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全賦會》是一部南宋律賦集,其中收錄了很多相同題目的律賦。通過對其用韻狀況的分析,可以深化對同題律賦的認識。人們往往主觀認為,同題律賦應該出自同一場考試,限韻也應該是相同的?!洞笕x會》所收同題律賦則表明,同題并不一定同韻,也不一定出自同一場考試。在同題同韻的情況下,具體用韻次序也不一定相同,這與“官韻八字平側(cè)不相間”有關(guān)。在“官韻八字平側(cè)不相間”時,舉子一般要自行調(diào)整用韻次序,使律賦整體遵循“平仄平仄平仄平仄”的用韻模式。與北宋律賦相比,自行調(diào)整用韻次序的情況在南宋律賦中明顯增多,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構(gòu)成了南宋律賦的新變因素。
關(guān)鍵詞:《大全賦會》;南宋;律賦;同題;用韻
至兩宋時期,科舉制度得以進一步發(fā)展與完善,參加考試和朝廷錄取的人數(shù)都大幅度增加??婆e的興盛產(chǎn)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其中就包括科舉用書的編纂與刊行。律賦是宋代的科舉文體,并且在科場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至有“用賦取人”[1](P12)之說。由于科舉考賦,律賦集遂大量產(chǎn)生,并形成了宋代科舉用書的重要種類。今見于書目文獻記載的宋代律賦集,有范仲淹的《賦林衡鑒》[2]、吳處厚的《三元衡
鑒》[3]、唐仲友的《后典麗賦》[4]等,可惜這些律賦集均已亡佚。目前可見的一部宋代律賦集是《大全賦會》,原書已佚,只在《永樂大典》中殘存了兩卷。永樂大典本《大全賦會》殘卷收錄律賦76篇,皆為南宋時期的作品。翻檢《大全賦會》,能夠看到一些題目相同的律賦,如鄒子益與張深父的《圣人擬天地參諸身賦》,何文龍與周興的《圣人以天下為大器賦》,陳癸發(fā)、劉澤民與林允元的《圣人綱紀正天下定賦》等。我們在對永樂大典本《大全賦會》殘卷進行用韻分析時發(fā)現(xiàn),這些同題律賦的用韻狀況比較復雜,相關(guān)問題值得深入分析。
可以說,律賦的基本特征是限韻,而宋代律賦普遍限以八韻。如《宋代辭賦全編》卷五十所收方大琮《太宗得至治之體賦》,此賦以“唐治之盛,實由于此”為韻[5](第3冊,P1453),在寫作此賦時,韻腳要使用“唐治之盛,實由于此”這八字所限定的韻部中的字。所謂“限定的韻部”,包括限韻之字所在的韻部及其同用的韻部。永樂大典本《大全賦會》殘卷所收律賦的題下限韻均已佚失,但通過用韻分析,仍能基本還原出這些律賦使用的是哪些韻部。
需要說明的是,永樂大典本《大全賦會》殘卷已由羅國威先生點校出版[6]。該版本實際分為兩個部分:前一部分是對《永樂大典》所收《大全賦會》兩卷內(nèi)容的影印,后一部分是羅氏對《大全賦會》的點校、整理。由于羅氏對律賦的標點頗有值得商榷之處,因此,本文在援引該版本的語料時,主要依據(jù)的是其影印部分。同時,關(guān)于宋代律賦的用韻,我們主要依據(jù)的是《宋刻集韻》[7]。為節(jié)約行文篇幅,本文引例凡是出自兩書的,均不再標注頁碼。
一、同題不同韻
如果不作用韻分析,只憑主觀臆想,很容易認為相同題目的律賦,其限韻也自然相同,但事實并非如此。在《大全賦會》中,同題不同韻的情況數(shù)見不鮮。茲舉三例,以證言之不虛也。
(一)《圣人抱誠明根中庸賦》
此題之下,有陳晞傳與陳堯章寫作的兩篇作品。
陳晞傳《圣人抱誠明根中庸賦》第一韻韻腳:存、根、原?!按妗睂倨铰暋盎辍表?,“根”屬平聲“痕”韻,“原”屬平聲“元”韻,“魂”“痕”“元”同用。第二韻韻腳:息、植、德?!跋ⅰ薄爸病本鶎偃肼暋奥殹表?,“德”屬入聲“德”韻,“職”“德”同用。第三韻韻腳:成、行、清、誠、生。“成”“清”“誠”均屬平聲“清”韻,“行”“生”均屬平聲“庚”韻,“清”“庚”同用。第四韻韻腳:始、理、美、此、矣?!笆肌薄袄怼薄耙印本鶎偕下暋爸埂表崳懊馈睂偕下暋爸肌表?,“此”屬上聲“紙”韻,“止”“旨”“紙”同用。第五韻韻腳:殊、無、愚、蕪、乎、敷?!笆狻薄盁o”“愚”“蕪”“敷”均屬平聲“虞”韻,“乎”屬平聲“?!表崳坝荨薄澳!蓖?。第六韻韻腳:正、行、病、性、命?!罢薄靶浴本鶎偃ヂ暋皠拧表?,“行”“病”“命”均屬去聲“映”韻,“勁”“映”同用。第七韻韻腳:情、明、傾、精、萌?!扒椤薄皟A”“精”均屬平聲“清”韻,“明”屬平聲“庚”韻,“萌”屬平聲“耕”韻,“清”“庚”“耕”同用。第八韻韻腳:浩、道、抱。三字皆屬上聲“晧”韻。
