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李簧,號梅樓,清代詩人,山東單縣人。其詩題材廣泛關注現(xiàn)實,交游唱和詩較多,他善于通過意象的描繪傳遞儒家的忠、孝、節(jié)、義等倫理道德準則,其漫游題材的詩涉及大量歷史事實,富有歷史文化的厚重感;其詩歌在藝術方面也達到了相當?shù)母叨龋Z言質(zhì)樸典雅,且俊逸脫俗,蘊藉深厚,在當時和后世均受到高度評價。
關鍵詞:李簧生平;《梅樓詩存》;題材內(nèi)容;藝術特色
一、李簧生平
李簧(約1728—?),字以雅,一字鹿蘋,號梅樓,山東單縣曹莊鄉(xiāng)李莊村人,因其在單縣城東關街有府邸,他也被認為是東關街人。李簧的生卒年史書中無記載。《梅樓詩存·歸棹集》有《歸里除夜》詩,其二云:“逢年四十四,回首豈知非?!?sup>[1]李簧于乾隆三十七年,即1772年秋歸里,該詩當寫于是年除夕之后。據(jù)此推算,李簧當生于清雍正六年(戊申),即1728年。李簧出生于書香世家。據(jù)《梅樓詩存·歸棹集》載《題蔣太史恭棐前輩送先大父莪懷先生歸省序后六首》所附原序及《康熙單縣志·人物志》,李簧的祖父李樹目(號莪懷)也是進士出身,曾官內(nèi)閣中書;其父李濂,字舫齋,郡庠生?!秵慰h志·人物志》云,李濂“伯兄潛老病喪子,依濂以存活。濂日述古義俠奇行,洎稗官野史以供嗢噱排憂悶。友人張雨石老而貧,一味之甘,必分而食。疾革留百金為張謀后事。又命子簧揭敬字以自警”[2]。生活于此種家庭,李簧自然受到了很好的文化教育。
乾隆十九年(1754年),李簧大約二十六歲,入濟南濼源書院繼續(xù)求學。在這里,李簧進一步接受了儒學思想及理學教育。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李簧作為己卯科優(yōu)貢生,進入京師國子監(jiān)學習。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應戊子科順天舉人。期間,李簧還曾經(jīng)在位于北京東單牌樓東象鼻子坑的鑲白旗官學任教習多年。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登辛卯科進士第,授翰林院庶吉士。當時,李簧以其《燕趙集》和《史坦集》等詩作而聞名,深受座主、禮部尚書觀保和當朝宰相劉統(tǒng)勛賞識,于第二年授翰林院編修。不久李簧恰逢母病,遂請辭歸養(yǎng),于1772年秋登舟歸鄉(xiāng)。母病痊愈后,李簧便開始漫游生活,居齊魯、過江淮、游吳越、行燕趙、往梁楚,尋古探幽,題詠寄興,創(chuàng)作出九百多篇佳作。后李簧在鄉(xiāng)以陶淵明為師表,題家門以“退園”匾額。病故后,李簧入鄉(xiāng)賢祠,為清朝一代名士。
李簧的詩作包括《史坦集》《歸棹集》《江淮集》《吳越集》《燕趙存舊集》《齊魯存舊集》《梁楚集》《退園集》古今體共十六卷,收入《梅樓詩存》,大約九百九十六首。其中,古體詩大約四百零四首,今體詩大約五百九十二首。
二、李簧詩歌的題材與內(nèi)容
李簧詩歌的題材、內(nèi)容可以具體分為以下四類。
(一)現(xiàn)實題材的詩歌
李簧現(xiàn)實題材的詩歌并不多,尤其是關注重大現(xiàn)實問題的詩。但由于他自幼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性情正直仁厚,故也有一些詩歌描寫涉及民生問題。如在《琉璃河呈座主劉相國》中他寫道:“歲兇聚流亡,臨河不復止。數(shù)郡苦淫潦,踔無此比。婦子含菜色,提攜互徙倚……饑者畏寒冱,寒者以饑死。我昔游黍谷,栗烈到行李。愿假鄒衍律,溫之從此始。”[3]此詩寫出了大災之后民不聊生的景況,語言愷切動人,表達了作者對遭受苦難的下層百姓的同情和憐憫。
