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何破解中職語文古詩文教學難的問題?教師以統(tǒng)編版教材收錄的古詩文為研究對象,探討吟誦法在中職古詩文專題教學中的實踐意義和實踐路徑,總結出“三階段—九維度—四步驟”的教學策略。通過古詩文吟誦教學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將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落到實處。
關鍵詞:古詩文教學;吟誦;中職語文;統(tǒng)編教材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4)32-0123-05
中國古代有多種讀書方式,如歌唱、誦念、吟詠、哦嘆等,都稱之為“讀”。葉圣陶、趙元任等為了將中國的“讀”與西方的“朗誦”進行區(qū)分改其名為“吟誦”。直至2009年,中宣部、教育部、國家語委確定名稱為“中華吟誦”,簡稱“吟誦”。吟誦既是由來已久的中國傳統(tǒng)讀書法,又是漢詩文傳統(tǒng)讀法的統(tǒng)稱。葉圣陶先生一生致力推動吟誦,在他與朱自清、呂叔湘合著的《開明文言讀本》(1948年)中詳細介紹了吟誦讀書法的基本原則。隨后,葉圣陶先生又力薦吟誦作為新中國第一版語文教材中古詩文的基本教學方法。從此,吟誦完成了從古代私塾到現(xiàn)代學校教學方法的轉變,進入了現(xiàn)代語文課程體系。不過,后來在學蘇思潮的影響下,吟誦逐漸淡出了語文課本。以史為鑒,在中華民族奮力實現(xiàn)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時代背景下,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優(yōu)秀經典亟待傳承和弘揚。2018年,教育部、國家語委制定了《中華經典誦讀工程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提出誦讀、書寫、講解、演講、吟誦、創(chuàng)造、展示等七種形式。《方案》的制定更加明確了吟誦的具體地位——一種固有的、正確的、高級的誦讀法,即古詩文固有的讀法(徐健順,2020)。中華文化的傳承需要中華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讓吟誦教學回歸語文課堂,在語文課堂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每一位語文教師肩負的責任和使命[1]。
一、中職語文古詩文教學現(xiàn)狀
有學者曾說過閱讀經典古詩文,如同儲存冰塊,在生命有需求時,化冰為泉,滋潤心田。這個比喻非常形象地詮釋了古詩文在語文中所承擔的重要作用。然而在中職語文課堂上,古詩文這塊冰卻仿佛是冰川,讓學生望而生畏,讓老師又愛又恨。因此,如何化堅冰為甘泉,讓文本有效地轉化為學生的語言策略、文化儲備、審美品位,是一線語文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
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目前中職古詩文教學的突出問題表現(xiàn)為兩點。一是在古詩文教學實踐中,大多數(shù)教師以文言文的翻譯作為主要任務,以講解古漢語常識作為主要手段,構成了文言文教學的常規(guī)課堂。如果只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不是解決實際的教學問題,僅僅將一篇優(yōu)美的詩文翻譯成白話文,那何須談美感。古詩文的美感體現(xiàn)在其獨特的文本價值上,要捋清文本價值的定位問題,就要結合國家新頒布的課程標準和指定的統(tǒng)編教材來確定教學目標,分析教學重、難點。二是漢語是旋律型聲調語言,漢字是音形義一體的文字,而古詩文讀音平仄有律,更是融合了音形義三者的文學體裁。當前古詩文教學常常出現(xiàn)“逢山開道、遇水搭橋”的現(xiàn)象,遇到詞類講詞類,遇到語法講語法,存在重講“形”“義”而輕“音”的情況,這也是古詩文美感流失的原因之一。正如明代方以智《通雅》首卷《音義雜論》所著:“欲通古意,先通古音?!睗h語上古音的聲母、韻母、聲調都是具有其含義的。每個字音的含義是由聲韻調的組合而形成的,現(xiàn)代普通話也保留了一半以上的上古音。因此,在教學方法上,教師以語音為核心,可以突破當前古詩文教學的困境。采用吟誦法進行古詩文教學,可使學生因聲求氣,建立正確的語感、字感、詩感。
