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撫州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撫州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存在融入意識功底不足、融入內容缺少整合、融入形式較為單一、學生參與興趣不高等問題。因此,推動撫州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要優(yōu)化擴充紅色實踐教學隊伍,挖掘整合撫州紅色文化故事,創(chuàng)新撫州紅色文化融入形式,回應學生實踐學習興趣訴求,切實增強思政教育實效。
[關鍵詞]撫州紅色文化;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
積極推動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既是全面實現“大思政課”建設的必要選擇,也是高校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fā)展的有力途徑[1]。撫州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特別是在五次反“圍剿”期間,帶領撫州人民共同孕育的文化,底蘊深厚,內涵豐富,具有強大的文化吸引力和精神感召力。將撫州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能夠有效發(fā)揮撫州紅色文化的地域親和優(yōu)勢及導向育人作用,為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提供鮮活素材和優(yōu)質資源,增強學生情感共鳴與國家意識,提升思政課實踐教學效果。
一、撫州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意義
(一)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愛國情懷,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是厚植學生愛國情懷的主陣地,因而,思政課實踐教學必然要注重學生愛國情懷的培養(yǎng)。撫州紅色文化是工農紅軍和撫州人民革命實踐的有力見證,蘊含著深厚的愛國主義精神,與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在實質內涵和價值導向上具有高度契合性,將撫州紅色資源引入思政課實踐教學,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認識新中國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來之不易,提升學生對黨、國家和民族的心理和情感認同,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實現實踐教學的核心目標。
(二)有利于發(fā)揮紅色育人優(yōu)勢,推動思政課程改革創(chuàng)新
實踐教學是新時代高校思政課程改革創(chuàng)新的重要理論與實踐課題,既延伸拓展了思政小課堂的理論知識,又體現承載了社會大課堂的實際情境。就思政教學而言,不應局限于思政理論的講解,還應做到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統(tǒng)一。這就需要找準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銜接之處,發(fā)揮撫州紅色文化連接理論和實踐的橋梁作用。用好撫州紅色文化,將紅色故事、案例、素材恰當融入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各環(huán)節(jié),通過呈現真實鮮活的撫州紅色故事開展實踐教學,發(fā)揮紅色文化“潤物無聲”的天然優(yōu)勢,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思政課的認知與認同,有效助力高校思政課程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
二、撫州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融入意識和功底不足
思政課教師是推動撫州紅色文化融入思政實踐教學的關鍵,教師的融入意識和功底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的提升。一方面,融入意識不夠。受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影響,部分教師仍存在重理論教學,輕實踐教學的思想,再加之其對撫州紅色文化的時代價值認識不深、不全,因而融入意識不強。另一方面,融入功底不足。促進撫州紅色文化融入實踐教學需要教師具備一定的撫州紅色文化功底,由于精力、經費有限,部分教師缺少對其的深入研究與創(chuàng)新延伸,在開展實踐教學時,只是簡單復述撫州紅色故事,沒有對其核心要義和精神實質做出凝練總結,也沒有理清撫州紅色文化與思政課實踐教學之間的邏輯關聯,僅停留在“介紹”階段,而止步于“融入”階段,容易出現講不清、講不深、講不透等問題。
(二)融入內容缺少整合
“大思政課”背景下,撫州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在內容選擇方面已經融入了大量撫州紅色文化資源,涵蓋了當地的紅色人物、事件、遺址、遺物等多個領域,但因為缺少深入挖掘整合,還存在系列問題。一方面,內容聯動性不強。撫州紅色文化資源豐富且分布不均,不同類型的紅色資源形式、內容、特點差異較大,又缺少全面、系統(tǒng)、長期的規(guī)劃研究,在具體的挖掘、保護和開發(fā)等領域統(tǒng)籌不足,所以在其融入過程中極易出現“各自為政”,整體影響力不強的情況。另一方面,內容同質化現象嚴重。為了保證撫州紅色文化的準確和權威,多數講解者在實踐教學中講述撫州紅色文化故事時,對紅色事件和人物描述稍顯單一和刻板,地方特色不明顯,學生容易出現審美疲勞,缺少對紅色史實的代入感,導致思政課實踐教學效果浮于表面。
