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龍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征與文化標志,《玉篇》作為中國第一部楷書字典,其中含龍諸字的形音義蘊含著豐富博洽、獨具特色的古代龍文化。以《玉篇》涉龍字詞為研究對象,基于漢字文化學的理論視域,從生命精神、社會應用與民俗信仰三個維度,系統(tǒng)解讀中華龍文化。研究顯示,中華龍文化始終洋溢著生機勃勃、自強不息的生命精神,成為衣食住行不可或缺的裝飾圖案和審美對象,尤為重要的是,龍還以靈蟲瑞獸的身份構建了民俗信仰的認知基礎。
關鍵詞:龍;《玉篇》;漢字文化學;生命精神;社會應用;民俗信仰
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龍逐漸成為中華文明最具辨識度、標志性的文化符號之一,我國被譽為“龍的故鄉(xiāng)”“龍的國度”,國民被稱為“龍的血胤”“龍的子孫”“龍的傳人”[1](P50)。這一思想意識根深蒂固,并滲入到語言底層,凝結為華夏子孫賴以傳承的共同記憶和文化遺產。黃交軍、李國英指出:“詞典尤其是大型權威詞典的精確解釋是我們參照考察的重要依據,同時也是作出事實判斷與結論的關鍵支撐材料?!保?](P26)
就古代字書而言,《玉篇》中的龍部字詞值得我們格外關注。清代黎庶昌《書原本〈玉篇〉后》云:“《玉篇》與《說文》并重?!墩f文》討篆籀之原,《玉篇》疏隸變之流?!保?](P1)《玉篇》是我國第一部楷書字典,它誕生于南北朝時期。這一時期時局動蕩,思想活躍,文字使用情況也十分混亂。正如顧野王《玉篇·序》所言:“微言既絕,大旨亦乖。故五典三墳,競開異義;六書八體,今古殊形。或字各而訓同,或文均而釋異。百家所談,差互不少;字書卷軸,舛錯尤多。難用尋求,易生疑惑?!保?](P1)面對這一時代背景,當時的太學博士顧野王挺身而出:“總會眾篇,校讎群籍,以成一家之制,文字之訓備矣?!保?](P1)此書特別關注語言文字應用的社會現實狀況,重視字際關系的溝通,成為繼《說文解字》后中國語言學史上又一部字書經典。濮之珍充分肯定了《玉篇》的非凡成就:“舉凡《蒼》《雅》字書之文字及群書之義訓,殆皆賅備無遺。”[5](P178)這里著重指出的是,《玉篇》還為學界管窺兩漢至南朝梁這一時期的中華龍文化的發(fā)展面貌提供了彌足珍貴的語料史料。該書龍(龍)部共收錄9個漢字,它們分別是:龍、龗、靇、、?、、龖、、龘。除此之外,其他涉龍字詞亦反映出豐富多樣、極具特色的龍文化現象。有鑒于此,本文以《玉篇》涉龍字詞為研究對象,從生命精神、社會應用與民俗信仰三個維度,系統(tǒng)闡釋中華龍文化。
一、龍騰龍躍:從《玉篇》看中華龍文化的
生命精神
《周禮·夏官·廋人》:“馬八尺以上為龍?!保?](P74)就視覺感官而言,高頭大馬無疑是威風凜凜、神采奕奕的。龍由此而衍生出“高”“大”“強壯”等義,一般情況下,體型高大威猛的事物特別容易引起人們的矚目、好感乃至敬畏之情?!绑G”字即為這一認知心理的語言編碼。《玉篇·馬部》:“驡,音龍。野馬
也?!保?](P108)“驡”的本義是野馬,后又泛指良馬、健馬?!都崱な庬崱罚骸绑G,驡,良馬。”[7](P418)推而廣之,凡是由龍(龍)之部件構成的漢字,往往與其體型高大威猛有關。如《玉篇·艸部》:“蘢,馬藻也?!稜栄拧吩唬骸t蘢古。’又音龍?!保?](P66)蘢(lónɡ)為草名,這里指紅蘢,它是一種莖高葉粗的草本植物。“蠪”在古代文獻中則是指一種大螞蟻。《玉篇·蟲部》:“蠪,虰蟲,亦獸名?!保?](P117)可見,蠪(蠪蛭/蠪姪)還可以指古代傳說中的神獸?!稄V韻·東韻》:“蠪,蠪蛭如狐,九尾虎爪,音如小兒,食人。一名?蠪?!保?](P30)《山海經·東山經》云:“(鳧麗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九首、虎爪,名曰蠪姪,其音如嬰兒,是食
人。”[9](P113)“巃”字由山、龍會意而成,形容山峰峻拔高聳?!队衿ど讲俊罚骸皫a,巃嵷,嵯峨貌?!保?](P103)在漢語詞匯體系中,龍因宏偉雄渾、剛健有力、翱翔蒼穹等特征,而被視為中華民族陽剛美、崇高美、動態(tài)美的代表性意象,凸顯出氣勢磅礴、蓬勃向上的生命力,這與黑格爾的哲學理念不謀而合:“對黑格爾而言,精神不僅僅是生命,而且是更多的東西:生命的自我意識。盡管生命的概念在自然的所有不同層次或者冪次(levels or potencies)上顯現,但是精神的理念在社會、歷史和國家等領域中顯示自身。”[10](P128)龍作為一種表意特征顯著的構件,在龍類諸字之造字理據與意義生成中起著核心功能,而《玉篇》含龍諸字“無疑是中華先民追求真善美、崇尚高大強的世界觀和文化心理的真實寫照”[11](P58)。
(一)見龍在田:以龍德感化天下
龍在中華文明中象征著造福人類、奮發(fā)開拓、與天和諧的高尚精神,而“龍德”概念最先由孔子提
出[12](P414),乃謂君子之德、君王之德。自古以來,黎民百姓就熱切期盼具備“龍德”的君王、圣人們,能夠以“德”“仁”等理念來治國理政,為人間開創(chuàng)太平盛世。
1.田(tián)
《玉篇·田部》:“田,土也,地也?!墩f文》云:‘陳也。樹谷曰田。象四口,十,阡陌之制也?!兑住吩唬骸婟堅谔?。’王弼《易通》曰:‘龍?zhí)幱诘?,故曰?/p>
也?!保?](P9)可見,田的本義是指土地。《周易·乾》:“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编嵭ⅲ骸岸谌艦榈氐?。地上即田,故稱‘田’也?!保?3](P61)古人認為,龍是善于變化的神秘動物,充滿無窮活力,能潛入水中,行于地面,飛上云天,因此,《周易》乾卦各爻取龍為象以明變化。唐代李鼎祚《周易集解》釋《乾·文言》“見龍在田,天下文明”曰:“陽氣上達于地,故曰‘見龍在田’?!保?3](P67)在《周易》中,龍既象征著剛健中正,也用以比喻君子的美德。三國魏王弼注:“出潛離隱,故曰‘見龍’;處于地上,故曰‘在田’。德施周普,居中不偏,雖非君位,君之德也。”[13](P61)
由此可知,“見龍在田”本來是指龍離開潛淵,出現于田野,用以比喻踐行正中之道的君子經過韜光養(yǎng)晦之后,其美德澤被萬物。
(二)飛龍在天:如巨龍遨游宇宙
相比其他動物,龍明顯與眾不同,如它雖無羽翼卻能騰云駕霧,遨游太空,體現了中華先民的飛龍崇拜。佐以漢字,五代時南漢劉巖曾改名為“龑”,取《周易》“飛龍在天”義;同時,古代文獻中用“”字指稱飛龍,亦反映出古人探索宇宙、叩問蒼穹的浪漫想象。
2.龖(dá)