二、古詩文吟誦教學的實踐意義
從中職語文古詩文教學的現(xiàn)狀出發(fā),找準文本的價值定位,緊扣課程標準和教材規(guī)劃,吟誦法在中職統(tǒng)編版教材的古詩文專題教學中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一)改進教學方式
當前中職語文古詩文閱讀法大多采用西方的讀書理論,如“朗讀”“朗誦”等,這些方法更適合于現(xiàn)代文及西方文學作品的閱讀。吟誦作為一種由來已久的古詩文閱讀方法,是一種正確的古詩文讀法。古詩文是聲音的藝術,聲音的高低長短承載著其應有之義,而且讀法也是有規(guī)矩的,自古以來就有符號記錄。在中職語文古詩文教學中采用吟誦法,可以破解或者說重現(xiàn)古詩文的聲音的意義。在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學史上,只有吟誦才能帶來正確的文學感性體會,并且能把感性和理性融為一體,情通作者,做到真正讀懂和理解(徐健順,2020)。
(二)提高教學效能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要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將立德樹人融入古詩文的教學中,便是從教育、教化的角度進行古詩文教學,讓學生把學習古詩文的過程變?yōu)樽约旱纳w驗,才能對當前的生活有啟發(fā)作用。在中職語文古詩文課堂教學中運用吟誦法教學是實現(xiàn)“以詩化人”“以文載道”的最佳路徑。通過吟誦教學尋找古詩文背后的聲韻含義,理解古詩文言外之意,才能體會其豐富的文化內涵,進而更好地達到“以詩化人”的教學目的,即立德樹人,涵養(yǎng)學生的精神品格,提升學生的心靈品質,培養(yǎng)學生的健全人格。
吟誦教學還有利于促進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xiàn),包括語言理解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發(fā)現(xiàn)與鑒賞、文化傳承與參與等四個方面。吟誦教學給理解古詩文提供了聲音的意義。例如,吟誦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之“大江東去”,“江”拖長音,能表現(xiàn)大江的滾滾滔滔,體現(xiàn)出極為廣闊的時空背景。由此可見,吟誦教學有助于“語言理解與運用”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對學生“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文化傳承與參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吟誦教學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教師通過分析聲韻、意象、主題等過程,可以把古詩文里面的文化精神提煉出來。例如,《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其主題是“家國情懷”,要提煉其背后的文化精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辛棄疾為什么渴望成為英雄?因為他想抓住一切機會實現(xiàn)濟世安民的理想。接著教師再根據(jù)學生邏輯思維和辨證思維的特點逐步引渡到現(xiàn)實生活、人生的意義、學習的目的。教師讓學生就此進行思考和展開討論,可以避開時代的差異,起到了立德樹人的作用。而古詩文本就是聲音的藝術,是通過語言組織、聲音的表現(xiàn)來抒情達意的。因此,在古詩文教學中運用吟誦無疑可以促進學生“審美發(fā)現(xiàn)與鑒賞”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三、基于中職統(tǒng)編教材的古詩文吟誦教學實踐
(一)制訂古詩文吟誦教學的目標