古代百姓基本上靠天吃飯,風調(diào)雨順是百姓共同的企望。李簧有些詩歌就是以此為主題,如《望雨》:“仙人如不吝,好雨雨南東。近日廬山甕,閑云出此中?!?sup>[4]此詩體現(xiàn)了作者對百姓生活的高度關注。
“敘事性增強是清詩的顯著特點,既有‘日常敘事’,也有‘事件敘事’。清代詩人將日常生活作為寫作題材?!?sup>[5]李簧現(xiàn)實題材的詩歌中也有一些涉及個人日常生活的詩。如《沈敬亭先生買船招飲大明湖》:“七月之望風蕭蕭,明湖已放雙蘭篙。昨夜海若妒游客,萬蜃氣吐秋陰高……今夕黃昏月一吐,儼若新浴精衛(wèi)濤。須臾倒影湖面落,琉璃萬頃光動搖……是時月低水西橋,月明柳暗終魂銷?!?sup>[6]此詩汪洋恣肆,描繪了大明湖七月望日的壯美景色,表現(xiàn)了作者熱愛生活的積極人生態(tài)度。李簧還有一些寫景小詩,寫得清幽甜美,也是作者人生態(tài)度的一種體現(xiàn)。
(二)理學題材的詩歌
李簧自小接受來自祖、父輩的理學教育,青年時期又到以傳授、研習孔孟儒學和程朱理學為主的濼源書院學習,理學思想自然而然地深入其內(nèi)心,融入血液,使其詩作帶有顯著的理學色彩。當然,李簧的理學詩不像宋儒那樣用詩歌探討性命義理之學,闡發(fā)格物致知之理,甚至以詩歌進行哲學辯論,也不是直白地講一些理學義理,而是通過意象的描繪傳遞儒家的忠、孝、節(jié)、義等倫理道德準則。如李簧在《封烈婦詞》 一詩中通過對封烈婦故事的講述,表達了對其節(jié)烈行為的褒揚:“劍亦有雌雄,當知妾心跡……妾化青桐影,郎化青桐枝。三五明月大,婆娑不相離。”[7]《梅樓詩存》的整理刊印者周自齊評此詩謂:“與府吏焦仲卿妻詩同一風味?!?sup>[8]此類詩歌還有《露筋廟》《錢塘江行》《高行行》等。
另外,李簧還有一些贊譽忠孝行為的詩歌。如《三忠祠》:“出郭人日晴,微風尚蕭瑟。古祠望蒼蒼,肅然瀕橋側。何人深結構?三忠共血食。曠世感易生,瞻禮且佇立。嗟哉漢與宋,喪亂非一日。時勢各艱危,恢復志則一。塑像宛如生,白日照顏色。斷岸長河聲,浩浩流南北?!?sup>[9]三忠祠在唐山市遷西縣景忠山上,是紀念諸葛亮、岳飛、文天祥三位忠臣義士的祠堂。而《岳生行》《買船》等詩則肯定了孝的行為。
(三)漫游題材的詩
李簧在其《歸棹集自敘》中言:“仆嘗言,士不能如司馬子長遍游名山大川,后必甚悔。誠以山川之奇出諸造物供吾采摭,非若壽之靳人而人自靳之,靳之于可及故悔之于無及。于是名山大川中分寸之陰遂自為來去。可惜也。”[10]可見,李簧一直想像司馬遷一樣漫游各地。李簧在中進士以前,遍游齊魯、燕趙。1772年他請辭歸養(yǎng),待母病痊愈后,便開始南游江淮、吳越、梁楚等地。在游歷的過程中,他依據(jù)自己的親身體驗寫下大量優(yōu)秀作品。這些作品有的登臨懷古,有的借景抒情,有的借事說理,無不蘊藉深厚,情理俱在,且涉及大量歷史事實,富有歷史文化的厚重感。如《狗行》:“忠孝之魂天上去,雞狗皆籍如亂麻……蕭家聞異魂已滅,袁氏孤兒恨亦失。如此義書之史,二十一史書之一。乎乎,何又復生生此庢?!?sup>[11]此詩講述了劉宋時期袁粲與蕭道成的故事。作者的態(tài)度非常明確:狄靈慶賣主求榮,該死;狗為主復仇,是義犬。
再如《重過黃樓》: “河聲仍帶古今愁,北繞闌干日夜流。獨怪彭城多太守,徐人只識古黃樓。”[12]這首小詩則表現(xiàn)了作者對為民興利除害的蘇東坡的懷念與敬佩之情。還有《石門澗和白香山句》:“石門久灰劫,地古少人覓。想見晉代人,入門倚崖壁。澗水歇終古,白云似在昔。連巖與伏虎,兩棧失履跡。暮猿啼遠,破碎余澗石。后有同心人,杖策此一歷??展犬斿羞b,誰與永今夕?”[13]這首詩表現(xiàn)了作者空谷逍遙的生活追求。