《玉篇·龍部》:“龖,飛龍貌?!保?](P112)“龖”為會意字,由二龍會意而成,《說文·龍部》:“龖,飛龍也。從二龍。讀若沓。”[14](P245)“龖”的本義為飛龍,讀若沓,因此,亦稱“沓龍”。魏晉時有郡族以沓龍為姓氏者,《北史·節(jié)義傳·沓龍超》云:“沓龍超,晉壽人也。性尚義俠,少為鄉(xiāng)里所重。永熙中,梁將樊文熾來寇益州,刺史傅和孤城固守。龍超每出戰(zhàn),輒破之?!保?5](P270)一些姓氏專著認為沓龍應是復姓,考其本字實為“龖”。之后,“龖”引申出龍之飛騰義。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廣韻》曰:‘龍飛之狀?!瘡亩?。凡襲讋字從此省
聲?!保?6](P582)清代永瑢等在《天華山房秘藏玉杵臼》“題解”中說道:“卷首一行,題曰西湖龖赫主人吳培鼎九牧父搗。培鼎亦不知何許人。案《六書精蘊》‘龖音沓,震怖也。二龍并飛,威靈震赫,見者氣奪’。自號必取龖字?!保?7](P930)
3.龘(dá)
《玉篇·龍部》:“龘,音沓。龍行龘龘也?!保?](P112)“龘”由三龍會意而成,意為龍出飛騰。該字同“龖”,《龍龕手鑒·龍部》:“龖,龘,龍飛之貌。二同?!保?8](P139)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4年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的主題即為“龍行龘龘,欣欣家國”。其主題標識以“龘”字為主視覺符號,昂揚而熱烈,彰顯出大氣雄健的文化氣象,是中華龍文化的現代演繹與經典設計。從視覺語言透露的信息來說,“龍行龘龘”象征著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在以雄健昂揚的自信姿態(tài)邁向新的生活,迎接新的挑戰(zhàn)。而“欣欣家國”則代表著我們的家園、我們的國家在新的一年中將會更加繁榮昌盛,為中華崛起再譜新華章。
4.躣(qú)
《玉篇·足部》:“躣,《說文》云:‘行貌?!冻o》云:‘右蒼龍之躣躣。’”[4](P33)“躣”字可疊用,形容蛟龍快速游動的樣子?!冻o·宋玉·九辯》:“左朱雀之茇茇兮,右蒼龍之躣躣?!蹦纤魏榕d祖補注:“躣躣,行貌。”[19](P417)“躣”同“忂”,《六書正訛》:“躣,行貌。從足,瞿聲。俗作忂?!保?0](P25)
5.跜(ní)
《玉篇·足部》:“跜,躨跜,虯龍動貌。出《靈光殿賦》?!保?](P34)“躨(kuí)”“跜(ní)”往往合稱,意為虬龍急速騰躍?!段倪x·王延壽·靈光殿賦》:“虯龍騰驤以蜿蟺,頷若動而躨跜。”唐代李善注:“李尤
《辟雍賦》:‘萬騎躨跜以攫拏?!i跜,動貌?!碧拼鷧窝訚ⅲ骸败i跜,動貌。言虬龍飛舉盤屈,頷然若動也?!保?1](P184)由此而引申出龍蟲盤曲踞伏貌,唐代李白《化城寺大鐘銘》:“爾其龍質炳發(fā),虎形躨跜。”清代張熙純《楞嚴壇詩百韻》:“苔龕藻井環(huán)忍殿,象豸馴伏龍躨跜?!保?2](P259)
(三)蜿蜒游龍:像驚龍飄逸灑脫
龍,尤其是游龍,體型靈活,能潛能泳,縱橫四海,被尊為“鱗蟲之精”“四靈之長”。上古時期,氣候溫暖濕潤,鼉龍等大型爬行動物曾在神州大地繁衍生殖,其矯健有力、體態(tài)豐盈的特征,亦被古人予以文字編碼。
6.(yōu)
《玉篇·蟲部》:“,虯,龍貌?!保?](P118)《說文·蟲部》:“,蟉也。從蟲幽聲。”[14](P282)段玉裁
注:“司馬相如《大人賦》:‘驂赤螭青虯之蟉蜿蜒。’謂宛轉之貌也。按《篇》《韻》皆曰龍貌,依賦文為
訓耳?!保?6](P671)“”與“蟉(liú)”同義連用,形容龍蟲身形宛轉靈巧?!跋Y”亦作“蚴蟉”?!段倪x·司馬相如·上林賦》:“青龍蚴蟉于東葙,象輿婉僤于西清?!崩钌谱ⅲ骸肮痹唬骸氏Y,龍行貌也?!保?1](P130)
7.蜿(wān)
《玉篇·蟲部》:“蜿,蜿蜒,龍貌。又蜿螾?!保?](P118)“蜿”同“?”“?”,并可疊用,指龍蛇等爬行動物曲折行走貌。《字匯·蟲部》:“蜿,蜿蜿,龍升貌?!保?3](P69)西晉傅玄《晉鼓吹曲·玄云》:“龍飛何蜿蜿,鳳翔何翙翙?!保?4](P386)“蜿”“蜒”常合稱成詞,形容龍蟲蜷曲蟠繞的樣子?!墩滞āはx部》:“蜿,蜿蜒,蟲盤曲貌。本作??!保?5](P39)三國魏曹植《九愁賦》云:“御飛龍之蜿蜒,揚翠霓之華旌。”[26](P206)
8.蝹(yūn)
《玉篇·蟲部》:“蝹,蝹蜿,龍貌?!保?](P118)“蝹”
“蜿”同義,均用于描述龍屈曲行進的狀態(tài)。《文選·何晏·景福殿賦》:“蝹若神龍之登降,灼若明月之流光?!保?1](P57)“蝹”字亦可疊用,以強化游龍之動態(tài)?!段倪x·張衡·西京賦〉》:“海鱗變而成龍,狀蜿蜿以蝹蝹。”三國吳薛綜注:“蜿蜿、蝹蝹,龍形貌也?!保?1](P34)唐代孟郊《贈劍客李園聯(lián)句》:“山磨電奕奕,水淬龍蝹蝹?!薄稄V韻·真韻》:“蝹,蝹蝹,龍貌。”[8](P106)
值得注意的是,龍姿龍韻不僅用于對動物行為的描述,還投射到書法等藝術領域。如《晉書·王羲之傳》云:“尤善隸書,為古今之冠,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云,矯若驚龍?!保?7](P122)這里是說“書圣”王羲之的筆勢飛揚勁建、回旋多姿,猶如神龍下凡,而書法界亦素有“右軍如龍,北海如象”之譽。以漢字的來源論之,漢字的產生就曾獲益于龍形龍態(tài)的直接啟示。據說,遠古伏羲氏時有龍負圖出河,故因以龍創(chuàng)字紀事,史稱“龍書”。唐代韋續(xù)《五十六種書并序》云:“太昊庖犧氏獲景龍之瑞,始作龍書。”[28](P302)而書法與龍的關聯(lián)之所以如此緊密,主要是因為龍“能幽明、大小,登天潛水也”[4](P112)。在古人眼中,龍可伸縮自如、變幻多端,富于生命力與想象力,這與書法線條充滿動態(tài)變化有異曲同工之妙。
從文化比較的視角來看,“龍已經滲透到全世界人類的意識深處,在一切文明的神話與文學中都能找到它們的蹤跡。有時,它們以飛蛇的形象出現。更常見的是,它們是噴火的飛蛇。一般來說,它們是友善、利他主義的生靈,但在某幾種特定的文化中,它們被視為邪惡之源”[29](P1)。與西方世界中的妖龍、惡龍、毒龍等丑惡形象迥異,在中國人的心目中,龍是友善、希望、權力的象征。以發(fā)生學原理觀之,“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是中華先民認識世界、解釋世界、建構世界、規(guī)約世界的認知手段與根本原則[30](P39)。古人之所以對龍崇拜有加,主要是源于龍在農耕社會被普遍視為“雨神”“水神”,是農業(yè)生產的保護神。龍并非虛構想象,更非舶來品,其真實原型是“鼉鱷”[31](P33)。鼉鱷就是現在的揚子鱷,民間俗稱“陵龍”“豬婆龍”。它在地球上棲居已逾兩億年,生命力極為頑強,以前曾在黃河、長江流域一帶繁盛一時,因此,殷周時期的中國人經常會目睹“見龍在田”的狀況,故“田”字隱含此義。唐代皇甫松《大隱賦》云:“雉雊霧旦,鼉鳴雨天?!惫湃擞^察到揚子鱷在風雨來臨前會發(fā)出叫聲,故將它視為風雨的主宰?!犊滴踝值洹芬彼侮懙琛钝拧め岕~》云:“鼉欲雨則鳴,里俗以鼉讖雨?!保?2](1527)鼉在冬眠期間不吃不喝,因此,《周易·乾》有“潛龍勿用”“亢龍有悔”的說法;同時,它還屬于水中霸主,天氣暖和時能騰躍河澤、縱橫江湖,因此,《周易·乾》又有“飛龍在天”的說法??梢哉f,中華先民正是從鼉鱷身上汲取了自強自立、生生不息的生命靈感、奮進銳氣,綿延不絕,澤被后世。這在《玉篇》所收錄的字詞身上亦有所體現,如龖、龘、躣、跜等字所記述的龍行龘龘、活力四射之英姿,、蜿、蝹等字所蘊含的矯健剛勁、飄逸靈動之神采。
