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依據(jù)“腸肝軸”理論采用溫陽逐水神闕灸治療肝硬化,分析其對患者腸道菌群、減少腹水癥狀的改善效果。方法 選取2020年5月至2023年7月和平縣中醫(yī)院收治的80例肝硬化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40例)患者采用控制門脈高壓、抗病毒、抗感染、保肝等對癥治療,觀察組(40例)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lián)合溫陽逐水神闕灸治療,治療3個月。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治療前后腸道菌群變化、腹水情況、肝功能指標。結果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雙歧桿菌、乳酸桿菌數(shù)量均升高,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兩組患者腸球菌、大腸桿菌數(shù)量、腹圍、腹水深度及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總膽紅素(TBiL)、直接膽紅素(DBiL)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均Plt;0.05)。結論 從“腸肝軸”的視角證實了溫陽逐水神闕灸可調節(jié)肝硬化患者腸道菌群,減輕腹水癥狀,且可促進患者肝功能恢復,提升總體臨床療效。
【關鍵詞】肝硬化 ; 腸肝軸 ; 溫陽逐水神闕灸 ; 腸道菌群 ; 腹水
【中圖分類號】R25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4.21.0099.04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4.21.032
肝硬化是一種慢性進行性肝病,其特點是肝臟細胞廣泛壞死和纖維組織增生,導致肝臟結構和功能的嚴重損害,可造成患者出現(xiàn)肝功能衰竭、門脈高壓、腹水等癥狀體征,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澳c肝軸”是指腸道與肝臟之間的相互作用和信息傳遞系統(tǒng),涉及消化吸收、代謝和解毒等多個生理過程。西醫(yī)治療肝硬化,多采用抗病毒藥物抑制病毒復制,減輕肝細胞損傷;使用利尿劑可減少腹水;采用保肝藥物改善肝功能、保護肝細胞;采用抗纖維化藥物延緩肝纖維化進程,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但西醫(yī)治療中的大部分藥物,存在一定不良反應,會損傷患者其他器官,整體療效還有待于進一步提升[1]。中醫(yī)認為,肝硬化多因肝郁脾虛、濕熱內蘊等引起,以氣血瘀滯、水濕內停為主要病理表現(xiàn),治療應以扶正祛邪、調理臟腑為主。溫陽逐水神闕灸是一種源于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的療法,屬于艾灸療法的一種。該方法基于中醫(yī)理論,認為人體的陽氣可以通過特定穴位的刺激而得到增強,從而達到溫通經絡、祛除濕邪、調和臟腑的效果,可用于治療腹脹、乏力等癥狀[2]。但目前臨床關于溫陽逐水神闕灸治療肝硬化的報道較少,基于此,本研究基于“腸肝軸”探討溫陽逐水神闕灸對肝硬化患者腸道菌群與腹水的影響,以此為臨床應用提供參考依據(jù),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5月至2023年7月和平縣中醫(yī)院收治的80例肝硬化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40例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齡38~65歲,平均(52.68±1.24)歲;證型:肝郁脾虛證16例、濕熱蘊結證11例、肝腎陰虛證13例。觀察組40例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齡40~68歲,平均(52.69±1.22)歲;證型:肝郁脾虛證15例、濕熱蘊結證12例、肝腎陰虛證13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組間可比。