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探討新媒體教學法在高校法學類課程改革中的應用,分析其對教學質量提升及學生學習效果優(yōu)化的影響。文章以高校法學課程為對象,通過實證調查與案例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新媒體教學法的實際應用現狀進行系統(tǒng)梳理與評價。研究發(fā)現,新媒體新技術在法學教學中展現出顯著優(yōu)勢,包括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參與度、提供個性化學習資源以及促進信息的即時交互,進一步推動了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然而其在實際應用中也存在如下問題:教師未熟練掌握新媒體教學手段,且缺乏有效的培訓;學生缺乏實踐應用機會,難以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于實踐?;诖耍恼绿岢鑫宕蟛呗砸蕴嵘旅襟w教學法的成效:建立科學的信息篩選機制,確保教學內容的質量與適用性;構建動態(tài)課程更新機制,以適應法學知識體系的快速更新;設計互動性強的課堂活動,強化師生互動與學生自主學習;加強實踐環(huán)節(jié)的設計與實施,注重模擬法庭、案例分析等教學活動的優(yōu)化;推動師資隊伍建設,通過系統(tǒng)化培訓提升教師的新媒體教學能力。文章的研究成果為高校法學課程改革提供了理論支撐與實踐指導,同時對推動教育技術與法學教學的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新媒體教學法;法學類課程;課程改革;互動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4-8883(2024)20-0182-05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4年度江蘇省社科基金青年項目“‘雙碳’目標下江蘇碳普惠制度實踐及其法治化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4FXC002;2024年度教育部產學合作協(xié)同育人項目“基于實踐教育的行政法課程體系優(yōu)化”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31105862031752
隨著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fā)展,新媒體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高校法學類課程作為培養(yǎng)法律專業(yè)人才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面臨著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的挑戰(zhàn)。傳統(tǒng)教學法因其單向性和固定化,已難以充分滿足現代學生的學習需求和社會對法律人才的多元化要求。新媒體新技術的引入,為法學教育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新媒體具有互動性和即時性,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顯著增強學生的參與感,促進其自主學習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
(一)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新媒體新技術的引入極大地豐富了教學手段,使得法學課程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的課堂講授和書本學習。通過多媒體資源,如視頻、音頻、動畫和交互式案例分析,學生能夠更直觀地理解復雜的法律概念,這種多感官的學習體驗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模擬法庭視頻或法律劇集,學生可以進一步了解法律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從而增強學習的動力。
新媒體平臺還有豐富的互動板塊,如在線討論區(qū)、實時問答區(qū)和虛擬課堂等。其不僅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學生能夠隨時隨地參與學習,還促進了師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通過在線討論,學生可以分享自己的見解,提出問題,并獲得及時的反饋,這種即時互動有助于加深他們對課程內容的理解。
(二)有助于個性化學習和資源獲取
通過數據分析和學習管理系統(tǒng),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提供針對性的學習資源和建議。這種個性化的學習路徑使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學習內容和進度,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同時,新媒體也為學生提供了廣泛的學習材料,學生可以通過在線圖書館、法律數據庫、學術期刊和開放課程平臺獲取最新的法律信息和研究成果。這種資源的多樣性和可及性使學生能夠在課外進行深入研究和拓展學習,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和批判性思維。
(一)教師未熟練掌握新媒體教學手段
法學教師對新媒體工具的了解不夠深入,許多人僅停留在淺層的使用階段,無法充分發(fā)揮這些工具的教學潛力。教師可能會使用多媒體課件,但僅僅是將其作為傳統(tǒng)講授內容的電子化展示,而未利用多媒體互動功能來增強學生的參與感和理解力。教師在設計課程內容時,往往缺乏對新媒體新技術的整合能力,無法將其有效地融入教學目標和教學活動,這導致課程內容與新媒體手段的結合不夠緊密,學生的學習體驗難以得到實質性提升。