二、龍貌龍紋:從《玉篇》看中華龍文化的
社會應用
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龍一直被視為通靈獸、吉祥物,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清代翟灝《通俗編》引《孔叢子·記問》云:“天子布德,將欲太平,則麟鳳龜龍,先為之呈祥。”[33](P171)古代漢語中,常以“龍鳳呈祥”指代吉利喜慶之事,而以“騰蛟起鳳”形容某人才華優(yōu)異特出。聞一多指出:“就最早的意義說,龍與鳳代表著我們古代民族中最基本的兩個單元——夏民族與殷民族……龍是原始夏人的圖騰,鳳是原始殷人的圖騰……因之把龍鳳當作我們民族發(fā)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可說是再恰當沒有了?!保?4](P297)文字是衡量古代文明發(fā)達程度的重要標志,字詞義項義訓的發(fā)展更是中華先民社會生活的具體表征與真實反映。龍作為華夏子孫之圖騰崇拜,不僅在衣食住行等社會生活中得到廣泛應用,而且在文學藝術等精神領域中不斷“復制”?!队衿つ静俊罚骸?,房屋之?也,亦作櫳。”[4](P61)
可見,“?”是指在居室雕繪龍形圖案等。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房室之窗牖曰?,謂刻畫玲瓏也?!保?6](P256)東漢王充《論衡·亂龍篇》云:“楚葉公好龍,墻壁槃盂皆畫龍。”[35](P198)此事亦見于西漢劉向《新序·雜事五》??梢?,楚人崇龍習俗由來已久。
(一)龍之種屬
中華先民通過長期觀察龍的活動,很早就對龍族進行命名與分類,為時人鑒別動物、利用動物提供認知基礎與知識經驗。三國魏張揖《廣雅·釋魚》云:“有鱗曰蛟龍,有翼曰應龍,有角曰虬龍,無角曰螭龍?!保?6](P465)
1.蛟(jiāo)
《玉篇·蟲部》:“蛟,蛟龍也?!保?](P118)南朝梁任昉《述異記》卷上:“蛟乃龍屬,其眉交生,故謂之
蛟。”[37](P11)可見,蛟是形聲兼會意字。清代鄭績《夢幻居畫學簡明》卷五引東晉王嘉《拾遺錄》云:“漢昭帝釣于渭水得白蛇若蛇無鱗甲,頭有軟角,牙出唇外,連眉交生,故謂之蛟?!保?8](P1205)蛟屬龍類,身形矯健,性情兇猛,古人常將蛟龍繪于梁柱、浮雕等。
2.虯(qiú)
《玉篇·蟲部》:“虯,無角龍?!保?](P118)“虯”同
“虬”,亦為龍的一種?!冻o·屈原·離騷》:“駟玉虬以乘鹥兮,溘埃風余上征。”東漢王逸注:“有角曰龍,無角曰虬?!保?9](P92)古指頭上無角之龍,多呈蜷曲盤伏狀?!逗鬂h書·馮衍傳下》:“駟素虬而馳騁兮,乘翠云而相佯。”唐代李賢注:“虯,龍之無角者
也?!保?0](P556)或云虬為有角之龍。虬龍是古人慣用的裝飾紋樣。如南朝梁何遜《七召·神仙》:“虬駕夭矯而出沒,霓裳颯沓而容與?!边@里的“虬駕”是指飾以虬龍圖形的車駕?!段倪x·陸倕·新漏刻銘》:“靈虬承注,陰蟲吐噏。”唐代李周翰注:“虬,龍也……言刻漏之體以龍承之。”[21](P50)這里的“靈虬”是指古代計時器刻漏上的龍形裝飾物。
3.螭(chī)
《玉篇·蟲部》:“螭,無角如龍而黃?!保?](P118)“螭”與“虯”同類,也是無角龍。“螭”或云龍子、雌龍?!稘h書·司馬相如傳上》:“于是蛟龍赤螭?!鳖亷煿抛ⅲ骸拔姆f曰:‘龍子為螭?!瘡堃驹唬骸囿?,雌龍也?!保?1](P123)北宋李昉《太平御覽》卷九百四十三:“《臨海水土物
志》曰:‘陵龍之體黃,身四足,形短尾長,有鱗無角。’”[36](P570)可見,螭龍的外貌特征與陵龍(即鼉鱷)非常相似,可證其確屬揚子鱷。鼉鱷因穴居體黃而俗稱“土龍”,清代戴震《經雅》卷五:“鼉,似蜥蝎而大,有甲。解橫飛?;蛑^之土龍?!保?2](P2217)
(二)龍之特征
古人不但對龍族種屬進行了分類,而且對龍的體貌特征與生活習性有著精細描述?!队衿分杏嘘P記載龍體龍形之字詞,反映了人們對龍認識程度的不斷深入。
4.鱗(lín)
《玉篇·魚部》:“鱗,魚龍之鱗也。”[4](P116)龍為“鱗蟲之長”[14](P245),鱗甲功能在于保護其免受水中病菌及外敵侵害,古人認為龍鱗光彩奪目?!稘h書·司馬相如傳上》:“眾色炫燿,照爛龍鱗?!鳖亷煿抛ⅲ骸把圆缮嘁?,若龍鱗之間雜也?!保?1](P124)據說龍類對喉下倒生的鱗片特別敏感,如果有人不慎觸碰龍之逆鱗,則容易惹怒神龍而招致傷害。《韓非子·說難》:“夫龍之為蟲也,柔可狎而騎也;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若人有嬰之者,則必殺人。人主亦有逆鱗,說者能無嬰人主之逆鱗,則幾矣。”[43](P31)后遂以“觸鱗”“觸龍鱗”“批逆鱗”等指觸犯龍之逆鱗,常比喻弱者觸怒強者或臣子對君主的過失犯顏直諫。
5.(zhōu)
《玉篇·角部》:“,龍角?!保?](P122)“”指龍首之角,其獨特形狀為人所重,舊時堪輿家甚至認為“龍角地”乃風水最吉的葬地。南朝梁元帝蕭繹《玄覽賦》:“應鳴鞞于龍角,覆緹幕于熊車。”[44](P942)同時,龍角還被用于各種建筑裝飾,寓意吉祥。西晉崔豹《古今注·都邑》云:“漢成帝顧成廟有三玉鼎、二真金罏,槐樹悉為扶老拘攔,畫飛云龍角于其上也。”[45](P5)古人認為龍角有王者之氣、帝王之相,往往將身邊事物有意塑造為龍角狀,以應天人瑞兆。東漢趙曄《吳越春秋·闔閭內傳》:“吳在辰,其位龍也,故小城南門上反羽為兩鯢鱙,以象龍角?!保?6](P4)
6.?(jiān)
《玉篇·龍部》:“?,龍鬐?!保?](P112)“?”同
“”“”“”,意為龍背上的耆骨。《說文·龍部》:
“?,龍耆脊上??。從龍幵聲。”[14](P245)龍獸等爬行動物之耆骨往往粗大堅硬,《集韻·仙韻》:“?,龍背堅骨?!保?](P172)“?”與“堅”音義皆同,張舜徽《說文解字約注》:“?,蓋之言堅也,謂龍背上鬣甚剛堅也?!保?7](P2882)在造船業(yè)中,連接船首柱與船尾柱之間的縱向構件亦稱“龍骨”,起穩(wěn)定船體的作用。
7.贚(lònɡ)
《玉篇·貝部》:“贚,貧也。又龍貌?!保?](P121)《四聲篇?!へ惒俊罚骸摆L,龍貌?!保?8](P187)《正字通·貝部》:“贚,龓字之訛?!保?5](P2272)“龓”字,甲骨文作“”“”“”,象手牽龍形,應是對上古人類豢龍御龍的描述,也為后世利用龍來進行藝術創(chuàng)造奠定了基礎。
(三)龍形裝飾