陳堯章《圣人抱誠明根中庸賦》第一韻韻腳:全、然、天。“全”“然”均屬平聲“仙”韻,“天”屬平聲“先”韻,“仙”“先”同用。第二韻韻腳:極、植、德。“極”“植”均屬入聲“職”韻,“德”屬入聲“德”韻,“職”“德”同用。第三韻韻腳:猷、流、留、由、求。五字皆屬平聲“尤”韻。第四韻韻腳:行、盛、病、性、命?!靶小薄安 薄懊本鶎偃ヂ暋坝场表?,“盛”“性”均屬去聲“勁”韻,“映”“勁”同用。第五韻韻腳:身、春、
人、真、因、陳?!吧怼薄叭恕薄罢妗薄瓣悺本鶎倨铰暋罢妗表?,“春”“因”均屬平聲“諄”韻,“真”“諄”同用。第六韻韻腳:處、所、咀、楮、敘。五字皆屬上聲“語”韻。第七韻韻腳:情、聲、精、生、行?!扒椤薄奥暋薄熬本鶎倨铰暋扒濉表?,“生”“行”均屬平聲“庚”韻,“清”
“庚”同用。第八韻韻腳:正、圣、鏡?!罢薄笆ァ本鶎偃ヂ暋皠拧表?,“鏡”屬去聲“映”韻,“勁”“映”同用。
在這兩篇作品中,共同使用的韻部有“職”“德”等。同時,兩者采用的韻部也有很大區(qū)別:陳晞傳作品中所使用的“魂”“痕”“元”“虞”“?!钡软嵅?,在陳堯章的作品中并未出現(xiàn);陳堯章作品中所使用的“仙”“先”“語”等韻部,在陳晞傳的作品中也未出現(xiàn)。這就說明,兩篇作品題目相同,限韻卻是不同的。
(二)《圣人祖乾綱以流化賦》
此題之下,有葉木元與徐桂老寫作的兩篇作品。
葉木元《圣人祖乾綱以流化賦》第一韻韻腳:人、新、民。三字皆屬平聲“真”韻。第二韻韻腳:主、普、祖?!爸鳌睂偕下暋皣墶表崳捌铡薄白妗本鶎偕下暋袄选表?,“噳”“姥”同用。第三韻韻腳:休、由、求、流、游。五字皆屬平聲“尤”韻。第四韻韻腳:正、令、泳、圣、詠?!罢薄傲睢薄笆ァ本鶎偃ヂ暋皠拧表崳坝尽薄霸仭本鶎偃ヂ暋坝场表?,“勁”“映”同用。第五韻韻腳:天、旋、前、泉、焉、乾?!疤臁薄扒啊本鶎倨铰暋跋取表?,“旋”“泉”“焉”“乾”均屬平聲“仙”韻,“先”“仙”同用。第六韻韻腳:以、理、始、此、美?!耙浴薄袄怼薄笆肌本鶎偕下暋爸埂表崳按恕睂偕下暋凹垺表?,“美”屬上聲“旨”韻,“止”“紙”“旨”同用。第七韻韻腳:唐、綱、方、陽、疆?!疤啤薄熬V”均屬平聲“唐”韻,“方”“陽”“疆”均屬平聲“陽”韻,“唐”“陽”同用。第八韻韻腳:借、夏、化。三字皆屬去聲“禡”韻。
徐桂老《圣人祖乾綱以流化賦》第一韻韻腳:乾、天、淵。“乾”屬平聲“仙”韻,“天”“淵”均屬平
聲“先”韻,“仙”“先”同用。第二韻韻腳:始、耳、此?!笆肌薄岸本鶎偕下暋爸埂表?,“此”屬上聲“紙”韻,“止”“紙”同用。第三韻韻腳:臨、陰、心、深、襟。五字皆屬平聲“侵”韻。第四韻:轉(zhuǎn)、變、衍、遍。“轉(zhuǎn)”“變”“衍”均屬去聲“線”韻,“遍”屬去聲“霰”
韻,“線”“霰”同用。第五韻韻腳:推、時、維、宜、之、
為?!巴啤薄熬S”均屬平聲“脂”韻,“時”“之”均屬平聲“之”韻,“宜”“為”均屬平聲“支”韻,“脂”
“之”“支”同用。第六韻韻腳:性、正、令、圣、政。五字皆屬去聲“勁”韻。第七韻韻腳:余、疏、如、歟、居。五字皆屬平聲“魚”韻。第八韻韻腳:越、發(fā)、竭。三字皆屬入聲“月”韻。
在這兩篇作品中,共同使用的韻部有“先”“仙” “止”“紙”等,但葉木元作品中所使用的“噳”“姥”
“尤”等韻部,在徐桂老的作品中并未出現(xiàn),而徐桂老作品中所使用的“侵”“魚”“月”等韻部,在葉木元的作品中也未出現(xiàn)。這再次說明,兩篇作品題目相同,限韻卻不相同。
(三)《圣人兼三才以御物賦》
此題之下,有石祐孫與陳嘉富寫作的兩篇作品。
石祐孫《圣人兼三才以御物賦》第一韻韻腳:人、因、真?!叭恕薄罢妗本鶎倨铰暋罢妗表?,“因”屬平聲“諄”韻,“真”“諄”同用。第二韻韻腳:拂、屈、物?!胺鳌薄拔铩本鶎偃肼暋拔稹表?,“屈”屬入聲“迄”韻,“勿”“迄”同用。第三韻韻腳:南、探、參、三、含。“南”“探”“參”“含”均屬平聲“覃”韻,“三”屬平聲“談”韻,“覃”“談”同用。第四韻韻腳:始、以、水、矣、旨。“始”“以”“矣”均屬上聲“止”韻,“水”
