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綜合運用文獻學(xué)、文字學(xué)、訓(xùn)詁學(xué)等相關(guān)知識,對先秦秦漢出土文獻中{黍}一詞的用字演變進行探討。商代文字中,多以“黍”來記錄,另有少量的“”,僅見于花園莊東地刻辭。西周文字中,目前并沒有發(fā)現(xiàn)確定的“黍”。春秋時期,曾文字以“黍”“”“”來記錄,三者并無分別。戰(zhàn)國文字中,其主要字形仍然是“黍”,三晉文字又以“余”記錄,楚文字則以“”“”記錄。秦代文字中,都是由“黍”記錄的。西漢文字中,除了“黍”以外,又有“黍”下部類化為“米”而作“”“”的現(xiàn)象。經(jīng)過歷時與異地的考證、梳理,其用字規(guī)律可以概括為:主要以“黍”來記錄,“黍”字形應(yīng)明確是“香”字所從。{黍}不僅可以表示名詞義“黍子”,而且可以表示動詞義“種黍”。對先秦秦漢出土文獻中{黍}的用字情況進行梳理,不僅能夠揭示出其演變軌跡與用字規(guī)律,也能夠為相關(guān)出土文獻的形成、分域、斷代等問題提供有益的參考。
關(guān)鍵詞:{黍};出土文獻;用字;字形;詞義;演變
現(xiàn)代漢語中的{黍},一般表示名詞義“黍子”,俗稱“黃米”。《說文解字·黍部》:“黍,禾屬而黏者也。以大暑而穜,故謂之黍。從禾,雨省聲??鬃釉唬骸蚩蔀榫疲倘胨??!彩蛑畬俳詮氖??!盵1](P562)“黍”是與禾相近的作物,它既是糧食,也是釀酒的原料?!对娊?jīng)·周頌·良耜》:“或來瞻女,載筐及筥,其饟伊黍。”鄭玄箋:“筐筥,所以盛黍也。豐年之時,雖賤者猶食黍?!笨追f達正義:“《少牢》《特牲》大夫士之祭禮食有黍,明黍是貴也?!盵2](P9352—9353)先秦時期,“黍”應(yīng)是地位較高的糧食作物,并且產(chǎn)量比一般農(nóng)作物要低。在早期的出土文獻中,{黍}可以同時表示名詞義“黍子”與動詞義“種黍”。下面,我們就重點分析先秦秦漢出土文獻中{黍}的用字演變情況。
一、商代文字中的{黍}
商代甲骨文中用來記錄{黍}的字形,目前還存在爭議。一般來說,參與探討的字形主要有“”(《合》547)、“”(《合》9947)、“”(《合》11)、“”(《合》9525正)、“”(《合》20649)、“”(《合》21221)、“”(《合》14)、“”(《合》10037)、“”(《合》32592)、“”(《合》34107)[3](P524—527)。以上諸形除“”“”之外,羅振玉皆釋作“黍”,以“黍為散穗,與稻不同”[4](P451—452)。于省吾認為,“”“”“”
“”一類有垂穗的字形,的確應(yīng)釋為“黍”。他還指出,“”周圍點畫與“”周圍小圈無別,應(yīng)將這類字形釋為“”;同時,又將“”“”“”“”釋為
“”[5]。裘錫圭則認為,這些字形都應(yīng)釋為“黍”。他解釋說,于先生以“”“”為一字,卻分為“”
“”二形,這從邏輯上是講不通的。并且“”“”見于同文卜辭(或成套卜辭),因此,于先生所釋的
“”“”應(yīng)進行統(tǒng)合。同時,商代甲骨文中,“香”字形作“”(《合》36501)、“”(《合》36553),
“香”所從“黍”正作“”“”,所以于先生所釋的
“”“”一類字形,也應(yīng)釋為“黍”[6](P234—238)。裘先生的觀點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得到學(xué)界的認同,陳劍[7](P366—371)、陳逸文[8](P317—349)等學(xué)者對此亦有補證。
