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X”群文閱讀符合新課改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培養(yǎng)初中生的語文課程核心素養(yǎng)。然而,它在教學實踐中也表現出實施方法不夠科學、文本資料選擇困難、外部支撐相對較少等問題。要提升“1+X”群文閱讀教學有效度,需要通過傳授科學閱讀方法,拓展學生閱讀視域,豐富課堂教學手段等方式,實現學生在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chuàng)造上的全方位發(fā)展。
關鍵詞:初中語文;“1+X”群文閱讀;教學研究
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一環(huán),而閱讀本身又是一項“人類最平常而又最顯赫卓著的活動”[1]。在網絡新媒體迅速普及的時代,如何通過傳統(tǒng)的閱讀方式實現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顯得尤為重要?!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簡稱《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的核心素養(yǎng)具體表現在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chuàng)造四個方面。[2]其中,語言運用既直接影響學生的思維能力發(fā)展,又是培養(yǎng)學生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和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在這個過程中,語文閱讀教學至關重要。
然而,目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仍有相當一部分教師習慣在課堂上以單篇課文閱讀教學為主,重視應試教育,表現出較強的教育功利性目的?!?+X”群文閱讀教學作為一種新型的閱讀教學方法,正是對過往的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突破與創(chuàng)新。教師在厘清這一教學方式由來的基礎上,探索“1+X”群文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在理論與實踐上可以推動育人方式的變革,凸顯學生的主體性地位,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一、“1+X”群文閱讀的內涵及主要特征
在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通過對某個“經典化”的典型文本,進行條分縷析的講授,學生由此建立規(guī)范化、模式化的基本印象。但是,“1+X”群文閱讀這一概念的提出,則是對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反駁,它意味著語文教學從封閉走向開放、從一元走向多元、從教師為主走向學生為主。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在教學現場,較短的單位時間內,要呈現多篇文章,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3],在大量閱讀的基礎之上,“師生圍繞議題進行閱讀和集體建構,最終達成共識”[4]。溫儒敏對“1+X”群文閱讀的教學模式有更為明確的解釋。在他看來,所謂“‘1+X’的辦法,即每講一課(主要是精讀課),就附加若干篇同類或者相關的作品,讓學生自己去讀”[5]。顯然,這里所謂的“1”指的是對教材內課文的精讀與反復重讀,而“X”則是對教師所選的多個課外文本或自讀文本的統(tǒng)稱,這就實現了教材內外、課堂內外的有機聯系,也與初中語文課程改革的綜合性與實踐性趨勢保持一致。這并不是學生在初中語文學習的全過程中閱讀數量的機械增加,而是對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在課程標準的指引下,真正做到從學生出發(fā),針對不同班級的具體學情,盡可能提高多文本組合的合理性,最終選擇合適的方法對學生實施有效指導。由此,從“1+X”群文閱讀教學本身來看,它是在當下新教材修訂的大背景下,在過往的課內+課外閱讀的模式基礎上,向更高層次掘進后生發(fā)出的全新的語文閱讀教學理念,其具有三個突出特征。
(一)“互文性”
“互文性”理論最初是由法國學者朱莉婭·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所提出,作為符號學的重要概念之一?;ノ男约戎复煌谋鹃g在空間上的組合關系,也指代不同文本間在時間上的聚合關系,各個文本最終形成相互闡釋、相互注解的關系。人們通常用“互文性”來解釋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某種文本間的交互關系??死锼沟偻拚J為,在結構主義背景下生成的互文性理論,要求人們在進行文本閱讀時“不能局限于文本本身,還要閱讀此前和此后的文本,也就是作者對其他文本的接受,以及讀者對作者的接受”[6]。必須看到的是,“互文性”在“1+X”群文閱讀實踐中也得到了清晰的體現,教師通過講讀一篇課文,帶動閱讀若干篇課文,從而打破單篇閱讀的封閉性,各個不同的文本成為教師在教學中的有機材料。群文閱讀教學正是教師將具有內在聯系的閱讀材料組接到一起后,開展的創(chuàng)新性教學手段。
(二)“向心性”
“1+X”群文閱讀教學中的系列文本所涉及的主題、話題必須與“1”相同或相近,文本的選擇具有典型的“向心性”,盡管有時候這些文本間的相互關系看上去似乎并不明顯,甚至比較松散。在教學實踐中,“1”應當被視作群文閱讀的中心,“X”則是在“1”的基礎上牽引出來的若干個文本,“X”所指代的內容并非隨意選取,而是必須與“1”所指代的元文本之間形成意義上的關聯。教師應在教學工作中引導學生主動地發(fā)現這種指涉關系,從而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以選擇性精講的方式“講”一篇“知”一類,用普泛性閱讀的方式“讀”一類“識”一篇。教師通過歸納整合、拓展聯系、分析比較等方式,最終共同實現文本意義的建構,解決常規(guī)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材料選取過于泛化的問題。