設計中職古詩文課堂教學目標必須同時兼顧兩個要素,即“課標”和“教材”。從2020年秋季起執(zhí)行的《中等職業(yè)學校語文課程標準(2020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到2023年9月統(tǒng)編版中等職業(yè)學校語文學科教材的實施,無不體現(xiàn)了國家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進一步深化中等職業(yè)學校課程改革、提升教育質量的決心。在對“標”(課程標準)核“本”(統(tǒng)編教材)的基礎上,結合吟誦教學要實現(xiàn)以下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一是基于新課標的宏觀目標。新課標對古詩文的學習提出總體要求:“學習了解古代經典詩文作品內容,體會其精神內涵,梳理作品并區(qū)別古今語言的異同,學習古詩文表達方式和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深入學習新課標提出的這個總體要求,我們可以理解為從教育、教化的角度把握古詩文教學,通過吟誦將古詩文興發(fā)感動的生命力傳導出來,讓學生從機械的背誦中解放出來。二是單元導語(中觀)目標。單元導語是單元教學的整體方向,每個單元導語中均出現(xiàn)“誦讀”二字,“讀”是語文靈性的啟蒙,只有通過反復“讀”文本,學生才能真正領會其獨特性。吟誦是中國傳統(tǒng)的讀書方法,一種固有的、正確的、高級的古詩文讀法,與中觀目標中的“誦讀”要求不謀而合。三是微觀目標。根據(jù)單元立意進行具體教學目標的分層次挖掘,依靠語文學科具體的認知行為得以落實。教師要將吟誦貫穿于教學實踐中,通過設計聲韻分析環(huán)節(jié),結合意象、主題、知人論世,幫助學生理解古詩文。
(二)明確古詩文吟誦教學的重難點
教學重難點是整個教學過程中最重要和最突出的部分,精準定位教學的重難點可以有目的、有側重地開展教學活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要想準確定位古詩文教學的重難點,教師就要全面剖析統(tǒng)編教材的內容。中職統(tǒng)編教材古詩文專題共選取古代詩文23篇,約占基礎模塊和職業(yè)模塊總篇目的32.86%?;A模塊共安排四個古代詩文選讀專題單元,以知人論世、先哲智慧、家國情懷、心靈深處為單元主題(如表1所示)。根據(jù)文本體裁的劃分,有《詩經》(上古詩)、《歸園田居》(中古詩)、《將進酒》《登高》(近古詩)等詩歌;有《念奴嬌·赤壁懷古》《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等宋詞;還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記敘文)、《種樹郭橐駝傳》(傳記文)、《寡人之于國也》(散文)等文言文。由于詩和詞受到聲律的約束,所以前人把作詩稱為“和樂而詩”,作詞稱為“倚聲填詞”。詩和詞都具有音樂性,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為內容服務的。即便是文言文,只要遵循“依字行腔,依義行調”的讀法都是可以通過吟誦來抒情達意的。因此,將吟誦作為古詩文教學的重點,將聲韻分析作為古詩文教學的難點進行教學,對學生理解古詩文背后所表達的文化精神和思想內涵都有很好的啟發(fā)作用。
(三)構建古詩文吟誦教學策略
根據(jù)中職古詩文教學的現(xiàn)狀,在吟誦法的啟示下,筆者在實踐中總結了“三階段—九維度—四步驟”的教學策略。筆者以中職統(tǒng)編版教材為例,對標新課標的要求并核準文本價值,闡述每一階段的教學要點與文本之間的關系,探索如何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所蘊含的中華精神力量詮釋出來。
具體而言,三階段是指教與學相融合的過程,以吟誦貫穿“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的教學活動。語言是發(fā)展的,漢語從古至今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漢字的聲母、韻母和聲調,古今多有變異。本文研究的“吟誦”是指用普通話聲調進行的吟誦。九維度是通過古詩文正解通意的五個層次(字面含義、知人論世、聲韻分析、詩教意義、文化傳承)來確定解讀、理解古詩文的九個維度,即作者、本事(創(chuàng)作背景)、字義、名物、意象、修辭、聲韻、文氣、主題。而四步驟即將教學過程按照“讀—解—悟—吟”四個主要教學步驟進行實踐。
1.“讀”,古詩文之音