依據(jù)字形象植物末端部分是否散穗,上述甲骨文字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以“”為主干與以“”為主干。不過,多數(shù)學(xué)者并未給出“”“”兩類字形可釋為一字的最直接的證據(jù)。值得注意的是,陳逸文認為,《合》795正有“”“”對貞的例子,正可統(tǒng)合這兩類字形[8](P325—327)。相關(guān)卜辭如下所示:
(1)辛未卜,貞:我(共)人氣(乞)才(在),不受?(有)年。
(2)貞:我弗其受年。[9](P204)
例(1)中的“”,似是作地名。而例(2)中的“”,則作谷物名詞。因此,這條證據(jù)也缺乏足夠的說服力。
黃錫全認為,《合》10020有“”“”兩類字形各自對貞不相混之例[10],此說可從。相關(guān)卜辭如下所示:
(3)庚申卜:我受年。
(4)[庚申]卜:我[不](其)受年。十二月。
(5)庚申卜:受年。
(6)庚申卜:(勿)。[9](P1460)
可以說,“”“”這兩類字,字形上有差別(是否散穗),用法上也有區(qū)分,是否能夠統(tǒng)合為一,仍需斟酌。目前來看,可以確釋為“黍”的似乎只有“”
類字形,即“”“”“”“”等字;而“”類字由于字形與“禾”“來”更為相近,辭例也難以限定所記錄之詞,能否釋為“黍”,似未可知①。有些學(xué)者認為,“”類字與“”為一字,主要是因為當時將點畫填實同于雙鉤,并且用法近似。但正如黃文所說,這種點畫填實與雙鉤畢竟有別,不宜直接等同[10]。關(guān)于“”一類字形,黃先生認為應(yīng)釋作“稻”,并將
“”“”類釋為旱稻,將“”“”類釋為水稻[10]。不過,這一解釋,似乎還缺乏與后來文字字形演變上的聯(lián)系及語音上的證據(jù)。
需要指出的是,王子楊將《合》37517中的“”(字形作“”)釋為“黍”,從余聲[11]。趙鵬則將《拼四》932中的“”(字形作“””)[12](P142)②,視作“黍”的異體,其卜辭作“隹(唯)正商人[13](P166—167)。
不過,二字的文例均不夠明確,“”前有闕文,而“”
的辭例也不能完全限定所記錄之詞。
值得注意的是,花園莊東地甲骨文中有“”(《花東》48)、“”(《花東》393)、“”(《花東》416)等字,亦與{黍}有一定關(guān)聯(lián)。其中,《花東》整理者將“”
釋為“”,意為黍米[14](P1579—1580);將“”釋為“”,
未作描述[14](P1714);將“”釋為“”,意為米[14](P1722)。
朱歧祥則將“”“”皆釋為“”[15](P89、970、1034),
認為二字都是“黍”異體;并且將“”徑直釋為
“黍”[15](P737)。黃錫全認為,“”“”“”三種字形,不能與“”“”“”分別簡單等同。他把“”釋
為“稻”,指稻米;把“”釋為“禾”,指粟米;把
“”釋為“(黍)”,指黍米。黃先生認為,各字只是“稻”“禾”“黍”的異體字,它們的所指皆是某種米。其主要理由是:《花東》379出現(xiàn)的“”“”字形有別,“”則是地名,用以指稱種稻之地[10]。梁月娥也指出,既然《花東》379出現(xiàn)了“”“”兩種字形且“”作地名,那么,“”應(yīng)當就是為了區(qū)別作地名的“”,而添加“米”作意符的后起字形[16](P34)。