“旨”均屬上聲“旨”韻,“止”“旨”同用。第五韻韻腳:該、哉、來、財、才、開。六字皆屬平聲“咍”韻。第六韻韻腳:性、敬、政、圣、命?!靶浴薄罢薄笆ァ本鶎偃ヂ暋皠拧表?,“敬”“命”均屬去聲“映”韻,“勁”“映”同用。第七韻韻腳:嚴、炎、鹽、兼、僉?!皣馈睂倨铰暋皣馈表?,“炎”“鹽”“僉”均屬平聲“鹽”韻,
“兼”屬平聲“沾”韻,“嚴”“鹽”“沾”同用。第八韻韻腳:慮、著、御。三字皆屬去聲“御”韻。
陳嘉富《圣人兼三才以御物賦》第一韻韻腳:該、才、裁。三字皆屬平聲“咍”韻。第二韻韻腳:外、會、大。三字皆屬去聲“太”韻。第三韻韻腳:南、參、涵、三、慚?!澳稀薄皡ⅰ薄昂本鶎倨铰暋榜表?,“三”“慚”均屬平聲“談”韻,“覃”“談”同用。第四韻韻腳:秩、出、質(zhì)、一、失。“秩”“質(zhì)”“一”“失”均屬入聲“質(zhì)”
韻,“出”屬入聲“術(shù)”韻,“質(zhì)”“術(shù)”同用。第五韻韻腳:殊、乎、途、敷、無、虞?!笆狻薄胺蟆薄盁o”“虞”均屬平聲“虞”韻,“乎”“途”均屬平聲“?!表?,“虞”“?!蓖?。第六韻韻腳:寶、保、道、造、草。五字皆均屬上聲“晧”韻。第七韻韻腳:初、余、歟、如、居。五字皆屬平聲“魚”韻。第八韻韻腳:郁、屈、物?!坝簟薄扒本鶎偃肼暋捌表?,“物”屬入聲“勿”韻,“迄”“勿”同用。
在這兩篇作品中,共同使用的韻部有“勿”“迄” “覃”“談”等,但石祐孫作品中所使用的“真”“諄”" “御”等韻部,在陳嘉富的作品中并未出現(xiàn),而陳嘉富作品中所使用的“質(zhì)”“術(shù)”“魚”等韻部,在石祐孫的作品中也未出現(xiàn)。這又一次說明,兩篇作品題目相同,限韻卻不相同。
律賦中存在同題不同韻的情況,其實也沒有什么可奇怪的。我們可以設想這樣一種情境:在某一場考試中出了一個律賦題目,有一位塾師想拿這個題目讓自己的學生練筆,為了防止學生照抄已有的作品,就對限韻加以修改,迫使學生獨立創(chuàng)作,畢竟律賦寫作是需要遵守所限之韻的。這種相同或類似的情境,在當時的實際生活中是完全可能存在的,因此,出現(xiàn)同題不同韻的律賦,也在情理之中。這種情況也可以提醒今天的研究者:不能因為題目相同,就主觀地認為那些律賦出自同一場考試,限韻也相同。
這里還應指出的是律賦限韻在科考中所承擔的主要功能。王芑孫《讀賦卮言》云:“官韻之設,所以注題目之解,示程式之意,杜剿襲之門,非以困人而束縛之也。”[8](第3冊,P341)其中,就提到限韻有助于防范考生剿襲或備擬。宋代士人為了應對科舉考試,平時會大量寫作律賦,他們練筆的題目有可能會與考場中的題目相同。不過,只要所限之韻不同,即使考生預先讀過、寫過相同題目的律賦,也無法完全照搬??傊?,律賦限韻能在科舉考試中發(fā)揮其獨特的作用,這也是蘇軾等人支持詩賦取士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同題同韻
出自同一場考試的律賦,題目相同,限韻也相同,同題同韻可以說是更符合今人預想的。在永樂大典本《大全賦會》殘卷中,當然不乏同題且同韻的律賦作品。不過,這些作品雖然使用的是相同的韻部,具體用韻次序卻有所不同。這種現(xiàn)象亦值得深入探究。為了展現(xiàn)同題同韻但用韻次序不同的情況,我們亦列舉三例,以證言之有據(jù)也。
(一)《圣人接三才理四海賦》
此題之下,有陸定甫和余子范寫作的兩篇作品。
陸定甫《圣人接三才理四海賦》第一韻韻腳:權(quán)、然、旋。三字皆屬平聲“仙”韻。第二韻韻腳:紀、使、理。三字皆屬上聲“止”韻。第三韻韻腳:神、人、倫、因、綸?!吧瘛薄叭恕本鶎倨铰暋罢妗表?,“倫”“因”“綸”均屬平聲“諄”韻,“真”“諄”同用。第四韻韻腳:地、智、被、自、事?!暗亍薄白浴本鶎偃ヂ暋爸痢表崳爸恰薄氨弧本鶎偃ヂ暋皩叀表?,“事”屬去聲“志”韻,“至”“寘”“志”同用。第五韻韻腳:時、彝、知、馳、其、辭?!皶r”“其”“辭”均屬平聲“之”韻,“彝”屬平聲“脂”韻,“知”“馳”均屬平聲“支”韻,“之”“脂” “支”同用。第六韻韻腳:子、弛、邇、是、始?!白印薄笆肌本鶎偕下暋爸埂表?,“弛”“邇”“是”均屬上聲“紙”韻,“止”“紙”同用。第七韻韻腳:危、池、隨、之、隋。“?!薄俺亍薄半S”“隋”均屬平聲“支”韻,“之”屬平聲“之”韻,“支”“之”同用。第八韻韻腳:氣、緯、謂。三字皆屬去聲“未”韻。
