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媽媽興奮地和我說:“兒子,你要在海門博物館當(dāng)志愿者了!”我大吃一驚:“去海門博物館當(dāng)志愿者?什么情況?”媽媽解釋說:“兒子,到博物館當(dāng)講解員,給別人講解多神氣啊。講解完,還可以在博物館里看看其他文物,既能鍛煉自己,又能拓寬眼界!”媽媽的話打動了我,我決定去!
媽媽把講解稿子拿給我,上面的字密密麻麻的,眼花繚亂,我有點想打退堂鼓,可是一想到媽媽說的“福利”,又狠狠心把稿子拿了過來,認真地背了起來。我先把稿子讀熟,然后記憶重點詞語,不到一天就背下來了。到了晚上,我滿懷期待地進入了夢鄉(xiāng)。
第二天,我早早起床,吃完早飯就信心滿滿地來到海門博物館。我講解的地方一個是“海門山歌”,另一個是“余東古鎮(zhèn)”。有人來了,我趕緊上前講解:“這首歌是海門山歌《淘米謠》……”我感覺非常順利,突然,有個小孩忽閃著大眼睛,問:“它是什么時候演出的?”我一下愣住了,稿子里沒有相關(guān)內(nèi)容啊,太尷尬了,太丟臉了。我羞愧不已,臉漲得通紅。
又有人來了,我還是講余東古鎮(zhèn)吧,余東古鎮(zhèn)是爸爸的老家,我去過好幾次呢,熟得很。突然,有人問:“這條老街是什么時候復(fù)原的?”這……稿子里沒有這個,毫無懸念,我又丟臉了。
講完,我已經(jīng)沒有心思玩了,趕緊回家查找資料,了解到《淘米謠》是1957年演出的,余東古鎮(zhèn)的老街是在清朝復(fù)原的。
看來我的知識遠遠不夠,以后我要多看書,多查資料,爭取變成“百問不倒”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