在甲骨卜辭中,“”(“”)的確可以認為是專門表示“黍米”的,它是為了強調(diào){黍}之“黍米”意義而特意添加“米”作意符。同時,僅看花園莊東地甲骨文中的這條語料,似乎也可以把“”視作“黍米”的合文。不過,“黍”亦可記錄{黍}表“黍米”,在這一點上,“”“黍”的語法地位是等同的。因此,將“”視為“黍米”之{黍}的專造字,似乎更為穩(wěn)妥??梢钥闯?,此時{黍}之用字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異體分工的現(xiàn)象。也就是說,商代甲骨文中的{黍},主要由“黍”“”兩種字形記錄?!墩f文·黍部》“……從禾,雨省聲”,《說文》中的小篆字形應(yīng)當是訛變后的形體。從甲骨文字形來看,“黍”字的字形特點就是于“禾”中加數(shù)點(顆粒)[10];劉云指出,這是表示黍子容易落粒的特點[17](P67)。從造字法來看,“黍”的主要字形可劃歸象形字,“”則是會意兼形聲字。
在商代甲骨文中,{黍}不僅可以表示名詞義“黍子”,而且可以表示動詞義“種黍”。其中,表名詞義的“黍子”共出現(xiàn)60余次。在表名詞義的{黍}中,“登黍”“黍年”的用法占了絕大部分,“登黍”出現(xiàn)了30次,“黍年”出現(xiàn)了25次,其他情況還有“立黍”“刈黍”“甗(獻)黍”“取黍”“見新黍”“黍”等。例如:
(7)癸未卜:登黍乙酉。(《合》27826反)[9](P3432)
(8)庚申卜,貞:我受黍年。三月。(《合》10024
正)[9](P1462)
(9)貞:[王]立(蒞)黍,若。(《合》9522)[9](P1378)
(10)甲子卜:弜刈黍。(《合》9563)[9](P1388)
例(9)中的“立黍”一辭,饒宗頤讀“立”為“蒞”,表示蒞臨[18](P25—26)。如果按照這一解釋,這里的{黍}應(yīng)當不表名詞義“黍子”,而是動詞義“種黍”。一般情況下,{黍}在表動詞義“種黍”時,都會直接接續(xù)主語,就此而言,“立黍”的{黍}應(yīng)該還是表名詞義“黍子”。這樣的話,“蒞”或許表臨視更為合理;當然,也可以不讀“立”為“蒞”,而是直接解釋為樹立。
參照陳逸文所總結(jié)的辭例[8](P337—349),除去辭例不全、用法不明的情況后,表動詞義“種黍”的{黍}在商代甲骨文中共出現(xiàn)10余次。其中,以“某黍”結(jié)構(gòu)為主,此外還有“令某黍”。例如:
(11)癸亥卜,爭貞:我黍,受?(有)年。一月。(《合》787)[9](P203)
(12)丙戌卜,賓貞:令[眾]黍,其受?(有)年。(《合》14)[9](P4)
前文曾經(jīng)提到,在商代甲骨文中,“黍”(“”)還可以用作地名,《合》10529中的“黍”(“”),可能也是作地名的[8](P346)。
除了甲骨文之外,商代金文中還有作“”的“黍”,見于《銘圖》11124黍尊[19](P20/186)。不過,該銘文僅有此字,無法判斷其具體用法。
二、西周文字中的{黍}
在以往的研究中,很多學(xué)者都將仲父盤中的
“”釋為“黍”,“”可隸定為“”。仲父盤的相關(guān)辭例如下所示:
(13)(粱)(菽)麥。(《金文總集》6753仲父盤)[20](P3664)
此處關(guān)于“菽麥”的釋讀,主要是參照了周忠兵的《金文所見“菽麥”考》[21]。
我們認為,將“”釋為“黍”,其實并無過硬證據(jù)。根據(jù)金文辭例,趙錫元已經(jīng)注意到此字應(yīng)記錄{稻},并將此字直接釋作“稻”[22]。黃德寬指出,《詩經(jīng)·鄘風(fēng)·柏舟》“髧彼兩髦”之“髧”,安大簡異文皆作“”,可隸定為“”。“沈(沉)”字,在甲骨文中作“”(《合》780)、“”(《合》32308)等[3](P472—473);李孝定曾指出,所謂“沉沒”之“沈”在《說文》中對應(yīng)的是“湛”字[23](P3390)。黃先生認為,“”字與甲骨文中的“沈”字造字原理相同,并將此字與只從一水的“”一類字統(tǒng)釋為“湛(沈)”[24]。之后,又有出土文獻中的新字形如“”,進一步證明了這一觀點。其相關(guān)辭例如下所示:
(14)(沈)珪辟(璧)。(《清華玖·治政之道》簡43)[25](P71)
整理者認為,“”字由“石”“夾”“示”構(gòu)成,讀為“瘞”[25](P145)。黃先生據(jù)此認為,“沈瘞”相當于典籍之“沈埋”[26]。董珊則根據(jù)此說,進一步溝通了“稻”“湛(沈)”之間的音理關(guān)系,認為“”應(yīng)直接釋為“稻”[27](P110-112)。金文中習(xí)見的“稻”字,通常作“”(《銘圖》5655嘼叔奐父盨器)[19](P12/411)。黃錫全指出,金文的“稻”字均從“舀”或從“舀”省[28](P3),直接將“”釋為“稻”,會難以統(tǒng)合在西周金文中常見“稻”字的寫法[29]。
總之,由于有字形與讀音上的充分證據(jù),“”字應(yīng)仍釋為“湛(沈)”為好;而“粱菽麥”中的
“”,則應(yīng)是記錄{稻}的。因此,目前的西周文字中,并沒有確定的{黍}。
三、東周六國文字中的{黍}
春秋金文中的{黍},由“黍”“”“”來記錄,都表示其名詞義“黍子”,字形分別作“”“”等,黃錫全文[10]、廖堉汝文[30](P289)已備舉。它們主要出現(xiàn)于曾伯克父甘婁系列盨、簠中,相關(guān)辭例皆作“黍稷(稻)椋(粱)”。例如:
(15)唯白(伯)克父甘婁,自乍(作)(饙)(桮),用(醢)黍(稷)(稻)椋(粱),用之征行,(其)用及百君子(宴)(饗)。(《銘續(xù)》474伯克父盨甲)[31](P2/192)
需要指出的是,這里的“(醢)”,采用了李春桃的觀點[32](P323)??梢钥闯?,盨之{黍}皆用“”(黍)類字形記錄,簠之{黍}皆用“”()類字形記錄。如前文所述,“”是“黍”添加“米”作意符而形成的。
《春秋金文全編》中列舉了一例作“”的字形,整理者將其隸定作“”,歸在“粱”字頭下[33](P1683)。該辭例亦見于《銘三》589黃子季庚臣簠[34](P2/211)。由于《銘三》中的“”字形不清晰,這里的器銘釋文參考了陳鑫遠的解讀[35](P144)。其辭例如下所示:
(16)(以)征(以)行,用盛稻。(《銘三》589黃子季庚臣簠)
陳鑫遠[35](P144)、陳建新[36]等學(xué)者,皆將“”釋為“黍”?!啊睉?yīng)視為“”之變體,“”之構(gòu)件
“黍”的上部簡省為“禾”,同時“米”形移位,因而形成“”。
在吳越鳥蟲書中,有以“黍”記錄{黍}表動詞義“種黍”的現(xiàn)象。例如:
(17)王生(姓)和攸,卑(俾)帀(師)長黍。(《銘圖》19835岣嶁碑)[19](P35/470)
例(17)中的“俾師長黍”,意思是“讓軍隊長期種莊稼”,{黍}在此處泛指種莊稼[37](P515-516)。
在三晉戈銘中,則有以“余”記錄{黍}的現(xiàn)象。例如:
(18)(負)余(黍)命(令)倝(韓)(譙)。(《銘圖》17178三年余命戈)[19](P32/242)
這里的三年余命戈,為韓釐王時所鑄造[38](P2882)。例(18)中的“負黍”,應(yīng)是古地名。《左傳·定公六
年》:“鄭于是乎伐馮、滑、胥靡、負黍、狐人、闕
外?!薄妒酚洝む嵤兰摇罚骸班嵎ロn,敗韓兵于負黍?!?/p>
從“負黍”的組合形式來看,“負黍”之{黍}應(yīng)當也是源于谷物之{黍}的。
在楚簡中,{黍}主要由“黍”“”“”三種字形來記錄。例如:
(19)獲?(熟),黍?(熟)□……(《新蔡》零415)[39](P472)
(20)魚(漁)者索人見(獻),隹(誰)心蟲(憧)之,(黍)者蟲(憧)之。(《安大一·詩經(jīng)》簡83)[40](P44)
(21)不能埶(蓺)稷(黍),父母可(何)古(餬)。(《安大一·詩經(jīng)》簡115《鴇羽》)[40](P64)