(三)融入形式較為單一
一方面,在課內教學實踐上,撫州部分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僅采用讀著作、看視頻等形式,組織學生閱讀和觀看撫州紅色書籍、電影,在課內分享心得體會,缺少互動性與趣味性,難以激發(fā)學生參與興趣。另一方面,在課外實踐教學上,大致分校內和校外兩種,校內大多采用紅色主題競賽形式;校外主要是以思政教師帶隊參觀撫州市內紅色教育基地的形式開展,但因為涉及人員、場地、經費及安全等多種因素,無法實現學生的全覆蓋參與,學生總體獲得感不強。再者,在網絡實踐教學上,撫州紅色主題虛擬網絡實踐教學平臺搭建得不夠完善,只有少數官方紅色文化網站及部分教師在學習通、騰訊課堂等平臺上傳撫州紅色主題學習素材,但也未針對學生學習需求對素材進行區(qū)分,這在較大程度提高了學生忽視實踐教學的概率。
(四)學生參與興趣不高
就目前而言,學生對紅色實踐教學缺乏興趣主要表現在:一方面,對撫州紅色文化認識較少。大多學生并不知曉撫州是革命老區(qū),了解撫州紅色文化也主要是通過影視、書籍和網絡等間接渠道,未能直接深入實際學習和調研,因而不能真正理解撫州紅色文化的內涵實質和時代意義。另一方面,對撫州紅色文化興趣不高。相較于戲劇文化,撫州的紅色文化宣傳力度相對更小,學生更少關注撫州紅色文化,甚至有少數學生受網絡虛假紅色文化信息的影響,僅憑片面信息認定撫州紅色文化枯燥、過時,不愿了解撫州紅色文化。所以,如何按照思想政治教育規(guī)律整合優(yōu)化撫州紅色文化資源,使其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興趣,是當前融合撫州紅色文化與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亟待解決的一大問題。
三、撫州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策略
(一)優(yōu)化擴充紅色實踐教學隊伍,匯聚實踐教學合力
“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2]。撫州紅色文化賦能高校實踐教學,具有實踐性強、輻射面廣的特點,對思政教師的撫州紅色文化素養(yǎng)、思政實踐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提升思政課教師對撫州紅色文化重要性的認識。教師要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真正轉變教學理念,明確自身的主導和關鍵作用,拓寬自身的撫州紅色文化教研視野,正確認識撫州紅色文化對實踐教學的重要作用,找準兩者契合之處。二是強化思政課教師的撫州紅色理論基礎。教師要主動參加主題培訓、基地調研、主題教研等活動,與同行交流心得經驗,豐富撫州紅色文化儲備。只有教師熟知撫州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和時代價值,才有底氣給學生講清、講透、講好撫州紅色故事,吸引學生走近撫州紅色文化。三是提高思政課教師的實踐教學組織能力。撫州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實踐教學需要科學的教學設計,這就要求教師全面提升實踐教學設計和紅色敘事能力。例如,在講授《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中的“毛澤東思想的精髓——實事求是”相關內容時,可以結合紅軍第四次反“圍剿”取得決定性勝利戰(zhàn)役——“黃陂戰(zhàn)役”來舉例,組織學生參觀黃陂戰(zhàn)役遺址,用學生易于接受的語言講清黃陂戰(zhàn)役之所以能夠勝利,是因為紅軍在面對敵強我弱的客觀實際時,按照游擊戰(zhàn)術原則,集中優(yōu)勢兵力伏擊敵人,堅持了實事求是。
此外,還可以積極發(fā)展多元教學主體,以撫州紅色文化為抓手,做好校、企、地多元聯動,鼓勵輔導員、班主任、紅色文化專家、紅色講解員等校內外力量加入思政課實踐教學,擴充思政實踐教學隊伍,形成實踐教學合力。
(二)挖掘整合撫州紅色文化故事,注入實踐教學活力
“一部紅色文化發(fā)展史,就是一部中國共產黨人高擎先進文化精神旗幟開拓奮進的歷史”[3]。因而,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要以問題為導向,“對癥下藥”,充分挖掘不同縣區(qū)、不同時期的文化資源,并在此基礎上凝練出學生喜聞樂見的內容,提高學生對撫州紅色文化的認知與認可。一是整合撫州紅色文化的地域特色。例如,在講授《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做新時代的忠誠愛國者”相關內容時,可以選取“樂安縣紅軍標語博物館”這一極具地域特色素材,該博物館位于撫州市樂安縣湖坪鄉(xiāng)大湖坪整編景區(qū),是江西省首家以紅軍標語為主題的博物館,“要擴大鐵的紅軍一百萬”“逃跑最可恥,紅軍最光榮”“勇敢堅決的工農當紅軍去”……一條條標語,生動詮釋了中央蘇區(qū)時期紅軍對革命勝利的堅定信念,幫助學生深入領會撫州紅色文化中蘊含的偉大愛國精神,厚植學生的愛國情懷。二是挖掘撫州紅色文化的時代價值。立足新時代、新形勢和新青年的發(fā)展特點,把撫州紅色文化巧妙融入教學目標、教學實施和教學評價等教學設計全過程之中,創(chuàng)設撫州紅色主題實踐教學情境。例如,選取“江西民族革命的先鋒”趙醒儂作為主題人物,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組織學生演繹趙醒儂在節(jié)衣縮食、無米下鍋的艱苦條件下,仍舊全力籌建中共江西地方團組織,為江西播撒革命火種的撫州紅色文化故事,讓學生在主題教學場景中感悟趙醒儂艱苦奮斗、公而忘私的革命精神,切實理解撫州紅色文化與當今時代的共通之處。教學結束后,教師要及時收集學生對主題實踐教學情境的評價意見和反饋建議,有力提升撫州紅色文化與實踐教學的融合度。
