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tǒng)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協(xié)同政府、高校、家庭、社會媒體等多元力量,構建“四位一體”育人模式,對于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要理論和實踐價值。政府在政策制定、資源整合等方面發(fā)揮核心作用;家庭通過情感紐帶和言傳身教對大學生產生深刻影響;高校通過課程體系和校園文化活動發(fā)揮其主陣地作用;社會媒體發(fā)揮輿論引導作用助力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因此,在政府、高校、家庭、社會媒體等的多元協(xié)同培育下,厘清各方關系,有效發(fā)揮各方的培育功能,才能積極有效地推動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的開展。
關鍵詞: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四位一體”模式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1]。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強調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性,并將其作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sup>[2]作為一個民族和諧共存的統(tǒng)一國家,我國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于鞏固國家統(tǒng)一、促進民族團結、確保社會穩(wěn)定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義。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fā)展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大學生面臨著多元文化的沖擊和價值觀念的多元化選擇,這給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相關實證研究表明,“大學生的責任行動高于認知,表現(xiàn)為學生在現(xiàn)實中擁護政治、支持學校但個人并不是很了解具體內容,應加強大學生在政治、學校方面的社會責任認知”[3]。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需要政府、高校、家庭、社會媒體各方協(xié)同育人,整合多方資源,多維度推進,在各方的相互配合下,統(tǒng)籌推進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因此,在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構建政府、高校、家庭、社會媒體“四位一體”模式,協(xié)同各方培育的資源優(yōu)勢,形成教育引導合力,有效促進大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知、理解和實踐。
一、以政府主導為核心引領
新時代以來,我國高度重視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工作,各級政府都通過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加強該項工作。作為社會管理和服務的核心力量,政府在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只有通過多維度的努力,我國大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深刻理解與認同才能不斷加強。
首先,政府要通過制定明確的政策和指導思想,為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指明方向。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性,這為高校和社會各方面的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政府要鼓勵高校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融入課程體系和校園文化建設中,使之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次,在資源整合與優(yōu)化配置方面,政府要展現(xiàn)強大的調配能力。政府通過財政撥款、項目資助等方式,為高校提供充足的經費支持,確保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活動能夠順利開展。此外,政府還要積極整合各類教育資源,包括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生動的民族教育資源以及廣闊的社會實踐資源等,為高校提供豐富多樣的教學素材和實踐平臺。這些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和有效利用,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和形式,也極大提高了教學效果和質量,使大學生在更加生動、具體的環(huán)境中深刻感受和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
再次,在宣傳教育方面,政府要多管齊下,通過多渠道、多形式的宣傳手段,大力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民族精神。政府要利用電視、廣播、網絡等媒體平臺,廣泛傳播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和國家觀。高校也要積極推動文化進校園活動,邀請專家學者、民族藝術家等走進高校,通過講座、演出等形式向大學生傳授民族文化知識,激發(fā)他們的文化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此外,政府還要鼓勵和支持高校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如民族文化節(jié)、傳統(tǒng)節(jié)日慶典等,讓大學生在參與中體驗民族文化的魅力,增進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綜上所述,政府在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中發(fā)揮著核心引領作用。通過政策引領、資源整合、宣傳教育等多方面的努力,政府要為大學生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教育支持和服務。這些措施不僅可以加深大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解和認同,而且可以促進他們的全面發(fā)展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
二、以高校培育為主要陣地
高校作為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的主陣地,承載著鑄就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大歷史使命?!拌T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鮮明的育人價值,在高校時代新人培養(yǎng)中有助于引導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激發(fā)使命擔當精神、增強民族團結意識?!?sup>[4]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僅是高校的重要使命,也是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必然要求。
首先,高校的獨特優(yōu)勢。高校擁有大量優(yōu)秀的教師和研究人員,他們不僅具備深厚的專業(yè)知識,還具備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這些豐富的人力資源構成了高校實施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堅實基石,為深化這一教育領域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與保障。高校設有多種課程,包括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多個領域,為大學生提供了全面了解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和現(xiàn)狀的機會。高??梢愿鶕嶋H需求開設專門的課程或講座,深入講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和意義。高校擁有豐富的實踐平臺,如社團活動、志愿服務、實習實訓等。這些平臺為大學生提供了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的機會,有助于他們在實踐中加深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解和認同。
