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究早期原發(fā)性肝癌( PLC)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異常凝血酶原(PIVKA- Ⅱ)水平及γ-谷氨酰轉肽酶與丙氨酸氨基轉移酶比值(GGT/ALT)變化及其與疾病嚴重程度的關系,為臨床PLC早期診斷和治療提供參考依據(jù)。方法 回顧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3年5月鎮(zhèn)江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收治的70例存在肝功能異常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jù)疾病不同將其分為兩組,PLC組(35例,為PLC患者)和肝炎組(35例,為慢性肝炎患者),另選取同期在本院進行健康體檢人員35例的體檢資料作為對照組。觀察比較3組研究對象血清AFP、PIVKA- Ⅱ水平及GGT/ALT、陽性率,PLC組不同腫瘤直徑患者上述指標水平。結果 與對照組比,肝炎組和PLC組患者血清AFP、PIVKA- Ⅱ水平及GGT/ALT及AFP、PIVKA- Ⅱ、GGT/ALT陽性率均呈逐漸升高趨勢,且PLC組患者均較肝炎組、對照組更高,肝炎組患者血清PIVKA- Ⅱ水平高于對照組;與腫瘤直徑<5 cm比,腫瘤直徑≥5 cm的PLC組患者血清AFP、PIVKA- Ⅱ水平均更高(均P<0.05);不同腫瘤直徑PLC組患者GGT/ALT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早期PLC患者的診斷中,血清AFP、PIVKA- Ⅱ水平及GGT/ALT均較高,可為疾病診治和后續(xù)治療提供參考依據(jù)。
【關鍵詞】原發(fā)性肝癌 ; 甲胎蛋白 ; 異常凝血酶原 ; γ-谷氨酰轉肽酶與丙氨酸氨基轉移酶比值
【中圖分類號】R73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4.22.0115.03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4.22.037
原發(fā)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 PLC)是常見肝臟惡性腫瘤疾病,早期多無典型表現(xiàn)癥狀,多在肝區(qū)疼痛、黃疸等明顯癥狀時確診,對患者身心健康產(chǎn)生的負面影響較大[1]。疾病發(fā)病機制較為復雜,且早期癥狀具有隱匿性,隨著病情進展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肝區(qū)疼痛、發(fā)熱等表現(xiàn),甚至會向遠處轉移,威脅患者生命健康[2]。因此,重視患者疾病早期確診對完善后續(xù)治療方案制定尤為重要。血清學相關指標在疾病發(fā)生、進展中仍有一定診斷意義,且已逐漸成為PLC診斷的重要方式[3]。血清甲胎蛋白(AFP)是肝癌最為重要的診斷指標;異常凝血酶原(PIVKA- Ⅱ)主要經(jīng)肝臟完成合成與釋放,其參與了肝臟腫瘤的生長;γ-谷氨酰轉肽酶(GGT)在多種臟器中有廣泛的分布,其對肝膽疾病有較高的診斷靈敏度,γ-谷氨酰轉肽酶與丙氨酸氨基轉移酶比值(GGT/ALT)是臨床常用肝臟損傷的指標[4]?;诖?,本文旨在分析血清AFP、PIVKA- Ⅱ水平及GGT/ALT變化對早期PLC患者疾病嚴重程度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3年5月鎮(zhèn)江市第三人民醫(yī)院收治的70例存在肝功能異?;颊叩呐R床資料,根據(jù)疾病不同將其分為兩組,PLC組(35例)和肝炎組(35例),另選取同期在本院進行健康體檢人員35例的體檢資料作為對照組。對照組研究對象中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齡22~76歲,平均(55.37±6.39)歲;BMI 18~25 kg/m2,平均(22.39±0.42)kg/m2;受教育情況:初中及以下、中?;蚋邔!⒋髮<耙陨细?8、12、5例。肝炎組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齡21~79歲,平均(55.34±6.38)歲;BMI 18~25 kg/m2,平均(22.36±0.49)kg/m2;受教育情況:初中及以下、中?;蚋邔?