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美育浸潤;小學音樂;評價;境脈式課堂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4289(2024)12-0038-04
黨的二十大提出建成教育強國、人才強國、文化強國等戰(zhàn)略目標,要求建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中國式現代化。美育作為該背景下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代教育的風向標。教育部印發(fā)的《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更是明確提出以浸潤作為美育工作的目標和路徑,將美育融入教育教學活動各環(huán)節(jié),潛移默化地彰顯育人實效。境脈式小學音樂課堂以情境作為主線,通過臨境、驅境、創(chuàng)境、聯境四種情境聯動方式關聯學科知識,更好地將美育理念融入教學,在提升綜合素養(yǎng)上發(fā)揮重要作用。
一、以境脈式理念反思小學音樂課堂的現狀分析
隨著《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落地,“大單元”“跨學科”“項目化”“境脈式”逐漸成為研究熱點,旨在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確立正確的價值觀導向。境脈式小學音樂課堂作為一種創(chuàng)新型、綜合型的教學模式,打破了傳統音樂課堂的界限,整合跨學科、大單元、情境教學等多種教學模式,使學生在豐富的音樂情境體驗中感受、體驗、理解、創(chuàng)造音樂。但是在當前背景下,還有諸多不利因素影響境脈式音樂課堂的推進。
(一)素養(yǎng)視角缺失
小學音樂課堂獨具特色,其中包括豐富的樂理知識、文化情感和藝術素養(yǎng),但是由于受到課時限制,常常存在實踐活動缺乏、教學設計零散等問題,在以往的教學模式中,教師通常按照教材的單元順序進行教學內容安排,缺少關聯性的單元組織架構,無法高質量地進行“舉一反三”。長時間如此,學生體驗缺乏連貫性,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難以提升。境脈式小學音樂課堂,圍繞音樂體驗與學生產生交互,以音樂為主體,連接美術、科學、勞動等各類學科知識,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發(fā)揮協同育人作用;鼓勵學生參與課堂、合作互助,在提升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團隊意識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課堂給予學生想象的空間,學生自由創(chuàng)作各種形式的舞臺,達到新課標中強調的藝術課程的實踐導向,在豐富的藝術體驗中提高學生藝術素養(yǎng)。
(二)情境體驗有限
當今社會發(fā)展迅速,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越來越注重實踐能力、綜合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而藝術學科也是培養(yǎng)此類能力不可或缺的學科。但是音樂學科對學生而言是一門具有專業(yè)性的學科,容易與實際生活產生割裂。特別是學習民族音樂作品,雖然關于民族音樂教學的研究越來越多,但始終沒有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民族音樂作品中蘊藏著豐富的風土人情和文化內涵,包括當地人的生活環(huán)境、情感表達、服飾特點、舞蹈風格、語言方式等,這些內容與學生的普遍生活模式大相徑庭。調式、旋律、節(jié)奏、形式、音色等音樂元素又特點鮮明,難學、難唱、難理解,更讓學生對其產生畏懼、抵觸心理。如果在音樂課堂中缺少與其他學科的任務聯動,光靠口口相傳式地學唱歌曲,而非入木三分的深入體驗,那在綜合素養(yǎng)培育的道路上難以前行。境脈式小學音樂課堂鼓勵學生參與藝術創(chuàng)作,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審美素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在AI大數據時代,新興技術的使用也必不可少。
