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客家先民從中原地區(qū)遷徙而來,在遷徙——定居——遷徙的反復過程中,經過不斷的交疊、認同、變遷、融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客家方言和客家文化,譜寫、造就了以客家方言為載體的客家山歌。然而,原生態(tài)客家山歌旋律單調,形式單一,在學生當中很難推廣與傳承,所以,挖掘客家新山歌教學資源,為高中生量身定做一套客家新山歌教材,通過學唱與音樂實踐,可以在傳承和弘揚廣東本土音樂文化的同時,提升高中生的音樂素養(yǎng)。
客家新山歌較原生態(tài)客家山歌有以下特點:運用現代流行音樂的作曲技法進行創(chuàng)作,旋律優(yōu)美動聽;運用中西結合的樂器,音響效果更豐富;歌詞內容多與現代生活息息相關,具備時代氣息,并且有客家方言與普通話兩種版本,更利于傳唱;將原生態(tài)唱法與流行唱法結合,不僅保持了山歌的原汁原味,又使歌曲更加深入人心。
一、調查現狀,研究策略
通過對廣東的東莞、饒平、梅州、河源,江西的贛州等地的調查,我們掌握了當地客家山歌的傳承與發(fā)展情況。隨著勞動條件、經濟條件和文化生活的變化,群眾唱山歌的機會愈來愈少了,青少年不了解山歌,不喜歡唱山歌、聽山歌,更不會唱山歌。隨后對學生進行了紙質和微信小程序等方式的問卷調查,可以看出,學生對客家新山歌的了解人數占比在1/3左右,我們針對這一實際情況,制定了下一實施階段的研究目標、研究計劃等。
二、田園采風,豐富編選資源
為了搜集不同地區(qū)客家新山歌資源,課題組前往東莞樟木頭、鳳崗、清溪等鎮(zhèn),梅州市梅縣區(qū),潮州市饒平縣,江西省贛州市采風。對象為客家山歌民間藝人或專家、當地廣播電視文化中心負責人、客家山歌民間團體等。采風內容包括:當地客家新山歌傳唱資源,主要為藝人傳唱的新山歌;當地有關客家新山歌演出的視頻資料;當地作曲家創(chuàng)作的客家新山歌資源,如錄音及歌譜等。我們將采風的內容及材料做翔實的記錄、整理,作為客家新山歌編選的資源。經過多次采風,把采集的作品按照采集地區(qū)分類;把采集的素材按照音頻、視頻等分類;按照歌曲演唱內容以及創(chuàng)作類型分類。
三、科學選材,建立資源庫
科學選擇素材是確保課程開發(fā)資源質量的前提和保障。根據多年的音樂教學經驗,我們確定了選材原則。(1)旋律優(yōu)美動聽、悠揚的作品,如《山歌唱出好兆頭》,旋律既有高亢的山歌風格,又有小調的婉轉抒情。(2)不同地區(qū)傳唱的代表作品,如《火紅的日子火熱的情》。(3)音域跨度不是特別大的、適合高中生演唱的作品,如《你有心來涯有情》歌詞工整,旋律簡單易學,音域只有小字一組的c到小字二組的c八度,朗朗上口。(4)歌曲內容健康向上,歌頌美好生活,反映當代社會生活內容。若某些山歌表達愛情,或內容涉及封建迷信,我們就在選材時直接否決。(5)語言口語化的作品。因一些客家古訓歌曲的歌詞為文言文,比較拗口也難以理解,便不選入。(6)考慮語言的兼容性,如《我是客家人》歌詞以普通話為主,只有最后一句“涯是客家人”用客家方言演唱,這樣的作品沒有語言障礙,非常易于傳唱。
經過課題組成員的反復推敲、對比聆聽、優(yōu)中選優(yōu),最終確定第一輪試驗教唱的20首客家新山歌曲目。課題組合理制定教學進度,分配教學任務,撰寫教學設計,為更全面了解學生課堂接受情況,推敲所選作品,定期開展音樂公開課,并在課后收集課堂反饋情況,調整方案。經過大量的課堂實踐,反思、總結教學當中存在的問題,不斷地調整教學策略,為接下來第二輪甄選歌曲提供了豐富的理論依據。經過反復研討、推敲、對比,甄選了10首客家新山歌資源,建立資源庫。
其中,《客家老妹山歌多》《客家妹》《喜事好運滾滾來》《你有心來涯有情》《我是客家人》《山歌越唱越紅火》《圍屋圓圓一家親》,使用教唱課型;《夢里客家》《呵嗨一聲歌成河》《放歌樟城》,使用欣賞課型。
四、普及推廣,全面開花
我們通過音樂常規(guī)課進行新山歌授課教學,在調查的各地區(qū)各學校間開展公開課教學,并充分利用校本課程及第二課堂等方式教學。把握學校的藝術節(jié)晚會、社團節(jié)、校慶晚會等時機,選出歌唱能力較強的學生,組織開展客家新山歌音樂會,展示給更多的學生欣賞。還邀請客家山歌專家到成員學校作相關知識普及講座,教唱新山歌。
教學資源的開發(fā)、整合和推廣,既保留了原生態(tài),又適應了普通高中生音樂學科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需求,學生傳承和發(fā)揚了客家山歌文化,在享受本土音樂文化魅力的同時,提升了自身的音樂素養(yǎng),增強了文化自信。
責任編輯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