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礎(chǔ)上,提煉并歸納出四種廣泛運用的、帶有規(guī)律性的字詞釋義方法:綜合考察定音義、語法分析明音義、借用方言補音義、互相比較正音義,為解讀漢字形、音、義及其之間的關(guān)系提供門徑。其中,運用綜合考察的方法,分別對“忒捻”之“捻”的字音、字形、字義進(jìn)行闡釋,研究發(fā)現(xiàn),“忒捻”的詞義是特別可體,而不是通常解釋的特別美麗。運用語法分析的方法,對“跌彈斑鳩”進(jìn)行探討,它是指“跌了彈的斑鳩”,而不是中彈落地的斑鳩。運用借用方言的方法,對元明以來的“合氣”一詞進(jìn)行分析,研究顯示,方言中的“合氣”應(yīng)讀作géqì,意思是“斗氣,惹氣”。運用互相比較的方法,對元明清戲曲小說中的“跚”“躧”“跴”“踩”進(jìn)行考察,這些詞語均表踐踏義,都讀作cǎi,并梳理了它們之間的內(nèi)在邏輯關(guān)聯(lián)和發(fā)展演變的路徑。
關(guān)鍵詞:字詞釋義;音義;綜合考察;語法分析;借用方言;互相比較
漢字是記寫漢語的書面符號系統(tǒng),具體的漢字所記寫的是漢語的口語詞??谡Z詞都是音義統(tǒng)一體,漢字字形可以表示口語詞的義而隱其音(如“魚”),也可以表示口語詞的音讀而隱其義(如“乒乓”),還可以同時表示口語詞的義和音(如“踩”)。其中,既表音又表義的字就是所謂的形聲字,它是漢字的主要結(jié)構(gòu)形式。漢字形體記寫的口語詞的“音”變?yōu)樽忠?,口語詞的“義”變?yōu)樽至x,于是漢字具備了形、音、義三個基本要素,漢字體系成為以表意為主兼有表音功能的“意音文字”。需要指出的是,漢字三要素之間不是等邊三角形的關(guān)系,而是一個等式:漢字=字形+(字音+字義)。這個等式對于注音釋義具有重要的引領(lǐng)作用。
人們的言語行為是無限的,漢字的形體卻是有限的。用有限的字形記寫巨量的口語詞,不可能永遠(yuǎn)都是一對一的關(guān)系,許多字都需要記寫多個口語詞,于是就出現(xiàn)了一字一音多義、一字多音多義、多字同音異義、多字同音多義等復(fù)雜情況。經(jīng)過數(shù)千年的發(fā)展演變,這種情況變得越來越復(fù)雜,給人們的識字增加了很多困難。于是歷朝歷代都出現(xiàn)了一些字書、詞書、韻書等工具書,幫助人們釋疑解惑。由于形、音、義之間的關(guān)系多種多樣,解讀的方式方法也各不相同,因此,很有必要從諸多方法中,提煉出一些能夠廣泛運用的、帶有規(guī)律性的釋義法,為字詞釋義提供方便。有鑒于此,本文提出四種字詞釋義法:綜合考察定音義、語法分析明音義、借用方言補音義、互相比較正音義,為解讀漢字形、音、義及其之間的關(guān)系提供參考。
一、綜合考察定音義:以“忒捻”為例
金代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diào)》卷七中,曾有一段描寫鄭恒自賣自夸的曲詞:
[雙調(diào)][文如錦]不是自家自賣弄,我一般女婿,也要人迭。外貌即不中,骨氣較別;身分即村,衣服兒忒捻。頭風(fēng)即是有,頭巾兒蔚帖。文章全不會后,《玉篇》都記徹。張郞是及第,我承內(nèi)祇,子是爭得些些。他別求了婦,你只管里守志唦,當(dāng)甚貞烈。[1](P304)
在這一段曲詞里,比較難以確知其義的詞語,可能是“忒捻”?!斑弊质翘貏e、與眾不同的意思,而“捻”字應(yīng)該怎么解讀呢?《漢語大字典》對“捻”字的解釋是:“[捻]niǎn:美麗;漂亮。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diào)》卷七:‘身分即村,衣服兒忒捻。’”[2](P2013)其所舉書證正與前面引文相同。那么,“捻”確實是讀作niǎn嗎?它確實是美麗、漂亮的意思嗎?下面,我們就以“忒捻”為例,采用綜合考察定音義的方法展開分析。
(一)“捻”的字音
可以看出,鄭恒所演唱的這段曲詞是押韻的,其韻腳是:迭、別、捻、帖、徹、些、烈。《中原音韻》未收“捻”字,其他字都在車遮韻;《中州音韻》把這七個字全都收在車遮韻。具體情況見下(括號內(nèi)文字是筆者所加):
平聲:些,西嗟切,少也。
入作平聲:迭,葉爹,更也。(喋,多言也。)別,邦爺切,異也。
入作上聲:帖,湯也切,妥帖。徹,昌偌切,通也。
入作去聲:烈,郎夜切,盛也。捻,尼夜切,指捻。(捏,尼夜切,捻聚。)[3]
上述諸字,除了“些”為平聲之外,其他都是由入聲演變而來的。宋元時期,北方地區(qū)“中原之音”的入聲大多已經(jīng)消失。入聲字失去韻尾后,其聲調(diào)按照聲紐的清濁,分別演變?yōu)槠?、上、去聲,這就是所謂的“入派三聲”。其中,次濁入聲變?yōu)槿ヂ暋K粤业淖x音為liè,捻的讀音為niè。演變到現(xiàn)在的普通話,烈仍為去聲,捻則變?yōu)殛幤絥iē。在這段曲詞里,“捻”正好押車遮韻,因此,它不可能讀為niǎn。
在1936年出版的《國語辭典》中,“捻”字立了兩個讀音、義項:“①niǎn(筆者注:這里原為注音符號,下同),以指相搓。②niē,捏?!盵4](P266)在這兩個義項中,“捻”都不表美麗、漂亮義。那么,《西廂記諸宮調(diào)》中的“捻”應(yīng)究竟作何解釋?