吟誦是“吟詠”和“讀誦”的合稱?!白x—解—悟—吟”四個主要教學步驟中的“讀”,既是“自讀”預習,又指吟誦的“讀誦”。預習古詩文有助于深化課堂知識,學生在課前進行“自讀”預習,通過閱讀課文及注釋初步了解文章大意、作者及寫作背景等內容。與此同時,在教學開始前教師應讓學生自行“讀誦”。“讀誦”也分為基礎讀誦和精細讀誦兩種。本文所指的“讀誦”即基礎讀誦,是在讀誦的基礎上分出上中下、長中短來。學生可在課前聽“讀誦”錄音或自行“讀誦”,起到預習和正音識字的作用,并注意在字正腔圓的基礎上“讀誦”,突出“依字行腔、依義行調、平長仄短、入短韻長”的讀法規(guī)矩,使學生對聲音的感知更加突出,初步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文的語感。
2.“解”,古詩文之法
先“讀”后“解”,先“解”再“悟”,“解”在“讀—解—悟—吟”四個主要教學步驟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所謂“解”是對古詩文內容和形式的賞析,包含內容上的講解字義、解釋物名、解析意象和修辭手法,以及形式上的聲韻分析,讓學生掌握文辭之義的同時學會賞析詩詞格律。由于古代離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太遙遠,學生對詩詞的內容很難理解到位,所以需要教師對字詞含義、物名進行詳細講解,明確意象典故的來源,再補充跟音韻格律有關的修辭。此外,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古今發(fā)音發(fā)生了改變,我們讀古人所寫的詩句,往往覺得拗口。比如,《詩經·無衣》押的是古音韻,采用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拼音系統(tǒng)進行分析和“朗誦”是無法押韻并且是晦澀的,這時就需要先進行聲韻分析。因此,聲韻分析是教學過程中的難點,是對詩詞格律的詳解,也是吟誦的基本功。如講解杜甫《登高》一文時,筆者先引導學生理解字詞“蕭蕭”是風吹落樹葉聲,“登高”是古時重陽節(jié)的習俗,“嘯”有悲傷之意,出自屈原“猿啾啾兮狖夜鳴,風颯颯兮木蕭蕭。思公子兮徒離憂”。接著解析內容:“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憋L是急的。天高就是因為沒有云,也是因為風大所以沒有云。猿哀鳴是基調。渚清、沙白都是因為水急。鳥飛而回,是因為風急。最后,以對內容有一定的理解為基礎分別從押韻、入聲、平仄三方面進行聲韻分析。押韻:《登高》一首詩押平聲灰韻,韻母為“ai”,多有壓抑之意。詩人選用這個韻來抒發(fā)自己年老體弱、漂泊他鄉(xiāng)的悲涼壓抑。入聲:“落木”連續(xù)入聲頓挫,有飄零之感;“作客”連續(xù)入聲哽咽,訴說自己流落他鄉(xiāng)的凄楚。平仄:平聲字低長有延伸感,仄聲高短有強調之意?!疤旄摺蓖祥L,表示天空很遼遠;“嘯”讀高音表現(xiàn)猿啼的聲音高遠[2][3]。如此進行聲韻賞析,有助于學生梳理整首詩“吟誦”的節(jié)奏,以聲韻含義為基礎建立相關的知識,從理性上把握文本,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文的語感。
3.“悟”,古詩文之境
《說文解字》上注,“詩,志也”,“詞,意內而言外也”。詩詞文賦不外乎作者抒情達意、表達情思之作。要疏通文義,讀懂作者之感,領悟言辭之外的文化精神和人生境界,就要對文本的文氣、主題深入探究[4]。古文的文氣也就是字與字之間的關系、句與句之間的關系、段與段之間的關系。我們只有對古文句讀法進行分析,才能讀出文章的結構和神氣,起到連接作者的效果。主題指的是作品的思想情感。在古詩文中每個主題的表達方式都有固定的思路或基本一致的表達方式。通過判斷主題就可以把握具體的表達方式,直達作品的核心層面,所以深入探究主題可以幫助學生快速抓住作品的中心思想。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為例,筆者先引導學生進行文氣分析:文本主要以虛字表達語氣和情緒。弟子們的性格不同,說話時的語氣也不同,而孔子的提問語氣溫柔敦厚。文本前半段文氣富于變化而有依歸,與文義相符。最后曾皙與孔子一問一答,音調一高一低,文氣收于平穩(wěn),起到了總結收束的作用。之后筆者進行主題分析:文本主題是“圣賢教化,立志明道”。表面上除曾皙外的三子都志在為政,只有曾皙淡泊以明志,實際上曾皙卻是志在社會大同,給人印象深刻。另外,從眾人對話中可窺見孔子溫文爾雅、循循善誘的圣人形象。因此,只有把作者的寫作思路、作品的謀篇布局探究清楚,才能明白作者的匠心所在,領悟出作品背后的精神內涵。