其次,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優(yōu)勢。高校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陣地,通過課堂教學、學術講座、文化活動等多種形式,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入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這有助于大學生深入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和精神內涵,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高校在文化傳承的基礎上,積極開展文化創(chuàng)新,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不斷發(fā)展和完善。高校通過引入新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了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高校還積極參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的研究和構建工作,通過跨學科、跨領域的合作研究,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的不斷完善和發(fā)展。高校還注重傳承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通過講述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等,激發(fā)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高校是文化傳承的核心陣地,肩負著弘揚與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任。通過課堂教學、校園文化活動等多種形式,高??梢詫⒅腥A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入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增強他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認同感。高校是文化創(chuàng)新的重要源泉。高校師生在學術研究、藝術創(chuàng)作等方面具有高度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力,他們可以通過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深入研究,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不斷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
再次,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的創(chuàng)新。高校應充分發(fā)揮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在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基礎性作用。一方面,高校應優(yōu)化課程設置,將中華民族歷史、文化、藝術、哲學等方面的課程納入必修或選修范圍,讓學生全面了解中華民族的發(fā)展歷程、文化成就和民族精神;另一方面,高校應創(chuàng)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采用案例教學、互動討論、實地考察等多種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深刻感受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獨特魅力和強大力量。通過深入剖析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民族精神和國家發(fā)展成就,思政課不僅傳遞了豐富的知識,更激發(fā)了大學生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在這一過程中,思政課不僅引導學生理解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還促使他們認識到各民族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和共同命運。教師通過生動的課堂講解和互動討論,在思政課上讓大學生深刻體會到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深刻內涵,從而更加自覺地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最后,校園文化活動的熏陶。校園文化活動是高校育人的重要載體,也是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有效途徑。高校應充分利用各種校園文化活動平臺,如文化節(jié)、藝術節(jié)、體育節(jié)等,舉辦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活動項目,如書法、國畫、戲曲、武術等展示和比賽,讓學生體驗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獨特韻味。同時,高校還應鼓勵學生自發(fā)組織各種文化交流活動,如民族服飾秀、民族歌舞晚會等,讓學生在相互學習和交流中增進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了解和認同。
三、以家庭影響為情感紐帶
家庭環(huán)境和家庭教育在塑造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方面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爸腥A民族是由千千萬萬個家庭組成的,家庭是最小的社會組織,在家庭中進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具有基礎性優(yōu)勢?!?sup>[5]家庭就是個人接觸的第一個社會環(huán)境,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員的言行舉止、價值觀念乃至日常生活習慣,都在無形中影響著個人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知和情感。特別是在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中,家庭以其獨特的情感紐帶發(fā)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首先,家庭通過日常生活的點滴細節(jié),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知。在家庭中,父母長輩的言行舉止、家庭氛圍的營造、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慶祝等,都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元素和民族精神內涵。這些元素和內涵在無形中影響大學生的內心,成為他們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重要窗口。例如,春節(jié)期間的全家團聚、清明時節(jié)的祭祖掃墓、中秋佳節(jié)的賞月團圓等,都是中華民族共有的文化習俗,它們不僅增強了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聯(lián)系,也加深了大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認同和歸屬感。
其次,家庭通過情感交流和心理支持,為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堅實的情感基礎。在家庭中,父母與子女之間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紐帶,這種紐帶不僅體現(xiàn)在物質上的供養(yǎng)和照顧,而且更體現(xiàn)在精神上的關懷和支持。當大學生面臨學業(yè)壓力、就業(yè)挑戰(zhàn)或人生困惑時,家庭是他們最堅實的后盾。父母的理解、鼓勵和支持,能夠給予他們巨大的心理安慰和動力支持,使他們更加堅定地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同時,家庭中的情感交流也促進了大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情感認同。他們通過分享自己的成長經歷、感受家庭的溫暖和關愛,逐漸認識到自己與中華民族大家庭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從而更加珍惜和維護這份聯(lián)系。
再次,家庭通過代際傳遞,為大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了重要的文化基礎。通過家庭的橋梁作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得以傳承,長輩的交流和行為示范等,將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歷史知識、語言文字等代代相傳,這本質上是一種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和文化精神傳遞的過程,它不僅確保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連續(xù)性,也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堅實的文化基礎。