(三)教學模式單一
作為新課標理念下的境脈式小學音樂課堂,是整合、優(yōu)化音樂教學資源的重要教學模式之一,是對傳統教育模式的調整與創(chuàng)新。使學生身臨其境的教學方法更加重視學生學習的體驗性和自主性,擯棄了以往課堂“一課一歌”“一問一答”“你一句我一句”的教學方式,利用多媒體、樂器、道具等豐富新穎的教學資源,創(chuàng)設多樣化的音樂情境,如音樂會、戲劇、游戲等,打破了傳統小學音樂教學“碎片化”的現狀,使音樂課堂更具整體性、連貫性,更能沉浸式地體驗不同音樂所帶來的情感內涵和意境表達,也使教學成果更具有個性化、多元化。
(四)評價體系不全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評價是檢驗、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指導應參照學習態(tài)度、過程表現、學業(yè)成就等多方面,作為評價的多個維度,并明晰具體的評價標準,貫穿音樂學習的各環(huán)節(jié)和全過程。然而,在課堂教學實施多元化評價機制的過程中還面臨著諸多挑戰(zhàn),在部分教師的課堂教學中,最終完整性的展示部分往往是獨唱、齊唱或合唱,再通過教師簡單的口頭點評完成課堂教學。此類教學環(huán)節(jié)缺乏豐富的藝術性活動和深入的過程性評價,學生參與的音樂實踐活動和獲得的評價方式過于單一,難以激勵學生深層次探索、研究藝術學習。在境脈式小學音樂課堂中,更要充分發(fā)揮評價的良好導向作用,在歌唱、舞蹈、戲曲等不同藝術活動中,有效實行多元化評價,將老師的教、學生的學和多維評價三個環(huán)節(jié)有機結合,以評促學,形成相互促進的整體,達成素養(yǎng)目標的實現。策略
二、境脈式小學音樂課堂之臨境的創(chuàng)新
在境脈式小學音樂課堂中,臨境作為一種銜接既有知識和新知系統的情境創(chuàng)設,是貫穿境脈式音樂課堂的主線,能夠激發(fā)學生對自然世界、社會生活、音樂作品的探索。以人音版教材五年級上冊《豐收的節(jié)日》一課為例,筆者以新疆塔塔爾族人民歡慶撒班節(jié)為情境創(chuàng)設的主線,延伸至驅境、創(chuàng)境、聯境及評價方案,從音樂本體出發(fā),融合塔塔爾族歌曲要素、歌曲體裁、歌曲風格等特點,聚焦四大核心素養(yǎng),與學生的既有新疆民歌經驗發(fā)生碰撞,探尋與新課塔塔爾族民歌之間的關聯。設計層層遞進的教學流程,去聽賞塔塔爾族歌曲、探究塔塔爾族文化、表現塔塔爾族舞臺,循序漸進地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為分層教學做鋪墊,更體現了美育浸潤背景下對學生素質教育的要求和提升。
(一)臨境之一:審美感知能力
新疆民歌對學生而言其實并不陌生,在之前的教材中已經出現過多民族的新疆歌曲,如《新疆好》《新疆是個好地方》《我愛雪蓮花》《小巴郎,童年的太陽》《我是少年阿凡提》,以及兩首鋼琴曲作品《新疆舞曲第一號》和《新疆舞曲第二號》,新疆音樂作品如此高比例地出現在教材中,也足以證明新疆民歌在民族音樂中的重要地位?!敦S收的節(jié)日》是學生在小學階段首次認識的塔塔爾族音樂作品,也是承前啟后的一個音樂作品,塔塔爾族作為我國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其源遠流長的歷史底蘊值得學生去探索。它的音樂與以往學習過的新疆民歌在音樂元素上有一定共通性,但從學生視角來看,這又是一個全新的民族,它的音樂、服飾、民俗、文化等特點與學生熟知的維吾爾族又略有不同。因此,在《豐收的節(jié)日》一課中,用學生最感興趣的食物話題引入歌曲,提問:有哪些水果大豐收了?