納入標準:⑴西醫(yī)符合《肝硬化腹水及相關并發(fā)癥的診療指南》[3]中的相關診斷標準,中醫(yī)符合《肝硬化腹水中醫(y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4]中的相關診斷標準,且肝郁脾虛證相關證型辨證標準:脅肋脹痛,情緒抑郁或急躁,腹脹,食少納呆,乏力,便溏,噯氣等;濕熱蘊結證:脅肋脹痛或灼熱疼痛,黃疸,口苦口干,惡心嘔吐,小便黃赤,大便秘結等;肝腎陰虛證:脅肋隱痛,腰膝酸軟,頭暈目眩,五心煩熱,口燥咽干,失眠多夢等;⑵存在不同程度的腹水表現(xiàn);⑶近期未接受過影響腸道菌群或腹水的其他治療。排除標準:⑴存在多臟器衰竭;⑵腎源性、心源性腹水;⑶立即需要血漿置換治療:嚴重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急性腦卒中、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本研究已經和平縣中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使用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方案:⑴利尿劑:螺內酯片(上海上藥信誼藥廠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1273,規(guī)格:20 mg/片)口服,起始劑量40 mg/次,1次/d,以3 d階梯式逐步增加劑量,確??側談┝坎怀^400 mg;同時使用呋塞米片(上海朝暉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1074,規(guī)格:20 mg/片)口服,20 mg/次,1次/d,遵循每3 d劑量遞增的原則,日最大劑量控制在160 mg以內。⑵血漿白蛋白:針對血清白蛋白水平lt;30 g/L者,給予人血白蛋白(華蘭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10950009,規(guī)格:10 g/瓶)靜脈滴注,10 g/次,1次/d。⑶休息與飲食管理:叮囑患者臥床休息,實施嚴格的低鹽飲食(日攝入3~5 g),對于血鈉濃度低于125 mmol/L者,嚴格控制水分攝入。⑷肝臟保護治療:給予多烯磷脂酰膽堿注射液(成都天臺山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7684,規(guī)格:5 mL∶232.5 mg)治療,取10 mL與100 mL 5%葡萄糖溶液混合,靜脈滴注,1次/d。⑸物理療法:采用紅外線溫熱療法,對神闕穴(肚臍)進行照射,以達到溫熱效果,每次持續(xù)30 min,1次/d,治療3個月。觀察組在對照組西醫(yī)治療的基礎上聯(lián)合溫陽逐水神闕灸治療。溫陽逐水散組成:醋甘遂、肉桂、姜半夏、附子、檳榔、冰片以2∶2∶2∶2∶2∶1比例混合,打碎成粉;取粗鹽,以4份粗鹽、1份溫陽逐水方,混合使用。取直徑10 cm的竹子,邊緣打磨光滑,用紗布固定竹子底部。混合上述藥物和粗鹽后鋪入竹子內部,厚度2~3 cm;將竹子放置于患者神闕處,將大艾柱放置于粗鹽上,點燃進行神闕灸,灸3~6壯/次(約30 min),1次/d,治療3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⑴臨床療效。治療后統(tǒng)計臨床療效,痊愈:乏力、惡心、腹脹、黃疸等癥狀消失基本,療效指數(shù)≥95%;顯效:臨床癥狀、體征顯著改善,70%≤療效指數(shù)lt;95%;好轉:臨床癥狀、體征好轉,30%≤療效指數(shù)lt;70%;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無改善,甚至加重,療效指數(shù)lt;30% [4]。療效指數(shù)=[(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00%,總有效率=痊愈率+顯效率+好轉率。⑵腸道菌群變化情況。治療前后采集兩組患者晨起糞便樣本,稱取適量糞便樣本置于無菌生理鹽水中,充分攪拌制成均勻的懸液,根據(jù)要培養(yǎng)的不同菌群種類選擇合適的培養(yǎng)基,使用無菌接種環(huán)蘸取糞便懸液,均勻接種到培養(yǎng)基上,后將接種后的培養(yǎng)基放入恒溫培養(yǎng)箱中,設置溫度為37 ℃左右進行培養(yǎng),培養(yǎng)時間因菌群而異,通常為24~72 h。在培養(yǎng)過程中定期觀察菌落生長情況,培養(yǎng)結束后,使用自動微生物分析儀(湖南邁瑞醫(yī)療科技有限公司,湘械注準20172220193,型號:TDR-300B)檢測樣本中的雙歧桿菌、乳酸桿菌、腸球菌、大腸桿菌數(shù)量。⑶腹水情況。