(22)梪(樹)爾(爾)(稻)(粱)(黍)稷。(《清華玖·禱辭》簡14-15)[25](P27—28)
例(19)中“黍”的考釋,主要是參考了宋華強的解讀[41](P58—60)。在楚簡中,“黍”記錄{黍}表名詞義,僅見于此例。而“”記錄{黍}表名詞義,則出現(xiàn)了4例;表動詞義“種黍”,僅見于例(20)。在例(20)中,{漁}的意思是“捕魚”,因此,這里的{黍}也應(yīng)解釋為“種黍”。該句并不見于今本《詩經(jīng)》,徐在國認為是書手習(xí)書[40](P125)。例(21)中,“古”讀為{餬}的意見,主要是參考了駱珍伊的解讀[42](P387)。例(22)中,“”下方有一殘字,或是書手誤書而剜改之,“”
字形作“”,以“”記錄{黍}的情況僅此一見,整理者則直接釋為“黍”[25](P183),與《說文》“香”的小篆是同形字。目前所見古文字的“香”,主要字形下部均從“口”。較早字形除前文所舉甲骨文“香”外,金文“香”則作“”,如《銘圖》5275?簋[19](P11/386)。不過,楚文字中的“香”也有下部從“甘”者。例如:
(23)帝命北方死(尸)配鄉(xiāng)(享)茲(馨)香。(《清華拾·四告》簡38)[43](P44)
(24)不香曰香,不旨曰旨。(《清華拾壹·五紀》簡50)[44](P46)
(25)祭器香柔,曰隹(唯)(蠲)香。(《清華拾壹·五紀》簡60)[44](P51)
如前所述,“”字形主要記錄{香}并沿用至小篆,同時,楚文字{黍}常以“”記錄,就此而言,《禱辭》中以“”記錄{黍},可能是偶然訛誤所致,即下部的“田”訛為“甘”。正如陳斯鵬所言:“封閉筆畫中的‘+’‘-’互作的現(xiàn)象,在戰(zhàn)國楚系文字中是普遍存在的?!盵45](P81)在《四告》簡1中,還有以“”記錄{香}的情況,其辭為:“者魯天尹咎(皋)?(繇)配亯(享)之(馨)(香)?!闭碚咴疲骸啊?,下部是‘甘’變?yōu)椤铩?,‘香’之訛字?!盵43](P111)
此說可從。從{黍}{香}的用字頻率來看,此時“”
應(yīng)主要用來記錄{黍},“”主要用來記錄{香}。例(22)中,“”之“黍”構(gòu)件下部有訛為“米”形的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在當時并不常見,僅此一例。
在戰(zhàn)國陶文或貨幣文字中,“黍”亦有用例,但大多以單字出現(xiàn)或者是作地名等,如齊陶文中有“黍”作“”者(《陶匯》3.679)[46](P213),則很難探討其具體意義。
四、秦文字中的{黍}
在秦代文字中,{黍}均由“黍”來記錄,共17
例[47](P267—268)。字形一般作“”(《睡·日書甲種》簡56背貳),皆表名詞義“黍子”。例如:
(26)人毋(無)故而弩(怒)也,以戊日日中而食黍于道,遽則止矣。(《睡·日書甲種》簡56背貳)[48](P804)
(27)黃圈以當金,黍粟以當錢,白菅以當?。(《北秦·泰原有死者》3)[49](P102)
(28)即取黍粟,腏(餟)室中穴。(《北秦·祠祝之道》簡6)[49](P296)
《北秦·祓除》簡53背“敢播美”中的“”,整理者將“”讀為{糈},表示精米[49](P913)。有學(xué)者認為,“”應(yīng)記錄{黍}[47](P245)?!啊薄棒凇睂偻宦曄担瑧?yīng)從整理者說。
五、西漢文字中的{黍}
在西漢文字中,{黍}多是由“黍”來記錄的,在100例以上,這些用例中的{黍}基本都表名詞義。例如:
(29)晝(寢)而夜飤(食),黍肉……(《馬漢·陰陽五行甲篇·》6)[50](P5/102)
