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有”好教師是時代賦予教師的重任,教師發(fā)展是所有教育項目中的重要因素。當前大學教師發(fā)展過程中,面臨考核壓力過大、傳統(tǒng)教師培訓落伍以及教師團隊建設落后等諸多困境。因此大學教師發(fā)展過程中,應該堅定教師理想信念、培養(yǎng)道德情操、積累扎實學識、培育仁愛之心。
關鍵詞:“四有”好教師;大學;教師發(fā)展
引言
教師發(fā)展是所有教育項目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為教師需要對教育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擔負責任。中央對廣大教師提出了做好“四有”好教師的要求,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因為“一個人遇到好教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涌現出一批又一批好教師則是民族的希望”。成為一位“四有”好教師,是新時代賦予教師的重任以及全社會期望,更是教師肩負民族復興大任的義不容辭的責任。
大學教師主要面向大學生,而大學生即將步入社會,因此教師責任、義務以及工作性質與基礎教育階段的教師具有明顯差異[1],因此本文從大學教師的視角來分析“四有”好教師的實踐困境與踐行路徑。
一、“四有”好教師的實踐困境
(一)教師考核壓力過大
大學教師職能多,考核面大。大學教師具有教學、科研和服務社會3大職能,除了與其他階段教師一樣具有教學責任以外,科研和服務社會是大學教師階段特有的職能。因此大學教師除了面臨教學壓力外,還面臨科研和服務社會的壓力。為了保證更多的人能夠享受到高等教育,當前大學還在擴招中,學生的增長速度大于老師的新增速度,師生比例還較小,單個教師承擔的課程較多,課時量較大,授課壓力較大。隨著科研門檻的提高,高校對教師的科研要求也逐漸加大,特別是近年來隨著整體科研水平的提高,相比以往,老師承擔著更大的科研壓力。同時高校還加大了對大學老師社會服務的考核需求,進一步增加了高校教師的考核壓力。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高校為了在各自排名中取得好成績,大學教師所具有的教學責任、科研和服務社會3項職能已經演變?yōu)楦咝Υ髮W老師的考核,與大學老師的績效和職稱息息相關。尤其是近年來,隨著大學教師編制的新進教師,考核已經決定是否能夠留任。考核壓力的急劇加大,使大學老師疲于應對考核,難以將足夠精力放在學生德育培養(yǎng)方面。
(二)傳統(tǒng)教師培訓落伍
當前的大學教師發(fā)展培訓手段傳統(tǒng),不重視大學教師的情感體驗。當前傳統(tǒng)的教師培訓注重知識的傳授,給教師傳授的是理論方面的內容,未能結合實踐給教師充分的情感體驗。一方面,教師難以獲得情感方面的共鳴,對如何成為“四有”好教師并無情感上的認同,只是機械地學到了教師發(fā)展的理論知識,內心還沒有自我驅動力去成為“四有”好教師。而且傳統(tǒng)的教師發(fā)展培訓并未給大學教師足夠的發(fā)展空間,限制了大學教師的自主發(fā)揮教師只能按照理論的規(guī)定程序,一步一步地進行發(fā)展,不能實踐自己的教學主張,也難以利用身邊的有效資源,無法引導教師積極探索新的學習理念和新的學習方法。
另一方面,“四有”好教師新理念的提出也是對現有傳統(tǒng)教師發(fā)展培訓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戰(zhàn),要求教師的培訓項目、培訓方式和培訓內容及時調整,適應時代需求做出及時改變。譬如傳統(tǒng)的教師發(fā)展培訓主張對教師知識的傳授,但“四有”好教師還注重對教師人文精神的提升,教師的人文精神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教育對象的體驗感以及自身的認同感。人文精神的培育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人文精神的培育結果也難以在傳統(tǒng)的教師培訓中考核中體現需要漫長的時間培育,而傳統(tǒng)的教師發(fā)展培訓以短期的集中培訓為主,顯然不適合培育大學教師的人文精神。而且大學教師的授課對象是具有一定自主意識的大學生,大學生基本已成年,具有一定的自我價值觀,空洞的理論說教難以對其產生影響,只有大學教師的人文精神才可以將其逐漸熏陶,認可大學老師對其影響。大學教師的人文精神體現在其對待學生的態(tài)度和自我修養(yǎng)上,必須通過實際行動方能檢驗,并非僅僅依賴考試來反應。
(三)教師團隊建設落后