治療前后使用卷尺測量患者腹圍,使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徐州市凱爾醫(yī)學儀器有限公司,蘇械注準20172061388,型號:KR-S60)檢測患者腹水深度。⑷肝功能指標。治療前后抽取兩組患者靜脈血10 mL,將血樣送檢,經3 000 r/min轉速離心10 min,取上層血清,采用比色法檢測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總膽紅素(TBiL)、直接膽紅素(DBiL)水平。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6.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等級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經S-W法檢驗證實符合正態(tài)分布且方差齊,以( x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Plt;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5.00%,高于對照組的72.5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l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腸道菌群變化比較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雙歧桿菌、乳酸桿菌菌群數(shù)量均升高,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腸球菌、大腸桿菌菌群數(shù)量均降低,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腹水情況比較 與治療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腹圍、腹水深度均降低,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肝功能指標比較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ALT、AST、TBiL、DBiL均降低,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4。
3 討論
在肝硬化的發(fā)病機制中,“腸肝軸”扮演著重要角色,通常腸道通過門靜脈系統(tǒng)將消化吸收后的營養(yǎng)物質輸送到肝臟,同時也將腸道產生的毒素和代謝廢物傳遞給肝臟進行處理。肝臟則對這些物質進行代謝、轉化或儲存,并將一些物質轉化為有益物質釋放回血液循環(huán),在肝硬化的情況下,這種平衡被打破,肝硬化會導致門靜脈壓力升高,引起門脈高壓癥,這可能導致胃腸道出血和腹水。目前的西醫(yī)藥物治療主要包括使用抗病毒藥物、減少肝細胞損傷藥物、改善肝功能藥物等,但西醫(yī)治療存在一些弊端,如藥物治療需要長期使用,而且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無法完全治愈肝硬化;其次,藥物治療可能會產生一些胃腸道反應、肝功能異常等不良反應,給患者帶來額外的痛苦。
在中醫(yī)學中,肝硬化被稱為“積聚”“癥積”,而對于“腸肝軸”,中醫(yī)理論也有所表述,肝主疏泄,負責身體的氣機調暢,而脾(包括胰)則是后天之本,主運化水谷,轉化為氣血。當脾的運化功能失常時,會影響到肝臟的疏泄功能,進而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濕熱內生,最終可能形成肝硬化,故治療應以疏肝解郁、健脾化濕、軟堅散結等為主要原則[5]。溫陽逐水神闕灸是一種結合了傳統(tǒng)中醫(yī)理論和現(xiàn)代醫(yī)學知識的治療方法,其主要是通過在人體特定的穴位上進行艾灸,以達到溫通經絡、驅寒祛濕、調和氣血的目的。在中醫(yī)理論中,神闕穴位于腹部,是人體的重要穴位之一,被認為是任脈的要穴,與人體的生殖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等有著密切的關系。溫陽逐水神闕灸就是通過刺激這個穴位,來激發(fā)人體內部的陽氣,推動體內的氣血循環(huán),從而達到溫陽逐水的效果,在減少腹水癥狀方面,溫陽逐水神闕灸的溫陽作用可以促進人體陽氣的運行,增強脾腎的運化功能。脾主運化水濕,腎主水液代謝,脾腎陽氣充足則能更好地運化和排泄體內多余的水液。艾灸神闕穴可以刺激經絡氣血的運行,促進水液代謝的平衡,減少腹水的積聚[6]。此外,溫陽逐水神闕灸還結合了現(xiàn)代醫(yī)學的一些理論,比如通過艾灸產生的熱效應,可以促進肝硬化患者局部血液循環(huán),加速新陳代謝,有助于消除水腫和疼痛等癥狀[7]。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腹圍、腹水深度均低于對照組,這提示溫陽逐水神闕灸可提高肝硬化患者臨床療效,減輕腹水癥狀。