、大專及以上各16、13、6例。PLC組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7例;年齡22~76歲,平均(55.35±6.35)歲;BMI 18~25 kg/m2,平均(22.36±0.48)kg/m2;受教育情況:初中及以下、中?;蚋邔?、大專及以上各20、9、6例。3組研究對象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組間可比。納入標準:⑴PLC組患者符合《原發(fā)性肝癌診療指南(2019年版)》[5]中PLC的相關診斷標準;⑵肝炎組患者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6]中慢性肝炎的相關診斷標準;⑶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⑴合并重要臟器功能異常;⑵存在血液系統(tǒng)疾病;⑶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本研究經(jīng)鎮(zhèn)江市第三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檢測方法與分組
1.2.1 實驗室檢查 所有研究對象均于入院后采集清晨空腹靜脈血5 mL,離心處理(3 500 r/min,10 min),取上層血清,采用全自動化學發(fā)光免疫分析儀[羅氏診斷產(chǎn)品(上海)有限公司,型號:cobas 8 000 e 602]檢測AFP(≥7.0 ng/mL為陽性)、PIVKA- Ⅱ(≥40 mAU/mL為陽性)水平,采用化學比色法檢測GGT、ALT水平,并計算GGT/ALT比值(>2.5為陽性)。
1.2.2 分組 將70例肝功能異?;颊叻譃閮山M,診斷為PLC的患者為PLC組(35例),診斷為慢性肝炎的患者為肝炎組(35例)。
1.3 觀察指標 ⑴觀察比較3組研究對象血清AFP、PIVKA- Ⅱ水平及GGT/ALT。⑵觀察比較3組患者入院后AFP、PIVKA- Ⅱ、GGT/ALT陽性率。⑶觀察比較不同腫瘤直徑PLC組患者血清AFP、PIVKA- Ⅱ水平及GGT/ALT。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9.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經(jīng)S-W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 x ±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組間兩兩比較采用SNK-q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3組研究對象血清學指標水平比較 與對照組比,肝炎組和PLC組患者血清AFP、PIVKA- Ⅱ水平及GGT/ALT均呈逐漸升高趨勢,PLC組患者均較肝炎組與對照組更高,且肝炎組患者血清PIVKA- Ⅱ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2.2 3組研究對象血清學指標陽性率比較 與對照組比,肝炎組和PLC組患者AFP、PIVKA- Ⅱ、GGT/ALT陽性率均呈逐漸升高趨勢,PLC組患者均較肝炎組與對照組更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2.3 PLC組不同腫瘤直徑患者血清指標水平比較 與腫瘤直徑<5 cm比,腫瘤直徑≥5 cm的PLC組患者血清AFP、PIVKA- Ⅱ水平均更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不同腫瘤直徑PLC組患者GGT/ALT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PLC是國內(nèi)常見惡性腫瘤疾病之一,惡性度高,多侵犯血管,繼而會形成肝內(nèi)外轉移,增加疾病治療難度。當前PLC疾病診斷方法較多,其中診斷金標準為細胞學、組織病理活檢,但其均屬于創(chuàng)傷檢查方法,不適用于大面積普查,且部分患者接受度不高。血清學檢查方法具有無創(chuàng)、操作簡單、樣本獲取容易等特點,能及時發(fā)現(xiàn)腫瘤標志物在機體中表達水平,發(fā)現(xiàn)異常情況,利于對疾病進行有效診斷[7]。