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微工作任務”驅動教學法,是針對如何提高學生綜合職業(yè)能力,推動工學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的可持續(xù)性所提出的課程教學改革新探索的一種教學方法。新探索從情境創(chuàng)設、任務確定、微任務設計、自主學習、分工協作、評價反饋等方面構建完整的結構框架。實踐證明,這種新探索的教學方法效果良好,適合技工院校公共基礎課程、專業(yè)基礎課程或選修課程的教學。
■關鍵詞:工學一體化;技工教育;微工作任務;驅動教學法
工學一體化培養(yǎng)模式是依據國家職業(yè)技能標準及技能人才培養(yǎng)標準,以綜合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為目標,將工作過程與學習過程融為一體,培養(yǎng)德技兼修、技藝精湛的技能勞動者和能工巧匠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工學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通過分批試點方式的逐步推進,已得到教師、學生、家長及用人單位的好評及認可。工學一體化培養(yǎng)模式是推進校企融合、提質培優(yōu)的重要途徑,是技工院校服務制造業(yè)和實體經濟發(fā)展的務實舉措。
工學一體化技能人才培養(yǎng)模式開設課程由公共基礎課程、專業(yè)基礎課程、工學一體化課程、選修課程構成。其中,公共基礎課程依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頒布的《技工院校公共基礎課程方案(2022年)》開設,工學一體化課程依據《國家技能人才培養(yǎng)工學一體化課程標準和課程設置方案(試行)》開設。然而,對于公共基礎課程、專業(yè)基礎課程、選修課程(以下簡稱“三類課程”),仍以傳統(tǒng)教學為主,在課程開發(fā)及教學方法等方面,缺乏創(chuàng)新性。
“微工作任務”驅動教學法,是在工學一體化培養(yǎng)模式推進過程中,將工學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與任務驅動教學法深度融合,針對“三類課程”所進行的課程教學改革新探索。它具體是指以2009年以來分批試點推進的“工學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為基礎,以《工學一體化課程教學實施指導手冊》為指導,在“三類課程”上,按照職業(yè)教育規(guī)律,結合“工學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及任務驅動教學法,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為本位,緊緊圍繞一個共同的任務活動中心,充分挖掘“三類課程”中的“技能點”“工作性”“可操作性”,在強烈的問題動機的驅動下,將“工作過程”與“學習過程”融為一體,從而對“課業(yè)”(課程的內容)及“法式”(課程內容的方向、容量、深度、難度等)進行自主開發(fā),將“學習內容”“加工”成“微小”的“工作任務”,編制相應的“微工作頁”,并以“微工作頁”為載體,驅動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作的學習,并在完成既定“微任務”的同時,引導學生參與各種學習實踐活動,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綜合職業(yè)能力。
(一)課程特點及課時量縮減的需要
“微工作任務”驅動教學法應用于“三類課程”?!叭愓n程”概念多、公式多、內容多,相比工學一體化課程,其理論性、文化性較強,對學生的理解力、記憶力、自主學習能力等要求較高。在教學安排建議中,“三類課程”中部分課程的課時被大幅縮減,如電工基礎——電氣自動化設備安裝與維修專業(yè)的“地基”式課程,無論是中級技能層次課程表,還是高級技能層次課程表、技師(預備技師)層級課程表,在教學安排建議里,其學時分配均為120節(jié),安排在第1學期及第2學期。但在實際教學安排中,很多院校是按4學時/2周進行設置的,1學年總學時為80學時(每學期教學時間一般為20周,每周學時一般為30學時),這遠低于課程設置方案教學安排建議的120節(jié)。
另外,對于實行“分階段學習制度”的院校,其學制在年限上進行了壓縮,在實際教學安排上,“三類課程”的學時就更少了?!叭愓n程”學時大幅度壓縮,運用傳統(tǒng)教學方法根本無法完成正常的教學任務。
(二)社會進步及經濟發(fā)展對技術技能人才綜合職業(yè)能力的需要
與此同時,新時代背景下,社會進步及經濟發(fā)展對技能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技能人才不僅僅要掌握精湛的技藝,對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的追求,對職業(yè)理想信念的樹立、職業(yè)基本意識的建立、通用職業(yè)能力的提升、通用職業(yè)知識的掌握,對組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分工協作能力的培養(yǎng)等,都是對“技能勞動者”“能工巧匠”的新要求,是對技能人才“綜合職業(yè)能力”的新要求。