肝硬化患者多伴有腸道微生態(tài)失調,即腸道菌群失衡,腸道菌群失調,腸球菌、大腸桿菌增多,雙歧桿菌、乳酸桿菌減少,這可能加劇肝臟炎癥,促進肝硬化的進展,并增加肝性腦病的風險。此外,失調的腸道菌群可產生大量內毒素等有害物質,這些物質經門靜脈進入肝臟,會刺激肝細胞釋放炎癥因子,使ALT、AST水平升高,導致肝細胞受損,同時腸道菌群失調會影響膽汁酸代謝,進而導致TBiL、DBiL水平升高,影響肝臟正常的代謝功能,不利于肝硬化患者的病情恢復[8]。溫陽逐水神闕灸通過艾灸神闕穴,發(fā)揮溫陽散寒、逐水消腫的功效,艾灸的溫熱刺激可以促進腸道血液循環(huán),改善腸道局部微環(huán)境,增強腸道黏膜屏障功能,這有助于調節(jié)腸道菌群的平衡,抑制有害菌的生長繁殖,促進有益菌的定植,而腸道菌群的改善可以減少內毒素的產生和吸收,降低肝臟的炎癥反應,從而保護肝臟功能[9]。另外,溫陽逐水神闕灸的溫通作用可以促進肝臟的血液循環(huán),增加肝臟的血液供應和氧氣供應,有利于肝細胞的修復和再生;艾灸還可以調節(jié)機體的免疫功能,增強機體對疾病的抵抗力,進一步促進肝功能的恢復[10]。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雙歧桿菌、乳酸桿菌菌群數(shù)量均高于對照組,腸球菌、大腸桿菌菌群數(shù)量及肝功能指標均低于對照組,這說明溫陽逐水神闕灸可改善肝硬化患者腸道菌群,促進肝功能恢復。
綜上,溫陽逐水神闕灸可提高肝硬化患者臨床療效,改善腸道菌群,促進肝功能恢復,減輕腹水癥狀。但本研究樣本量偏小,未來可擴大樣本量進一步擴大樣本量深入研究溫陽逐水神闕灸機制,優(yōu)化治療方案,為肝硬化的治療開辟新途徑。
參考文獻
孫英英. 溫陽健脾方聯(lián)合西藥常規(guī)療法對肝硬化腹水患者肝功能及腹水消退的影響[J].四川中醫(yī), 2019, 37(5): 111-113.
高辰, 宋鳳麗, 康寧, 等. 溫陽消水方外敷神闕穴治療惡性腹腔積液脾腎陽虛證的臨床研究[J]. 現(xiàn)代中醫(yī)臨床, 2021, 28(4): 12-17.
徐小元, 丁惠國, 李文剛, 等. 肝硬化腹水及相關并發(fā)癥的診療指南[J]. 臨床肝膽病雜志, 2017, 33(10): 1847-1863.
張聲生, 王憲波, 江宇泳. 肝硬化腹水中醫(y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J]. 臨床肝膽病雜志, 2017, 33(9): 1621-1626.
劉天華.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肝硬化輕微肝性腦病臨床療效觀察[J]. 遼寧中醫(yī)雜志, 2022, 49(1): 109-112.
何應峰. 利水消癥湯聯(lián)合隔姜灸及溫陽逐水膏穴位貼敷治療肝硬化腹水的療效觀察[J].實用中西醫(yī)結合臨床, 2021, 21(18): 66-67.
和婧, 張會平, 姚蓓, 等. 芪苓消水方外敷聯(lián)合艾灸治療癌性腹水脾腎陽虛證臨床觀察[J]. 中西醫(yī)結合研究, 2024, 16(1): 39-42.
胡秀娟, 張麗, 王燕, 等. 扶脾利水消鼓方結合中醫(yī)辨證施膳對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腹水肝功能、營養(yǎng)指數(shù)的影響[J]. 中華中醫(yī)藥學刊, 2024, 42(7): 193-196.
黃方良. 艾灸神闕穴配合痛瀉要方治療肝郁脾虛型腸易激綜合征臨床觀察[J].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19, 36(8): 1204-1208.
李延玲, 翟玉峰, 張懷宏, 等. 中醫(yī)綜合療法治療脾腎陽虛水停證肝硬化腹水60例臨床觀察[J].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 2015, 21(16): 179-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