因為龍是萬獸至尊,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崇拜龍、信仰龍,以龍作裝飾更是蔚為風尚。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龍甚至被帝王壟斷,成為皇室的專享符號,如故宮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宮,更是龍藝術的薈萃之地,有關龍的雕刻和飾品數以萬計。
8.(xí)
《玉篇·舟部》:“,以竹葉舟也?!保?](P87)“”
由龍、舟二字會意而成,意為刻有龍形花紋的舟船。《淮南子·本經訓》:“龍舟鹢首?!睎|漢高誘注:“龍舟,大舟也,刻為龍文?!保?9](P592)古代端午節(jié)紀念屈原時,百姓競渡所用的彩舟,往往繪有龍的形狀,亦稱“龍船”?!顿Y治通鑒·唐敬宗寶歷元年》:“己未,詔王播造競渡船二十艘?!痹∽ⅲ骸白蕴埔詠?,治競渡
船,務為輕駛,前建龍頭,后豎龍尾,船之兩旁,刻
為龍鱗而彩繪之,謂之龍舟。”[50](P5487)“”同“”
“?”?!都崱ぞ冺崱罚骸埃泊??;蜃?、??!保?](P765)
9.袞(ɡǔn)
《玉篇·衣部》:“袞,衣畫為龍文?!保?](P127)“袞”俗作“袞”,本義為畫龍于衣。后指古代天子祭祀時所穿的繡有龍的禮服?!吨芏Y·春官·司服》:“(王之吉服)享先王則袞冕。”鄭玄注:“……鄭司農(鄭眾)云:‘袞衣,卷龍衣也?!保?1](P588)《詩經·豳風·九罭》:“我覯之子,袞衣繡裳?!编嵭{:“王迎周公,當以上公之服往見之。”[52](P1057)《廣韻·混韻》:“袞,天子服
也?!保?](P282)因此,袞袍也稱“龍袍”“龍衣”。后亦指古代上公穿的繡有龍紋的禮服,龍首向下,與天子禮服有別。
10.(dòu)
《玉篇·豕部》:“,龍車?!保?](P111)“”是指古代天子的龍輦車駕?!端囄念惥邸肪砥呤唬骸皯俊稘h儀》曰:‘天子法駕,所乘曰金根車,駕六龍,以御天下也?!保?3](P1228)“”同“”“”“狵”“”等字?!额惼共俊罚骸?,尾星名,龍尾?!保?4](P346)
“”亦指龍尾星座名,義同“”?!队衿に炔俊罚?/p>
“,日月會于龍也。”[4](P134)據上古歷法,周歷十二月即夏歷十月之時,日在尾,月追及日,會合于尾宿所在天區(qū)?!秶Z·楚語下》:“日月會于龍,土氣含收,天明昌作。”三國吳韋昭注:“,龍尾也。謂周十二月、夏十月,日月合辰于尾上?!对铝睢罚骸隙?,日在尾?!保?5](P520)以天人關系論之,這一節(jié)令當為天子施恩恤民、垂范天下之時?!段倪x·張衡·東京賦》:“日月會于龍,恤民事之勞疚?!崩钌谱ⅲ骸埃惨?。日月會于尾,謂十月時也。疚,病也。民勞病于歲事,到此月乃終也。故天子慈恤勞來之?!保?1](P89)
在漢語中,龍無疑是一個常用詞、高頻詞、基本詞,社會應用極為廣泛,使用頻率非常高,構詞能力特別強。可以說,在中華先民心目中,宇宙萬物唯龍獸至剛至陽、至神至圣、至善至美?!妒酚洝て綔蕰酚涊d漢武帝時以銀錫造為白金:“以為天用莫如龍,地用莫如馬,人用莫如龜,故白金三品:其一曰重八兩,圓之,其文龍,名曰‘白選’,直三千……”[56](P215)可見,古人鑄造貨幣時就執(zhí)行了這一標準。南朝梁劉孝儀《謝鄱陽王賜缽啟》云:“珍窮貨貢,制極范金。用貴寶樽,文包龍鼎?!保?7](P704)值得一提的是,鼎作為古代國家社稷的權力符號、至高象征,尤其嗜好以龍形龍紋為飾,謂“龍鼎”或“龍文赤鼎”等,借此來強化寶鼎之神權色彩、政治涵義,二者互為表里、相得益彰。唐代王維《為畫人謝賜表》:“發(fā)沖鹖冠,力舉龍鼎?!鼻宕w殿成箋注:“張載《榷論》:‘孱夫與烏獲訟力,非龍文赤鼎無以明之?!保?8](P1112)正因舉國上下對龍之喜愛、膜拜、尊崇,使它成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審美范疇、核心元素和文化因子,并對龍族進行精細分類,如“蛟”指能行云布雨的蛟龍,“虯”“螭”均屬無角龍,喜歡蜷曲盤伏;涉及龍之外貌特征的主要有:鱗(龍鱗)、(龍角)、?(龍耆龍骨)、贚(龍貌)。與此同時,這些龍的形象特征遍及車馬服飾、殿瓦飛檐、鼎彝珍玩、瓢碗陶瓷等,如“”屬龍舟,“袞”為龍衣,“”系龍車。許之衡《飲流齋說瓷·說花繪》云:“瓷花之有龍,蓋自宋定始。明代繪龍者,指不勝屈,大抵龍象至尊,為中國歷代以來之古說久矣。”[59](P553)可見,龍的確是古代中國藝術的寵兒、社會應用的典范。
三、龍神龍靈:從《玉篇》看中華龍文化的
民俗信仰
龍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被視作祥瑞異獸,先哲們將其奉為“四靈”[60](P419)、“五靈”[61](P892)之一,并且位居其首。西晉杜預《春秋左氏傳·序》:“麟鳳五靈,王者之嘉瑞也。”唐代孔穎達正義:“麟、鳳與龜、龍、白虎五者,神靈之鳥獸,王者之嘉瑞也……獨舉‘麟鳳’而云‘五靈’,知二獸以外為龜、龍、白虎者。以鳥獸而為瑞,不出五者,經傳讖緯莫不盡然?!保?1](P892)在遠古星宿天象中,青龍(或蒼龍)也被尊作“四大神獸”“四方四象神”之一,可見,中華先民尚龍敬龍習俗自古皆然。佐以地理山川、民俗方志,西南地區(qū)部族崇龍祭龍之風尤烈。清代檀萃《滇海虞衡志·志蟲魚》云:“鱗蟲,龍為首,天用莫如龍。農部茅山且有九十九龍,則全滇之龍幾成龍伯之國。況龍池瀉瀑,漏江伏流,以灌稻田,以興云雨,故自省、州、縣至土司,莫不祀龍。緬甸且有養(yǎng)龍池。大理李莫,曾三至緬,親見之池有三青龍,無角,長數十丈,每日豢以牛肉,每龍二十六撾,如京師象俸然。嘗一龍走,追而還之。后儒譏左氏御龍、豢龍之言誣,今有明征,古人豈誣乎?”[62](P499)誠如斯言,云、貴、川等地均保留著大量的含龍?zhí)N龍地名,這些地名“無聲訴說著千百年來這片土地上百姓尊龍敬龍、尚龍慕龍的儼純綿長古俗余緒,是西南邊疆少數民族融入中華民族共同體、文化大一統(tǒng)的歷史見證”[63](P96)。就此而言,崇龍民俗信仰深深積淀于每一位中華兒女的骨髓血脈之中,這在《玉篇》的字詞中也有所體現。
(一)靈龍雨龍
龍被中華先民視為通靈神獸,有行云布雨之神通,古時被奉作農業(yè)的保護神,民間相傳由龍王負責施雨。同時,天文星象有“龍星”,主農事,又作“靈星”。《史記·孝武本紀》:“上乃下詔曰:‘天旱,意乾封乎?其令天下尊祠靈星焉?!碧拼鷱埵毓?jié)正義:“靈星即龍星也。張晏云:‘龍星左角曰天田,則農祥也,見而祭之。’”[56](P2670)
1.龍(lónɡ)
