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起點上繼續(xù)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1]如何擔起新起點上新的文化使命?首要的是堅定文化自信,堅持獨立自主。“獨立自主是中華民族精神之魂和立黨立國的重要原則”[2],始終貫穿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不僅是文化傳承的穩(wěn)定內核,也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內在要求。獨立自主對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意義重大。首先,從文化積淀上看,獨立自主根植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沃土,中國深厚的歷史根基與獨特的文化基因鑄就了強大的文化主體性,決定了文化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其次,從現實需要看,獨立自主是守護中華文化根脈、掌控文化主導權,不斷培育和創(chuàng)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現實需要。再次,文化傳承發(fā)展關乎民族精神和文化認同,關乎中華民族凝聚力、歸屬感。因此,堅持獨立自主在實踐中表現為堅持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
一、獨立自主是文化傳承發(fā)展的穩(wěn)定內核
中華文明歷經五千余載的歲月洗禮,展現出了持久的生命力與獨特的連續(xù)性。中國是人類歷史上唯一一個歷經五千年而文明傳承從未間斷的國度。中華文明史稱得上是一部不斷鞏固和強化文化主體性的動態(tài)演進史?!爸腥A文明歷史悠久,從先秦子學、兩漢經學、魏晉玄學,到隋唐佛學、儒釋道合流、宋明理學”[3],直至近現代的變革與發(fā)展,中華文明經歷了一次次的自我革新與升華,但始終保持著其核心價值觀念的連貫性和穩(wěn)定性。這種連續(xù)性不僅體現在典籍文獻的世代相傳,更體現在社會制度、風俗習慣、文化藝術等多方面的持續(xù)演進。在此進程中,中華民族孕育出了獨樹一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構建了一套深邃而獨特的價值體系;形成了獨特的民族文化基因,并經數千年積淀后形成了中華民族的風骨和氣度,孕育了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品格,鑄就了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文化自覺和觀念意識,構成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自立自強的精神特質。這些文化身份的核心要素,匯聚為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凝煉成獨具特色的民族精神與文化。獨立自主精神同樣是在深厚的歷史積淀基礎上逐步形成與發(fā)展的。
文化傳承發(fā)展中,獨立自主精神是對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精髓的傳承與弘揚,是支撐中華兒女在漫漫歷史長河中披荊斬棘、勇毅前行的信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的連續(x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盵4]中華民族數千年歷史中創(chuàng)造的燦爛文化孕育了愛國主義、自強不息、艱苦奮斗、民為邦本、革故鼎新,天下為公等為內容的中華民族精神[5],而獨立自主是這些精神的核心內涵之一?!稘h書》中“愛國如家”、陸游的詩詞“一身救國猶萬死”表現的愛國主義精神,是構成獨立自主精神的思想道德基礎;而孔孟的“貴我”和王船山的“恃己”則強調以我為主、自己做主,為獨立自主精神提供了思想源泉[6]。獨立自主已深深植根于中華文明的深層結構之中,成為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歷久不衰的重要推動力量。
在文化傳承發(fā)展中,獨立自主表現為中華文明面對外來文化所表現出的文化主體性。中華文明深厚的歷史根基與獨特的文化基因鑄就了強大的文化主體性。在與世界文明對話中,中華民族始終掌握文化發(fā)展主動權,保持文化獨立自主性,不斷激發(fā)出強大的文化創(chuàng)造力。這種主體性并非封閉排外,而是一種開放包容中的文化自信,是在廣泛的文化交流中保持清醒的自我定位。中華文化深厚的文化積淀,賦予了中華民族包容萬象、自信開放的精神特質,讓我們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既堅守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又借鑒吸收一切人類優(yōu)秀文明成果,展現出強大的文化自信與生命力。正如歷史上絲綢之路的開辟,不僅促進了東西方的貿易往來,也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中華文明在這一過程中既貢獻了自己的智慧,也吸收了外來文化的精華,形成了多元一體的格局。在文化傳承發(fā)展和與世界文明交流互鑒中,中華文明始終以我為主,保持鮮明的文化特性;始終展現出高度的文化自覺和堅定的文化自信,永葆文明存續(xù)活力。
可見,獨立自主關乎中華文化認同感和民族精神獨立性,已成為一種具有文化性、歷史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時代精神。歷史與實踐昭示我們,獨立自主推動了中華民族在歷史的各個關鍵時刻始終保持文化自覺、自信和自強,不盲從外來模式,堅持走自己的道路。今天,獨立自主精神已成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動力,激勵著全體中國人民在全球化背景下堅守文化主體性,從容應對國際風云變幻,推動中華文化在世界舞臺上綻放光彩。
二、獨立自主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內在要求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要實現這一偉大目標,必須堅持精神上的獨立自主,創(chuàng)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務,就是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既不盲從各種教條,也不照搬外國理論,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盵7]獨立自主對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具有重大意義。首先,堅持獨立自主有助于破除對外來文化的迷信。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要求破除對外來文化的迷信。而精神上的獨立自主是破除對外來文化迷信的關鍵前提,它使中華文化能夠保持獨立,不被外來文化所左右。其次,堅持獨立自主有助于堅定文化自信。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文化自信至關重要。堅定文化自信,就是要堅持走符合本國國情的道路,立足中華民族的歷史經驗和當代實踐,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根基,在繼承中創(chuàng)新、在創(chuàng)新中發(fā)展,不斷推動文化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再次,堅持獨立自主有助于鞏固文化主體性。只有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才能鞏固文化主體性。文化主體性意味著對本民族文化有清醒的認知和自覺的選擇能力,它構筑了國家認同的文化基礎,賦予中華文明在與其他文明交流互鑒中鮮明的特色。最后,獨立自主是中華民族精神之魂。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從古代文明延續(xù)而來,并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中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精神上的獨立自主使中華文化能夠與時俱進、不斷創(chuàng)新,確保在全球文化競爭中的生命力和影響力。