“四有”好教師的建設并非單個老師能夠獨立完成,其需要團隊的建設才能完成。教師的發(fā)展并非教師個人有意愿就能夠完成,需要團隊的支持,如果沒有團隊的力量,團隊的引導,個人難以實現向“四有”好教師發(fā)展。因為大學教師成長的每一步,需要有科學的訓練、科學的決策和科學的發(fā)展,這都需要一個科學的團隊支撐,團隊領路人的指導。教師僅僅靠自己個人的力量摸索,難以得到科學的指導和發(fā)展,取得成效較慢,甚至會帶來負面效果。
首先,“四有”好教師團隊可以引領教師的個人發(fā)展。通過團隊建設的方式指導教師個人的發(fā)展,教師在團隊中可以獲得先進的發(fā)展理念,同時在團隊中還可以支持和交流,找到個人發(fā)展的不足;其次,“四有”好教師發(fā)展以團隊建設為抓手,可以激活教師發(fā)展的活力。充分發(fā)揮教師的自主性,以教師個人特征制定“四有”好教師的發(fā)展路線。
二、“四有”好教師的踐行路徑
(一)堅定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教師發(fā)展的內在動力[2]。教師職業(yè)對教師具有較高的道德要求,沒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難以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培育。然而當前很多大學教師對教師職業(yè)缺乏深刻思考,將教育事業(yè)簡單地歸為一種謀生職業(yè),并未認識到教育事業(yè)的重要性。優(yōu)秀教師的內心應該有強大的理想信念,才能把對教育事業(yè)的熱愛內化為長久的精神驅動力,才能從大腦中根本性地將高校教師從對“教書匠”的認識轉變?yōu)閷W生成長道路的“引導者”,培育出優(yōu)秀的大學生。
一個有堅定理想信念的高校優(yōu)秀教師,要明確意識到肩負的國家使命和社會責任。大學生通常剛成年,正處于高中向社會轉變的過渡期以及剛剛離開父母的第一個階段。因此往往受社會誘惑較多,學習熱情不高。大學教師也往往由于自身管理經驗的缺乏,產生挫敗感,或者對學生學習的漠視,對其學習狀況聽之任之。此刻,大學教師一定要牢記教育是百年大計之本,學生是我們偉大民族復興的希望。一方面,重拾教育的熱情,精神飽滿地上好每一堂課,不厭疲倦地為學生做好每一次服務;另一方面,大學教師還應該將這種堅定的理想信念注入學生身上,讓學生能夠從內心認識到學習的偉大意義。兩方面的結合,才能讓學生樹立遠大理想,立報效祖國之志。
(二)培養(yǎng)道德情操
教師的首要工作即為人師表,要把學生培養(yǎng)成一名道德情操高尚的人,教師首先就應該是一位道德情操高尚的人。在學生與教師的朝夕相處中,學生容易模仿教師的行為。一位道德情操高尚的教師,為學生樹立了良好的榜樣,有助于培育學生優(yōu)秀的道德情操;而一位道德情操敗壞的教師,為學生樹立了不良的榜樣,容易導致形成不良的道德情操。當前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重塑的關鍵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因此教師的一舉一動會給學生的舉止和價值觀做示范,進而影響學生道德情操的構建。因此大學教師務必首先要培養(yǎng)自己的道德情操,首先把自己培養(yǎng)成道德水準較高的人,才能起到正確的引導作用。這不僅關乎他本人,更關乎他所帶學生的道德情操。
高校教師,一般是經過了碩士、博士等高層次的學習才能夠站到講臺上,經過多層級的篩選,通常是具有一定道德操守的人。但由于各種原因,例如,剛參加工作,容易受到誘惑,高校教師一旦稍不注意,容易在道德操守上出現錯誤。高校教師由于剛才參加工作,前期投入學業(yè)的時間又較長,面對較大的經濟壓力,可能會出現思想滑坡的情況。還有高校教師由于剛承擔工作,往往面臨較大的心理壓力,部分大學教師可能會出現責任退化,放棄了以學生為中心,工作以自己便利為主,公然挖苦、斥責學
生[3]。還有的大學教師,作風浮夸,責任心全無,甚至聯(lián)合學生一起弄虛作假。這些行為導致大學教師的職業(yè)聲望嚴重受損,摧毀了大學教師在學生心中的道德感。因此高校務必加強對大學教師的德育學習,筑牢大學教師的思想防線,讓大學教師樹立道德感,有羞恥之心,對不良道德行為自覺抵觸。同時,高校還應該發(fā)揮身邊榜樣的力量,積極向大學教師樹立身邊的道德楷模,讓大學教師明確高尚的道德并非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就在每個人的身邊,是每個大學教師通過努力可以積極實現和達到的。
(三)積累扎實學識