(四)交往題材的詩
這是師生、朋友、同事之間相互贈答唱酬的一類詩歌。這樣的詩在《梅樓詩存》中也占不少篇幅。一般來說,交往詩往往流于應付,缺乏真情實感,難出佳作。但李簧為人敦厚正直,重視感情,視朋友為骨肉,故發(fā)而為詩,大多情深意切。在李簧的平生交往中,師友眾多,如沈起元、觀保、謝未堂、謝海漚、周書昌、朱青雷等。
李簧與沈起元是師生關系,二人多有唱和之詩。如《即事書懷寄呈婁東沈敬亭先生》:
紫竹千竿來曉窗,空林何處水淙淙。琴上云生雷氏斷,庖中心鄙蔡機缸。句漏真人自抱樸,淮陰國士終無雙。誰與扁舟從此去,一天風雨入婁江。[14]
李簧作為沈起元的學生,對恩師特別敬重,推許其為“句漏真人”“淮陰國士”。觀保是李簧中進士時的主考官,二人建立了非常密切的亦師亦友的關系,多有唱和之詩。《哭座主觀總憲補亭先生二首》是觀保去世之后,李簧寫的懷念之作。其一云:
耗出黃門信不誣,平生知己義全辜。名流訪舊多為鬼,風雅從今失大儒。葛亮一生惟謹慎,呂端小事盡糊涂。亭中自許原如此,此后公論定有無。[15]
此挽詩定論鄭重,感情沉郁。
張仲良先生在其論文《清代詩歌的兩大特點》中指出:“清詩的第一個特點是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揭露了封建統(tǒng)治的黑暗、腐朽,表達了對國家大事和民生疾苦的關注……反映了較為廣闊的社會生活……清詩的第二個特點是具有強烈的議論化傾向。清人喜歡‘言理’,多以議論為詩,以才學為詩,以文為詩,使詩歌散文化?!?sup>[16]從以上對于李簧詩歌內(nèi)容的分析可以看出張仲良先生的論斷無疑是正確的。
三、李簧詩歌藝術特色
李簧的詩歌在藝術上也有自己的特色,多受好評。觀保為《梅樓詩存》所作的序中,給予李簧詩歌高度評價:“顧每變愈上,無跡可求,如久醖之醑氣亡曲蘗而醉人愈深,孤鳳之嘯響答山谷而空外益遠。躡絕仞之高,俯滄海之大,得江山之助?!?sup>[17]沈起元對李簧的詩作也有著極高的贊譽,謂:“單父李鹿蘋幼即以詩名齊魯……七年如一日而神益立氣益遒,已踔厲昔人矣?!?sup>[18]淮東謝溶生在《梅樓詩存》跋語中引用沈起元對梅樓詩的評價,曰:“氣如長江,蘊如滄海,今之鉅手也?!?sup>[19]
第一,李簧詩歌體裁多樣,不拘一格。沈起元曾經(jīng)總結李簧詩:“其于經(jīng)史子書無所不窺,挓乎!堂構于蘇李答別、十九首、旁及東漢,扴夫宗支,復于建安典午間而捋之以遺其輜重,然后放于開寶雜言古今體。長江大海乘風而舶之,遂凌于浩渺,觀者驟至?!?sup>[20]《梅樓詩存》里有古體,也有今體。古體中有樂府、歌、行、引、曲、吟等體裁,甚至還有模擬鳥鳴聲的詩。這些詩能自由地表達作者的所思所想,說明作者對古體詩有非常透徹的把握。周自齊評《擬古樂府七首》說: “人于《樂府解題》與《古今樂錄》及茂倩《樂府集》皆熟玩之,便知此七詩之古,古在骨與神,不在貌也?!?sup>[21]這個評價,也適合李簧的其他古體詩。
今體詩,也就是近體格律詩?!睹窐窃姶妗酚形逖月?、七言律、排律;有五言絕、七言絕。這些律絕都寫得情景交融,紆徐有致。如《上巳日之牛村》:
何事年年滌褉時,故鄉(xiāng)牢落不勝思。洛川誰問中郎祓,曲水猶疑逸少悲。芳草嗔人為酒醉,山花笑我去官遲。南來卻喜橫塘樹,曾許鷦鷯借一枝。[22]
這首七律符合格律詩的要求:一、二句以上巳修褉日故鄉(xiāng)牢落起,三、四句以蔡邕、王羲之的典故承接,五、六句轉,最后收接于一個“喜”字。整首詩歌對仗工整,平仄韻律準確諧和。周自齊評此詩謂:“名句林立。”[23]