《玉篇·龍部》:“龍,能幽明、大小,登天潛水也。又寵也,和也,君也,萌也?!保?](P112)在古人看來,龍具有變幻神通,這無疑是人類對龍之想象使然,明顯將龍神圣化、靈異化。北宋邵雍《應龍吟》云:“龍者陽類,與時相須。首出庶物,同游六虛。能潛能見,能吸能呼。能大能小,能有能無?!保?4](P180)龍能決江開瀆、興云致雨,被百姓視為善神、吉神。在愛屋及烏的認知心理主導下,人們將愛龍、尊龍這種情感“移情”至與龍有關的事物上,這也表現在《玉篇》中“龍”之引申義上。第一,龍通“寵”,龍、寵聲近假借,意為光寵、榮耀。《詩經·小雅·蓼蕭》:“既見君子,為龍為光?!泵珎鳎骸褒垼瑢櫼?。”鄭玄箋:“為寵為光,言天子恩澤光耀,被及己也?!保?2](P442)《廣雅·釋言》:“龍,寵也?!鼻宕跄顚O疏證:“龍、寵聲相近,故古人以二字通用?!保?5](P5121)第二,龍字可引申出“邕和,雍和,中和”等義?!对娊洝ど添灐らL發(fā)》:“何天之龍?!泵珎鳎骸褒?,和也?!薄稄V雅·釋詁三》:“龍,和也?!保?5](P5121)第三,龍有“萌生,萌發(fā)”義。唐代徐堅《初學記》卷三十:“《元命苞》曰:‘龍之言萌也,陰中之陽也,故言龍舉而云興?!保?5](P5121)龍屬春天之神,是陰氣中的陽物,為人類帶來生機和希望,因
此,其象征意義是萌生。第四,龍還用作封建君主或帝王的象征?!稄V雅·釋詁一》:“龍,君也?!保?5](P5120)《呂氏春秋·介立》:“有龍于飛,周遍天下?!备哒T注:“龍,君也,以喻文公?!保?5](P5120)唐代杜甫《哀王孫》:
“豺狼在邑龍在野,王孫善保千金軀。”清代仇兆鰲注:“豺狼指祿山,龍指玄宗?!保?6](P159)在中國長達兩千
多年的帝制時代,龍往往與封建帝王合二為一,這在讖緯神學中體現得尤為突出。北魏崔鴻《十六國春秋·后燕錄》:“慕容熙建始元年三月,太史丞梁延年,夢月化為五白龍。夢中占之曰:‘月,臣也,龍,君也。月化為龍,當有臣為君?!欢嫒嗽唬骸畤衿鋵⒈M乎?’”[67](P3567)
2.(lónɡ)
《玉篇·艸部》:“,音龍。古文?!保?](P68)除
“”之外,龍的古文還有竜、、、、、、
、、、、、、、等?!洱堼愂骤b·立部》:
“、、、、,五古文龍字。”[18](P518)《字匯·艸部》:“,古文龍字?!保?3](P21)“”亦同“”,
《字匯補·艸部》:“,與同?!稄V韻》:‘古文龍
字?!保?3](P182)龍的這些異體字均與“鼉”相近,可證實龍、鼉同源,它們是中華先民從不同角度對鼉龍進行仰觀俯察、精細描摹的造字成果,系靈鼉崇拜的語言編碼。
3.龗(línɡ)
《玉篇·龍部》:“龗,龍也。又作靈,神也,善也?;蜃??!保?](P112)“龗”與“龍”為轉注字,本義為龍,尤指雨龍、靈龍。以漢字的形音義規(guī)律論之,“龗”字與“龍”“霝(‘靈’之通假字)”二字有關,實則為上古時期人類祈龍求雨意識的反映,亦屬分擔“龍”字意義負擔過重的一種手段?!褒挕蓖_、、、、
、靈(靈)等?!都崱で囗崱罚骸褒?,《說文》:‘龍也?!抛鳌?、?!保?](P245)可證“龗”“靈”為同源字。在巫術時代,龍無疑是巫師們作法施術、溝通天人的通靈神獸。明代王夫之《章靈賦·自序》:“靈,神也,善也。顯著神筮之善告也?!保?8](P222)《玉篇》中,“龗”字亦有“神、善”等義。實際上,這些義項均源于“靈”?!稄V韻·青韻》:“靈,神也,善也,巫也,寵也,福
也?!保?](P196)可見,在先民的原始思維中,龍已被奉作神靈,因此,與它有關的字詞也彰顯出其靈異神通。
(二)祭龍祀龍
可以說,中國人對龍最為敬畏、最有情感。在全國各地,普遍存在著龍頭節(jié)迎龍祭龍的習俗[69](P76)。如河北趙縣范莊流行二月二龍牌會,平時有十幾位村民為會首,輪流在家中安放龍牌,并負責晨昏祭祀和香客接待。西南地區(qū)少數民族的祭龍,則是指祭山龍(祭龍樹),每個村寨都選擇一座樹林茂密的山為龍山,并在龍山里挑選長勢茁壯的樹作為龍樹。
4.龔(ɡōnɡ)
《玉篇·龍部》:“龔,奉也,給也。今亦作
供?!保?](P130)“龔(龔)”同“供”,本義為供給、供奉?!豆沤裾鬃衷b》:“龔,給也。從龍,共聲。與供字音義同。又《人部》供給字專用供,龔義遂不顯?!保?0](P55)
“龔”屬形聲兼會意字,甲骨文作“”“”“”,鐘鼎文作“”,睡虎地秦簡作“”,《說文》小篆
作“”,諸字形均象人以雙手虔誠供奉龍狀,故通“恭”,表示恭敬?!稘h書·王尊傳》:“靖言庸違,象龔滔天?!鳖亷煿抛ⅲ骸爸^其言假托于治,實用違僻,貌象恭敬,過惡漫天也。”[41](P2183)南朝梁元帝《馳檄告四方》亦云:“中權后勁,龔行天罰?!保?4](P950)值得注意的是,龔很早就被用作姓氏,“中華姓氏如‘百家姓’‘千家姓’等幾乎均為遠古時期圖騰崇拜之漢字孑遺,是身份認同與祖先記憶的文字媒介與思想載體”[71](P127)?!褒彛彛毙盏钠鹪磻c史前時代的龍圖騰崇拜有關,如共工氏即以黑龍為圖騰,其子叫“句龍”,因為部落成員崇龍祀龍,所以將共、龍二字組合為“龔”,冠為姓氏。《萬姓統(tǒng)譜》云:“龔氏之先共氏,避難加龍為龔。望出武陵?!保?2](P242)
5.(kān)
《玉篇·龍部》:“,龍貌也,受也,聲也,盛
也?!保?](P112)“”同“龕(龕)”,《爾雅·釋言》:“洵,也?!睍x郭璞注:“,苦難反,字或作龕。”[65](P4806)唐代唐玄度《新加九經字樣·雜辨部》:“,龍貌也。從龍,從今聲。作龕,訛?!保?3](P53)“龕”字,金文作“”“”,先秦文字作“”“”,這些古文字材料可證實“龕”之字音非合聲,應從今聲。《說文·龍部》:“龕,龍貌。從龍合聲?!保?4](P245)段玉裁注則改為從龍,今聲:“各本作合聲,篆體亦誤。今依《九經字樣》正。古音在七部,侵韻。今音入八部,覃韻?!保?6](P582)戴侗《六書故》引唐本《說文》亦作“”。龕引申有“神龕、佛龕”義。結合古形古音古訓古義,其造字理據亦與龍緊密相連。由于中華先民尊龍尚龍,因此,打造神龍雕像置于石室或柜臺(此與“龍貌也”相合),便于日常禱祝,冀盼神龍顯靈賜福(此與“受也,聲也,盛也”義同),可證“”“龕”為祭龍之漢字史料。
6.瓏(lónɡ)
《玉篇·玉部》:“瓏,禱旱之玉為龍文也。又音聾。玲瓏,玉聲。”[4](P4)“瓏”屬形聲兼會意,由玉、龍會意而成?!墩f文·玉部》:“瓏,禱旱玉,龍文。從玉從龍,龍亦聲。”[14](P11)它是指先民遇旱災祈雨之玉,因為龍是雨神、水神,所以玉器上刻有龍形花紋,以起到溝通天帝、普降甘霖的效果?!碍嚒蓖?”“”
“”“”。《集韻·鐘韻》:“瓏,《說文》:‘禱旱玉,龍文。’從玉?;驈墓纾??!保?](P19)“玲”“瓏”連綴成詞,形容金玉般清泠的聲音。
7.(lónɡ)
《玉篇·龍部》:“,音龍。圭為龍文?!保?](P112)
“”與“瓏”音義皆同,亦為鏤琢龍紋的圭玉?!端穆暺!埐俊罚骸?,圭為龍文也?!保?8](P550)關于、
