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題][速遞]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文章。
《韓非子》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晉國大夫中行文子流亡時經過一個縣城,隨從說:“這里有個鄉(xiāng)官是你過去的朋友,何不在他的舍下休息片刻,順便等待后面的車輛呢?”文子說:“我曾喜歡音樂,此人給我送來鳴琴;我曾愛好佩玉,此人給我送來玉環(huán)?,F(xiàn)在我擔心他為了迎合別人的好感也會出賣我?!庇谑撬麤]有停留,匆匆離去。那個人果然扣留了文子后面的兩套車馬,獻給了自己的國君。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初稿呈現(xiàn)
讓生活閃耀理性的光芒
張溪澗
孔子說:“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睂σ患?、一個人,無論別人如何判斷,每個人都要認真觀察,了解事實的真相。孟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睙o論書上是如何記載的,都要客觀分析書上內容的正誤。兩位先哲的話都告訴我們:要學會理性地看待事物。①
別人對事物的看法未必不是取決于自己的內心好惡,所以自己對這類事物的看法,要通過個人理性的分析,不能人云亦云、鸚鵡學舌。②
要學會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理性地分析事實的真相。
流亡的晉國大夫中行文子沒有聽從隨從的建議,去投靠早年的鄉(xiāng)官朋友,是因為他認為這位朋友當年只是在迎合自己,而如今為了迎合別人他也會出賣自己。中行文子的理性思考是正確的。
通過朋友送給自己喜愛的東西的事情,中行文子看到的是朋友對自己的迎合,這是理性的分析。如果中行文子沒有客觀分析自己的鄉(xiāng)官朋友,恐怕他會成為別人的階下囚。③
揮淚斬馬謖的諸葛亮,不是為了表示自己治軍的嚴苛,而是理智光芒的閃爍,他沒有因為與馬謖關系親密而網開一面。
也正是擁有這樣的理智,使得諸葛亮能夠六出祁山、七擒孟獲。④
當手拿蘋果的蘇格拉底問班里的學生“聞到蘋果的香味了嗎?”時,只有柏拉圖一個人堅持沒有聞到任何蘋果的香味;而事實也是如柏拉圖堅持的一樣,因為蘇格拉底拿的不過是一個假蘋果而已。
柏拉圖堅持自己的感覺、沒有盲從,是理智占了上風。⑤
面對“吾穿井得一人”的傳聞,宋王沒有盲從于大家一致的想法:“丁家挖井得一人?!币驗閺睦碇巧戏治?,不可能就有一個人在地下,正好被丁家挖井給挖出來。于是,宋王派人到丁家詢問,最終明白“得一人”是挖了井后,他們家能夠省一個勞力擔水。
如果宋王也如京城其他人一樣,不探究事實的真相,而是以訛傳訛,那么“丁家挖井得一人”可能就成為歷史中的懸疑事件。面對盟軍要轟炸日本古都京都和奈良,身負家仇國恨的梁思成沒有感性而為,而是從建筑藝術是世界的理性角度規(guī)勸盟軍,最終日本古都京都和奈良在盟軍的猛烈轟炸中奇跡般得以保全。⑥
梁思成沒有被仇恨蒙蔽雙眼,而是站在文化的角度看待日本的古老建筑,體現(xiàn)了理性的光輝。⑦
①開篇點明觀點,入題快速,但列舉的孟子的名言不能很好地證明“讓生活閃耀理性的光芒”。
②分析還算到位。
③能夠聯(lián)系材料,由材料的相關內容反過來證明自己的觀點,保證了文章的切題。
④這個事例不能很好地證明“理性”的問題。解決的辦法是再進一步分析諸葛亮斬馬謖的內心想法,分析不殺馬謖帶來的害處等。
⑤這個事例不能很好地證明“理性”。
⑥這個事例能夠很好地證明“理性看待”的論點,但要注重列舉事例后與論點關系的論述問題。
⑦證明了“理想看待問題”,但作為文章的結尾顯得有點匆忙。
望聞問切
①審題立意。文章的中心論點是“理性看待事物”。本可以從“理性看待事物,不要被表象迷惑”的角度論述。但在行文的過程中,作者的論證偏向了“要理性看待事物,不要人云亦云”。②論據使用。文章十分注重事例、事理的使用,但有些論據不太恰切,比如“盡信書不如無書”“揮淚斬馬謖”等,不能很好地證明論點。③語言運用。文章在論證中因為沒有分析事例體現(xiàn)的意義,使得文章在議論上顯得有些不得力。尤其結尾應該重申論點,回扣論題,有力作結。
升格展示
看到果,要多想因
張溪澗
“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笨鬃拥恼佌伣陶d,告訴我們對于一件事的好惡、對一個人的褒貶,我們不能人云亦云,要細心思考,弄清事情的真相。
流亡的晉國大夫中行文子沒有聽從隨從的建議去投靠早年的鄉(xiāng)官朋友,是因為他認為這位朋友當年只是在迎合自己,而如今為了迎合別人他也會出賣自己。中行文子透過現(xiàn)象看出了事情的本質,事實也證明了他的看法,因為他的這位鄉(xiāng)官朋友后來扣留了文子后面的車馬。
通過朋友送給自己喜愛的東西的事情,中行文子看到的是鄉(xiāng)官朋友對自己的迎合,這是理性地分析,是透過現(xiàn)象看到的本質特征。
臺風的危害很大,這是表面現(xiàn)象,但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的話,也能夠發(fā)現(xiàn)正是臺風帶來了豐沛的雨水;城市的地面硬化看起來方便了人的出現(xiàn),但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的話,也能夠知道把城市的土地全部硬化也削弱了雨水的地面滲透功能。
看問題不能只看表面現(xiàn)象,要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
比如我們:延長時間學習,看起來是件好事情,但也要看到無限地延長時間帶來的危害;大量練習可以提高學習成績,但也要看到,如果不注重試題的質量、練習的質量必然帶來時間的浪費。
所以,對待任何事情都要分析、觀察,要學會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
我們耳熟能詳?shù)摹傍欓T宴”,范增從劉邦“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的現(xiàn)象中,看出了劉邦“此其志不在小”的本質,請求項羽“急擊勿失”;而項羽沒有看透劉邦“臣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于此”背后的語言,最終被劉邦戰(zhàn)敗,落得個“無顏見江東父老”的境地。
同樣的表象,看沒看到事情的本質,結果有著明顯的不同:依范增之計,劉邦、項羽就沒有了后來四年的楚漢之爭,項羽也沒有了“垓下之圍”中的“虞姬、虞姬奈若何”的悲嘆。
所以,我要說:看到果,要想想因;看到現(xiàn)象,要想想本質。
升格評析
①觀點明確。文章從材料中的中行文子對鄉(xiāng)官朋友的分析中得出“看到果,要多想因”的觀點,即要學會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②論據充分。文章列舉了自然、人生、社會中的多個論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③結構嚴謹。文章以孔子的話切入,分析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的重要性,然后列舉論據證明觀點,最后得出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