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深部熱療聯合四黃散外敷治療中晚期原發(fā)性肝癌(PLC)伴癌性疼痛患者的療效和安全性,為提升該疾病的臨床治療效果提供依據。方法 選取2023年10月至2024年5月陽江市中醫(yī)醫(yī)院收治的50例中晚期PLC伴癌性疼痛患者,根據治療方式不同將患者分A組(25例,采用“三階梯止痛方案”治療)和B組(25例,采用“三階梯止痛方案”治療+深部熱療+四黃散外敷治療),兩組患者均連續(xù)治療7 d。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后的臨床療效,治療前后的臨床指標、肝癌患者生存質量測定量表(QOL-LC)、肝腎功能指標,以及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情況。結果 B組患者臨床療效優(yōu)于A組,且臨床總有效率高于A組;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疼痛數字評分法(NRS)評分均降低,且B組低于A組;與A組比,B組患者治療期間爆發(fā)性疼痛發(fā)生次數更少;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QOL-LC中社會功能、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癥狀/副作用評分均升高,且B組均高于A組(均P<0.05);治療前后兩組患者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丙氨酸氨基轉移酶、直接膽紅素、間接膽紅素、血肌酐、血尿素氮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兩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深部熱療聯合四黃散外敷治療中晚期PLC伴癌性疼痛患者可以提高臨床療效,減輕疼痛,減少爆發(fā)痛次數,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且不會對患者肝腎功能造成影響,安全性良好。
【關鍵詞】原發(fā)性肝癌 ; 癌性疼痛 ; 深部熱療 ; 四黃散 ; 肝功能 ; 腎功能
【中圖分類號】R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4.22.0102.04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4.22.033
原發(fā)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是消化系統(tǒng)常見的惡性腫瘤,PLC起病隱匿且缺乏特異性的診斷方法,大多數肝癌患者在診斷時已是疾病晚期,據報道,30%~40%的中期肝癌患者會出現癌性疼痛,60%~80%晚期患者會出現癌性疼痛[1]?,F階段,對于癌性疼痛的治療主要采取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推薦的“三階梯藥物止痛方案”,該方案根據患者的疼痛程度逐級增加止痛藥的劑量,按階梯給藥,然而不良反應及成癮性等因素嚴重限制了其治療效果[2]。中醫(yī)學認為,PLC伴癌性疼痛屬“癌瘤痛”范疇,病因為正氣虧虛、邪毒侵襲,病機為氣血陰陽兩虛、癌毒痰瘀所致的“不榮”“不通”[3]。深部熱療主要通過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加速炎性代謝產物的排除來減輕癌性疼痛[4];四黃散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用于治療肝癌癌性疼痛效果明確[5]。鑒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深部熱療聯合四黃散治療中晚期PLC伴癌性疼痛的效果及安全性,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3年10月至2024年5月陽江市中醫(yī)醫(yī)院收治的50例中晚期PLC伴癌性疼痛患者,根據治療方式不同將患者分A組(25例)和B組(25例)。A組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齡39~65歲,平均(46.37±5.62)歲;TNM分期[6]:Ⅲ期17例、Ⅳ期8例。B組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9例;年齡39~65歲,平均(46.37±5.62)歲;TNM分期:Ⅲ期18例、Ⅳ期7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⑴符合《原發(fā)性肝癌診療規(guī)范(2019年版)》 [7]中的相關診斷標準,⑵經病理學或影像學診斷;⑶預期生存期超過2個月;⑷存在肝癌相關性上腹痛或肝區(qū)疼痛。排除標準:⑴繼發(fā)性肝癌;⑵有本研究相關藥物過敏史或成癮性;⑶治療部位皮膚破潰、紅腫;⑷肝破裂出血或消化道出血。本研究經陽江市中醫(yī)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治療前采用疼痛數字評分法(NRS) [8]評估所有患者疼痛程度,滿分10分,分數越高代表疼痛越強。A組患者采用三階梯止痛方案治療,對于輕度疼痛患者(1分<NRS評分≤3分),給予塞來昔布膠囊(石藥集團歐意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203297,規(guī)格:0.2 g/粒)口服治療,0.2 g/次,2次/d;對于中度疼痛患者(3分<NRS評分≤6分),給予鹽酸曲馬多片(多多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3020795,規(guī)格:50 mg/片)口服治療,100 mg/次,2次/d;對于重度疼痛患者(6分<NRS評分≤10分),給予鹽酸羥考酮緩釋片(合肥立方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233352,規(guī)格:10 mg/片)口服治療,10 mg/次,每隔12 h服用1次,在上述治療過程中如出現爆發(fā)痛予嗎啡注射液止痛,并按我國癌癥疼痛診療規(guī)范進行處理[9]。在A組治療的基礎上,給予B組患者深部熱療聯合四黃散外敷治療,應用體外高頻熱療機(珠海和佳醫(yī)療設備股份有限公司,型號:HG-2000II),熱療機極板距離腹痛體表部位10 cm,溫度控制在40.5~42.5 ℃,45 min/次,1次/d;四黃散制備及外敷:取大黃、黃連、黃柏、黃芩各50 g,磨成細粉末,加入溫開水適量調成膏狀,平鋪于塑料薄膜上,厚度約2 mm,外敷于腹部疼痛部位,用膠布固定,持續(xù)時間為2 h,每日更換1次。兩組患者均連續(xù)治療7 d。
1.3 觀察指標 ⑴臨床療效。完全緩解(CR)為疼痛完全消失,NRS評分減少3/4以上;部分緩解(PR)為疼痛較治療前明顯減輕,不影響睡眠和日常生活,NRS評分減少1/2~3/4;輕度緩解(MR)為疼痛有所減輕,但仍感覺有明顯疼痛,影響睡眠、生活,NRS評分減少小于1/2;無效(NR)為疼痛無減輕甚至加重,嚴重影響患者睡眠、生活,NRS評分無減少或增加[9]??傆行?[(CR+PR+MR)例數/總例數]×100%。⑵臨床指標。采用NRS評估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疼痛程度,滿分