(一)學習過程向可操作性微任務過程的轉化
以國家技能人才培養(yǎng)工學一體化課程設置方案、本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為依據,基于學情分析,挖掘專業(yè)基礎課程、選修課程理論知識中的“技能點”及公共基礎課程中的“可操作性”,“加工”出相應的“微工作任務”,將“學習內容”以“微工作頁”的方式呈現給學生,如將《語文》《歷史》中的“文學典故”“歷史故事”等“加工”設計成為“情景劇”,由學生自導自演、自我評價,增加趣味性、厚重感,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再如將電工基礎中“電阻的串并聯”設計并融入“電阻值的測量”中,由學生分工協作,在對電阻進行單獨測量后,再將其“搭建”成串聯、并聯并進行測量,列表對比測量值與理論計算值,增加操作性、對比性,提高學生參與度,效果截然不同。
同時,堅持“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做好學生“工作”任務的設計、“工作”過程的指導及“工作”完成之后的反饋等工作,科學引導學生分工協作、自主探究,確?!叭巳藚⑴c、人人過關”。
(二)課堂主動權的“交接”——學生中心、能力本位
教師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由學生。無論是課前任務、課中任務還是課后拓展,教師將大量的精力用于對“微工作任務”的“加工”——基于各年級、班級的學情分析,同門課程、同樣章節(jié)的“微工作任務”也會有所不同。教師將“微工作任務”發(fā)送給學生,由學生自主地按小組展開討論,組與組之間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分工協作,形成良性競爭,在本小組內明確分工、各司其職,并根據任務性質定期進行“角色輪換”。完成“微工作任務”的全部過程均由學生自發(fā)組織、自主完成,教師做好“引導”及監(jiān)督、補充等工作。
總之,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師要做好“引路人”。
(三)精細化的加工,實時性的調整,精益求精的再加工
“微工作任務”的設計是個大工程——教師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對“課業(yè)”進行挖掘、加工及調整和再加工。這不是簡單的一個任務,也不是幾個,而是根據學生實際需求,將整個一門課程,依照職業(yè)教育規(guī)律及學生認知規(guī)律,對“課業(yè)”進行針對性的調整,包括順序、重難點等,并將其歸類、融合、加工成一個個的“微工作任務”。
“加工”是基于學情分析所進行的精細化的、邏輯性的加工,“調整”是根據課堂效果(評價、反饋)所進行的實時性的、科學化的調整,“再加工”是根據“微工作任務”調整需要所進行的補充性的、完善性的再加工。無論是加工、調整還是再加工,都要突出“學生為中心”“能力為本位”。
(一)嚴格要求,精益求精
采用“微工作任務”驅動教學法,教師不用再“高談闊論”,只在幕后進行監(jiān)督、指導,看似輕松,實則不然。采用“微工作任務”驅動教學法進行教學,教師責任更大,任務更重,要求其學識更廣,專業(yè)更強,課程設計更精細,課堂準備更充分。
1.責任更大,任務更重
采用“微工作任務”驅動教學法教學,除“加工”“微工作任務”外,教師還要兼顧文化理論知識的傳授,注重學生綜合職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要以德為先,德才兼顧教師本身就必須是德藝雙馨者。在備課方面,與傳統(tǒng)備課不同,教師要自主設計“微工作任務”,出發(fā)點由原來的點擴散為面,須綜合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興趣愛好及班級整體水平程度,同時兼顧知識的全面性、針對性與實用性,要將教材中的知識打散了再融合,科學、巧妙地將之融入一個個具體的“微工作任務”中去,并將思政因素全員、全方位、全過程地融入進去。這不僅需要大量的精力和專業(yè)知識儲備,也需要豐富的實踐經驗,還要有過硬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所以,教師的責任更大、任務更重、能力水平要求也更高。
2.學識更廣,專業(yè)更強
教師不僅要懂本專業(yè)課程,還要懂本專業(yè)其他各門專業(yè)基礎課程。以電氣自動化設備安裝與維修專業(yè)為例,除電工基礎外,對安全用電、電子技術基礎、工廠變配電技術、電工儀表與測量、維修電工技能訓練、電機變壓器原理與維修等課程也要了解甚至熟悉。而公共基礎課程的教師,還要對語文、歷史、思想政治等學科的知識有了解涉獵,并且文字能力較強。
除對“三類課程”的全面性、廣泛性之要求外,教師還要具備一定的實操能力,要有實操方面的理念,只有這樣,才會有“工作任務”的意識,才能設計出更合理、更科學、更人性化的“微工作任務”。
3.設計更精細,準備更充分