(三)創(chuàng)新撫州紅色文化融入形式,激發(fā)實踐教學動力
撫州紅色文化融入實踐教學要想引人入勝、循循善誘,需要探索涵蓋課內、課外、網絡的新型一體化思政實踐教學形式。一是轉變課內實踐教學。教師要發(fā)揮好課內教學的主渠道作用,依據不同專業(yè)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思維特點,探究不同主題實踐教學形式,如:組織紅色主題演講、小組辯論、翻轉課堂及情景表演等,以此吸引全體學生參與教學,實現撫州紅色文化與實踐教學的有機融合。二是創(chuàng)新課外教學實踐。一方面,要注重校園實踐教學氛圍的營造,把撫州紅色文化融入學生學習生活日常,在校園內搭建紅色主題場館、播放紅色革命歌曲、打造紅色文化長廊,深入挖掘其中的革命精神和文化內涵,營造優(yōu)質紅色校園氛圍;另一方面,要重視校外實踐基地的建設,讓師生在遺跡參觀、社會調研、志愿服務等實踐活動中切實感受撫州紅色文化,體會紅色記憶、傳承紅色基因。另外,還可以邀請撫州老紅軍、老黨員宣講紅色故事,在真實故事中感悟中國共產黨人對國家、民族和人民的擔當,拉近師生與撫州紅色文化的距離。重視網絡教學實踐。借助AR、VR、MR等信息技術,能夠有效打破時空限制,“將紅色遺址遺跡、紅色文物等物質形態(tài)的紅色文化資源與紅色民間故事、戲曲、歌謠等非物質形態(tài)的紅色文化資源轉換、再現、復原成數字化形態(tài)”[4],構建出融視覺、聽覺、觸覺為一體的三維虛擬實踐教學空間,再現撫州紅色革命場景,讓學生“親身”參與撫州紅色歷史,讓紅色實踐教學可感、可見、可交互,為紅色實踐教學增加時代感和科技感,獲得最佳實踐教學效果。
(四)回應學生實踐學習興趣訴求,增強實踐教學效力
需要注意的是,在運用撫州紅色文化資源開展實踐教學時,必須及時轉變工作思路,以更符合時代特征與學生需求的教學理念支撐教學實踐,推動學生綜合素質全面提升。一是結合學生的專業(yè)教育。在實際的實踐教學過程中,要強化頂層設計,結合學生專業(yè)實際對實踐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優(yōu)化,深入研究撫州紅色文化與其專業(yè)課程之間的契合點,如針對藝術專業(yè)學生,高校開展實踐教學可以選擇舉辦撫州紅色主題歌曲、繪畫、舞蹈比賽等活動,在開展思政實踐教學的同時發(fā)揮學生的專業(yè)特長,打破紅色文化教育和專業(yè)課程教育間的壁壘,促進學生政治素養(yǎng)和專業(yè)技能得到全方面提升。二是考慮學生的認知需求。為了取得預期的實踐教學效果,在推動撫州紅色文化進入高校思政實踐教學過程中,既要講究實事求是,又要注重靈活多變,要正視不同學生存在的認知差異,尊重學生的認知基礎和學習訴求,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實踐教學模式,適當調整融入內容與形式,多講故事,多講原因,使撫州紅色文化更加通俗易懂,增強實踐教學的針對性和親和力。三是關注學生的興趣愛好。要綜合考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和規(guī)律,堅持貼近學生思想、學習和生活實際,改進敘事表達和融入方式,用“雙向互動”代替“單向灌輸”,打造學生喜愛的思政實踐活動。比如,根據當代大學生普遍“知網”“懂網”,具有較強的網絡意識和網絡素養(yǎng)的實際,教師可以借助網絡技術,鼓勵和指導學生錄制撫州紅色文化主題微團課、微視頻等,激發(fā)學生參與實踐教學的興趣和熱情,實現實踐教學全方位育人目標。
結束語
用好撫州紅色文化,讓思政課鮮活起來。推動撫州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運用豐富的撫州紅色文化資源,發(fā)揮地域文化特色,進一步推動實踐教學隊伍、內容、形式多元化,滿足學生多樣化學習需求,有效提升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杜尚澤.“‘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微鏡頭·習近平總書記兩會“下團組”·兩會現場觀察)[N].人民日報,2021-03-07(1).
[2]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跟本任務的關鍵課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3]馬靜,劉玉標.紅色文化發(fā)展坐標論析[J].理論探索,2012(2):43-45.
[4]康保成.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fā)展報告(2013)[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鄭志英(1996— ),女,漢族,江西臨川人,贛東學院,助教,碩士。
研究方向:高校思政課教學。
伍小玲(1981— ),女,漢族,江西上高人,贛東學院,副教授,碩士。
研究方向:高校思政課教學。
基金項目:江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課題“地方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策略研究——以撫州地方文化為例”(課題編號:JXJG-22—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