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肝炎組和PLC組患者AFP、PIVKA- Ⅱ、GGT/ALT水平均呈逐漸升高趨勢,PLC組患者均較肝炎組、對照組更高;與腫瘤直徑<5 cm比,腫瘤直徑≥5 cm的PLC組患者血清AFP、PIVKA- Ⅱ水平均更高,但不同腫瘤直徑PLC組患者GGT/ALT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這提示肝炎患者與PLC患者均有血清指標異常情況,PLC組血清標志物表達更高,通過觀察血清AFP、PIVKA- Ⅱ水平變化可以評估腫瘤進展情況。分析其原因為,AFP作為一種糖蛋白,主要由肝臟、卵黃囊合成,一般在胎兒和孕婦群體中表達水平較高,當胎兒出生后會逐漸下降,正常成人血清AFP表達水平相對較低,但當肝臟細胞出現(xiàn)損傷時,其表達水平會有小幅度升高;但本次研究顯示,肝炎組患者與對照組研究對象血清AFP水平對比并未出現(xiàn)較大差異,這可能與本次研究樣本數(shù)量較少有關。但當疾病進展為癌變或肝癌復發(fā)時,因癌細胞自身便可生成AFP,故而PLC患者中AFP水平會異常迅速升高,且腫瘤直徑越大AFP水平越高[8]。凝血因子的合成需要維生素K的參與,從而使凝血因子具有活性,當維生素K
缺乏或存在拮抗劑時,則會產(chǎn)生PIVKA- Ⅱ;PIVKA- Ⅱ主要經(jīng)肝臟完成合成與釋放,其通過參與腫瘤微環(huán)境中的信號傳導通路對肝癌細胞的增殖、侵襲和轉移均可產(chǎn)生影響[9]。GGT主要分布于肝細胞漿和肝內(nèi)膽管上皮細胞中,可調(diào)控肝細胞中氧化還原反應,當出現(xiàn)病毒感染、肝纖維化等引起肝細胞受損時會釋放入血,表達水平升高,而實體腫瘤會受腫瘤組織壓迫導致肝細胞在擠壓的刺激下,合成和分泌GGT增加,特別是PLC和肝轉移癌時,血清GGT急速升高;慢性肝炎疾病會導致肝臟攝取膽汁酸出現(xiàn)障礙,故而肝臟內(nèi)部大量膽汁淤積,從而導致肝臟代謝水平ALT下降,但PLC一般很少出現(xiàn)ALT升高情況;因此,在排除藥物性和酒精性肝損傷、膽汁淤積性和阻塞性黃疸等有關疾病的基礎上,血清GGT/ALT比值可成為PLC的診斷標志物[10]。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肝炎組和PLC組患者AFP、PIVKA- Ⅱ、GGT/ALT陽性率均呈逐漸升高趨勢,PLC組患者均較肝炎組更高,這提示PLC患者陽性率最高。付琳等[11]的研究中顯示,當AFP cut off值為6.81 ng/mL時,靈敏度為60.9%,診斷靈敏性欠佳,可見僅通過AFP對肝癌疾病進行診斷的診斷效能一般;PIVKA- Ⅱ主要經(jīng)肝臟完成合成與釋放,其參與了肝臟腫瘤生長,且肝癌患者多數(shù)PIVKA- Ⅱ較高,診斷PLC具有較高的特異度,能夠對肝臟良、惡性病變產(chǎn)生較好的反應;肝癌患者因肝內(nèi)阻塞,致使肝細胞釋放較多GGT,當其流入血液,其會顯著提升PLC患者GGT水平,靈敏性更高。邸亮等[12]的研究中顯示,肝癌患者GGT/ALT水平較高,且不同疾病分期的GGT/ALT水平會呈現(xiàn)一定的差異性,可見AFP、PIVKA- Ⅱ、GGT/ALT指標對疾病陽性率觀察上具有一定差異,需要重視在PLC患者中血清指標水平觀察。盡管PIVKA- Ⅱ對PLC診斷效能高于AFP,但并不能認為其能完全取代AFP用于肝癌的早期篩查;在肝炎疾病中GGT水平可升高或出現(xiàn)GGT>ALT,故而僅根據(jù)GGT水平或ALT>1聯(lián)合分析作為PLC診斷指標存在較高假陽性。程書平等[13]的研究結果表示,AFP、PIVKA- Ⅱ、GGT、GGT/ALT聯(lián)合診斷PLC的AUC最高,且還有研究表示,聯(lián)合檢測方法PLC診斷的敏感度、特異度顯著高于單項檢測,可見聯(lián)合檢測方法對PLC的診斷價值更高,且能夠提升對PLC疾病的診斷能力[14]。
綜上,在早期PLC患者的診斷中,血清AFP、PIVKA- Ⅱ、GGT/ALT水平均較高,可為疾病診治和后續(xù)治療提供參考依據(jù)。但本次研究尚存在一定不足,如研究樣本數(shù)量少、單一中心研究等,可能存在結果偏差,需在后期研究中增加納入病例數(shù)量并進行多中心研究。
參考文獻
黃琴, 彭曉明, 梅麗萍, 等. PIVKA- Ⅱ、GGT、GPR、GLR、PLR對乙型肝炎相關性原發(fā)性肝癌的診斷價值研究[J]. 中西醫(yī)結合肝病雜志, 2024, 34(4): 327-330.