4.“吟”,古詩文之韻
統(tǒng)編版教材中的古詩文皆選自文人儒士作品。自古文人儒士愛好吟誦,如“謝安洛生詠”,李白的“吟詩作賦北窗里”,杜甫的“新詩改罷自長吟”等。吟誦不僅可以還原古詩文的原貌,而且是最有效的古詩文教學方法。因此,將吟誦貫穿于“課前—課中—課后”三階段的教與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培養(yǎng)學生的詩詞感悟能力。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的做法如下:課前,先讓學生通過“讀誦”正音識字。課中,引導學生從自由地“讀”到有規(guī)則地“吟”,每學一首古詩文,先教吟誦。課后,再讓學生自讀數(shù)遍,在理解體會后反復吟誦,古詩文就順著語言的音樂美流入心里,陶冶心靈。但吟誦教學需強調吟誦的規(guī)矩,詩、詞、文的吟誦法略有不同。
首先,近體詩和詞的吟誦方法都有依字行腔、依義行調、文讀語音、腔音唱法、平長仄短、平低仄高、入短韻長的相似之處[5];詞不同于詩,仄韻可以拖長。近體詩吟誦以杜甫的《登高》為例,“無邊落木蕭蕭下”,按照平長仄短、平低仄高的讀法,“邊”是第二個字,平聲字,“蕭”是第六個字,平聲字,這兩個字要拖長讀;“下”是仄聲字讀得短高;“落木”是入聲字讀得最短,且連續(xù)入聲頓挫,有飄零之感。又如,宋詞吟誦以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為例,“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平聲字低長有延展之感,仄聲字高短有強調之意。“東去”,高音強調了生命的流逝;“風流”平聲拖長,說明風流人物非常多。
其次,古文吟誦與詩詞吟誦的基本方法相同,在此基礎上古文還可細分出兩種讀法,即字讀法和句讀法。字讀法講究字分虛實入,音分短重長。例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入聲字有:“曰”短讀,表示強調,“率”短讀,語氣輕快,符合子路直率的性格。虛字有“以”“乎”“也”等,虛字“以”開言,引出下文;“乎”字氣息充足圓滿,“也”字拖長,語氣舒緩。句讀法與要表達的文章深層含義有關,讀得高低、快慢都是讀者的心得體會。古文吟誦教學時應注意見到虛字就重讀、長讀,見到入聲就短讀,見到問字則句調上揚,見到嘆字則句調下沉等,依靠聲音和形式來表現(xiàn)文氣。漢語是有聲調的語言,漢語的聲調有高低升降的變化,自帶音樂性。吟誦能充分發(fā)揮漢語本身的音樂性,調動人的記憶潛力,讓人們在反復吟誦中將古詩文留在記憶中,反反復復讀上十遍八遍,就更能體會到詩中的滋味。
在新課程實施的背景下,語文教師既要學習新課程的理念,又要盤點以往語文教學中傳統(tǒng)的、優(yōu)秀的、有價值的做法。吟誦法作為固有的、正確的、高級的古詩文教學方法,理應被推廣應用。中職古詩文課堂要以吟誦教學作為主要手段,以統(tǒng)編版教材里的經典為主要載體,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落實到學生的學習生活中,落實到學生的人生態(tài)度上,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中職語文課程改革,講好中國故事,為學生擦亮人生的底色。
參考文獻
[1]徐健順.高等院校普通話吟誦教程[M].開明出版社,2020:2.
[2]施向東.詩詞格律初階[M].天津大學出版社,2001:9.
[3]王力.詩詞格律[M].中華書局,2009:29-36.
[4]陸有富.傳統(tǒng)吟誦在中國古典詩歌教學中的應用[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26(8):128-130.
[5]楊玫.吟誦文獻綜述(2011年—2015年)[J].人民音樂,2015(11):58-60.
注:本文系2024年度南寧市中等職業(yè)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新課標背景下中職語文古詩詞教學中人文精神培養(yǎng)研究”(2024B08)的研究成果。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