiàn)出“雙城”空間蘊含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反映了多民族交流融合、共同繁榮的北疆民族關系新特征。
參考文獻:
[1]許慎.說文解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688.
[2]海德格爾.詩·語言·思[M].彭富春,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131.
[3]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9:8.
[4]司馬遷.史記[M].遼寧:遼海出版社,2010:1084.
[5]劉錦藻.清續(xù)文獻通考:卷321[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10614.
[6]王錫祺.小方壺輿地叢鈔[M].杭州:杭州古籍書店,1985.
[7]魏源.圣武紀[M].北京:中華書局,1984:2.
[8]定宜莊.清代八旗駐防研究[M].遼寧:遼寧民族研究,2003.
[10]黃松筠.中國古代藩屬制度五個階段的基本特征[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7(06):156-160.
作者簡介:
鄔旭(1999-),女,內蒙古包頭人,內蒙古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