這種對新媒體教學手段掌握不足的狀況,不僅影響了教師自身的教學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力。學生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中成長,習慣于通過多樣化的信息渠道獲取知識,他們期待課堂教學與他們的日常生活方式相契合。當教師無法有效利用新媒體手段時,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和興趣可能會大大降低,導致學習效果不佳。此外教師對新媒體新技術的掌握不足,也使得他們難以應對新媒體環(huán)境下的教學挑戰(zhàn),如如何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如何利用網絡資源進行深度學習等。因此教師在新媒體教學手段上的不足,不僅是個人技能的欠缺,更是對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革新的阻礙,影響了法學課程改革的整體推進。
(二)學生缺乏實踐應用機會
法學專業(yè)本質上是一門高度依賴實踐的學科,學生不僅需要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還必須具備在實際情境中應用這些知識的能力。隨著新媒體新技術的廣泛應用,許多高校在法學課程中引入了在線課程、虛擬課堂、線上模擬法庭等。這些新媒體手段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教學資源和形式,但也帶來了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的困境。課程設計往往更加關注理論知識的傳授,學生通過觀看視頻、參與在線討論、完成在線測驗等方式獲取信息,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傳遞理論知識,但在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上卻顯得力不從心。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模擬法庭、法律診所等實踐環(huán)節(jié)難以提供真實的互動和體驗,學生缺乏面對真實法律問題時所需的分析、判斷和解決問題的機會。
(一)建立科學的信息篩選機制
建立信息篩選機制的第一步是為學生提供一個集中的課程平臺,這個平臺不僅是課程內容的存儲庫,更是一個動態(tài)的學習環(huán)境,平臺上設立的推薦系統(tǒng)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和興趣,推送與課程相關的高質量法律資源。這些資源包括最新的法律判例、學術論文、法律評論等。將算法分析和教師的人工篩選相結合,可以確保推送的內容符合課程目標,并且具有時效性和權威性[1],以幫助學生理解復雜的法律概念。例如,在民法課程中,教師可以選擇“電梯勸煙猝死案”作為案例進行深入分析。該案件涉及公民行為自由、勸阻吸煙的正當性以及侵權責任的認定等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案件中的因果關系和過錯責任,探討民法中的侵權責任構成和免責事由。學生可以通過平臺獲取該案件的詳細判決書、相關法律條文以及專家評論,以從多角度理解案件[2]。
在刑法課程中,教師可以利用“于海明正當防衛(wèi)案”進行教學,通過平臺,學生不僅可以了解案件的詳細經過,還可以獲取相關的法律條文,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十條第三款關于正當防衛(wèi)的規(guī)定。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討論案件中正當防衛(wèi)與防衛(wèi)過當的界限,分析公安機關如何根據法律條文作出不負刑事責任的決定。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僅能夠理解法律條文的應用,還能培養(yǎng)起運用法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3]。
平臺還可以設立討論區(qū),鼓勵學生就案例進行討論和辯論,教師可以適時介入,提供指導和反饋。這種互動式學習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法律思維,提高他們的法律素養(yǎng)和分析能力,同時教師可以利用平臺的統(tǒng)計功能,分析學生的學習數據,了解他們的學習進度和興趣點,從而調整教學策略[4]。
為了確保信息篩選機制的有效性,教師需要定期更新平臺上的資源,刪除過時或不準確的信息,可以通過與法律界的專家合作,獲取最新的法律動態(tài)和判例分析,確保推送內容的前沿性和準確性。此外,教師應組織學生參與法律資源的篩選和推薦活動,培養(yǎng)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信息評估能力,可以設置定期任務,要求學生根據平臺提供的資源撰寫案例分析報告。例如,要求學生分析“電梯勸煙猝死案”中各方的法律責任,并提出自己的見解和建議。完成任務后,教師可以通過平臺對學生的報告進行評閱,并提供詳細的反饋,這不僅能鞏固學生的法律知識,還能提高他們的寫作和分析能力[5]。
(二)構建動態(tài)課程更新機制
在高校法學課程改革中,建立動態(tài)課程更新機制是確保教學內容緊跟法律發(fā)展前沿的重要策略,這個機制的核心在于整合新媒體新技術,通過多元化的渠道獲取最新的法律法規(guī)和案例動態(tài),并將這些信息及時融入教學過程。建立一個在線課程更新平臺是關鍵,這個平臺可以通過集成RSS訂閱功能,自動獲取來自法律數據庫、政府網站和權威法律媒體的最新信息[6]。