大學的功能之一就是為社會培養(yǎng)各級人才,教師只有具備了扎實的學識,才能夠為社會培養(yǎng)出各種優(yōu)秀的人才。大學教師只有具備了扎實的學識,才可能從容地走上講臺,才能將自身的學識很好地向學識貫通,才能肩負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人才的重任[4]。因此“教書者必先強己”,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的“學為人師”,大學教師的學識遠在平均水平之上,才能將知識融會貫通,更好地傳授知識,因此大學教師完善自身的學識就變得尤為重要了。
對于當前高校教師,大多是從“校門”到“校門”,沒有工作經歷,理論知識較為豐富,但普遍缺乏專業(yè)技能,缺乏行業(yè)經驗。在當前產學研一體化的要求,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必須具備與時俱進的知識結構和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避免他們一畢業(yè)即面臨知識陳舊和動手能力不足的問題。這就要求大學教師一定要主動深入實踐,明確當前工業(yè)界的前沿要求;其次,當前各大高校,普遍對大學教師有一定的科研考核要求,因此大學教師往往只關注科研能力,并且其科研水平尚好,但同時疏忽了對教學能力的培養(yǎng),并未將教學的重心放到工作中,并未注意到教學是大學教師的立足之本。自身對教學內容的不熟悉,自然無法培育出合格的學生;最后,有些大學教師剛入學校,忙于各種繁雜日常事務,或者處于剛擺脫學生身份的喜悅,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降低了對教學和科研的要求,最終幾年過去后學識不牢,這也是高校大學教師值得注意的地方。因此,高校要多途徑督促教師的進一步學習。一方面學院通過教師交流,教師自身學習,提高教師的教學素養(yǎng);另一方面還可以通過教師培訓,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多方面地結合,才能提高大學教師的學識。
(四)培育仁愛之心
教師對學生的關愛,是最容易被學生感知到的,也是學生潛能得到發(fā)揮的一個驅動力。只有從內心去關愛每一個學生的大學教師,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教師。教育家蘇霍穆林斯基指出,“沒有愛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也就說對學生的仁愛之心,是教育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也是教育行業(yè)相比其它行業(yè)最大的不同,它要求教師對學生傾注大量的愛。當前大學生往往心理素質較差,受到挫折較少,因此這要求大學教師要以心靈陪伴心靈,對學生做到盡心、耐心和真心。
對于大學教師而言,對于學生容易出現兩個極端情況。一個極端情況是對學生的訴求不理不睬,下課后絕不多待一秒鐘,漠視學生的感情訴求。這樣難以把握學生的心理動態(tài),學生出現極端行為和心理,也就只能茫然無措;另一個極端情況是大學教師由于與學生年齡相近,容易與學生打成一片,這樣就使學生失去對教師課堂上的崇高感,教師也就難以有效地建立在學生面前的威信,容易使課堂紀律渙散,失去了教學的儀式感。因此高校教師應該一方面了解學生的動向和心理問題,另一方面用仁愛之心為學生指明前進的方向。
結語
成長為一位“四有”好教師是新時代賦予大學教師的重任,是順應時代發(fā)展和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必有之義。當前大學教師在“四有”好教師的發(fā)展過程中,面臨考核壓力過大,沒有精力放在德育方面;傳統(tǒng)教師培訓落伍,教師難以引起情感共鳴;教師團隊建設落后,難以激發(fā)教師參與動力等困境。因此大學教師成長為“四有”好教師的發(fā)展過程中,應該堅定理想信念,明確大學教師的使命和責任;培養(yǎng)道德情操,培養(yǎng)自身的人文精神;積累扎實學識,提高自己的科研和教學能力;培育仁愛之心,從內心上關愛每一個學生。
參考文獻:
[1]季春梅,馬斌.“四有”好教師團隊:省域教師隊伍建設的實踐創(chuàng)新[J].人民教育,2020,(11):46-48.
[2]張潔.高職院?!八挠小崩蠋煹膶崿F途徑探索[J].產業(yè)與科技論壇,2018,17(21):251.
[3]楊君,龍振華.高職院校青年教師爭做“四有”好老師的成長途徑[J].綠色科技,2019,(17):299-300.
[4]韓益鳳.江蘇“四有”好教師團隊建設實踐與省思[J].江蘇教育研究,2023,(02):7-11.
(作者單位:武漢輕工大學經濟學院)
(責任編輯: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