瓏等玉器型制,《正字通·玉部》指出:“瓏,《說文》:‘禱旱玉,龍文也?!蛟唬汗庞裼撸听埿?,質褊不全,即其物也?!保?5](P1405)不過,段玉裁卻表示“禱旱玉也,未聞”[16](P12)。其實,、瓏等龍形古玉并非無稽之談,周肇祥曾親見之:“瓏,古禱旱玉也。以龍能致雨,刻龍文,故曰瓏。德文孫估送來一具,白玉,水銀浸,內有紅黃點,滿身牛毛紋,刻工精渾,漢以前物也。二十番得之?!保?4](P87)佐以周代典制,、瓏或與“龍輔(盛龍節(jié)的玉函)”相同。《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公賜公衍羔裘,使獻龍輔于齊侯?!倍蓬A注:“龍輔,玉名?!笨追f達正義:“《周禮》:‘使?jié)蓢谬埞?jié),皆金也。以英蕩輔之?!抛哟涸疲骸?,謂以函器盛此節(jié)。’謂鑄金為龍,以玉為函,輔盛龍節(jié),謂之龍輔。此獻函不獻節(jié),故直云‘獻龍輔’。玄卿云:‘盛龍節(jié)之玉函耳。’案《說文》云:‘瓏,禱旱玉也,為龍文。’又《玉人》云:‘上公用龍。’今輔與龍連文,故云‘龍輔玉名’。蓋用此意?!保?1](P1555)證以出土文物,其證尤顯。龍乃商代造型藝術中最重要的母題,習見于玉器、青銅器、骨角器等裝飾中,僅婦好墓就出土了9件龍紋玉器。如殷墟博物館藏商代半圓雕玉龍,呈臥伏卷尾爬行狀,與殷商甲骨文“龍”字接近;而信利博物館藏商代圓雕玉龍,器型敦厚,以整塊玉料隨形雕琢,龍身盤纏一體,呈不規(guī)則方塊形。玉龍形象威武壯碩而富有氣勢,既反映出商代雕龍藝術趨于成熟,又體現出時人對于龍的詮釋,是商王祀龍祭天的重要法器。延至周代,出土玉器中有大量玉龍紋璜、玉龍玦、玉夔龍佩等,以龍玉求雨的古風依然保存。《山海經·大荒東經》云:“旱而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保?](P277)龍是中華先民祈雨紓困的主要媒介。以天津博物館藏戰(zhàn)國青玉谷紋龍形珮為例,該玉器造型為騰龍形,作回首狀,而當時觀念強調龍星主谷,故佩帶龍形珮用于禱雨禮儀,目的在于祈求風調雨順、百谷豐熟?!痘茨献印さ匦斡枴犯哒T注亦有商湯遇旱而“土龍致雨”的記載[49](P342)??梢哉f,先秦時期的很多龍形玉器都承擔著類似的功用。
(三)龍護美玉
與西方世界惡龍、火龍守護金銀財寶迥異的是,東方世界中的龍常與美玉相伴。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玉是高潔、美德的象征,往往被視為君子的化身。《說文·玉部》:“玉,石之美。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橈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技,潔之方也?!保?4](P10)神龍守護美玉的民俗信仰,則反映出中華先民敢于戰(zhàn)勝困難、求取真知的進取精神。
8.頷(hàn)
《玉篇·頁部》:“頷,《莊子》曰:‘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淵,而驪龍頷下。’又音含?!保?](P19)“頷”的本義為下巴頦。在民間傳說中,美玉珍珠等寶貝主要由龍來守護?!肚f子·列御寇》云:“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淵而驪龍頷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使驪龍而寤,子尚奚微之有哉!”[75](P358)這里的“驪龍”即黑龍。夜明珠據說得自龍頷下或龍口中,故稱“龍珠”?!妒印肪硐乱嘣疲骸坝駵Y之中驪龍蟠焉,頷下有珠也。”[76](P151)后世遂演繹為“探驪珠”“探驪得珠”“探淵索珠”,原指冒大險得大利,亦比喻文章含義深刻,措辭扼要,切中要領?!段倪x·左思·吳都賦》:“玩其磧礫而不窺玉淵者,未知驪龍之所蟠也?!碧拼鷦⒘甲ⅲ骸绑P龍,龍名也?!保?1](P81)唐代李紳《趨翰苑遭誣構四十六韻》:“鳳形憐采筆,龍頷借驪珠?!北彼吾屃x懷《投機偈》:“驪龍頷下奪明珠,一言勘破維摩詰?!?/p>
9.瑛(yīnɡ)
《玉篇·玉部》:“瑛,美石,似玉?!妒印罚骸垳Y,玉光也;水精,謂之玉瑛也。’”[4](P5)“瑛”同“英”,這里是指出于龍淵的美玉。《尸子》卷下:“凡水:其方折者有玉,其圓折者有珠。清水出黃金,龍淵有玉英?!保?6](P49)相傳瑛玉珍寶被神龍看守,是古人“物以類聚”觀念的映射?!痘茨献印さ匦斡枴罚骸八畧A折者有珠,方折者有玉。清水有黃金,龍淵有玉英。土地各以其類生。”高誘注:“清水澄,故黃金出焉。龍淵,龍所出游淵也。玉英,轉化有精光也?!保?9](P337-338)
(四)化龍成龍
早在漢代,黃河流域已廣泛流傳著“鯉魚跳龍門”的故事。唐代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十二引漢代辛氏《三秦記》:“河津一名龍門,水陸不通,魚鱉之屬莫能上。江海大魚集龍門下,數千不得上,上則為龍,故曰‘曝鰓龍門’?!保?7](P249)這一傳說不僅在中國家喻戶曉,而且還對其他國家產生了影響。郭沫若在《蒲劍·龍船·鯉幟》一文中說道:“日本人以五月為男童節(jié)(以三月為女兒節(jié)),一家有多少男童便掛多少鯉魚。這用意不用說是中國的鯉魚跳龍門的演化。”[78](P315)
10.崶(fēnɡ)
《玉篇·山部》:“崶,山名。一名龍門山,在封州。大魚上,即化為龍,上不得,點額流血,水為之丹色也?!保?](P103)崶山,又稱“龍門山”,位于今廣東封開縣。南宋羅愿《爾雅翼》卷二十八:“鮪魚三月溯河而上,能度龍門之限,則得為龍。東萊遼東人謂之尉魚,或謂之仲明魚。仲明者,樂浪尉,溺死海中,化為此魚。案‘尉’蓋‘鮪’之訛,仲明之說,又相沿而生。然萬物變化,亦不可知也。周洛曰鮪,蜀曰???!短祈崱罚骸畭ド?,一名龍門山,在封州。大魚上化為龍,上不得,點額流血,水為丹色也?!痘茨献印吩唬骸郁~不得明目,稚稼不得育時,其所生者然也。’《說文》:‘鮪,鮥也?!辉凰?。鞏縣西北臨河有周武山,武王伐紂,使膠鬲御之鮪水上,蓋其處也。相傳山下有穴通江,穴有黃魚,春則赴龍門,故曰鮪岫。今為河所侵,不知穴之所在?!督恢萦洝罚骸恢悍庀h有堤防龍門,水深百尋。大魚登此門,化成龍,不得過,曝鰓點額,血流此水,常如丹池?!逗鬂h志》注:‘即《唐韻》封州?!保?9](P286)據明代謝肇淛《五雜組·物部一》考證,爭躍“龍門山”之魚應為鯉魚:“俗言鯉魚能化龍。鯉性通靈,能飛越江湖,如龍門之水,險急千仞,凡魚無能越者,獨鯉能登之,故有成龍之說耳?!保?0](P319)我國民間亦盛行“鯉魚跳龍門”的說法,這也是中華民族激流勇進、自強不息精神的體現。
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龍以上天入海、騰云布雨而為萬民景仰,如“龍”“”“龗”等字就透露出這一心理認知。《漢書·地理志下》:“文身斷發(fā),以避蛟龍之害。”[41](P371)受互滲律這一原始思維的影響,古越人曾于身體刻畫龍紋以示虔誠,表明自己與龍同族同類?!痘茨献印ぴ烙枴罚骸熬乓芍希懯鹿讯卤?,于是民人被發(fā)文身,以像鱗蟲?!备哒T注:“文身,刻畫其體,內默其中,為蛟龍之狀,以入水,蛟龍不害也。故曰以像鱗蟲也。”[49](P38)可見,漢代南方地區(qū)的紋身習俗亦源出于龍。先哲們崇龍意識濃烈,如“龔”表供奉龍神之恭敬態(tài)度,“”通“龕”,為百姓塑龍像置神龕風俗的反映。北宋宋祁《龍杓賦(彝器為象名有龍者)》:“(昔夏后氏之祭也,制龍杓而用之)蓋恭神而祈福,乃觀象而制器。謂龍也,冠四靈之首;謂杓也,統(tǒng)六樽之義?!保?1](P2935)由于龍祥瑞通靈,因此,很早就被人們用于藝術創(chuàng)造、寄寓情懷,表達中華先民的宗教信仰與原始思維。如“瓏”“”均是先民利用龍形玉器祈龍求雨,這一習俗傳承千載而不衰。在物以類聚、愛屋及烏等認知心理的影響下,龍還與一些美好的事物進行了意義銜接、有序對應,如“頷”“瑛”等字的釋義中,均隱含著龍護美玉的古老意識。