(三)“時代性”
“1+X”群文閱讀教學還帶有鮮明的“時代性”特征。顯然,教師的教育實踐工作必須充分反映時代面貌,堅持與時俱進,只有如此,才能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提高人才自主培養(yǎng)質量?!墩n程標準》中也提出,在整合與利用學習資源時要“突出課程內容的時代性和典范性”[7]。由此可見,在開展“1+X”群文閱讀教學實踐時,教師無論是從整體把握課文的內容,還是整合不同的閱讀材料來豐富教學活動的內容與形式,都需要與當代學生的語文基礎和生活經驗相適應,讓學生充分融入語文閱讀的學習中。
二、“1+X”群文閱讀教學存在問題
為了真正掌握“1+X”群文閱讀教學在初中語文課堂上的實際應用情況,本文對宿遷多所中學的語文教師和學生展開了實地調查,并進行了問卷發(fā)放。調查問卷由單選題、多選題和填空題構成。教師版的問卷主要針對當前課堂語文教學現狀和“1+X”群文閱讀教學開展現狀提出問題,學生版的問卷則主要針對學生課內和課外的閱讀情況,以及教師開展“1+X”群文閱讀的具體情況提出問題。在此基礎上,筆者對相應的調研結果進行了綜合分析。調查可見,“1+X”群文閱讀在初中語文教學階段的開展盡管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依然表現出過于零散化的特征。在實際教學應用場景中,“1+X”群文閱讀也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實施方法不夠科學
學生有自主閱讀的習慣,雖然課業(yè)負擔太重、閱讀時間相對有限,但他們多數有在教師指導下開展閱讀的意愿,而且認為自己在閱讀的過程中可以積累作文素材、擴充知識體系、培養(yǎng)文化自信。然而,具體到“1+X”群文閱讀本身,學生普遍不具有清晰的概念認知。經過解釋之后,學生才表示自己已經在課堂上體驗過這一教學模式。他們認為這一教學模式的優(yōu)點多表現在訓練閱讀的思維、提高閱讀的速度和水平、實現知識的串聯、增強小組的合作與交流意識、強化審美的感受等方面。缺點則表現在學生個體間較大的閱讀基礎差異和能力區(qū)分度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組織實施麻煩、教師的講解不到位、部分文章的閱讀和理解沒有完全展開、無法跟上教學進度等方面。但總體而言,學生還是會將其與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方法混為一談。這說明教師在開展相關教學活動時未能向學生充分“說課”,且教師在進行授課時并未充分分析班級的學情,容易造成不同類型的學生在課上的學習收獲出現兩極分化的現象,這反而會影響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學習獲得感。
(二)文本資料選擇困難
“1+X”群文閱讀既要以“1”為本,又要重視對于“X”的選擇。也就是說,教師要深入感受教材中文本所傳達出的思想與情感,以此為基礎來選擇相應的其他閱讀文本,這就對教師的知識積累和藝術感覺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針對不同類型的多種閱讀資料和文本,僅依靠現有的教學材料和知識儲備,教師顯然無法勝任這一教學任務。畢竟,教師也需要從不同的層面分析和解讀文本,在這一過程中還要引導學生從讀者的角度對文本進行分析,繼而在解讀相關文本的過程中能從宏觀和微觀上加深對文本內涵的理解。尤為重要的是,教師還要考量學生的實際情況與閱讀需求,如果教師對于文本的選擇與教材課文的難易程度不能做到基本相仿的話,學生的學習期待視野就無法得到滿足,語文閱讀能力難以真正增強。
(三)外部支撐相對較少
目前,多數初中生的語文閱讀量其實并不多,閱讀的大部分書也是圍繞著課本而展開。正如前文所述,當前“1+X”群文閱讀教學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這一活動的開展多以教師個人為主,對學生進行相對系統(tǒng)的閱讀教學。但學校的支持還遠遠不夠,例如學校管理者并未加以重視,教師這方面的培訓交流、教研活動也未得到加強。此外,相當一部分家長出于應試教育的慣性認知,還會誤認為這種教學模式就是讓學生讀“閑”書,常常對教師的教學創(chuàng)新行為提出疑問,無形中加大教師的日常教學負擔和心理壓力,這就會造成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脫鉤,也導致教師的教學權威性受到削弱。久而久之,教師便會選擇以傳統(tǒng)的單篇閱讀+課上講授的教學方式加以應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依然受限。
三、提升“1+X”群文閱讀教學有效度策略
作為一種全新的語文閱讀教學方式,“1+X”群文閱讀目前已成為語文教學的研究熱點之一,其對于初中語文課程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和語文課堂的教學改革均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這一教學方式從實際教學工作出發(fā),真正立足學生、課堂與教材。基于當前教學實踐中表現出的若干問題,提升“1+X”群文閱讀教學有效度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傳授科學閱讀方法,優(yōu)化文本素材