哈密瓜、葡萄等答案接踵而來,課堂氣氛活躍。教師用歌曲中反復出現的節(jié)奏來提問:“2/4新疆的什么水果l最好吃?¨”學生模仿整個句子節(jié)奏進行回答,并根據水果字數的變化,用附點節(jié)奏、切分節(jié)奏、前八后十六、前十六后八等節(jié)奏型進行替換和創(chuàng)編,與此同時,其余學生進行恒拍傳遞,鍛煉節(jié)奏感知能力。節(jié)奏難點解決后,將學生創(chuàng)編的水果歌詞加入歌曲旋律,潛移默化地熟悉旋律走向,同時進一步獲得創(chuàng)編的成就感。此時再對比歌曲原本的歌詞,既能快速掌握,又能更好地感受到襯詞傳遞的情感,還能在此基礎上加入采摘、搬運水果的勞作律動,聯系勞動學科,建立美育浸潤之境。
(二)臨境之二:藝術表現能力
在《豐收的節(jié)日》境脈式課堂中,基于良好的問題驅動體驗音樂情境,圍繞塔塔爾族民歌去探究其音樂風格,在教學過程中設計多元化的學習任務,提高學生的音樂能力和綜合素養(yǎng)。首先,運用多媒體技術觀看塔塔爾族視頻、聆聽塔塔爾族歌曲、介紹民族概況,然后對學生進行提問:這個民族有什么特點?和我們有什么不一樣?撒班節(jié)又是什么節(jié)日?他們會在撒班節(jié)做些什么?圍繞學生的所知所見展開討論。隨后,通過學生的研究成果去確定驅動性問題,深入歌曲《豐收的節(jié)日》,學生在思考、回答、討論的過程中,初步感知塔塔爾族民歌的音樂特點,逐步提煉,如較快的歌曲速度、熱情奔放的曲調、銜接緊密的樂句、規(guī)整對稱的結構,還有一字多音和倚音的加持,更獨具民族韻味,從音樂中感受撒班節(jié)慶豐收的熱鬧場面與歡樂之情。之后通過探究要素,提取歌曲中整體活潑的風格特點、鮮明緊湊的節(jié)奏特點、多襯詞的語言特點,深人體會民族歌曲,增長學生對少數民族的知識。結合“聽”與“賞”,為學生營造特定的情境,讓學生深入感知,學生能夠更加準確地模仿演繹少數民族歌曲,同時也為學生提供自主編創(chuàng)歌曲的思路。以此建立根基,深入對塔塔爾族的情境體驗,掌握塔塔爾族歌曲的基本特點,最終自主呈現屬于學生自己的塔塔爾族歌舞表演,體現學生在問題驅動下的藝術表現能力,進一步實現綜合性的音樂學習。
(三)臨境之三:創(chuàng)意實踐能力
境脈式小學音樂課堂通過營造符合主題的情境,創(chuàng)設真實的實踐氛圍,科學合理的分組與合作,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參與音樂活動的興趣。在音本課堂的基礎上,在臨境、驅境的推動下,運用多學科知識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和實際應用,促使學生跳脫原有思維模式,建構新興學習體驗。在《豐收的節(jié)日中》一課中,創(chuàng)設塔塔爾族人民歡慶撒班節(jié)的情境,根據兩個聲部的旋律特點,創(chuàng)編符合旋律變化的勞動場景,如B樂段高聲部旋律具有高亢舒展的特點,多長音節(jié)奏,能夠根據采摘葡萄的動作,結合舞蹈中的手部動作,改編成相應律動;低聲部節(jié)奏穩(wěn)定,音區(qū)較低,能夠根據搬運哈密瓜的動作改編律動,表現勞作的重復性。在課堂中除了利用創(chuàng)編提高教學效率,還能夠展示多元化的課堂實踐成果,小組合作創(chuàng)編,融入美術、人文、表演等綜合學科能力,聯動作品,創(chuàng)編呈現,充分運用民族歌曲的表現形式。如鏈接歌曲《新疆是個好地方》和《豐收的節(jié)日》,制作服裝,歌舞表演,戲劇展示等,都展示了多元項目化成果。通過小組展示方案策劃,到小組成果會演,可以直觀展現各小組綜合素養(yǎng)能力,讓學生在實踐參與中提升自身音樂素養(yǎng)。學生經過商榷、策劃、修改、總結,相互配合、彼此提升,更能建立合作意識、集體意識和團隊意識。
(四)臨境之四:文化理解能力