余子范《圣人接三才理四海賦》第一韻韻腳:為、之、宜?!盀椤薄耙恕本鶎倨铰暋爸А表崳爸睂倨?/p>
聲“之”韻,“支”“之”同用。第二韻韻腳:已、邇、理?!耙选薄袄怼本鶎偕下暋爸埂表崳斑儭睂偕下暋凹垺表?,“止”“紙”同用。第三韻韻腳:神、真、倫、人、因?!吧瘛薄罢妗薄叭恕本鶎倨铰暋罢妗表?,“倫”“因”均屬平聲“諄”韻,“真”“諄”同用。第四韻韻腳:
義、事、地、利、自?!傲x”屬去聲“寘”韻,“事”屬去聲“志”韻,“地”“利”“自”均屬去聲“至”韻,“寘”“志”“至”同用。第五韻韻腳:私、知、思、彝、
其、尼?!八健薄耙汀薄澳帷本鶎倨铰暋爸表崳爸睂倨铰暋爸А表?,“思”“其”均屬平聲“之”韻,“脂”“支”“之”同用。第六韻韻腳:矣、子、止、紀、是、俾?!耙印薄白印薄爸埂薄凹o”均屬上聲“止”韻,“是”
“俾”均屬上聲“紙”韻,“止”“紙”同用。第七韻
韻腳:傳、焉、天、然、鳶。“傳”“焉”“然”“鳶”均屬平聲“仙”韻,“天”屬平聲“先”韻,“仙”“先”同用。第八韻韻腳:氣、緯、謂。三字皆屬去聲“未”韻。
對這兩篇同題作品進行比較,不難看出,陸賦第一韻使用的是平聲“仙”韻,余賦則在第七韻使用了“仙”以及與之同用的“先”韻;陸賦第二韻使用的是上聲“止”韻,余賦亦在第二韻使用了“止”以及與之同用的“紙”韻;陸賦第三韻使用的是平聲“真”“諄”韻,余賦亦在第三韻使用了這兩個韻部;陸賦第四韻使用的是去聲“至”“寘”“志”韻,余賦亦在第四韻使用了這三個韻部;陸賦第五韻使用的是平聲“之”“脂”“支”韻,余賦亦在第五韻使用了這三個韻部;陸賦第六韻使用的是“止”“紙”韻,余賦亦在第六韻使用了這兩個韻部;陸賦第七韻使用的是“支”“之”韻,余賦則在第一韻使用了這兩個韻部;陸賦第八韻使用的是去聲“未”韻,余賦亦在第八韻使用了該韻部。由此可以發(fā)現(xiàn),兩篇作品使用的韻部完全一致,只不過陸賦第一韻的韻部被余賦用到了第七韻,而陸賦第七韻的韻部被余賦用到了第一韻,用韻次序不完全相同。
(二)《圣人紀綱正天下定賦》
此題之下,有陳癸發(fā)與劉澤民寫作的兩篇作品。
陳癸發(fā)《圣人紀綱正天下定賦》第一韻韻腳:天、然、全?!疤臁睂倨铰暋跋取表?,“然”“全”均屬平聲“仙”韻,“先”“仙”同用。第二韻韻腳:理、起、紀。三字皆屬上聲“止”韻。第三韻韻腳:資、師、垂、之、斯。“資”“師”均屬平聲“脂”韻,“垂”“斯”均屬平聲“支”韻,“之”屬平聲“之”韻,“脂”“支”“之”同用。第四韻韻腳:正、姓、病、圣、行?!罢薄靶铡薄笆ァ本鶎偃ヂ暋皠拧表崳安 薄靶小本鶎偃ヂ暋坝场表?,“勁”“映”同用。第五韻韻腳:常、張、方、王、綱、詳?!俺!薄皬垺薄胺健薄巴酢薄霸敗本鶎倨铰暋瓣枴表崳熬V”屬平聲“唐”韻,“陽”“唐”同用。第六韻韻腳:野、下、者、也。四字皆屬上聲“馬”韻。第七韻韻腳:愆、年、焉、先、權(quán)?!绊薄把伞薄皺?quán)”均屬平聲“仙”韻,“年”“先”均屬平聲“先”韻,“仙”“先”同用。第八韻韻腳:定、廷、聽。三字皆屬去聲“徑”韻。
劉澤民《圣人紀綱正天下定賦》第一韻韻腳:權(quán)、先、全?!皺?quán)”“全”均屬平聲“仙”韻,“先”屬平聲“先”韻,“仙”“先”同用。第二韻韻腳:弛、敉、紀。“馳”“敉”均屬上聲“紙”韻,“紀”屬上聲“止”韻,“紙”“止”同用。第三韻韻腳:強、張、章、綱、康。“強”“張”“章”均屬平聲“陽”韻,“綱”“康”均屬平聲“唐”韻,“陽”“唐”同用。第四韻韻腳:夏、下、野、也、者。五字皆屬上聲“馬”韻。第五韻韻腳:基、持、彝、卑、維、而。“基”“持”“而”均屬平聲“之”韻,“彝”“維”均屬平聲“脂”韻,“卑”屬平聲“支”韻,“之”“脂”“支”同用。第六韻韻腳:命、盛、正、姓、競?!懊薄案偂本鶎偃ヂ暋坝场表?,“盛”“正”“姓”均屬去聲“勁”韻,“映”“勁”同用。第七韻韻腳:遷、然、年、焉、天?!斑w”“年”“天”均屬平聲“先”韻,“然”“焉”均屬平聲“仙”韻,“先”“仙”同用。第八韻:廷、聽、定。三字皆屬去聲“徑”韻。
對這兩篇同題作品進行比較,不難發(fā)現(xiàn),它們所使用的韻部完全一致,只不過陳賦第三韻的韻部被劉賦用到了第五韻,陳賦第四韻的韻部被劉賦用到了第六韻,陳賦第五韻的韻部被劉賦用到了第三韻,陳賦第六韻的韻部被劉賦用到了第四韻。也就是說,兩篇作品的具體用韻次序不同。
(三)《圣人清天君全天功賦》
此題之下,有李洙與李霖寫作的兩篇作品。