“全國斑馬線第一案”涉及交通管理行政處罰的合法性和行政程序的正當性,教師可以通過在線平臺實時更新該案的進展,包括法院的判決理由、法律依據以及社會反響。在行政法課程中,學生可以通過平臺獲取該案件的詳細信息,并結合課堂討論深入分析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審查、行政訴訟的程序等知識。這種動態(tài)更新的方式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培養(yǎng)他們的法律思維能力[7]。
動態(tài)課程更新機制的實施還可以通過多樣化的考核方式來體現,傳統(tǒng)的筆試可以與模擬法庭、法律辯論賽等實踐活動相結合,使學生在應用法律知識的過程中,獲得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法律辯論賽中,學生可以就“全國斑馬線第一案”展開辯論,從不同角度分析交通管理行政處罰的合理性和合法性。這種考核方式不僅考察了學生的法律知識,還提升了他們的邏輯思維和表達能力。教師可以利用新媒體新技術,制作案例分析和法律講解視頻,并上傳至課程平臺供學生觀看。這種多媒體教學方式能夠更直觀地展示復雜的法律概念和案例分析過程,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課程內容[8]。
(三)設計互動性強的課堂活動
課堂活動可以圍繞一個真實且富有爭議的案例展開,例如“淶源反殺案”。2018年7月11日晚,河北淶源縣的王磊持甩棍和刀具,深夜翻墻闖入王曉菲家中,與王曉菲一家發(fā)生沖突。在搏斗中,王磊受傷倒地,后經搶救無效死亡。經過調查,檢察機關認定王曉菲及其家人的行為屬于正當防衛(wèi),最終決定不予起訴。該案例為課堂提供了豐富的討論素材,說明在面對非法侵入和暴力侵害時,公民有權采取必要的防衛(wèi)措施來保護家人和自身安全。這一案例加深了社會公眾對正當防衛(wèi)權利的認知,也為司法機關處理類似案件提供了重要參考[9]。
課堂上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工具展示案件的詳細經過,包括現場視頻、警方報告和媒體報道等,通過這些多媒體資源,學生能夠更直觀地理解案件背景和關鍵細節(jié)。接著教師引導學生分組討論,要求每個小組分析案件涉及的法律問題,如正當防衛(wèi)的構成要件?!吨腥A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十條第三款規(guī)定:“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不負刑事責任?!睂W生需判斷張某的行為是否符合這一條款的要求[10]。
教師可以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創(chuàng)建討論小組,鼓勵學生課后繼續(xù)交流,學生可以在小組中分享類似案件的新聞報道或法律評論,增強對法律條文的理解和應用能力。這樣的互動不僅能加深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掌握程度,還能培養(yǎng)其批判性思維。為了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撰寫一份法律分析報告,內容包括對案件的法律分析、對正當防衛(wèi)的法律界定,以及對司法機關處理方式的評價。學生需引用相關法律條文,結合案例進行深入分析[11]。這一任務不僅能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還能促使他們在法律框架內進行邏輯推理和論證。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角色是引導者和促進者,通過多媒體展示、分組討論、在線投票和社交媒體互動等多種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這樣的教學環(huán)境中,不僅能獲得法律知識,掌握復雜的法律概念,還能提高分析和解決實際法律問題的能力。
(四)加強實踐環(huán)節(jié)的設計與實施
加強實踐環(huán)節(jié)的設計與實施,即通過與法律機構的合作,提供實習和社會實踐的機會,使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鞏固理論知識,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首先與律師事務所、法院、檢察院等機構建立長期合作關系,確保學生能夠定期參與實習活動,這種合作不僅限于簡單的參觀學習,還包括讓學生參與真實案件的處理。某高校法學院與一家知名律師事務所合作,安排學生參與一起侵權責任糾紛的處理。案件背景為張某在小區(qū)內散步時,被李某飼養(yǎng)的未拴繩的大型犬撲倒受傷,學生在律師的指導下,協(xié)助收集證據,包括調取小區(qū)監(jiān)控錄像、采訪目擊證人等。這不僅讓學生熟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條和第一千一百七十九條的具體應用,也提高了他們的實際操作能力[12]。
設計模擬法庭活動,能夠使學生在模擬環(huán)境中體驗庭審過程。學生可以分別扮演法官、律師、原告、被告等角色,全面了解庭審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在某次教學中,學生模擬了一起故意傷害案件。案件背景為陳某與王某在一家酒吧內因瑣事發(fā)生口角,繼而發(fā)生肢體沖突。陳某用酒瓶砸向王某頭部,導致王某重傷。學生們通過模擬法庭審理,深入理解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條的適用范圍,并鍛煉了自己的辯論能力和法律分析能力。利用新媒體新技術,搭建虛擬實習平臺,讓學生在虛擬環(huán)境中處理法律事務,能讓學生熟悉從接待客戶、調查取證到出庭辯護的全過程。某高校開發(fā)了一款虛擬實習軟件,學生可以在其中處理不同類型的法律案件,包括合同糾紛、侵權責任、刑事案件等[13]。
(五)推動師資隊伍建設