(二)“捻”的字形
這里首先從“捻”與“稔”的辨析入手,著重分析兩者混訛的緣由以及由此導(dǎo)致的“捻”字的誤用。
實際上,提手旁的“捻”字和禾字旁的“稔”字,音、義都不相同,只是因為它們字形相近,所以發(fā)生了一定瓜葛?!吨兄菀繇崱で謱ろ崱ど下暋罚骸帮收砬?,谷熟?!盵3](104)可見,“稔”的讀音為r?n,本義是莊稼成熟。值得注意的是,由其組成的復(fù)詞“稔色”,在金元時期的通俗文學(xué)中經(jīng)常使用。其中,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diào)》有5例,王實甫《西廂記》有2例、白樸《墻頭馬上》有1例、貫云石散套有1例等?,F(xiàn)轉(zhuǎn)錄3例,以見一斑:
(1)臉兒稔色百媚生,出得門兒來慢慢地行。(金代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diào)》卷一)
(2)稔色人兒,可意冤家,怕人知道,看時節(jié)淚眼偷瞧。(元代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四折)
(3)薄幸虧人難禁受,想著那樽席上捻色風(fēng)流,不良?xì)⒔倘讼虏坏弥?。(元代貫云石[大石調(diào)·好觀音]《怨恨》)
從上述用例不難判斷,“稔色”確有美色、漂亮的意思。值得注意的是,例(3)中用的正是“捻”字。《元曲釋詞》解釋說:“‘稔’,一作‘捻’,形近而
誤?!盵5](P202)原來,這里的“捻”是個誤字,人們把它當(dāng)作“稔”字來使用了。
在金元時期的通俗文學(xué)中,“稔膩”一詞也比較常用?!稘h語大詞典》已為之立目:“[稔膩]美好細(xì)
膩。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diào)》卷五:‘更舉止輕盈,諸馀里又稔膩,天生萬般溫雅?!志砥撸骸褌€溜龐兒,為他瘦損,減盡從來稔膩風(fēng)韻。’”[6](第8卷,P103)此外,還有兩個詞條與“稔膩”有關(guān),《漢語大詞典》均有收錄:“[稔稔膩膩]艷美貌。金董解元《西廂
記諸宮調(diào)》卷三:‘好風(fēng)風(fēng)韻韻,稔稔膩膩,濟(jì)濟(jì)楚楚。’”[6](第8卷,P103)“[捻捻膩膩]窈窕纖美貌。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diào)》卷三:‘好風(fēng)風(fēng)韻韻,捻捻膩膩,濟(jì)濟(jì)楚楚。’”[6](第6卷,P6596)兩個詞目,采用同一個書證;同一個書證,又有兩種寫法;兩種寫法,都表示相同的意義。這真是出人意外。這兩個四字格,都是形容詞的重疊形式,應(yīng)該都有其原型?!帮伳仭钡脑汀帮仭币岩娗袄?。以此類推,“捻捻膩膩”的原型應(yīng)為“捻膩”,可惜尚未發(fā)現(xiàn)。如果承認(rèn)“捻”是“稔”的形誤的話,那么,“捻捻膩膩”也應(yīng)該是“稔稔膩膩”的形誤??傊捎谌藗儼烟崾峙缘摹澳怼迸c禾字旁的“稔”混訛,因此才與美麗之義發(fā)生了聯(lián)系,實際上,“捻”本來并無此義。
(三)“捻”的字義
“捻”是個常用字,僅在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diào)》中就出現(xiàn)10次。現(xiàn)逐一抄錄如下,以便于考察它所表示的意義。
(1)[般涉調(diào)][尾]怕曲兒捻到風(fēng)流處,教普天下顛不剌的浪兒每許。(卷一)
(2)[仙呂調(diào)][醉奚婆]盡人顧盼,手把花枝捻。(卷一)
(3)賓白:手捻香粉春睡起,倚門立地怨東風(fēng)。(卷一)
(4)賓白:容分一捻,體露半襟。(卷一)