由此可見,家庭在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中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家庭環(huán)境、家庭教育以及家庭成員間的互動,都深深影響著大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知和情感認同。通過日常生活的點滴細節(jié)、情感交流和心理支持,以及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代際傳遞,家庭為大學生提供了強有力的精神支撐和文化基礎。在中國社會的歷史發(fā)展中,特別注重中華傳統(tǒng)文化和傳統(tǒng)美德的教化、培育、熏陶,而這些最初都是從家庭這一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即家庭教育啟蒙的。[6]因此,我們要繼續(xù)發(fā)揮家庭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獨特作用,為培養(yǎng)更多具有愛國情懷和民族精神的優(yōu)秀人才貢獻家庭的獨特力量。
四、以社會媒體引導輿論
在當前信息技術迅猛發(fā)展的背景下,社會媒體已成為影響大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因素。數(shù)字平臺以其快速的信息傳播能力、廣泛的覆蓋范圍以及強大的互動特性,正深刻影響和塑造著大學生的思想觀念與價值導向。媒體的宣傳往往代表著社會大眾的聲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的開展,正是動員社會大眾力量發(fā)展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的有效途徑”[7]。在當今信息爆炸的時代,社會媒體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廣度,深刻影響著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尤其是對于正處于價值觀形成關鍵期的大學生群體而言,其作用更是不容小覷。作為新時代信息傳播的重要載體,社會媒體是大學生獲取信息、交流思想、表達觀點的渠道,更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可或缺的輿論陣地。
第一,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中,社會媒體展現(xiàn)出了獨特的優(yōu)勢。社會媒體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了解社會、認識民族的窗口。通過社會媒體,大學生可以接觸到大量的信息和知識,包括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發(fā)展成就等方面的內容。這有助于他們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中華民族的豐富內涵和獨特魅力,從而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此外,社會媒體的互動性鼓勵大學生主動參與和表達。在新媒體平臺上,大學生可以就共同關心的議題展開討論,分享個人見解,增進相互理解和尊重。這種基于共同文化根基的交流與對話,不僅有助于增強他們的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而且能促進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學生之間的情感融合與心靈相通,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第二,社會媒體正面引導與責任擔當作用。面對社會媒體上紛繁復雜的信息和多元化的價值觀,如何有效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國家觀、民族觀,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在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社會媒體充當?shù)氖禽浾撽嚨氐淖饔茫谡?、高校以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社會媒體的監(jiān)管和引導可以確保其成為傳播正能量、弘揚主旋律的重要陣地,這為大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重要媒體支撐。這就要求社會媒體要積極推送高質量、有深度的內容,特別是那些能夠展現(xiàn)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反映國家發(fā)展成就、講述民族團結故事的作品,讓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此外,教師還必須加強對大學生的網絡素養(yǎng)教育,提高大學生辨別信息真?zhèn)?、抵御不良信息的能力,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網絡觀和輿論觀。
總之,社會媒體作為新時代的輿論陣地,在強化大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關鍵作用與不可替代性。我們應當充分發(fā)揮其優(yōu)勢,加強正面引導,共同守護好這片精神家園,借助社會媒體的力量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五、結語
關于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政府、高校、家庭、社會媒體“四位一體”育人模式的構建,能夠形成一個多維度、互相支持和配合的育人大系統(tǒng)。相關研究結果認為,“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除發(fā)揮高校的主陣地作用外,家庭、網絡和社會作為大學生成長發(fā)展重要的空間場所也應互相配合、發(fā)揮整體合力,從而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的綜合教育體系”[8]。對于我國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工作來說,政府、高校、家庭、社會媒體“四位一體”的育人模式正在逐漸形成。政府通過統(tǒng)籌協(xié)調各方聯(lián)動、促進資源共享、推動制度建設等工作,影響高校、家庭、社會媒體的育人方向,主要發(fā)揮著核心引領作用。高校為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搭建了平臺,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系統(tǒng)化教育,發(fā)揮了其育人主陣地的作用。家庭通過父母的言傳身教以及文化的傳承,積極配合高校的理論教育,以情感為紐帶詮釋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生活認知。社會媒體則將政府的引領、高校的教育和家庭的影響等通過媒體的宣傳輔助作用,不斷助力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鑄牢工作。
由此可見,政府主導、家庭影響、高校培育、媒體輔助,四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構建了一個“四位一體”、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育人模式。作為一項系統(tǒng)性教育工程,政府、高校、家庭、媒體都應該不斷探索建立新時代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創(chuàng)新模式,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扎根大學生的腦海里,融入他們的血液中,落實在他們的行動上。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17年10月18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0.
[2]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9.
[3]路麗麗.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域下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現(xiàn)狀及培育路徑——基于S省3111名大學生的調查[J].民族教育研究,2023(6):102-107.
[4]劉瓊豪,呂嘉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高校時代新人培養(yǎng)[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4):1-7.
[5]白紅梅,張金恩,韓萍.家庭教育的新視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J].中國民族教育,2023(1):15-18.
[6]翟博.樹立新時代的家庭教育價值觀[J].教育研究,2016(3):92-98.
[7]高永久,楊龍文.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價值意蘊、核心要義與路徑依循[J].民族教育研究,2024(3):5-12.
[8]吳衛(wèi)衛(wèi),王帆.新時代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路徑探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4(10):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