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要求我們主動對中華文化的歷史淵源、發(fā)展脈絡、基本走向及其價值旨歸作深刻反思,對中華文化的生命力、影響力、創(chuàng)新力以及在世界文化格局中所處位置擁有清醒認識。在全球化進程中,文化主體性決定了一個民族和國家能否在精神層面上維持其自主性和獨立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就來自我們的文化主體性。”[8]中華文化主體性深深地植根于綿延不絕的中華文明,在五千余年歷史中始終保持著連續(xù)性、自主性和向心力。中華民族在歷史長河中形成的獨特的文化基因,是我們面對世界文化激蕩時保持文化主體性的堅實根基。中華文明在數千年的深厚積淀與蓬勃演進中,曾長期保持著領先世界的高度發(fā)達狀態(tài),其連綿不斷的傳承鑄就了中華民族鮮明的文化主體意識和強烈的文化自豪感。中華優(yōu)秀文化積淀了中國人民深厚的家國情懷和深沉的歷史意識,整個中華民族對共有文化體系始終保持著高度的認同感、歸屬感和忠誠度。面對新時代的機遇與挑戰(zhàn),保持文化主體性意味著堅守文化自信。我們要深入挖掘、系統(tǒng)梳理中華文化的歷史脈絡、核心價值、藝術特色等,充分認識其獨特魅力與時代價值,堅定對自身文化的自豪感和認同感。在傳承和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世界影響力,為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
牢牢掌控文化主導權,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鑒中始終守護中華文化根脈。牢牢掌控文化主導權,是堅持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意識和文化自豪感的必然要求,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道路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充滿自信的文明才能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時包容、借鑒、吸收各種文明的優(yōu)秀成果?!盵9]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基因是歷史長河中積淀下來的精神瑰寶,是我們面對世界文化激蕩時的堅實根基。中華民族在文化發(fā)展過程中,始終堅持自身的文化立場和價值取向,珍視并保護傳統(tǒng)文化遺產,積極傳承與發(fā)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內容。我們在文化交流中要保持清醒,不能“亂花漸欲迷人眼”,被他者文化所淹沒,而應當以其為鏡、反觀自身、揚長避短,實現文化的自我完善。當然,保持獨立自主的文化主體性,不是特立獨行、自命不凡,而是建立在強烈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之上兼容并蓄、開放包容。這樣我們才能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鑒中堅守文化自信,傳承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吸收借鑒人類創(chuàng)造的一切優(yōu)秀文明成果,不斷繁榮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立足“兩個結合”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盵10]獨特的文化傳統(tǒng)、歷史命運和國情,決定了我們無法簡單模仿任何其他國家的發(fā)展道路。簡單復制盎格魯撒克遜模式、萊茵模式或是北歐模式等西方典型現代化路徑,這在中國顯然是行不通的。這就要求我們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征程中,既要立足國情,鑒古知今,汲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豐富養(yǎng)分,又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走出一條符合中國人民意愿、順應時代發(fā)展潮流的道路。我們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立足于中華民族深厚的歷史積淀與鮮活的當代實踐,從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智慧,總結中國革命和建設的豐富經驗,提煉出能夠解釋和指導中國社會發(fā)展變遷的理論體系。同樣,在文化傳承發(fā)展中我們必須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一方面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實現傳統(tǒng)與現代的有機銜接,讓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煥發(fā)新的生機與活力;另一方面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開拓新思路、構建新話語、探索新機制、創(chuàng)造新形式,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實現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三、堅持獨立自主重在堅持文化自覺自信自強
在文化領域堅持獨立自主,突出表現為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是新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們要敬仰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堅定文化自信。要善于從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治國理政的理念和思維,廣泛借鑒世界一切優(yōu)秀文明成果,不能封閉僵化,更不能一切以外國的東西為圭臬,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盵11]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重要論斷,是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的生動詮釋。
