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結構化學習與新時代的小學數學教學理念相契合。教師指導學生進行結構化學習,不僅可以使學生發(fā)現數學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還能培養(yǎng)學生系統(tǒng)化學習與實踐的意識,使其建立更加完整的數學知識體系,促使其全面發(fā)展。對此,文章研究了結構化學習的內涵與特點,分析了基于結構化學習的小學數學教學要點,探究了通過制訂結構化教學目標和開展橫向比較、縱向探究、實踐應用、知識歸納等活動,增強小學數學教學整體性、有效性的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結構化學習;數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4)34-0008-03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中要重視對教學內容的整體分析,幫助學生建立能體現數學學科本質、對未來學習有支撐意義的結構化的數學知識體系,同時,以合適的主題整合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學會用整體的、聯(lián)系的、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形成科學的思維習慣,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對此,教師要基于結構化學習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活動,利用多種教學手段引導學生系統(tǒng)地探究數學知識。
一、結構化學習概述
結構化學習指的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所學內容進行科學關聯(lián)、有機整合、有序探究、整體應用,最終建構完整的學科知識體系,實現知識的系統(tǒng)化學習,提高實踐能力的學習方法。結構化學習能使學生理解學科知識的本質,把握不同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形成整體認知意識,提升學習效果。結構化學習具有整體性、有序性的特點。其中,整體性強調對知識的系統(tǒng)化學習,要求學生能從橫向與縱向深入研究各知識點間的關系,同時能按照一定的邏輯把零散的知識點進行歸納整合;有序性強調學生應當按照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低級到高級的順序進行學習。
二、基于結構化學習的小學數學教學要點
(一)注重教學內容的整合
教師基于結構化學習開展教學活動時,應先掌握教學內容,再根據知識間的邏輯關系進行科學整合,把碎片化的知識點組合成一個整體,同時設計知識關聯(lián)性探究、知識系統(tǒng)化建構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提升系統(tǒng)化認知能力,自覺對知識進行結構化學習,建構出完整的知識體系。
(二)注重教學的邏輯性
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結構化學習時,需要注重教學內容、教學過程的邏輯性,讓學生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學習和理解數學知識,使其能逐步掌握基礎知識和重難點內容,并能發(fā)現知識間的聯(lián)系,形成結構化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三、基于結構化學習的小學數學教學策略
(一)整合零散知識,制訂整體教學目標
教師開展結構化學習活動之前,需先做好教學準備工作,科學整合單元中零散的數學知識點,結合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要求,制訂結構化的學習目標,同時,設計相應的學習任務、學習活動,為學生實現高效的結構化學習提供方向指導。需要注意的是,為減輕學生結構化學習的壓力,教師應設計層次性的教學目標,以便讓學生知道重難點知識的探究順序[1]。
以蘇教版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圖形的初步認識(一)”的教學為例。在制訂結構化教學目標之前,教師需要先深入研讀教材內容和教學要求。該單元包括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特征,區(qū)分立體圖形,拼搭立體圖形等知識點,要求學生會辨認物體和立體圖形,發(fā)展空間觀念。對此,教師整合零散知識,結合教學要求設置了結構化學習活動與學習目標(見表1),搭建了結構化學習框架。
(二)橫向比較知識,引導學生關聯(lián)探知
教師可以通過開展比較認知活動,讓學生從橫向角度出發(fā)探索知識間的內在聯(lián)系,從而實現有效的關聯(lián)探知,提高結構化學習的效率。這能讓學生在分析、比較的過程中把握知識要點,避免出現知識混淆與模糊不清的情況,同時能培養(yǎng)學生的結構化學習意識,使其通過橫向分析快速掌握單元零散的知識點[2]。
以蘇教版數學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混合運算”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圍繞含括號和不含括號的混合運算知識,開展關聯(lián)探知活動,引導學生對比兩類算式的運算順序,發(fā)現知識間的異同點,在關聯(lián)比較的過程中加深對數學算法的理解。比如,教師先出示一個不含括號的加減混合運算算式,如32+3-20,并給出此算式的運算順序;再出示40-7×4,引導學生推導運算。接著,教師給出450-(50+150)這個算式,引導學生分析含有括號和不含括號的混合算式的計算要點,再讓他們根據已有經驗探究(90-40)×2的運算順序。最后,教師可指導學生制作混合運算知識對比表(見表2),從而更直觀地呈現知識間的異同。這樣,教師引導學生橫向關聯(lián)知識,既可以培養(yǎng)學生比較探知、關聯(lián)探知的能力,又能使其在建構對比的過程中,形成結構化學習意識。
(三)縱向探究知識,引導學生有序學習
在結構化學習活動中,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從縱向的角度探究數學知識,使學生能根據已有經驗對新知識進行推導探究,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推理能力和結構化學習能力。在縱向探究活動中,教師可以先利用案例喚醒學生的已有經驗,再讓學生結合已掌握的數學理論、數學思想、數學方法等,推斷新知識,引導學生探究新舊知識間的內在聯(lián)系,從而使學生快速理解、掌握新知識[3]。