需要指出的是,古代中國之所以能夠成為舉世聞名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也與源遠流長的龍文化有著密切關聯(lián)。勤勞勇敢的中國人不畏艱難、不懼挑戰(zhàn),始終保持著積極進取、迎難而上的龍性精神。對待龍等一切美好事物則往往見賢思齊、力爭上游,在子女后代教育上更是殷殷期許,望子成龍,從而鼓舞著無數中華兒女賡續(xù)前行,奮楫爭先。不同于睥睨蒼生、威風八面視作皇權符號的“帝王之龍”,“中華先民之龍”是福澤四海、庇佑萬民的。如“崶”之訓詁就體現出“鯉魚跳龍門”的進取精神,是民俗古風對“敢為天下先”“知其不可而為之”等圣賢古訓的精彩演繹?!钝拧め岕~》云:“俗說魚躍龍門,過而為龍,唯鯉或然。”[82](P5)清代李元《蠕范·物體》亦云:“鯉,魚王也,稚龍也……黃者,每歲季春,逆流登龍門山,天火自后燒其尾,則化為龍。不能登者,點額而還。每歲化龍,不過七十二也。額上有書王字者,是龍所化。”[83](P203)傳說鯉魚如果能越過龍門天塹,就會成龍飛升,因此,舊時習慣將“跳龍門”比喻中舉、升官等。實際上,就其本質而言,它更多地蘊含著逆流爭先、奮發(fā)向上的拼搏精神。正因為龍千百年來有力詮釋著中華兒女發(fā)憤圖強、一往無前的革命斗志與樂觀精神,所以龍骨龍胤、龍魄龍魂等始終是事關華夏民族存亡絕續(xù)、不離不棄的根底命脈,對回答“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要到哪里去”三大哲學終極命題具有示源啟智、振奮人心的指引作用[84](P91)。
在古代中國的民族敘事、文學書寫與文化記憶中,“動物對人類的重要程度、論座排序往往彰顯出它在國民心目中的形象及文化地位”[85](P6)。而龍在中華典籍表述中是“鱗蟲之長”乃至“四靈之首”,隨著時代的推移,龍文化的內涵日漸豐富,成為一種極其重要的文化形態(tài),凝聚著博大精深、剛健雄渾的民族氣質與精神底蘊,同時,在世界文明藝苑中亦頗具文化類型學的獨特價值。本文以《玉篇》涉龍字詞為例,對源遠流長的中華龍文化進行了系統(tǒng)闡釋。就生命精神維度而言,中華龍文化始終洋溢著欣欣向榮、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等中華精神的最佳代言者、理念踐行者。就社會應用維度而言,龍是華夏民族的共同圖騰與審美對象,在衣食住行中處處可見其身影蹤跡,隨著“東方巨龍”的重新崛起,龍被賦予新的時代意義,它代表著全體中華兒女的文化歸屬與集體認同,成為億兆國子砥礪前驅、永志不忘的民族魂。就民俗信仰維度而言,農耕時代的老百姓祭龍祀龍,體現出對幸福生活的憧憬與向往;神龍守護美玉的信仰,反映出中華先民求取真知的探索精神;“鯉魚跳龍門”的傳說,則詮釋著超越自我、奮發(fā)向上的堅強意志。凡此種種,都永遠激勵著后人不斷創(chuàng)造美好的生活,不斷創(chuàng)造人類美好的未來!總之,正確解讀以《玉篇》中心的中華龍文化,對當代中國打破西方政治敘事與話語霸權,建立文化自信、民族自信,掌控話語權、解釋權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86](P270)。就此來說,一段《玉篇》龍文化歷程,可謂是一部華夏子孫龍馬精神、龍行龘龘的崇龍敘事詩、民族奮斗史、家國欣榮路,是中華兒女實現偉大中國夢的自信源泉。
參考文獻:
[1]黃交軍.從《說文解字》看中國先民的龍文化意識[J].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
[2]黃交軍,李國英.釋義元語言視閾下“鬼”之文化模式稽考——基于英語、日語、漢語的比較研究[J].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0,(3).
[3][南朝梁]顧野王.原本玉篇殘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5.
[4][南朝梁]顧野王.大廣益會玉篇[M].北京:中華書局,1987.
[5]濮之珍.中國語言學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6]陳戍國點校.周禮·儀禮·禮記[M].長沙:岳麓書社,2006.
[7][宋]丁度,等.集韻[M].北京:北京市中國書店,1983.
[8][宋]陳彭年,等.廣韻[M].北京:團結出版社,1993.
[9][漢]劉向,劉歆.山海經[M].夏華等編譯,萬潤保修訂.沈陽:萬卷出版有限責任公司,2023.
[10][美]弗雷德里克·拜塞爾.黑格爾[M].王志宏,姜佑福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19.
[11]黃交軍.認知語言學視野下龍的漢字文化解讀[J].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6).
[12]龐進.中華龍文化[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2023.
[13][唐]李鼎祚.周易集解[A].楊軍.十八名家解周易(第四輯)[C].長春:長春出版社,2009.
[14][漢]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15][唐]李延壽.北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16][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17][清]永瑢,等.四庫家藏子部典籍概覽(三)[C].張新奇,宋建勛,李智勇整理.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
[18][遼]釋行均.龍龕手鑒[M].北京:中華書局,1991.
[19][宋]洪興祖補注.楚辭(典藏版)[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20.
[20][元]周伯琦.六書正訛[M].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1.