李洙《圣人清天君全天功賦》第一韻韻腳:中、功、通。三字皆屬平聲“東”韻。第二韻韻腳:理、耳、此?!袄怼薄岸本鶎偕下暋爸埂表?,“此”屬上聲“紙”韻,“止”“紙”同用。第三韻韻腳:居、虛、除、歟、如。五字皆屬平聲“魚”韻。第四韻韻腳:正、圣、令、命、病?!罢薄笆ァ薄傲睢本鶎偃ヂ暋皠拧表崳懊薄安 本鶎偃ヂ暋坝场表崳皠拧薄坝场蓖?。第五韻韻腳:侵、陰、襟、今、臨、心。六字皆屬平聲“侵”韻。第六韻韻腳:賴、害、大、泰、澮。五字皆屬去聲“太”韻。第七韻韻腳:流、憂、游、秋。四字皆屬平聲“尤”韻。第八韻韻腳:抱、禱、造。三字皆屬上聲“晧”韻。
李霖《圣人清天君全天功賦》第一韻韻腳:融、功、通。三字皆屬平聲“東”韻。第二韻韻腳:會、賴、大。三字皆屬去聲“太”韻。第三韻韻腳:深、心、臨、今、欽。五字皆屬平聲“侵”韻。第四韻韻腳:否、始、紀、起、此?!胺瘛睂偕下暋爸肌表崳笆肌薄凹o”“起”均屬上聲“止”韻,“此”屬上聲“紙”韻,“旨”“止”“紙”同用。第五韻韻腳:馀、如、初、舒、歟、虛。六字皆屬平聲“魚”韻。第六韻韻腳:命、正、敬、圣、慶?!懊薄熬础薄皯c”均屬去聲“映”韻,“正”“圣”均屬去聲“勁”韻,
“映”“勁”同用。第七韻韻腳:修、留、憂、休、流。五字皆屬平聲“尤”韻。第八韻韻腳:老、保、造。三字皆屬上聲“晧”韻。
對這兩篇同題作品進行比較,不難發(fā)現(xiàn),它們所使用的韻部完全一致,只不過李洙賦第二韻的韻部被李霖賦用到了第四韻,李洙賦第三韻的韻部被李霖賦用到了第五韻,李洙賦第四韻的韻部被李霖賦用到了第六韻,李洙賦第五韻的韻部被李霖賦用到了第三韻,李洙賦第六韻的韻部被李霖賦用到了第二韻。同樣,兩篇作品的具體用韻次序不同。不僅如此,在永樂大典本《大全賦會》殘卷中,同題同韻律賦的具體用韻次序都不相同。
三、同題同韻律賦用韻次序不同探究
通過上文的簡要論述,我們就會產(chǎn)生這樣一個疑問:是不是所有同題同韻律賦的具體用韻次序都不相同?有沒有同題同韻且用韻次序也相同的律賦?雖然在永樂大典本《大全賦會》殘卷中沒有發(fā)現(xiàn)這樣的作品,但在《宋代辭賦全編》中卻可以找到相關(guān)例證。
首先看《佚道使民賦》。《宋代辭賦全編》卷四十九收錄了程顥的《南廟試佚道使民賦》與林希的《佚道使民賦》。程賦題目中雖然多了“南廟試”三字,但與林賦的題目實際上是相同的,因為這兩篇律賦出于同一場考試,即嘉祐二年(1057)的省試。它們的限韻自然也是相同的,都是以“民得終佚,勞固無怨”為韻[5](第3冊,P1424-1425)。
程顥《南廟試佚道使民賦》第一韻韻腳:民、循、因?!懊瘛睂倨铰暋罢妗表崳把薄耙颉本鶎倨铰暋罢仭表?,“真”“諄”同用。第二韻韻腳:職、力、穡、得?!奥殹薄傲Α薄胺w”均屬入聲“職”韻,“得”屬入聲“德”韻,“職”“德”同用。第三韻韻腳:風、終、功、豐。四字皆屬平聲“東”韻。第四韻韻腳:出、一、疾、佚?!俺觥睂偃肼暋靶g(shù)”韻,“一”“疾”“佚”均屬入聲“質(zhì)”韻,“術(shù)”“質(zhì)”同用。第五韻韻腳:勞、騷、逃。三字皆屬平聲“豪”韻。第六韻韻腳:務、懼、固、裕?!皠铡薄皯帧薄霸!本鶎偃ヂ暋坝觥表崳肮獭睂偃ヂ暋澳骸表?,“遇”“暮”同用。第七韻韻腳:途、無、趨。“途”屬平聲“?!表?,“無”“趨”均屬平聲“虞”韻,“?!薄坝荨蓖谩5诎隧嶍嵞_:愿、勸、怨。三字皆屬去聲“愿”韻。
林?!敦朗姑褓x》第一韻韻腳:民、身、仁。三字皆屬平聲“真”韻。第二韻韻腳:域、穡、食、得、力。“域”“穡”“食”“力”均屬入聲“職”韻,“得”屬入聲“德”韻,“職”“德”同用。第三韻韻腳:終、空、功。三字皆屬平聲“東”韻。第四韻韻腳:恤、佚、室、質(zhì)?!靶簟睂偃肼暋靶g(shù)”韻,“佚”“室”“質(zhì)”均屬入聲“質(zhì)”
韻,“術(shù)”“質(zhì)”同用。第五韻韻腳:绹、搔、陶、勞。四字皆屬平聲“豪”韻。第六韻韻腳:慕、故、固、素。四字皆屬去聲“暮”韻。第七韻韻腳:趨、無、涂?!摆叀?/p>
“無”均屬平聲“虞”韻,“涂”屬平聲“?!表?,“虞”“模”同用。第八韻韻腳:愿、困、怨?!霸浮薄霸埂本鶎偃?/p>
聲“愿”韻,“困”屬去聲“圂”韻,“愿”“圂”同用。
兩相對比,不難發(fā)現(xiàn),兩篇作品均是按照“民得終佚,勞固無怨”八字所限定的韻部依次用韻的。因此,它們不僅題目相同,限韻相同,用韻次序也相同。