(30)又取青黍五斗。(《新》EPT4:49A)[51](P1/132)
(31)青黍三石。(《新》EPT44:8A)[51](P2/193)
這時,“黍”下部作“米”形的現(xiàn)象已很常見,具體可參考徐富昌[52](P188—189)、白海燕[53](P514)、趙丹丹[54](P190)的相關(guān)解讀,字形作“”“”等,可分別隸定作“”“”。這應(yīng)當是源于上文提到的
“”,只不過“”的兩個構(gòu)件“黍”“米”分割明
顯,上部的“黍”形也十分完整。而“”是“黍”下部變形類化為“米”,上部省為“禾”形;“”則是“”之簡省,“禾”形與“米”形共享“八”形。這些“”“”所記錄的{黍},基本是表示“黍米”的意義。例如:
(32)欲止之,取lt;黍gt;米泔若流水以(洗)之。(《馬漢·房內(nèi)記》7)[50](P6/79)
(33)又視之身中生如lt;黍gt;粟,狀利劍也,加以善。(《新》EPT40:203)[51](P2/160)
(34)二佐食皆取lt;黍gt;于一敦。(《武威·少牢》簡32)[55](P383)
(35)lt;黍gt;米二斗。(《居》簡36.7)[56](P114)
關(guān)于“黍”的字形,學(xué)界過去多有爭議。首先應(yīng)當明確它是“香”字所從,其字形的主要特征是在“禾”中加數(shù)點。而{黍}這一詞語,也多是由“黍”這一字形來記錄的。關(guān)于{黍}的詞義,在早期的出土文獻中,它不僅可以表示名詞義“黍子”,而且可以表示動詞義“種黍”。具體來說,商代文字中的{黍},多以“黍”來記錄,可表動詞義或名詞義,另有少量的“”,僅見于花園莊東地刻辭?!啊痹谟涗泏黍}時,都是表示“黍米”的,因此,“”字可以認為是在“黍”的基礎(chǔ)上加上“米”作意符,為表示“黍米”之{黍}而專造的字。春秋時期,曾文字中以“黍”“”“”
來記錄{黍},三者并無分別。戰(zhàn)國文字中,記錄{黍}的主要字形仍然是“黍”,其中,三晉文字有以“余”記錄{黍}的現(xiàn)象;楚文字中還有以“”“”記錄的情況?!啊笨捎涗洝胺N黍”之{黍},吳越文字中,亦有一例以“黍”記錄“種黍”之{黍}的。秦代文字中,{黍}都是由“黍”記錄的,皆表名詞義的{黍}??赡苁鞘艿絿艺摺皶淖帧钡挠绊懀@時,“黍”與{黍}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得以確立,“黍”為正體;也可能是{黍}僅存名詞義,使得“黍”字無需分化字形來明確表意功能。西漢文字中,除了“黍”以外,還有“黍”下部類化為“米”而作“”“”的字形,也可以記錄{黍}。這種現(xiàn)象一直延續(xù)到后代,唐代仍有不少作“”形的{黍}[57](P1882)。秦統(tǒng)一后,“黍”與“”“”的關(guān)系應(yīng)當是正俗字的區(qū)別,這從《說文》以“”為正篆可以得知。
經(jīng)過歷時與異地的考證、梳理,不難看出,{黍}的詞義由早期兼表名詞義和動詞義,到秦代以后僅表名詞義,{黍}“黍”對應(yīng)關(guān)系也大致確立。同時,專為表名詞義{黍}的“”類字形也得以“幸存”,到漢代以后就形成了“”“”類字形??傊瑊黍}的用字演變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jié)果。對先秦秦漢出土文獻中{黍}的用字情況進行梳理,不僅能夠揭示出其演變軌跡與用字規(guī)律,也能夠為相關(guān)出土文獻的形成、分域、斷代等問題提供有益的參考。
參考文獻:
[1][漢]許慎撰,[宋]徐鉉校定.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3.