“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的高低是決定課堂教學效果的一個決定性因素?!?sup>[8]隨著信息化時代的來臨,知識的快速迭代更新對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提出了挑戰(zhàn),終身學習不再只是一句口號,而是教師站穩(wěn)講臺、當好學生引路人和知心人的依托。“1+X”群文閱讀教學強調初中語文教師要熟悉并靈活掌握教材上的閱讀篇目,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確定議題、選擇文本,并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來組織教學活動,做到有的放矢。這就要求語文教師提升各類信息的融合能力,時刻保持反思意識和自我成長意識。一方面,教師應主動利用各類教研教改平臺更新教學觀念和策略;另一方面,教師要通過大量的閱讀來積累教學材料、培養(yǎng)審美能力。只有當教師真正對足夠多的文學文本有了屬于自己的認知時,才能更好地將自己的所學所思傳授給學生。要而言之,教師應該確立善學篤行的學習態(tài)度,積極向優(yōu)秀教師學習成功的教學經驗,不斷在工作中嘗試注入新理論、新知識,在傳授學生知識的時候將探索知識的方法也教給學生。學生學會這樣的閱讀方法,就能更好地進行課外閱讀。
(二)拓展學生閱讀視域,建構閱讀體系
“1+X”群文閱讀教學雖然是在教師指導下開展的語文閱讀教學行為,但它著重發(fā)展的應該是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應拓展學生的閱讀視域,使學生從以往被動、機械、盲目的閱讀過程中擺脫出來,實現探究性閱讀?!霸谧灾鲗W習的前提下,探究性閱讀為學生提供了更為廣闊的閱讀學習空間?!?sup>[9]只有當學生能夠將自主、探究、合作真正落實到日常的閱讀與學習中,學生的閱讀力和學習力才能真正得到增強,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chuàng)造的核心素養(yǎng)才有生發(fā)的本源。例如,在開展人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18課《紫藤蘿瀑布》的教學時,教師既可以讓學生閱讀宗璞的《丁香結》《燕園樹尋》《好一朵木槿花》等文本,以了解作家的人生志趣,又可以讓學生閱讀張曉風的《行道樹》、俞平伯的《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等作品來加深對寫景抒情這一創(chuàng)作手法的感受和理解。在開展人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5課《秋天的懷念》的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對史鐵生的《合歡樹》《我與地壇(二)》進行閱讀,從而深刻理解母親這一形象,感受作者所表達的偉大的母愛,使學生做到融會貫通。在多次開展有規(guī)律、有目的的閱讀訓練后,學生的整體文學素養(yǎng)必然得到提升,在后續(xù)的教學過程中也就更能主動領會教師的教學意圖,學生所反映的“聽不懂”“學不會”等現象自然也可以慢慢消失。
(三)豐富課堂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興趣
在調研過程中可以發(fā)現,大部分學生對“1+X”群文閱讀教學在課堂上的應用是持期待態(tài)度的,這就為教師利用學生的興趣為突破點來鼓勵創(chuàng)新課堂、重構教學體系提供了潛在的可能。例如,教師在講授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2課賀敬之的詩作《回延安》時,可以將吳伯簫的《記一輛紡車》、曹靖華的《小米的回憶》、祁念曾的《延安,我把你追尋》等作為系列作品,組織學生開展閱讀、討論與賞鑒。在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前在網絡上搜集相關的朗誦音頻或視頻,欣賞文學作品改編的電影片段并將兩種不同文本進行對比,引導學生感受作品的思想性和文學性,激發(fā)學生閱讀積極性;可以找尋與上述作品相關的文字評論資料,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審美意識;可以將與民風民俗、
紅色革命文化相關的小故事引入課堂,從更廣闊的文化視野幫助學生強化對作品的理性認知。借助這種多樣態(tài)的教學方式,學生對于作品的理解才能夠更加深入,同時,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課堂上都能有所收獲,個性化的需求將得到有效滿足,進而提升閱讀教學的整體質量。
四、結語
“1+X”群文閱讀教學是發(fā)展初中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新路徑,廣大語文教師應乘勢而上,綜合運用校內外各種教學資源,充分發(fā)揮自身教學的主觀能動性,實現“教”與“學”的雙向奔赴。
參考文獻
[1]卿家康.閱讀與閱讀藝術[M].北京:知識出版社,1991:1.
[2][7]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4,2.
[3]蔣軍晶.語文課上更重要的事——關于單篇到“群文”的新思考[J].人民教育,2012(12):30-33.
[4]于澤元,王雁玲,黃利梅.群文閱讀:從形式變化到理念變革[J].中國教育學刊,2013(6):62-66.
[5]溫儒敏.溫儒敏論語文教育三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156.
[6]朱莉婭·克里斯蒂娃,黃蓓.互文性理論對結構主義的繼承與突破[J].當代修辭學,2013(5):1-11.
[8]倪美青.“互聯網+”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師教學能力發(fā)展策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32):53-55.
[9]戎美麗.針對初中學生開展閱讀教學的策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17):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