(5)[雙調(diào)][攪箏琶]千般風(fēng)韻,一捻兒年紀(jì),多宜!多宜?。ň硪唬?/p>
(6)[大石調(diào)][紅羅襖]捻一柄丈二長槍,騁粗豪,妝就十分惡。(卷二)
(7)[正宮][甘草子纏令]把黃髯捻定,徹放眉間鎖。(卷二)
(8)[雙聲疊韻][迎仙客]只少天衣,便是捻塑來的觀音像。(卷三)
(9)[黃鐘宮][間花啄木兒第三]小庭那畔,捻吟須,步廊月。(卷八)
(10)[黃鐘宮][刮地風(fēng)]手把白團(tuán)輕扇捻,有出塵容冶。(卷八)
例(1)中的“捻”,讀作niǎn,后作“攆”,意思是追趕,這里引申為進(jìn)行。例(4)中的“一捻”,猶“一搦”,握也,這里形容身材嬌小。例(5)中的“一捻”,猶“一捏”,形容年齡小。其他各例,都與手的動作有關(guān),與美麗之義毫無關(guān)聯(lián)。由此可見,“捻”確實沒有美麗之義。
(四)“衣服兒忒捻”的解讀
上文分別闡述了“捻”字的形、音、義,這里主要對“忒捻”的意義進(jìn)行分析。
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diào)》卷七的大致情節(jié)是:張生在京師高中探花,并被授予翰林學(xué)士,正準(zhǔn)備返回蒲州報喜。此時,崔夫人的侄子鄭恒搶先一步,來到蒲州普救寺,捏造謊言,說張生另結(jié)良緣。于是崔夫人再次將小姐許給鄭恒,并決定擇吉日完婚。正當(dāng)鄭恒自我賣弄之際,張生及時趕到。作品通過張生的視角,描寫了鄭恒的“裝束模樣”:
[中呂調(diào)][牧羊關(guān)]張生早是心羞慘,那堪見女婿來參!不稔色,村沙段,鶻鸰干淡,向日頭獾兒般眼,吃虱子猴猻兒般臉。皂絳攔胸系,羅巾腦后擔(dān)?!痿W邊蟣虱渾如糝,你尋思大小大腌臢!口啜似貓坑,咽喉似潑懺。詐又不當(dāng)個詐,諂又不當(dāng)個諂。早是轆軸來粗細(xì)腰,穿領(lǐng)布袋來寬布衫。[1](P306)
可以說,張生眼中的鄭恒模樣與前面引文鄭恒的自我描述,形成了強(qiáng)烈的反差。這里重點分析其中的服飾描寫。鄭恒夸耀的是:“頭風(fēng)即是有,頭巾兒蔚貼?!睆埳吹降氖牵骸霸斫{攔胸系,羅巾腦后擔(dān)?!编嵑憧湟氖牵骸吧矸旨创?,衣服兒忒捻。”張生看到的是:“早是轆軸來粗細(xì)腰,穿領(lǐng)布袋來寬布衫?!贝颂幨侵钙洳忌老癫即菢佑址视执?,說明很不合身,很不可體。可體不可體是評價一件衣服好看不好看的重要條件之一。再高級的面料,再時尚的款式,如果穿在身上不可體,就很別扭、很難看。《西廂記諸宮調(diào)》卷七還寫到,張生在京師等候授予官職的時候,鶯鶯曾派仆人捎去一些物品和數(shù)件服飾。文本對這些衣物都作了詳細(xì)的鋪陳,其中,對鶯鶯親手縫制的外衫是這樣描寫的:“青衫忒離俗,裁得暢可體”[1](P290)。這里的“離俗”是說款式新穎,“可體”是說衣服合身。而“穿領(lǐng)布袋來寬布衫”,正說明鄭恒所穿的布衫是多么不可體,多么難看。但鄭恒自己卻夸耀說“衣服兒忒捻”,他的意思應(yīng)該是衣服特別可體、特別合身,而不是服飾美麗不美麗、漂亮不漂亮的問題。
二、語法分析明音義:以“跌彈斑鳩”為例
《漢語大詞典》曾收錄了“跌彈斑鳩”這個詞條,并對它進(jìn)行了解釋:
【跌彈斑鳩】(彈dàn)謂中彈落地的斑鳩,喻指失意落寞或受挫傷神的人。關(guān)漢卿《救風(fēng)塵》第二
折:“一個個眼張狂似漏網(wǎng)的游魚,一個個嘴盧都似跌了彈的斑鳩?!泵鳒@祖《邯鄲記·大捷》:“走上天山一看,殺氣無邊無岸,做了跌彈斑鳩,說與寄書胡雁?!盵6](第10卷,P447)
釋義的前一句是串講,后一句是說明比喻義,比較完備,但是尚存疑點。跌—彈—斑雞,這樣的語序究竟表達(dá)什么樣的語義?這三個詞之間的語法關(guān)系又是怎樣的?