其次看《德車結(jié)旌賦》。《宋代辭賦全編》卷五十四收錄了宋庠的《德車載旌賦》與宋祁的《德車結(jié)旌賦》。在兩賦題目中,一作“載旌”,一作“結(jié)旌”,似不相同。實際上,《宋代辭賦全編》在收錄宋庠《德車載旌賦》時失校,“載旌”有誤,應為“結(jié)旌”。理由有三:第一,《宋文鑒》卷十一亦收錄宋庠此賦,題目正作“結(jié)旌”[9](第1冊,P132);第二,推究題目出處,乃出于《禮記·曲禮上》“兵車不式,武車綏旌,德車結(jié)旌”[10](P82),原語即作“結(jié)旌”;第三,宋庠、宋祁為兄弟關(guān)系,二人同時應舉,所作二賦出自同一場考試,宋祁之賦作“結(jié)旌”,亦是強有力的佐證。兩賦均以“車結(jié)旌者,昭德之美”為韻[5](第3冊,P1596-1598)。
宋庠《德車結(jié)旌賦》第一韻韻腳:車、初、舒。三字皆屬平聲“魚”韻。第二韻韻腳:說、結(jié)、列?!罢f”“列”均屬入聲“薛”韻,“結(jié)”屬入聲“屑”韻,“薛”“屑”同用。第三韻韻腳:名、旌、纓。三字皆屬平聲“清”韻。第四韻韻腳:舍、下、假、者。四字皆屬上聲“馬”韻。第五韻韻腳:昭、銷、搖。三字皆屬平聲“宵”韻。第六韻韻腳:色、德、忒、飾?!吧薄帮棥本鶎偃肼暋奥殹表?,“德”“忒”均屬入聲“德”韻,“職”“德”同用。第七韻韻腳:儀、之、緌?!皟x”屬平聲“支”韻,“之”屬平聲“之”韻,“緌”屬平聲“脂”韻,“支”“之”“脂”同用。第八韻韻腳:始、理、美①。“始”“理”均屬上聲“止”韻,“美”屬上聲“旨”韻,“止”“旨”同用。
宋祁《德車結(jié)旌賦》第一韻韻腳:除、車、初。三字皆屬平聲“魚”韻。第二韻韻腳:列、結(jié)、烈、節(jié)。“列”“烈”均屬入聲“薛”韻,“結(jié)”“節(jié)”均屬入聲“屑”韻,“薛”“屑”同用。第三韻韻腳:平、旌、英?!捌健薄坝ⅰ本鶎倨铰暋案表崳办骸睂倨铰暋扒濉表?,“庚”“清”同用。第四韻韻腳:舍、假、者、寡。四字皆屬上聲“馬”韻。第五韻韻腳:標、翹、遙、昭。四字皆屬平聲“宵”韻。第六韻韻腳:德、力、飾。“德”屬入聲“德”韻,“力”“飾”均屬入聲“職”韻,“德”“職”同用。第七韻韻腳:詩、施、儀、之。“詩”“之”均屬平聲“之”韻,“施”“儀”均屬平聲“支”韻,“之”“支”同用。第八韻韻腳:美、旨、此。“美”“旨”均屬上聲“旨”韻,“此”屬上聲“紙”韻,“旨”“紙”同用。
兩相對比,不難發(fā)現(xiàn),兩篇作品均是按照“車結(jié)旌者,昭德之美”八字所限定的韻部依次用韻的。因此,它們不僅題目相同,限韻相同,用韻次序也相同。
從上文的兩個例證可以看出,同題律賦是存在限韻相同且用韻次序也相同的情況的。那么,為什么永樂大典本《大全賦會》殘卷中的同題律賦限韻相同,具體用韻次序卻不同呢?關(guān)于這一問題,應該到宋代的貢舉條式中尋找答案。
《附釋文互注禮部韻略》所附錄的《貢舉條式》云:“官韻八字,一平一側(cè)相間,即依次用;若官韻八字平側(cè)不相間,即不依次用?!盵11](P307)這兩處“側(cè)”,均通“仄”。在科舉考試的語境下,題下限韻所用的八字也就是“官韻”。以此反觀《佚道使民賦》的官韻“民得終佚,勞固無怨”與《德車結(jié)旌賦》的官韻“車結(jié)旌者,昭德之美”,可以發(fā)現(xiàn),它們都是“一平一側(cè)相間”的,因此,相應的同題作品不僅限韻相同,用韻次序也相同。就永樂大典本《大全賦會》殘卷所收的同題同韻律賦而言,可以基本斷定它們本身的官韻不是平仄相間的,這也正是它們用韻次序不同的根本原因。
永樂大典本《大全賦會》殘卷所收律賦的限韻已經(jīng)佚失,不便考察與分析。我們可以從《宋代辭賦全
編》中找一篇“官韻八字平側(cè)不相間”的律賦來加以說明?!端未o賦全編》卷六十一收錄了南宋樓鑰的
《受降如受敵賦》,該賦以“受降之際,亦當嚴備”為