主要是指對“微工作任務”的加工、“工作過程”的設計及應急預案的制定。這要比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的“備課”要求更多,教師要實時、適時進行學情分析,不僅要會“加工”,還要會調整、再加工。教師既要絞盡腦汁去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點燃學生的熱情,又要在實際教學活動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職業(yè)能力。需要注意的是這個設計不能脫離課程標準和課程設置方案。
(二)融為一體,相互促進
將“微工作任務”與學生融為一體,任務是學生可以完成且喜歡去做的任務,學生是“加工”工作任務的出發(fā)點與具體實施者、反饋者。
1.任務是學生喜歡的任務
教師在設計與加工“微工作任務”時,必須處處關注學生的自身條件,通過課前任務展開學情分析,比如班級同學的共同愛好、整體基礎以及他們所熟悉、熟知和感興趣的事物,把每個“微工作任務”中的環(huán)節(jié)設計、知識點靈活地與學生所喜愛的東西緊密結合起來,將抽象枯燥的文化理論知識直觀化、具體化、形象化甚至游戲化。如將歷史故事“加工”成由學生自導自演的情景劇。
2.學生是任務的全程執(zhí)行者
“微工作任務”與學生密不可分,學生是“微工作任務”的全程執(zhí)行者。接收到“微工作任務”后,學生要在小組長帶領下,根據工作任務的大小、難易程度等進行相應的分工,各成員根據分工完成資訊、計劃、決策及實施等相應步驟。在初步完成任務之后,各小組要進行自評和互評。評價要公平公正,并根據評價總結得失,反饋到實際“工作”中去。這樣,在整個工作過程中,學生主動完成組織、協調、分工、協作、評價、反饋等工作環(huán)節(jié),其組織協調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分工協作能力、發(fā)現及解決問題能力等都得到了鍛煉和提升。
當然,教師要進行全過程指導、全方位監(jiān)督。
(三)大道從簡,拉近距離
1.“化難為易”“大事化小”
雖然采用“微工作任務”驅動法進行教學,教師責任更大、任務更重,但在實際應用中,卻要“難題簡化”“大事小化”,即把紛繁冗雜的手段靈活化、簡易化,把涵蓋多個知識點的“微工作任務”流程化(甚至“流水線化”),如將“大”的文化典故通過“小”的情景劇讓學生自主展演,將枯燥難懂的理論知識通過“簡單”的小制作讓學生加深理解。
2.貼近學生,貼近生活
采用“微工作任務”驅動教學法進行教學,教師要做到“三勤”,即備課勤、學習勤、走動勤?!皞湔n勤”“學習勤”主要體現在“微工作任務”的加工及應急預案的制定上,“走動勤”是指在實際教學活動中,要勤于走下講臺、走到學生中去,消除與學生的空間距離感,拉近與學生的心理距離,從而,逐漸地讓學生與教師敢于交流、樂于交流、勤于交流,最后把交流變成一種習慣。
同時,教師還要貼近生活,要就地取材,就近選用。如“建設一條‘電’路”的“微工作任務”,要求各小組學生不去實訓室,在教室完成,以培養(yǎng)學生主動思考與自主創(chuàng)新的能力。起初,學生不知所措,但經過各小組的熱烈討論,大家“奇思妙想”“突發(fā)奇招”,利用講臺上的多媒體、吊頂上的燈管與風扇、門口的開關等身邊常接觸到的事物,去建設不同的電路。建設電路后,再讓學生給電路及電路中的各組成部分取名,并劃分職責。各小組大顯神通,取的名字五花八門,如“電工路”“成才路”“按鈕是開關,職責是開或者關”“電腦是大腦,職責是給老師上課服務”……這時,教師千萬不要否定學生的“點子”,要充分肯定其積極的一面,耐心地指導他們對不完善的部分進行改進。在最終完成電路的建設工作后,學生對電路的概念、組成及各組成部分的名稱、定義、作用都一清二楚了,這省去了無趣乏味的講解、機械枯燥的背誦,取而代之的是趣味性十足、學生樂于自主完成的“微工作任務”,教學效果顯著提升。
“微工作任務”驅動教學法貫徹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為本位的教學理念,針對公共基礎課程、專業(yè)基礎課程及選修課程這“三類課程”所進行的人性化的課程教學研究與融通化的教學改革探索。結合“工學一體化”技能人才培養(yǎng)模式與“課程思政”行動,培養(yǎng)“德技并修”“技能精湛”的技能勞動者和能工巧匠。隨著工學一體化技能人才培養(yǎng)模式工作的深入推進以及課程思政的普遍推行,“微工作任務”驅動教學法也要進行更新、調整與完善,以提升學生的綜合職業(yè)能力,全面提升技工院校人才培養(yǎng)質量。
[1]黃景榮.高等職業(yè)教育概論[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21.
[2]李忠躍,許云珍,歐陽河.高質量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內涵、框架與建構:以打造技工教育工學一體化人才培養(yǎng)模式升級版為例[J].職教論壇,2022(8).
[3]朱金龍.工學一體化課程下職教教師教學能力的內容與特征:基于深度訪談的質性研究分析[J].職教論壇,2022(1).
[4]葉昌元,呂興昌.技工院?;诠W一體化的教學方法體系的探索與建構[J].中國培訓,2023(5).
(作者:趙苑華,濮陽技師學院黨委副書記、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