“跌彈斑鳩”是個簡略語,其原句就在該詞條的第一個用例中,即“跌了彈的斑鳩”。這句話中的“了”“的”是兩個表示語法意義的助詞。其中,“了”字用在動詞之后,“的”字用在修飾語之后?!暗藦棥睂儆趧淤e結(jié)構(gòu),這個動賓結(jié)構(gòu)同時又作“斑鳩”的定語。很明顯,此處跌落的是“彈”,而不是“斑鳩”。
“彈”是個多音多義字,作動詞時讀為tán,作名詞時讀為dàn。名詞“彈”亦有多種義項,如:彈弓、彈丸、子彈、彈藥等?!暗藦棥敝械摹皬棥本烤故呛瘟x?真的是彈丸嗎?請看以下兩條例證:
(1)(外大父文莊章公)后入太學(xué)為集正,嘗置酒,揭饌單于爐亭,品目多異。其間有大鵬卵者最奇,其大如瓜……其法乃以鳧彈數(shù)十,黃、白各聚一器。先以黃入羊胞蒸熟,次復(fù)入大豬胞,以白實之,再蒸而成。(南宋周密《齊東野語·文莊公滑稽》)
(2)投到你做官,直等的炕點頭,人擺尾,老鼠跌腳笑,駱駝上架兒,麻雀抱鵝彈,木伴哥生娃娃。(元代佚名《漁樵記》第二折)
禽鳥所產(chǎn)之“子”,古人稱為“卵”?!墩f文解字·卵部》:“卵,凡物無乳者卵生。”[7](P285)宋元以來逐漸改稱為“彈”。例(1)中的“大鵬卵”其實是章良能(謚號文莊)故弄玄虛,它實際上是由數(shù)十只“鳧彈”經(jīng)過巧妙的方法蒸制而成的,“鳧彈”也就是現(xiàn)在所說的野鴨蛋,這正體現(xiàn)出其性格“滑稽”的一面。它也從一個側(cè)面說明,南宋時期“卵”和“彈”幾乎沒有區(qū)別,只是對同一事物的兩種稱謂。例(2)中的“麻雀抱鵝彈”是指事情不可能成功,這里則是徑直稱“彈”。就此而言,如果將“跌了彈”理解為“跌落了彈丸”,則與成語“跌彈斑鳩”不合,因為該成語并未涉及射中與否這一問題。
“彈”既是多音多義字,當(dāng)它用作“卵”的別稱時,很容易與其他意義相混。大約到了明代,人們又用同音的“蛋”字來代替“彈”字。“蛋”字其實是從“蜑(dàn)”演化而來的?!墩f文解字·蟲部》:“蜑,南方夷也?!盵7](P283)“蜑”本來是古代南方少數(shù)民族的名稱,沒有別的意義和用法,后來簡省為“蛋”,由于筆畫較少,該字很快就流行開來。有些持傳統(tǒng)觀點的學(xué)者,則將“蛋”歸入俗字,認(rèn)為不能用。明代李實《蜀語》云:“禽卵曰彈。彈字見《大明會典》:‘上林苑雞、鵝、鴨彈若干?!杂脧椬帧Q月研沃畧A如彈也。俗用蛋字,非。”[8](P38)“蛋”既是俗字,傳統(tǒng)字書、詞典自然不會收入,連明代萬歷年間成書的正俗兼收的大型字書《字匯》亦將其排除在外。直到清代康熙年間問世的《字匯補》才予以收列:“蛋,徒嘆切,音淡。俗呼鳥卵為蛋?!盵9](P649)可見,將該字收入字書乃是大勢所趨。
與此同時,“蛋”字在民間繼續(xù)使用;至清朝初期,它已經(jīng)廣為流行,并沿用至今。例如:
(3)想必這里是他的窠巢,生蛋布雛,怕我占了,故此這般打攪。(明代吳承恩《西游記》第三十二回)
(4)打上一壺酒,買個咸鴨蛋,俺也做做自在仙。(清代蒲松齡《學(xué)究自嘲》
(5)巴氏叫送了元宵、扁食、面條、雞蛋荷包兒,好幾遍點心。(清代李綠園《歧路燈》第五十回)
(6)第二個,削肩細(xì)腰,長挑身材,鴨蛋臉面,俊眼修眉……(清代曹雪芹《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第三回)
由“卵”而改稱為“彈”,再由“彈”而替換為“蛋”,這個演變軌跡,足以證明“跌了彈”中的“彈”就是“蛋”。那么,我們在上文中所提出的問題,現(xiàn)在就有了確鑿的答案?!暗鴱棸啉F”是“跌了彈的斑鳩”的簡縮形式,它的意思是說:弄落了自己的蛋的斑鳩很是傷心。也就是說,這里的斑鳩既未中彈,亦未跌落。由此而聯(lián)想到《詩經(jīng)·召南·鵲巢》:“維鵲有巢,維鳩居之。”這里的“鳩”,古人通常釋為斑鳩。可謂是:鳩居鵲巢,未必合適,墜毀其蛋,隱患早存。
三、借用方言補音義:以“合氣”為例
在元明以來的通俗文學(xué)作品中,“合氣”是一個使用頻率相當(dāng)高的詞語。例如:
(1)只為杜蕊娘他把俺赤心相待,時常與這虔婆合氣,尋死覓活,無非是為俺家的緣故。(元代關(guān)漢卿《金線池》第二折)
(2)(卜兒云:)員外,我今日為孩兒張林不孝順,與老身合氣,你討些砂仁來送我,做碗湯吃。(元代李行道《灰闌記》楔子)
(3)不爭你們和他合氣,惹的孟三姐不怪?只說你們擠撮他的小廝。(明代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十二回)
(4)狄希陳又故意的與調(diào)羹合氣,捻他起身。(清代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七十六回)
(5)休要叫孩子們合起氣來,惹人家笑話。(清代李綠園《歧路燈》第二十七回)
觀察以上用例,可以發(fā)現(xiàn),“合氣”所表達(dá)的,當(dāng)是兩人因意見不合,相互斗氣爭吵,并且多數(shù)是家庭糾紛。在下面這條用例中,“合氣”的語義則略有不同:
(6)(行者云:)我?guī)煾阜讲耪f,香積廚下看素齋飯管待學(xué)士。(東坡云:)你去與那和尚說,有酒有肉我便吃,無酒無肉我便回舟中去也?!ㄐ姓咴疲海┒嘀x學(xué)士。師父合氣了。(元代吳昌齡《東坡夢》第一折)
這里的“合氣”,當(dāng)是生氣的意思。行者聽了蘇東坡的要求后,以為師父一定要生氣。
《漢語大詞典》收錄了“合氣”這個詞條,共有三個義項,現(xiàn)將第一、第二個義項抄錄如下:
【合氣】①陰陽之氣相交合?!妒酚洝敳吡袀鳌罚骸暗湶煌?,福不徒來。天地合氣,以生百財。”漢王充《論衡·自然》:“天地合氣,萬物自生。”②慪氣;賭氣。元楊顯之《瀟湘雨》第四折:“怎么我這眼連跳又跳的,想是夫人又來合氣了?!薄缎咽酪鼍墏鳌返谌兀骸盎蚺c婆婆合氣,或與丈夫反目。”《水滸后傳》第二回:“撞著張干辦,合氣殺了他,同母親逃難?!盵6](第3卷,P152)