[2]魯洪生.詩經(jīng)集校集注集評[M].北京:現(xiàn)代出版社,中華書局,2015.
[3]李宗焜.甲骨文字編[M].北京:中華書局,2012.
[4]羅振玉.殷虛書契考釋三種[M].北京:中華書局,2006.
[5]于省吾.商代的谷類作物[J].東北人民大學(xué)人文科學(xué)學(xué)報,1957,(1).
[6]裘錫圭.甲骨文中所見的商代農(nóng)業(yè)[A].裘錫圭.裘錫圭學(xué)術(shù)文集·甲骨文卷[C].上海: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12.
[7]陳劍.殷墟卜辭的分期分類對甲骨文字考釋的重要性[A].陳劍.甲骨金文考釋論集[C].北京:線裝書局,2007.
[8]陳逸文.再論殷卜辭“黍”字及相關(guān)問題[A].李淑萍,王欣慧.第33屆中國文字學(xué)國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臺中:中國文字學(xué)會,新北:輔仁大學(xué)中國文學(xué)系,2022.
[9]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歷史研究所.甲骨文合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7~1983.
[10]黃錫全.甲骨文中究竟有沒有“稻”字[J].出土文獻,2022,(4).
[11]王子楊.釋黃組卜辭特殊寫法的“黍”字[J].漢語言文學(xué)研究,2021,(2).
[12]黃天樹.甲骨拼合四集[M].北京:學(xué)苑出版社,2016.
[13]孫亞冰.卜辭剩義五則[A].宋鎮(zhèn)豪主編.甲骨文與殷商史(新十輯)[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
[14]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15]朱歧祥.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校釋[M].臺中:東海大學(xué)中文系語言文字研究室,2006.
[16]梁月娥.《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黍”字補釋[A].華東師范大學(xué)中國文字研究與應(yīng)用中心,華東師范大學(xué)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中國文字研究(第三十一輯)[C].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20.
[17]劉云.說“黍”[A].中國文字學(xué)會《中國文字學(xué)報》編輯部.中國文字學(xué)報(第十四輯)[C].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24.
[18]饒宗頤.殷代貞卜人物通考[M].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2015.
[19]吳鎮(zhèn)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20]嚴一萍.金文總集[M].臺北:藝文印書館,1983.
[21]周忠兵.金文所見“菽麥”考[J].考古與文物,2016,(3).
[22]趙錫元.甲骨文稻字及其有關(guān)問題[J].吉林大學(xué)社會科學(xué)學(xué)報,1988,(1).
[23]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0.
[24]黃德寬.釋新出戰(zhàn)國楚簡中的“湛”字[J].中山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8,(1).
[25]清華大學(xué)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清華大學(xué)藏戰(zhàn)國竹簡(玖)[M].上海:中西書局,2019.
[26]黃德寬.清華簡新見“湛(沈)”字說[J].清華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20,(1).
[27]董珊.釋“”——兼說哀成叔鼎銘文[A].清華大學(xué)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紀念清華簡入藏暨清華大學(xué)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成立十周年國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北京:清華大學(xué)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2018年11月17—18日.
[28]黃錫全.從金文的“”“旅”說到甲骨文的“秜”[A].華東師范大學(xué)中國文字研究與應(yīng)用中心,華東師范大學(xué)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中國文字研究(第三十輯)[C].北京:社會科學(xué)文獻出版社,2019.
[29]黃錫全.談?wù)劤佰眴栴}[J].出土文獻,2020,(1).
[30]廖堉汝.新見商周金文字形編(2010—2016)[D].南投:暨南國際大學(xué)碩士學(xué)位論文,2019.
[31]吳鎮(zhèn)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續(xù)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32]李春桃.金文“醢”字小考[A].北京大學(xué)出土文獻研究所.青銅器與金文(第二輯)[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33]吳國升.春秋金文全編[M].北京:社會科學(xué)文獻出版社,2022.
[34]吳鎮(zhèn)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三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
[35]陳鑫遠.黃國歷史文化的考古學(xué)觀察[D].鄭州:鄭州大學(xué)碩士學(xué)位論文,2021.