葛曉璐, 朱炳喜. 基于血清學指標原發(fā)性肝癌列線圖模型的構建[J]. 醫(yī)學研究雜志, 2023, 52(2): 154-157.
陳宜新, 李振興, 朱翠紅, 等. CT引導下穿刺活檢術聯(lián)合血清γ-谷氨酰轉移酶及異常凝血酶原對血清甲胎蛋白陰性原發(fā)性肝癌的診斷價值分析[J]. 中國醫(yī)師進修雜志, 2023, 46(6): 503-507.
李敏, 劉檢, 周怡, 等. 血清PIVKA- Ⅱ、AFP和GGT對原發(fā)性肝癌的診斷價值[J]. 標記免疫分析與臨床, 2021, 28(10): 1759-1764, 1769.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醫(yī)政醫(yī)管局. 原發(fā)性肝癌診療指南(2019年版)[J]. 中華肝臟病雜志, 2020, 28(2): 112-118.
中華醫(yī)學會肝病學分會, 感染病學分會.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 中華肝臟病雜志, 2011, 3(1): 40-56.
游曉燕, 黃梨華, 鄒春生. 血清PIVKA- Ⅱ、TAP、AFU聯(lián)合檢測在原發(fā)性肝癌早期診斷中的臨床應用研究[J]. 現(xiàn)代診斷與治療, 2023, 34(16): 2440-2442.
楊璨, 田江紅, 李俊燕, 等. 血清AFP、GP73及PIVKA- Ⅱ檢測對原發(fā)性肝癌的診斷效能[J]. 醫(yī)學信息, 2024, 37(6): 125-128,
138.
邱順華,金李芬,張德文.血脂六項和肝酶三項在原發(fā)性肝癌患者中的臨床應用價值研究[J].實用醫(yī)技雜志, 2022, 29(3): 229-
232.
黃瀾, 朱宗國, 馮濤. 血清甲胎蛋白、PIVKA- Ⅱ、GGT、GGT/ALT檢測對早期原發(fā)性肝癌的診斷價值[J]. 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 2024, 23(7): 749-752.
付琳, 錢波, 盧勤寧. 異常凝血酶原Ⅱ和甲胎蛋白聯(lián)合檢測對原發(fā)性肝癌的診斷價值[J].微循環(huán)學雜志, 2022, 32(4): 53-57.
邸亮, 丁兢, 趙曉飛. 血清AFP, PIVKA- Ⅱ、GGT及GGT/ALT檢測對早期原發(fā)性肝癌的診斷價值[J]. 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 2022, 21(3): 270-273.
程書平, 李明, 譚詩云. 血清AFP, PIVKA- Ⅱ、GGT、GGT/ALT檢測對早期原發(fā)性肝癌的診斷價值[J]. 山東醫(yī)藥, 2021, 61(1): 61-65.
王可環(huán), 林樟萍, 李霞. 血清PIVKA- Ⅱ、AFP、GGT、GGT/ALT檢測對早期原發(fā)性肝癌的診斷價值[J]. 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 2022, 21(14): 1555-1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