可以看出,在這兩個義項中,“合氣”的結(jié)構(gòu)有所不同。第一個義項只是一個詞組,雖然它有兩條用例,其實只是重復(fù)出現(xiàn)。第二個義項則是可以獨立運用的雙音詞。因此,這兩個“合氣”所代表的,應(yīng)當(dāng)是兩個不同的語言單位。既然是不同的語言單位,其讀音是否也有差別,則是需要討論的問題。下面,我們就對這一問題進(jìn)行考察、分析。
1.“合”讀gě。李行道《包待制智賺灰闌記·楔子》:“(卜兒云:)員外,我今日為孩兒張林不孝順,與老身合氣,你討些砂仁來送我,做碗湯吃?!薄对x校注》對其中的“合氣”進(jìn)行了注釋:“合(gě葛)氣——斗氣、生氣。今冀南一帶仍習(xí)用。《西游記》第二十六回、八十三回,皆作‘閣氣’?!盵10](P2803)查
檢《西游記》第二十六回:“我們走脫了,被他趕上,把我們就當(dāng)汗巾兒一般,一袖子都籠了去,所以閣氣。”[11](P247)第八十三回:“李天王莫闖禍?。∥以谟巴I(lǐng)旨意來宣你的人。你那索兒頗重,一時捆壞了他,閣氣。”[11](P298)這條注釋至少能夠說明兩個問題:一是合和閣同音同義;二是其音讀為gě?!伴w”字,今普通話讀作陽平gé,這里標(biāo)為上聲,應(yīng)是根據(jù)冀南方言讀音而標(biāo)注的。
2.“合”讀gē。徐復(fù)嶺《〈金瓶梅詞話〉〈醒世姻緣傳〉〈聊齋俚曲集〉語言詞典》gē下收錄“合氣”一詞,其釋義為:“l(fā)t;動gt;①生氣;吵嘴;斗氣?!缎选钒耍骸畬﹂T晁大嫂家里合氣罷了,跑出大街上來,甚不成體面?!谌菤?;令人氣惱?!督稹肪盼澹骸履镆娺@等合氣,把印子鋪只是收本錢贖討,再不解當(dāng)出銀子去了?!盵12](P258-259)徐復(fù)嶺將“合”標(biāo)注為gē,主要是根據(jù)魯西方言的讀音實際。在魯西地區(qū),“合
氣”的使用頻次相當(dāng)高,只是不同方言著作的寫法有所差異。據(jù)《山東方言詞典》和有關(guān)山東方言志書的記載,陽谷、曲阜、濟(jì)寧、棗莊寫作“佮氣”[13](P423),聊城[14](P12)、臨清[15](P118)、菏澤寫作“合氣”,東平寫作“隔氣”,德州寫作“革氣”。寫法雖然不同,其實際讀音都是“gē”。
3.“合”讀gé。《元曲釋詞》也收錄了“合氣”條目,“合”的聲母讀作“h”。但此條“說明”中卻另有解釋:“合氣,謂斗氣、嘔氣、賭氣、惹氣。《醒世姻緣傳》有句云:‘或與婆婆合氣,或與丈夫反目?!蠚狻c‘反目’對舉,可為佐證。合氣,一作閣氣……按合,讀如蛤(gé),故合氣、閣氣,音義同?!盵5](P21)
“合”本為“合氣”的一個詞素,為什么會出現(xiàn)三種聲調(diào)和多種同音字呢?實際上,“合”以及與“合”同音的“閣、葛、蛤、隔、革、佮”,這些字都是古入聲中的清聲母字。宋元以來,古入聲在北方的所謂“中原之音”里逐漸消失,以聲母清濁不同,入聲字分別歸于平、上、去三個聲調(diào)。最早將入派三聲的實際情況寫入韻書的是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韻》,此書將清入聲字歸為“入聲作平聲”專欄[16](卷上,P24)。此后,《中州音韻》把“合、閣、葛、蛤”歸于哥戈韻入作上聲[3](P79),把“革、隔”歸于皆來韻入作上聲[3](P43)。“佮”與“合”同音,相關(guān)韻書均未收錄,也應(yīng)屬于入作上聲?,F(xiàn)在北方方言大都沒有入聲,但各區(qū)、片入派三聲的規(guī)律略有不同。在冀南方言中,清入歸上,“合”“閣”“葛”今仍念上聲;在魯中北、魯西南地區(qū),清入歸陰平,“葛”“隔”“合”“佮”皆念陰平;在普通話中,這些字全都念陽平??梢?,同一個詞之所以聲調(diào)不同,主要是入聲演變的結(jié)果。
總之,表“斗氣、惹氣”的“合氣”,出現(xiàn)的年代比較久遠(yuǎn),使用的區(qū)域也相當(dāng)廣泛,從元雜劇、散曲到明清小說和其他文獻(xiàn),都不難見到它的身影,至少也有八百年的歷史。應(yīng)該承認(rèn),“合氣”已經(jīng)在通語中廣泛使用開來。就此而言,“合氣”的“合”依據(jù)普通話定為陽平較為穩(wěn)妥。這樣的話,“合氣”就是由一個字形記寫兩個音義皆異的詞語,應(yīng)該各立字頭。如下所示:
合氣1(héqì)陰陽之氣相合。(例略)
合氣2(géqì)[方]①斗氣;爭吵。②惹氣;生氣;賭氣。
四、互相比較正音義:以“跚、躧、跴、踩”為例
“蹣跚”是一個比較常用的詞語,讀作pánshān,意為走路腿腳不靈便。它是一個疊韻聯(lián)綿詞,兩個字都很少單獨使用。不過,在宋元以來的戲曲、小說作品中,“跚”字卻頻頻出現(xiàn)。下面是元明戲曲中的用例:
(1)外扮李嗣源跚馬兒領(lǐng)卒子上。(元代關(guān)漢卿《五侯宴》第二折)
(2)正旦同田能、凈合眼虎跚馬兒領(lǐng)卒子打旗號上。(元代鄭光祖《智勇定齊》第三折)
(3)趙云領(lǐng)卒子跚馬兒上。(元代佚名《博望燒屯》第三折)
(4)正末跚馬上。(元代李壽卿《伍員吹簫》第二折)
(5)正末同正旦跚馬上。(明代賈仲明《升仙夢》第三折)
可見,“跚馬兒”是一個固定結(jié)構(gòu),其內(nèi)部是動賓關(guān)系。需要指出的是,“馬兒”的所指與“馬”有所不同,“兒”是組詞成分,不能省去。例(4)和例(5)中的“跚馬”,可能是一時疏忽,漏掉了“兒”字。在元代戲曲中,“馬兒”亦稱“竹馬兒”。例如:
(6)正末背劍蹅竹馬兒上。又同折:蕭何踏竹馬兒上了。(元代金仁杰《追韓信》第二折)