第二,李簧詩歌往往以一個歷史人物或事件作為發(fā)端,通過敘述描寫,表達自己的觀念。因此,李簧的一些詩往往包含大量的歷史文化、民風民俗內(nèi)容。謝溶生在為《梅樓詩存》寫的跋語中曾經(jīng)指出:“梅樓以良史才,往往見之于詠歌。及游江漢湖海間,詠古人遺跡則又補二十一史所不及,而出以忠厚惻怛之隱,古物舊俗之懷,豈非詩史哉?”[24]這主要體現(xiàn)在他的長篇古體詩中,如《耶律楚材歌》:
二星斗中天,一星方未隕。斯時中原中,刀耕亦可憫。兩河照燹流,魚龍驚且淰。況彼默德那,殘兔當饑隼。向非鐵木真,嗜殺無不忍。角端竟何物?假之勞征引??諠h為牧地,天地勢亦窘。微公識此幾,禍流于誰諗?日為百姓哭,國是計已審。咄哉賈長沙,空言豈足諶![25]
耶律楚材是中國十三世紀杰出的政治家。在連年戰(zhàn)亂的情況下,他以拯救斯民為己任,輔佐統(tǒng)治者積極推行漢文化,以儒治國,實施了一系列有利于社會發(fā)展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舉措。此詩對耶律楚材作出了高度肯定的評價,認為如果沒有耶律楚材,中原就會變成蒙古人的游牧場了。
第三,李簧詩歌在詩語的淬煉上追求渾雅高逸、風流蘊藉。其詩歌的語言質(zhì)樸典雅,且俊逸脫俗,蘊藉深厚。正如周自齊在小詩《江月》后所評:“渾厚。集中五七言絕皆出自渾成,故氣味最厚。”[26]如《歲杪寄家人》:
長風回大漠,吹雪過燕臺。此夕南樓下,寒梅幾度開。賽神逢古社,臘酒只鄰醅。誰道淶溝雁,翩翩范水來。[27]
此詩樸實中透出典雅,俊逸中蘊含著對家人的思念之情。正合乎古人所謂“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的要求。
四、結語
李簧的《梅樓詩存》自問世以來,就為世人所喜愛。根據(jù)現(xiàn)存資料推測,最早評價李簧詩的是觀保;李簧的詩也為著名學者沈起元賞識,他對李簧的詩也給予了極高贊譽。第一位為李簧《梅樓詩存》做收集整理并排印工作的是周自齊,周自齊十分喜愛李簧的詩,所以他在整理排印時在書中加入了對李簧具體詩歌的評價。晚清民國時期著名學者柯劭忞也十分推崇李簧的詩。1921年《梅樓詩存》刊印之時,書中就有柯劭忞的署耑,這對《梅樓詩存》的傳播無疑起到了推介作用。2010年12月,上海古籍出版社編輯出版《清代詩文集匯編》,將此年鉛印《梅樓詩存》十六卷本收入其中,可以視為今人對此別集的肯定。因此,本文梳理研究李簧的詩歌具有重要的學術、文化意義。
李簧的詩題材廣泛,內(nèi)容深厚,在藝術方面也達到了相當?shù)母叨?,在當時和后世均受到高度評價。因此,李簧在清代詩壇中應該享有一定地位。
參考文獻
[1][3][4][6][7][8][9][10][11][12][13][14][15][17][18][19][20][21][22][23][24][25][26][27]《清代詩文集匯編》編纂委員會.清代詩文集匯編:第401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325,251,362,287,259,259,281,224,259,326,274,345,361,223-224,225,364,225,247,357,357,364,281,333,341.
[2]項葆禎,李經(jīng)野.中國地方志集成:山東府縣志輯81·民國單縣志[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294.
[5]羅時進.清代詩歌的復雜性生成背景與可能性研究進路[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2):150-159.
[16]張仲良.清代詩歌的兩大特點[J].江漢論壇,1987(2):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