教師的能力提升是關鍵,高校可以通過定期舉辦新媒體新技術培訓班,幫助法學教師掌握新媒體工具的使用。例如,某高校法學院通過與知名教育科技公司合作,定期組織教師參加新媒體新技術工作坊,學習如何使用視頻編輯軟件制作課程視頻,如何利用社交媒體平臺與學生互動,以及如何通過在線平臺進行課程管理。這種實用性強的培訓能夠迅速提高教師的技術水平,使他們在課堂上更自如地運用新媒體新技術。
教學資源的整合也是重要的一環(huán),高校應建立一個共享的教學資源庫,供法學教師上傳和下載教學材料,這個資源庫不僅包括傳統(tǒng)的課件和講義,還應涵蓋視頻、音頻、動畫等多媒體資源。某高校在實施這一策略時,創(chuàng)建了一個專門的數字平臺,允許教師上傳自己制作的微課視頻和案例分析動畫。通過這種資源共享,教師可以互相借鑒,提高課程內容的質量和多樣性[14]。
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也是應用新媒體教學法的重要策略,教師應積極探索新媒體新技術與法學教學內容的結合方式。例如,在某次刑法課程中,教師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創(chuàng)建了一個模擬犯罪現場,學生可以通過VR設備進入虛擬場景進行觀察和分析。這種沉浸式體驗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分析能力,通過這種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法,教師能夠更好地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結合起來[15]。
為了確保這些策略有效實施,學校還應建立一套完善的激勵機制,通過評選優(yōu)秀教學案例、頒發(fā)教學創(chuàng)新獎等方式,鼓勵教師積極參與新媒體新技術的應用。某高校通過設立“最佳新媒體教學獎”,評選出在新媒體教學法應用中表現突出的教師,并給予獎勵。這種激勵措施不僅提高了教師的積極性,還促進了新媒體新技術在法學教學中的廣泛應用。
通過對新媒體教學法在高校法學類課程改革中的應用研究,我們可以看到新媒體新技術在強化教學效果和提高學生參與度方面的巨大潛力。新媒體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和形式,還促進了師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使得教學過程更加生動有趣。未來,高校法學教育應繼續(xù)深化新媒體新技術的應用,結合實際教學需求,設計出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的教學方案。
參考文獻:
[1]劉利.思維導圖教學法在高校無機化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化纖與紡織技術,2024,53(8):212-214.
[2]李紹玲,劉變葉.研究性教學法在高校金融學專業(yè)課程中的應用策略探究[J].對外經貿,2024(7):93-96.
[3]林曉烘,于瑩,齊文娟.“情境化+理實一體化”雙螺旋教學法在高校“雷達對抗原理”課程中的應用[J].西部素質教育,2024,10(14):152-156.
[4]趙洪垚,王水娟.“問題教學法+對分課堂”在高校教學中的應用:以《機械設計基礎》課程為例[J].邯鄲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24,37(2):68-71.
[5]李彥姣,曲楠.項目驅動教學法在高校服裝設計專業(yè)品牌企劃與管理課程中的應用研究[J].化纖與紡織技術,2024,53(4):201-203.
[6]葉亞麗.混合式教學法在應用型高校課程教學中的實踐:以“商業(yè)數據分析”課程為例[J].中國培訓,2024(4):88-91.
[7]張雅潔.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法學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研究[J].法制博覽,2024(11):163-165.
[8]蔣華.新媒體視域下討論式教學法在中高職一體化法學類課程改革中的應用[J].哈爾濱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23(4):45-47.
[9]張春花.提升討論式教學法在高校思政課的應用實效探討: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為例[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22(2):58-60.
[10]王玉玲,唐瑜.信息化背景下體驗式教學法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應用探析: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為例[J].中國新通信,2021,23(18):239-240.
[11]趙曉麗,孫峰.項目教學法在高校設計類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決策探索,2021(9):71-72.
[12]趙瑩.內容依托教學法在高校英語課程思政中的應用[J].現代交際,2021(15):28-30.
[13]翁殊斐,冼麗鏵,馮志堅.案例教學法在高校園林植物應用課程的教學探索與實踐[J].廣東園林,2020,42(6):63-66.
[14]章曉雯.翻轉課堂教學法在高校財政學課程中的應用[J].產業(yè)與科技論壇,2020,19(20):182-183.
[15]張燕.“項目教學法”在應用型高校課程改革中的應用研究:以《培訓與人力資源開發(fā)》為例[J].行政事業(yè)資產與財務,2020(4):121-122,97.
作者簡介慶麗,講師,研究方向:憲法與行政法、能源法、環(huán)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