以蘇教版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多邊形的面積”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結合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圍繞“圖形面積”
主題,開展縱向關聯(lián)探知活動。首先,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出示長方形物體圖片,引導學生用長方形面積公式計算物體的面積,以此喚醒他們的圖形認知經驗。其次,教師引導學生用卡紙制作一個平行四邊形,并對圖形進行裁剪拼接,轉換成自己熟悉的圖形。有的學生把平行四邊形由一個角垂直對邊裁開,通過平移被分割的直角三角形,重新組成了一個長方形;有的學生在平行四邊形上下兩邊上任意選擇一點,垂直裁開,同樣通過平移被裁開的圖形,組成了一個長方形。再次,教師引導學生根據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比如,長方形的長對應平行四邊形的底,長方形的寬對應平行四邊形的高,根據長方形面積公式S=ab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為S=ah。
根據以上探知思路,教師可再讓學生把平行四邊形轉換成三角形,結合S=ah面積公式推導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同理,也可再推導梯形的面積公式。最后,教師帶領學生梳理正方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計算思路,使學生能系統(tǒng)地理解圖形的面積知識。如此一來,教師引導學生縱向探究數學知識,既可以培養(yǎng)他們有序認知的意識,使其能基于較簡單的知識推導出較復雜的知識,又能培養(yǎng)他們的邏輯思維和推理能力,提升其結構化學習效果。
(四)綜合實踐練習,引導學生應用知識
為培養(yǎng)學生的遷移能力,使其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教師可以開展綜合性實踐活動。在此活動中,教師需圍繞某一類數學知識,設計由淺入
深、從簡單到復雜的問題鏈,讓學生運用相關的概念、算法、公式等逐步解決問題,進一步體會所學內容的實際作用和應用方法。另外,教師可以利用問題鏈串聯(lián)多個知識點,設計針對某類數學知識的綜合性問題鏈,讓學生通過解決問題,實現對知識的系統(tǒng)化、結構化運用,進而提升知識遷移能力[4]。
以蘇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圓”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圍繞圓的概念、圓心與半徑的關系、圓周率計算、圓的面積公式等知識開展綜合性實踐活動。比如,教師結合校園場景設計如下問題鏈:
(1)學?;▔锏幕ǘ涿Q牌是什么形狀?如何測量名稱牌的大小?(2)學校準備在花壇旁搭建一個可轉動的圓形宣傳牌,大圓的半徑與小圓的直徑相等,小圓的面積是7.065 m2,大圓的半徑是多少?(3)學校準備再修建一個圓形花壇,花壇的周長是31.4 m,它的面積應該是多少?在解答上述綜合性問題鏈的過程中,學生會運用結構化思維對圓的知識進行分解、歸類和整合,形成清晰、有序的邏輯框架,提升靈活應用圓的概念、周長公式、面積公式等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歸納總結知識,指導學生建立圖譜
在數學教學的復習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圍繞某個主題,結合與之相關的知識點開展梳理與歸納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進行數學知識的結構化復習,運用思維導圖建構完整的數學知識體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先給出一個主題,讓學生回憶所學內容,找出與主題相關的數學理論、數學概念等。然后,教師可讓學生對零散的知識點進行分類整理并繪制思維導圖,建立完整的數學知識圖譜,在獨立繪制的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系統(tǒng)化記憶[5]。
以蘇教版數學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扇形統(tǒng)計圖”的教學為例。教師在教授學生扇形統(tǒng)計圖知識后,可以“數據統(tǒng)計圖”為主題,綜合折線統(tǒng)計圖、條形統(tǒng)計圖知識開展梳理與歸納活動。教師可帶領學生提煉關鍵知識點,如統(tǒng)計圖的特點、類型、適用范圍等,指導學生按照不同類別整合知識,繪制思維導圖(如圖1),并讓學生解釋繪制思路,從而加深其對統(tǒng)計圖知識的記憶。教師開展數學結構化復習活動,既可以指導學生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又能使學生掌握結構化復習方法,提升整體復習效果。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教師若想增強小學數學教學的整體性、有序性和有效性,可以開展豐富多樣的結構化學習活動,引導學生關聯(lián)探知、逐步認知、歸納知識、系統(tǒng)應用知識等,使其對數學概念、算法、理論、思想等形成整體化認識,從而提升其思維能力、學習能力、實踐能力等,促進其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陳志華.小學數學結構化學習的實施路徑[J].名師在線(中英文),2022(25):67-69.
馬旭光,楊海華.小學數學結構化學習研究[J].江蘇教育研究,2022(2):43-47.
柳丁勞.基于結構化學習的小學數學教學策略探討[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3(8):32-34.
薛玲芳.基于結構化學習的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教學[J].數學大世界,2023(6):98-100.
崔吉清.小學數學結構化學習研發(fā)與設計[J].新課程導學,2022(26):93-95.
基金項目:本文系福建省寧德市基礎教育科學研究2023年度課題“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小學生數學結構化學習的實踐研究”(課題立項號:FJNDKY23-09)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陳貴容(1976.1-),女,福建周寧人,
任教于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qū)第一中心小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