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元曲中的秋,最著名的莫過于馬致遠的那首小令《天凈沙·秋思》?!翱萏倮蠘浠桫f,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fēng)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边@首小令中,作者僅僅用18個字就描繪出了9種不同深秋景物,短短28個字,便勾描出了深秋黃昏時分,那一片蕭殺蒼涼的清秋畫面,將淪落天涯的游子惆悵悲哀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此首小令被后人稱之為“秋思之祖”,傳誦至今而經(jīng)久不衰。
其實,比馬致遠大24歲的白樸也曾作過一首詠秋的《天凈沙·秋》。“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迸c馬致遠的小令相比,語句明顯舒緩不少。作者通過由遠及近、由高至下的景物描寫,以及青、綠、白、紅、黃五種顏色的變化,給我們刻畫出了一幅秋日清麗的山水圖來。
詩詞中的秋天,多給人寂寥惆悵之感,元曲中的吟秋之作也多是如此?!耙宦曃嗳~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后。落燈花,棋未收,嘆新豐孤館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憂,都到心頭?!毙煸偎嫉摹端勺印ひ褂辍?,將游子滿腔的離苦,思親的愁腸,隨著秋后的夜雨,從夜晚滴至天明,盡在心頭。
“千山落葉巖巖瘦,百尺危闌寸寸愁。有人獨倚晚妝樓。樓外柳,眉暗不禁秋?!眴碳摹断Х即骸で锿罚橇攘葞拙?,便展現(xiàn)出了秋日里無法排解的無邊愁緒。
就連宣慰司令史張鳴善,也加入了這“悲秋”的行列,在《普天樂·雨兒飄》中抒起愁懷來。“雨兒飄,風(fēng)兒飏。風(fēng)吹回好夢,雨滴損柔腸。風(fēng)蕭蕭梧葉中,寸點點芭蕉上。風(fēng)雨相留添悲愴,雨和風(fēng)卷起凄涼。風(fēng)雨兒怎當(dāng)?風(fēng)雨兒定當(dāng),風(fēng)雨兒難當(dāng)!”作者借助貫穿始終的“風(fēng)雨”二字,曲折巧妙地表達了悲愴凄涼之感。當(dāng)然,元曲中也不乏“贊秋”之作。如盧摯的《沉醉東風(fēng)·秋景》便刻畫了一幅秋之美景圖?!皰旖^壁枯松倒倚,落殘霞孤鶩齊飛。四圍不盡山,一望無窮水。散西風(fēng)滿天秋意。夜靜云帆月影低,載我在瀟湘畫里?!痹跐M是秋意的黃昏里暢游,泛洞庭,下瀟湘,賞山水,仿佛進入了畫中。這讓人心曠神怡的秋景,讓人不知不覺陶醉于其中。
秋日之時,倚窗靜讀元曲,不論“悲秋”還是“贊秋”之作,都給人帶來一種美的享受和體味。
(摘編自《銅陵日報》)
賞析
秋,是古代詩人筆下的常見意象,或抒發(fā)悲涼之情,或慨嘆人生苦短,或贊美秋之豐碩……每一首曲都有幽深的意蘊,耐人尋味。本文從馬致遠的小令寫起,引用并講述了多首秋之曲,解讀了秋之色、秋之味、秋之情。或悲或贊,詩人留給我們的永遠是雋永的秋意。
(供稿 黃書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