例(6)中的“竹馬兒”與“馬兒”同義,這說明“馬兒”不是真馬。
接著,我們進(jìn)一步分析“跚”字是什么意思,當(dāng)讀何音?!稘h語大詞典》收錄了“跚”字與“跚馬”,其釋義如下:
【跚】shān,《廣韻》蘇干切。①蹣跚。行步遲緩貌?!蒡T跨。(參見“跚馬”。)
[跚馬]騎馬。元關(guān)漢卿《五侯宴》第二折:“外扮李嗣源跚馬兒領(lǐng)卒子上。”元李壽卿《伍員吹簫》第二折:“正末跚馬上?!盵6](第10卷,P449)
本條詞目是“跚馬”,第一條書證卻是“跚馬兒”,這是不恰當(dāng)?shù)?。同時,騎馬的“馬”與“馬兒”所指不是同一種事物,兩者不能互證。
《中原音韻》曾收錄了兩個“跚”字,分歸兩韻,但是沒有注音釋義。在之后的《中州音韻》中,則增加了相關(guān)音釋。一是寒山韻,平聲:“跚,思關(guān)切,蹣跚往也?!盵3](P53)二是皆來韻,入作上聲:“跚,葉釵上聲,或曰蹋也?!盵3](P43)其中,第一個“跚”今讀作shān,第二個“跚”今讀作cǎi。一個“跚”字有兩音兩義,并且音義皆毫不相干。這種情況應(yīng)該解釋為:一個字形記寫了兩個音、義不同的口語詞,而不是一個詞的兩個義項。
除了表示“蹣跚”義之外,“跚”字還有其他用法。例如:
(7)則我這繡鞋兒莫不跚著那青苔溜?(元代關(guān)漢卿《四春園》第二折)
(8)引著沙三去跚橇,伴著王留學(xué)調(diào)鬼。(元代關(guān)漢卿《五侯宴》第三折)
(9)我怕費得雄早先到了,反出其后,以此擔(dān)饑忍餓,日夜奔來,兀的這兩腳上不跚成趼了也。(元代李壽卿《伍員吹簫》第一折)
這些用例中的“跚”字,應(yīng)讀作cǎi,意思是“蹋也”。比如,例(8)中的“跚橇”,就是現(xiàn)在所說的踩高蹺。
《中國戲曲曲藝詞典》收有“跚竹馬”條:“元明戲曲術(shù)語。舞臺上使用竹馬,表示乘馬。跚音‘采’(cǎi),即今‘踩’字。后改用持馬鞭表示騎馬。”[17](P33)這個解釋無疑是符合當(dāng)時舞臺演出實際的,也契合“跚”字的使用語境。
在元明清戲曲小說中,“躧”字也經(jīng)常使用。例如:
(10)呂布領(lǐng)八健將卒子躧馬兒沖上。(元代鄭光祖《三戰(zhàn)呂布》第一折)
(11)……趙牛表躧會橇,史牛斤嘲會歌,強(qiáng)沙三舞一會曲破。(元代薛昂夫[正宮·端正好]《高隱訪知音》)
(12)約莫走了也是一更時分,心里越慌,看不見地下,躧了一條絆腳索。(明代施耐庵《水滸傳》第三十二回)
(13)急拽步往外走時,不知怎的,躧著一個荔枝核子,撲的滑了一跌。(明代吳承恩《西游記》第四十四回)
(14)承恩喜不自勝,端了一把椅子躧著,把兩個竹籠都取將下來,拿在手里。(清代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七十回)
通過這些用例與上述“跚”字用例的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這兩個字在詞句中的位置、與其他詞語的結(jié)構(gòu)關(guān)系以及所表示的意義,都完全相同。在這個特定語言環(huán)境里,“躧”與“跚”應(yīng)該是同音同義字,其讀音是cǎi,其語義是踩。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收錄了“躧”字的字典、詞典,都只標(biāo)注一個讀音xǐ。如《漢語大字典·足部》:“躧,xǐ,《廣韻》所綺切?!痹撟止灿辛鶄€義項。其中,義項①為:“舞鞋?!墩f文·足部》:‘躧,舞履也?!绷x項④為:“踩;踏?!段饔斡洝返谑呋兀骸彝频沽撕陲L(fēng)山,躧平了黑風(fēng)洞。’”[2](P3998)義項①標(biāo)注為xǐ,是本音;而義項④也標(biāo)注為xǐ音,則有待商榷。“躧平了黑風(fēng)洞”總不能說成“xǐ平了黑風(fēng)洞”吧。上文例(8)中有“跚橇”,例(11)中又有“躧(會)橇”,“跚”與“躧”同音同義,一目了然,二字皆讀作cǎi。
其實,“躧”字早就有兩音兩義。《集韻·紙韻》:“躧,所綺切?!墩f文》‘舞履也’?!盵18](P309)這里的切音讀作xǐ?!都崱ば讽崱罚骸败h,所蟹切,徐行也?!盵18](P345)這里的切音讀作sǎi(蟹古讀上聲)。sǎi與cǎi韻母相同,聲母同為齒音,一音之轉(zhuǎn),s可改為c,躧可讀為cǎi。
在一定意義上說,漢字形體的演變,是由趨簡和求別這對矛盾推動的。寫字時,筆畫越少越好,于是產(chǎn)生了簡筆字;識字時,字與字的區(qū)別越明顯越好,于是就在原字上增加偏旁、構(gòu)件,形成了繁體字。不過,總體趨勢則是簡化。由于“躧”字的筆畫繁多,書寫困難,因此,需要找個筆畫少的字來代替。“西”字筆畫較少,又與“躧”字的讀音xǐ相近,于是就造了一個“跴”字。從結(jié)構(gòu)上說,就是用“西”代替“麗”,筆畫大為簡化,但在使用時,卻不讀xǐ而讀cǎi,與“躧(cǎi)”相同。例如:
(15)三軍踴躍縱征鼉,馬跴人身徑過。(明代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七十六回)
(16)他只顧上頭和人說話,不妨腳底下果跴滑了,咕咚一跤跌倒。(清代曹雪芹《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第四十回)
(17)雪雁也顧不得燒手,從火里抓起來,撂在地下亂跴,卻已燒得所余無幾了。(清代曹雪芹、高鶚《脂本匯校石頭記》第九十七回)
“跴”字產(chǎn)生較晚,各種字書、詞典均不見收錄。最早收列的是1936年出版的《國語辭典》:“跴[cǎi]