韻[5](第4冊,P1815)?!笆堋睂偕下暋坝小表?,“降”屬平聲“江”韻,“之”屬平聲“之”韻,“際”屬去聲“祭”韻,“亦”屬入聲“昔”韻,“當”屬平聲“唐”韻,“嚴”屬平聲“嚴”韻,“備”屬去聲“至”韻??梢姡涔夙崬椤柏破狡截曝破狡截啤?,而不是“平仄平仄平仄平仄”的平仄相間形式。此賦第一韻韻腳:潛、嚴、厭?!皾摗薄皡挕本鶎倨铰暋胞}”韻,“嚴”屬平聲“嚴”韻,“鹽”“嚴”同用,使用的是“嚴”字限定的韻部。第二韻韻腳:智、偽、備?!爸恰薄皞巍本鶎偃ヂ暋皩叀表崳皞洹睂偃ヂ暋爸痢表?,“寘”“至”同用,使用的是“備”字限定的韻部。第三韻韻腳:幢、降、邦、厖。四字皆屬平聲“江”韻,使用的是“降”字限定的韻部。第四韻韻腳:衛(wèi)、際、計、銳?!靶l(wèi)”“際”“銳”均屬去聲“祭”韻,“計”屬去聲“霽”韻,“祭”“霽”同用,使用的是“際”字限定的韻部。第五韻韻腳:之、時、欺、危、師?!爸薄皶r”“欺”均屬平聲“之”韻,“?!睂倨铰暋爸А表崳皫煛睂倨铰暋爸表?,“之”“支”“脂”同用,使用的是“之”字限定的韻部。第六韻韻腳:畫、戟、隙、亦、策?!爱嫛薄安摺本鶎偃肼暋胞湣表?,“戟”“隙”均屬入聲“陌”韻,“亦”屬入聲“昔”韻,“麥”“陌”“昔”同用,使用的是“亦”字限定的韻部。第七韻韻腳:當、藏、梁、涼?!爱敗薄安亍本鶎倨铰暋疤啤表?,“梁”“涼”均屬平聲“陽”韻,“唐”“陽”同用,使用的是“當”字限定的韻部。第八韻韻腳:后、受、守。“后”屬上聲“厚”韻,“受”“守”均屬上聲“有”韻,“厚”“有”同用,使用的是“受”字限定的韻部。很明顯,樓鑰的《受降如受敵賦》并未按照官韻的次序用韻,但在整體上仍然遵循了“平仄平仄平仄平仄”的用韻模式。實際上,當“官韻八字平側(cè)不相間”時,要求不依次用韻,為的正是讓舉子作賦時能夠自行調(diào)整次序,并遵循平仄相間的用韻模式?!洞笕x會》所收錄的同題同韻律賦,雖然用韻次序不同,卻無一不是平仄相間的,便是對這一用韻規(guī)則的最好說明。
通過對永樂大典本《大全賦會》殘卷所收同題律賦的用韻狀況的探討,我們對南宋時期的同題律賦創(chuàng)作有了更為深入的認識。在客觀分析之前,人們往往會主觀認為同題律賦應該出自同一場考試,限韻也應該是相同的。事實證明,現(xiàn)在所保存的同題律賦并不一定出自同一場考試,其限韻也不一定相同。以《大全賦會》所收律賦為樣本,可以發(fā)現(xiàn),南宋同題律賦即使是限韻相同,其具體用韻次序也往往不同。之所以會產(chǎn)生這一現(xiàn)象,主要是因為“官韻八字平側(cè)不相間”。實際上,這種平仄不相間的官韻設置在北宋科考中就已存在。面對這種情況,北宋舉子一般也會自行調(diào)整次序,使律賦在整體上仍然能夠遵循“平仄平仄平仄平仄”的用韻模式。相對而言,“官韻八字平側(cè)不相間”的情況在北宋時期要少一些,到南宋時期則明顯增多。這就意味著南宋律賦寫作的自由度得以有效提升,因為在自行調(diào)整用韻次序時是具有一定靈活性的,比如,某平聲韻部既可以安排在第一韻使用,也可以安排在第三、第五或第七韻使用??梢哉f,“拘攣聲病”[12](P173)之程度的降低是南宋律賦的總體傾向,自行調(diào)整用韻次序情況的增多,正是這種總體傾向的一個具體表現(xiàn)。就此而言,明悉兩宋律賦在用韻次序上的這種差異,對于認識南宋律賦的新變是具有一定意義的。
參考文獻:
[1][宋]歐陽修.六一詩話[M].黃進德批注.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
[2]王彬.范仲淹的《賦林衡鑒》及其在宋代的影響重估[J].北京社會科學,2018,(7).
[3]王彬.《三元衡鑒》的編者及選賦標準[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
[4]許瑤麗.《后典麗賦》的編選與傳播考論[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10,(6).
[5]曾棗莊,吳洪澤主編.宋代辭賦全編[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
[6]羅國威點校.大全賦會(永樂大典本)[M].成都:巴蜀書社,2022.
[7][宋]丁度,等.宋刻集韻[M].北京:中華書局,2015.
[8][清]王芑孫.讀賦卮言[A].王冠輯.賦話廣聚(第三冊)[C].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10.
[9][宋]呂祖謙.宋文鑒[M].齊治平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18.
[10][清]孫希旦.禮記集解[M].沈嘯寰,王星賢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9.