[36]陳建新.讀金文札記四則[J].漢字漢語研究,2024,(1).
[37]曹錦炎.鳥蟲書通考(增訂版)[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
[38]湯志彪.三晉文字編[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3.
[39]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蔡葛陵楚墓[M].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
[40]安徽大學(xué)漢字發(fā)展與應(yīng)用研究中心.安徽大學(xué)藏戰(zhàn)國竹簡(一)[M].上海:中西書局,2019.
[41]宋華強.新蔡葛陵楚簡初探[M].武漢:武漢大學(xué)出版社,2010.
[42]駱珍伊.安徽大學(xué)藏戰(zhàn)國竹簡《詩經(jīng)》研究[D].臺北:臺灣大學(xué)博士學(xué)位論文,2022.
[43]清華大學(xué)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清華大學(xué)藏戰(zhàn)國竹簡(拾)[M].上海:中西書局,2020.
[44]清華大學(xué)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清華大學(xué)藏戰(zhàn)國竹簡(拾壹)[M].上海:中西書局,2021.
[45]陳斯鵬.楚系簡帛中字形與音義關(guān)系研究(修訂本)[M].上海:中西書局,2022.
[46]高明.古陶文匯編[M].北京:中華書局,1990.
[47]張再興.秦漢簡帛文獻斷代用字譜·秦簡牘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21.
[48]武漢大學(xué)簡帛研究中心,湖北省博物館,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秦簡牘合集(壹)睡虎地秦墓簡牘[M].武漢:武漢大學(xué)出版社,2014.
[49]北京大學(xué)出土文獻與古代文明研究所.北京大學(xué)藏秦簡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
[50]湖南博物院,復(fù)旦大學(xué)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修訂本)[M].北京:中華書局,2024.
[51]孫占宇.居延新簡集釋(一)[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16.
[52]徐富昌.武威儀禮漢簡文字編[M].臺北:“國家”出版社,2006.
[53]白海燕.“居延新簡”文字編[D].長春:吉林大學(xué)博士學(xué)位論文,2014.
[54]趙丹丹.敦煌馬圈灣漢簡文字編[D].長春:吉林大學(xué)碩士學(xué)位論文,2019.
[55]田河.武威漢簡集釋[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20.
[56]簡牘整理小組.居延漢簡(壹)[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4.
[57]臧克和,[日]海村惟一.日藏唐代漢字抄本字形表[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6.
A Study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Word “Shu(黍)” in Excavated Documents from
the Pre-Qin, Qin, and Han Dynasties
Chen Yunhao
(School of Literature,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 we integrate the knowledge of bibliography, philology, and exegetics to explore the evolution of the word “shu(黍)” in the unearthed documents from the Pre-Qin, Qin, and Han dynasties. During the Shang dynasty, “shu(黍)” was predominantly used to record this term, with a few instances of another character, which is only seen in the inscriptions of Huayuanzhuang Dongdi. In the Western Zhou period, no definite “shu(黍)” has been discovered to date.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he character was recorded with “shu(黍)”, “shu()”, and “shu()”, with no distinction among the three.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he main form of the character remained “shu(黍)”, with the San Jin script using “shu(余)” to record it, and the Chu script using “shu()” and “shu()”. In the Qin dynasty, “shu(黍)” was uniformly used for recording. 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in addition to “shu(黍)”, there were phenomena where the lower part of “shu(黍)” was assimilated into “mi(米)”, resulting in the forms “shu()” and “shu()”. Through diachronic and geographical examination and sorting, the rules of character usage can be summarized as: primarily using “shu(黍)” to record, and the character form of “shu(黍)” should be clearly defined as a part of the character “xiang(香)”. The word “shu(黍)” not only denotes the noun meaning “proso millet” but also conveys the verb meaning “to plant millet”. Sorting out the evolution of the word “shu(黍)” not only usage rules, but also provides references for studying the formation, regional distribution, and dating of unearthed documents.
Key words:“shu(黍)”;excavated documents;character usage;character pattern;the meaning of a word;evol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