①追捕……②以足踐踏。如‘你把我的帽子給跴壞了?!盵4](P1013)“跴”字雖然筆畫較少,但其聲符“西”與字音cǎi相差太遠(yuǎn),不便認(rèn)讀。于是人們又找出一個帶有音符“采”的“踩”字來代替。例如:
(18)看的人多,都擠到園里,把半畝好韭菜都踩了。(清代李綠園《歧路燈》第四十五回)
(19)他只顧上頭和人說話,不妨腳下果踩滑了,咕咚一跤倒了。(清代曹雪芹、高鶚《脂本匯校石頭記》第四十回)
例(19)中,《石頭記》雖然出現(xiàn)了“踩”字,但不能說是最早見用,因為這個用例來自匯校排印本。前面例(16)也引用了這句話,是來自手寫本影印《石頭記》,原文卻是“跴”字。例(18)中的用例來自《歧路燈》,它的問世比《石頭記》略早,如果是原稿,且刊刻時未作改動,那么“踩”字這一用法可能于清朝中期或稍早已開始通行。
實際上,“踩”字早已有之,不過,它所代表的是另一個詞?!陡牟⑺穆暺!ぷ悴俊罚骸安?,音葵,跳也?!盵19]人們?nèi)∑渥中?,改其音義,讀為cǎi,表踐踏之義,即今之“踩”。此字的形、音、義與所記寫口語中表示踐踏之義的“cǎi”完全對應(yīng),并且易認(rèn)易寫,遂廣泛流行,成為“cǎi?!钡膶S米?。由此可見,“跚”“躧”“跴”,經(jīng)過數(shù)百年的發(fā)展演變,終于找到一個最佳專用字“踩”。
經(jīng)過多方研究和探索,本文總結(jié)歸納出四種帶有規(guī)律性的字詞釋義方法,為解讀漢字形、音、義及其之間的關(guān)系尋找到可靠的門徑。其中,運用綜合考察的方法,分別對“忒捻”之“捻”的字音、字形、字義進(jìn)行闡釋,研究發(fā)現(xiàn),“忒捻”的詞義是“特別可體”,而不是通常解釋的“特別美麗”。運用語法分析的方法,對“跌彈斑鳩”進(jìn)行探討,它是指“跌了彈的斑鳩”,而不是中彈落地的斑鳩。運用借用方言的方法,對元明以來的“合氣”一詞進(jìn)行分析,研究顯示,方言中的“合氣”應(yīng)讀作géqì,意思是“斗氣,惹氣”。運用互相比較的方法,對元明清戲曲小說中的“跚”“躧”“跴”“踩”進(jìn)行考察,這些詞語均表踐踏義,都讀作cǎi,并梳理了它們之間的內(nèi)在邏輯關(guān)聯(lián)和發(fā)展演變的脈絡(luò)。需要指出的是,由于釋義方法的側(cè)重面有所不同,因此,我們分別予以介紹。但在實際釋義時,往往需要綜合運用,形、音、義應(yīng)兼而顧之??傊?,所謂“釋義法”,并非孤立地僅釋其義而不及其音、形。
編輯附記:
劉俊一先生出生于1924年,1958年畢業(yè)于東北師范大學(xué)研究生班,先后任教于曲阜師范學(xué)院(現(xiàn)曲阜師范大學(xué))、青島教育學(xué)院。曾任青島市語言學(xué)會理事長,山東省語言學(xué)會常務(wù)理事。1992年起享受國務(wù)院政府特殊津貼,1994年被評為青島教育名家。劉先生長期致力于漢語音韻學(xué)和漢語方言學(xué)研究。1975年至1994年,參加國家重點科研項目《漢語大詞典》編纂工作,負(fù)責(zé)審音、定音、音義配合、分立字頭等專項工作,并兼任第三卷主編,該卷榮獲山東省社會科學(xué)優(yōu)秀成果獎一等獎。劉先生于2023年逝世,享年99歲。今特發(fā)此文,以志紀(jì)念。在論文的修改、資料的復(fù)核過程中,濟(jì)寧學(xué)院的徐復(fù)嶺、王祥、王永超三位教授付出了辛勤勞動,《現(xiàn)代語文》編輯部向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逝者已矣,讓我們永遠(yuǎn)銘記劉俊一先生為民族復(fù)興而奮斗的崇高精神,讓我們更加珍惜當(dāng)下,勇敢前行,為祖國的語言文字學(xué)事業(yè)不懈努力,為實現(xiàn)“中國夢”作出自己的貢獻(xiàn)!
參考文獻(xiàn):
[1][金]董解元著,朱平楚注譯.西廂記諸官調(diào)注譯[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2.
[2]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Z].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1990.
[3][元]周德清編輯,[明]王文璧校正.中州音韻[M].北京:北京大學(xué)民國石印本.
[4]中國大辭典編纂處.國語辭典(影印本)[Z].北京:商務(wù)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11.
[5]顧學(xué)頡,王學(xué)奇.元曲釋詞[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83.
[6]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漢語大詞典[Z].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993.
[7][漢]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8][明]李實.蜀語[M].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7.
[9][明]梅膺祚撰,[清]吳任臣補.字匯·字匯補[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1.
[10]王學(xué)奇.元曲選校注[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11][明]吳承恩.西游記[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22.