在《豐收的節(jié)日》一課中,以境脈式教學中的臨境貫穿課堂,串聯由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chuàng)意實踐、文化理解組成的四大核心素養(yǎng),通過學習塔塔爾族歌曲,汲取有關主題的人文內涵,尋找與其他學科的素養(yǎng)融合點。如在塔塔爾族文化中,其民族服飾獨具民族風格和審美特點,色彩常用白色、黃色、藍色、紅色等進行搭配,精美華麗的刺繡圖案也展現了他們對美的追求。男性服飾與維吾爾族相似,通常上身穿著寬袖、繡花邊白襯衣,外加黑色坎肩或“袷袢”,腳蹬長筒皮靴,頭戴繡花平頂小帽,英俊瀟灑。而因為塔塔爾族是一個跨境民族,女性服飾更加接近歐洲民間服飾特點,上穿花邊短衫,下著褶邊長裙,外套繡花小坎肩,帽上披著透色紗巾,艷麗大方,更為華麗。除此之外,塔塔爾族也是一個多元而獨特的民族,人口少但分布廣,因此也汲取融合了多民族的文化特點,就如它的舞蹈一般,將音樂、詩歌、舞蹈融為一體,吸收了俄羅斯、烏茲別克等舞蹈特點,生動活潑、靈活多變,注重腿部動作的表現,展現塔塔爾族人民的熱情與活力。無論是他們的舞蹈、服飾、音樂還是文化,都是民族精神的體現,甚至隨著時代的進步也融入了更多現代化的元素和創(chuàng)意,成為展示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之一。在課堂中,學生以歌曲《豐收的節(jié)日》為抓手,通過塔塔爾族人民歡慶撒班節(jié)的情境,與美術、勞動、舞蹈等學科元素交互,進行文化認知、文化表達和文化創(chuàng)作,在多角度的文化理解中,傳承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傳統,核心素養(yǎng)得到有力發(fā)展。
(五)臨境之五:素養(yǎng)目標達成
境脈式音樂課堂的評價應該是多元且豐富的,并貫穿始終,是對整個學習實踐過程的評價,是對學生能力的評價,以此激勵個性發(fā)展,為深入學習創(chuàng)造驅動力。在《豐收的節(jié)日》個人素養(yǎng)評價表中,評價內容分為三大模塊:學習態(tài)度、基本知識、方法技能。其中學習態(tài)度包括學習習慣(聆聽習慣、思考習慣)和情感體驗(情緒感知、內涵理解);基本知識包括音樂學科知識(認識反復記號、倚音記號、一字多音、襯詞等)和綜合學科知識(了解塔塔爾族舞蹈特點、服飾特點等);方法技能包括自主學習、自主思考和學科技能(正確掌握歌詞、節(jié)奏、旋律等),學生生成相應的過程性記錄,關注每一位學生在項目化學習中的情感體驗。集體評價以小組為單位,評價維度包括唱民歌、說民情、展民風,形成最終的成果匯報,評價方式包括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評價和家長評價。個人素養(yǎng)評價和集體評價中的每項評價內容都以音樂星的積累數量來區(qū)分,等級分為三顆星、兩顆星和一顆星。在境脈式課堂的學習評價中,評價主體往往呈多樣態(tài)形式。過程性評價具有動態(tài)性、多元性反饋的特點,能夠實時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并及時反饋,成果性評價則具有終結性、客觀性、激勵性的特點,具有衡量學習效果的作用。根據每項評價內容的不同占比,將過程性評價融于成果性評價,達成總評,評出音樂獎章,如歌唱小能手、表演小能手、最佳團隊等,激勵小組成果。兩種評價方式共同構成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全面評估,肯定每位學生獨到的音樂理解,尊重不同學生的個性差異,助力教育目標順利達成,更促進教師在評價主體、評價內容、評價方式等方面不斷作出調整。
境脈式小學音樂課堂用獨特的教學理念和豐富的教學策略,為小學音樂教育教學注入新活力。小學階段作為學生學習的起點,是習慣養(yǎng)成、能力培養(yǎng)、觀念定型的黃金時期,通過境脈式課堂教學,教師科學培養(yǎng)學生感受美、欣賞美、表現美、創(chuàng)造美的綜合素養(yǎng)能力,學生將產出豐沛的學習熱情和想象力,也為他們未來全身心地投入音樂世界形成良性導向。在項目化的實踐中,教師也不斷挑戰(zhàn)自我,提升專業(yè)素養(yǎng),增加師生互動和交流,增添職業(yè)幸福感,為當下的美育畫卷增添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