[21][南朝梁]蕭統(tǒng)編,[唐]李善,呂延濟,劉良,等注.六臣注文選[M].北京:中華書局,2012.
[22]葉國仁.盤縣文史鉤沉[M].吳之俊,唐林清注釋.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
[23][明]梅膺祚撰,[清]吳任臣補.字匯 字匯補[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1.
[24]趙光勇,王建域.《傅子》《傅玄集》輯注[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2014.
[25][明]張自烈撰,[清]廖文英續(xù).正字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26]王巍校注.曹植集校注[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13.
[27][唐]房玄齡,等.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97.
[28][唐]韋續(xù).五十六種書并序[A].上海書畫出版社,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選編校點.歷代書法論文選[C].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2.
[29][美]R.A.鮑勒.飛蛇與龍[M].劉仲敬譯.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0.
[30]黃交軍.《說文》鳥部字、隹部字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31]黃交軍,李國英.與鱷共舞:從《說文解字》管窺中國先民的鱷魚文化意識[J].長江文明,2022,(1).
[32]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
[33][清]翟灝.通俗編[M].陳志明編校.北京:東方出版社,2013.
[34]聞一多.龍鳳[A].聞一多.聞一多中國神話十五講[C].南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22.
[35][漢]王充.論衡[M].陳蒲清點校.長沙:岳麓書社,2015.
[36][宋]李昉.太平御覽(第八卷)[M].孫雍長,熊毓蘭校點.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37][南朝梁]任昉.述異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5.
[38][清]鄭績.夢幻居畫學簡明[A].俞劍華.中國畫論類編[C].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
[39][漢]王逸章句,[宋]洪興祖補注.楚辭章句補注[M].夏劍欽校點.長沙:岳麓書社,2013.
[40][南朝宋]范曄.后漢書[M].[唐]李賢,等注.北京:中華書局,1965.
[41][漢]班固.漢書[M].[唐]顏師古注.北京:中華書局,2002.
[42][清]戴震.經雅[A].戴震研究會,徽州師范??茖W校,戴震紀念館.戴震全集(第五冊)[C].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7.
[43][戰(zhàn)國]韓非.韓非子[M].張寬點校.長沙:岳麓書社,2015.
[44][南朝梁]蕭繹.梁元帝詩文選[A].林鯉.中國皇帝全書(二)[C].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1997.
[45][晉]崔豹.古今注[M].焦杰校點.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46][東漢]趙曄著,張覺譯注.吳越春秋譯注[M].北京: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5.
[47]張舜徽.說文解字約注[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48][金]韓道昭.改并五音類聚四聲篇海[M].明崇禎二年至十年(1629—1637)金陵圓覺庵釋新仁重刻本.
[49]何寧.淮南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98.
[50][宋]司馬光編著,[元]胡三省音注.資治通鑒(精裝典藏本)[M].北京:中華書局,2013.
[51][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A].[清]阮元??蹋较驏|點校.十三經注疏[C].北京:中華書局,2021.
[52][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正義.毛詩注疏[A].[清]阮元???,方向東點校.十三經注疏[C].北京:中華書局,2021.
[53][唐]歐陽詢.藝文類聚[C].汪紹楹校.北京:中華書局,1965.
[54][宋]司馬光,等.類篇[M].北京:中華書局,1984.
[55]][春秋]左丘明著,[三國吳]韋昭注.國語(第二版)[M].鄧啟銅點校.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5.
[56][漢]司馬遷.史記[M].[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jié)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05.
[57][清]李兆洛選輯.駢體文鈔[C].陳古藺,吳楚生點校.長沙:岳麓書社,1992.
[58][唐]王維撰,[清]趙殿成箋注.王右丞集箋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59]許之衡.飲流齋說瓷[A].杜斌校注.中國陶瓷“四書”[C].濟南:齊魯書社,2015.
[60]胡平生,張萌譯注.禮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7.
[61][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注疏[A].[清]阮元???,方向東點校.十三經注疏[C].北京:中華書局,2021.
[62][清]阮元等修.道光云南通志·食貨志[A].方國瑜.云南史料叢刊(第十二卷)[C].徐文德,木芹,鄭志惠纂錄校訂.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1.
[63]黃交軍,李國英.龍行天下:《康熙字典》“龍”之漢字文化觀照[A].楊國榮主編.觀念史與漢語之思:《思想與文化》(第三十輯)[C].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64][宋]邵雍.伊川擊壤集[A].閔兆才編校.康節(jié)先生文集(2)[C].北京:華齡出版社,2020.
[65]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第二版)[Z].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武漢:崇文書局,2010.
[66][清]仇兆鰲注,于魯平補注.杜甫詩注[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
[67][北魏]崔鴻.十六國春秋·后燕錄[A].[明]解縉,等.永樂大典(第十冊)[C].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09.
[68][明]王夫之.章靈賦[A].[明]王夫之著,陽建雄校注.《姜齋文集》校注[C].湘潭:湘潭大學出版社,2013.
[69]袁學駿.中國民俗節(jié)日[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3.
[70]鄭詩.古今正俗字詁[M].臺中:文聽閣圖書有限公司,2009.
[71]黃交軍,李國英.兔顯神威:《說文解字》涵攝兔文化底蘊掇遺[A].河北大學文學院.燕趙中文學刊(第2輯)[C].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3.
[72]穆柳森.百家姓辭典[Z].深圳:海天出版社,1988.
[73][唐]唐玄度.新加九經字樣[M].北京:中華書局,1985.
[74]周肇祥.琉璃廠雜記[M].趙珩,海波點校.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75][戰(zhàn)國]莊子著,曹芳編譯,王玨修訂.莊子[M].沈陽:萬卷出版有限責任公司,2023.
[76][戰(zhàn)國]尸佼著,李守奎,李軼譯注.尸子譯注[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
[77]王樹山,尚恒元,申文元輯.古今俗語集成(第一卷)[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
[78]郭沫若.蒲劍·龍船·鯉幟[A].李曉虹選編.郭沫若散文[C].海拉爾: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06.
[79][宋]羅愿.爾雅翼[M].石云孫點校.合肥:黃山書社,1991.
[80][明]謝肇淛.五雜組[M].張秉國校箋.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8.
[81][宋]宋祁.龍杓賦(彝器為象名有龍者)[A].馬積高.歷代詞賦總匯·宋代卷(第四冊)[C].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4.
[82][宋]陸佃.埤雅(一)[M].北京:中華書局,1985.
[83]鄭恢.事物異名分類詞典[Z].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
[84]黃交軍,李國英.早期中國狼之歷史鏡像抉微[J].語文學刊,2022,(1).
[85]黃交軍,李國英.牛行華夏:《說文解字》牛部字涵括上古牛文化意識斠詁[J].漯河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21,(3).
[86]黃交軍,李國英.匈奴狼圖騰崇拜的文化人類學考察[A].陳聲柏主編.國學論衡(第十四輯)[C].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3.
Interpretation of Long(龍) in Yupian(《玉篇》) from Chinese Character Culture
Huang Jiaojun1,Li Guoying2
(1.College of Culture and Media, Guiyang University, Guiyang 550005;
2.English Teaching and Research Group, Qingyan Guihuang Junior High School of Guiyang, Guiyang 550027, China)
Abstract:Long(龍) is an important symbol and cultural mark. Yupian(《玉篇》) is the first regular script dictionary in China, which the glyph, the phoneme and the semantics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s containing Long(龍) mainly reflect the ancient Chinese Long(龍) cultural consciousness with abundant and unique contents. Based on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the life spirit, the social application and the folkloric belief,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expounds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Long(龍) culture from Chinese character culture. It strongly proves that the Chinese Long(龍) culture is always filled with the life spirit and the striving spirit with “full of vigor” and “constant self-improvement”. Long(龍) became an indispensable decorative pattern and aesthetic object for clothing, food, housing and transportation. Most importantly, Long(龍)as a mythical animal and auspicious beast has built up the cognitive foundation of folkloric belief.
Key words:Long(龍);Yupian(《玉篇》);Chinese character culture;life spirit;social application;folkloric beli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