文化自覺是指文化群體對自身文化的深入理解和自我認知。一個民族通過文化自覺,能夠在文化傳承和創(chuàng)新中保持理性思考和正確判斷,并主動引導文化的持續(xù)發(fā)展。文化自覺要求我們在現代化進程中,充分認識中華文化的獨特性、內在價值和發(fā)展規(guī)律,并在此基礎上做出主動的文化選擇和文化創(chuàng)新。首先,文化自覺意味著對自身文化的深刻理解和主動認同,這就要求我們在面對全球化和多元文化交流中,始終保持對自身文化的高度敏感性和認同感?!耙朴趶闹腥A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治國理政的理念和思維?!盵12]其次,文化自覺要求實現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現代轉化,確保文化傳承與社會發(fā)展同步推進,為當代中國的發(fā)展提供堅實的文化支撐,不斷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再次,文化自覺促使我們在全球化、多元化的文化環(huán)境中不盲目追隨外來文化,堅守中華文化根基,主動推動文化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
文化自信表現為一個民族對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與高度認同,表現為對本民族文化價值、發(fā)展道路及其未來前景的堅定信念。文化自信是國家、民族發(fā)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精神支撐。文化自信不僅體現在對自身文化的歷史成就和獨特性的自豪感,還體現在對文化的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及其在世界文化體系中的影響力的自信。我們的文化自信源于對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地高度認可和自我肯定。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那樣,“在長期演進過程中,形成了中國人看待世界、看待社會、看待人生的獨特價值體系、文化內涵和精神品質,這是我們區(qū)別于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也鑄就了中華民族博采眾長的文化自信”。[13]文化自信強調我們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信任和尊重,它體現了對民族文化所蘊含的價值、獨特的生命力以及未來發(fā)展?jié)摿Φ膱远ㄐ拍詈蛨?zhí)著堅守。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只有做到文化自信,我們才能在面對各種文化沖擊時不動搖、不迷失、不被外來文化所左右,在全球文化格局中保持自立自強。
文化自強是對文化發(fā)展的自主性和能動性追求,旨在增強中華文化的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和影響力。在世界格局特別是大國關系深刻演變的時代背景下,文化競爭愈發(fā)激烈。通過文化自強,一個民族能夠在全球化的文化競爭中保持獨特性,推動國家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地位的提升,助力民族復興和發(fā)展。這要求我們大力發(fā)展文化產業(yè)、創(chuàng)新文化內容、提升文化傳播能力,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持續(xù)引領文化創(chuàng)新,逐步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競爭力和吸引力。文化自強同時意味著,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充分運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chuàng)新”[14],塑造中國式現代化的制度基礎、文化根基和文明內涵,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打造成世界一流的文明體系,使之在全球文化舞臺上擁有持久的生命力和廣泛的影響力。
獨立自主是中華民族精神之魂,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穩(wěn)定內核、歷史積淀和獨特價值,賦予了我們獨立思考、自由選擇和持續(xù)創(chuàng)新的自主性。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只有堅持獨立自主,才能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守護文化根脈,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wěn)腳跟;只有堅定文化自信,才能從根本上堅持獨立自主,實現中華文化繁榮興盛,為人類文明進步貢獻智慧和力量;只有堅持“第二個結合”,才能在新的起點上繼續(xù)推動文化繁榮、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完成好新時代的文化使命。
基金項目:重慶市社會科學規(guī)劃中特理論專項項目“堅持獨立自主寶貴經驗的當代啟示研究”(項目編號:2021YBCS08);重慶市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溯源: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及其當代發(fā)展研究”(項目編號:19SKSZ054)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0.
[2]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67.
[3]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4.
[4]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
[5]高翔.賡續(xù)民族精神的偉大時代[N].人民日報,2023-02-17(09).
[6]徐國亮,殷一榕.深刻把握獨立自主是民族精神之魂的三重邏輯[J].山東社會科學,2022,(06):15.
[7]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0.
[8]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8.
[9]人民日報評論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7
[10]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5.
[11]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
[12]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記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237.
[13]習近平.在敦煌研究院座談時的講話[J].求是,2020,(3):5-6.
[14]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8.
作 者:西南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重慶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