[12]徐復(fù)嶺.《金瓶梅詞話》《醒世姻緣傳》《聊齋俚曲集》語言詞典[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8.
[13]董紹克,張家芝.山東方言詞典[Z].北京:語文出版社,1997.
[14]張鶴泉.聊城方言志[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5.
[15]張鴻魁.臨清方言志[M].北京:中國展望出版社,1990.
[16][元]周德清.中原音韻[A].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96冊[C].臺北:商務(wù)印書館,1986.
[17]上海藝術(shù)研究所,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上海分會.中國戲曲曲藝詞典[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
[18][宋]丁度,等.集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19][金]韓道昭.改并五音類聚四聲篇海[M].北京圖書館藏明成化三年至七年(1467—1471)釋文儒募刻本.
Word Interpretation Methods and Illustrations of Chinese
Liu Junyi
(School of Education, Qingdao Technical College, Qingdao 266555, China)
Abstract:Based on previous research, this paper refines and summarizes four widely used and systematic word interpretation methods: comprehensive examination for determining pronunciation and meaning, grammatical analysis for clarifying pronunciation and meaning, borrowing dialect for supplementing pronunciation and meaning, and mutual comparison for correcting pronunciation and meaning. These methods provide a reference or interpre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rm, pronunciation, and mean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Among them, using the method of comprehensive examination, the pronunciation, form, and meaning of the word “nian(捻)” in “tenian(忒捻)” are explained separately. The meaning of “tenian(忒捻)” is “particularly appropriate”, rather than the commonly interpreted as “particularly beautiful”. From a grammatical perspective, the phrase “diedanbanjiu(跌彈斑鳩)” refers to “a turtledove dropped her own eggs(彈)”, rather than a turtledove that has been shot down. Using the method of borrowing dialect, the word “geqi(合氣)” since the Yuan and Ming dynasties is analyzed. Research shows that “geqi(合氣)” in dialect should be read as “geqi”, meaning “to quarrel, to pick a fight”. Using the method of mutual comparison, the words “cai(跚,躧,跴,踩)” in Yuan, Ming, and Qing operas and novels are investigated. These words all express the meaning of “trampling”, are all pronounced as “cai”, and their internal logical connections and evolution processes are sorted out.
Key words:word interpretation;pronunciation and meaning;comprehensive examination;grammatical analysis;borrowing dialect;mutual compari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