[11][宋]丁度,等.附釋文互注禮部韻略[A].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37冊[C].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
[12][宋]王禹偁.小畜集[A].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86冊[C].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
A Study on the Rhyme Use of the Same Topic Lv Fu Collected in
Daquan Fuhui(《大全賦會》)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Wang Bin
(Institute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Qufu Normal University,Qufu 273165,China)
Abstract:Daquan Fuhui(《大全賦會》) is a lv fu collection of Southern Song dynasty, which includes many works with the same topic. By rhyme use analysis, one can enhance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same topic lv fu. People tend to believe that the same topic lv fu should come from the same exam, and the rhyme restrictions should also be the same. However, the same topic lv fu in Daquan Fuhui(《大全賦會》) proves that the same topic works do not necessarily have the same rhyme, nor do they necessarily come from the same exam. In the case of the works with the same topic and rhyme, the specific order of rhyme use may not be the same, which is related to “guan yun ba zi ping ze bu xiang jian(官韻八字平側(cè)不相間)”. When it comes to the case of “guan yun ba zi ping ze bu xiang jian(官韻八字平側(cè)不相間)”, the examinee generally needs to adjust the order of rhyme use by himself, so that the works overall follow the pattern of “ping ze ping ze ping ze ping ze(平仄平仄平仄平仄)”. Relatively speaking, the situation of adjusting the order of rhyme use on one’s own increased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which to some extent constituted a new factor in the evolution of Southern Song’s lv fu.
Key words:Daquan Fuhui(《大全賦會》);Southern Song;lv fu;same topic;rhyme 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