10分,分數越高代表疼痛越強;記錄治療期間兩組患者爆發(fā)性疼痛發(fā)生次數,爆發(fā)性疼痛的評估標準:①在過去的1周是否存在持續(xù)性疼痛(背景痛);②在過去的1周的背景痛是否充分控制(NRS評分≤3分);③患者是否存在短暫疼痛加重的現象(NRS評分≥4分)。若上述問題的答案均為“是”,則可確診患者存在爆發(fā)性疼痛[9]。⑶生存質量。采用肝癌患者生存質量測定量表(QOL-LC) [10]評估患者生存質量,該量表由社會功能、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癥狀/副作用四個項目組成,共22個條目,每個條目1~10分,得分越高代表生存質量越高。⑷肝腎功能指標。于治療前后采集患者5 mL空腹靜脈血,轉速3 500 r/min,離心10 min后提取上層血清,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Siemens Healthcare Diagnostics Inc.,型號:ADVIA 1800)檢測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丙氨酸氨基轉移酶、直接膽紅素、間接膽紅素、血肌酐、血尿素氮含量,評估患者肝腎功能受損的情況。⑸不良反應。記錄患者治療期間惡心嘔吐、便秘、皮疹、腹脹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情況,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為各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之和。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4.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經S-W法檢驗證實符合正態(tài)分布且方差齊,以( x ±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 t檢驗,組內治療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與A組比,B組患者臨床療效更優(yōu),臨床總有效率更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比較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NRS評分均降低,且B組低于A組;與A組比,B組患者治療期間爆發(fā)性疼痛發(fā)生次數更少,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QOL-LC評分比較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QOL-LC中社會功能、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癥狀/副作用評分均升高,且B組均高于A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肝腎功能指標比較 兩組患者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丙氨酸氨基轉移酶、直接膽紅素、間接膽紅素、血肌酐、血尿素氮水平治療前后組內與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2.5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3 討論
目前,關于肝癌癌性疼痛的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清楚,一般認為與腫瘤生長速度快、浸潤、轉移,腫瘤分泌情況、手術及放化療等引起的疼痛有關,對于中晚期PLC患者治療目前主要是抗腫瘤和止痛,良好的止痛治療有助于可治愈的癌癥患者順利完成抗癌治療,改善其生活質量,延長期生存期[11]。WHO推薦的“三階梯藥物止痛方案”對癌性疼痛有一定的療效,但高達70%的患者治療癌痛仍得不到有效緩解,還伴隨著惡心嘔吐、便秘等不良反應,同時長期用藥患者還會產生耐藥性和成癮性[12]。因此,如何避免或減輕“三階梯藥物止痛”的不良反應,同時又能實現臨床療效好、耐受性高并且操作簡便是目前癌痛領域研究的熱點難點及趨勢。
中醫(yī)將肝癌癌性疼痛歸屬于“脅痛”范疇,常以抑癌止痛、散瘀解毒、利濕消腫為基本原則[13]。本研究深部熱療和四黃散外敷均為中醫(yī)外治法,在我國使用歷史悠久,深部熱療的熱效應一方面可以擴張腫瘤周圍組織的血管改善血液循環(huán),加速局部炎癥因子的代謝,降低感覺神經的敏感性來減輕疼痛;另一方面,通過促進β-內啡肽分泌來緩解疼痛,抑制花生四烯酸的降解來降低前列腺素的水平從而達到鎮(zhèn)痛目的;四黃散外敷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其中大黃性寒,味苦,有逐瘀通經之效;黃連有清熱解毒之效;黃柏具有瀉火除蒸、燥濕解毒之效;黃芩具有清熱燥濕、調節(jié)肺經之效,四黃散被臨床廣泛用于治療各類疼痛[14],深部熱療聯合四黃散外敷使用具有鎮(zhèn)痛作用見效快、作用時間長、安全性好且無成癮性等優(yōu)點。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A組比,B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總有效率均更高,NRS評分降低,治療期間爆發(fā)性疼痛發(fā)生次數更少,這提示深部熱療聯合四黃散外敷治療中晚期PLC伴癌性疼痛患者可以提高臨床療效,降低癌痛作用更為顯著。其原因分析為,深部熱療抑制腫瘤生長,降低腫瘤被膜張力,減輕腫瘤對周圍組織的壓迫,從而緩解癌痛;且現代藥理學研究顯示,四黃散中含有蒽醌類衍生物及黃酮類化合物,具有抑制肝癌細胞增殖和遷移,抗炎、抗氧化、清除氧自由基、改善微循環(huán)的作用;同時黃連中所含的生物堿還具有促進腫瘤細胞凋亡,抑制腫瘤生長的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B組患者QOL-LC中社會功能、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癥狀/副作用評分均高于A組;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肝腎功能指標、治療期間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這提示深部熱療聯合四黃散外敷治療中晚期PLC伴癌性疼痛患者可以提高生活質量,且安全性良好。其原因分析為,深部熱療具有鎮(zhèn)痛的作用,與四黃散外敷聯用還可以促進四黃散藥力經皮吸收,提高四黃散鎮(zhèn)痛的作用,兩者合用通過多重途徑減輕癌痛,無成癮性,且深部熱療和四黃散均為外治療法,其中深部熱療主要以物理的方法達到止痛的目的,四黃散外敷避免了內服治療藥物經肝腎代謝,同時外治療法止痛效果好可以減少西藥用量,因此B組未出現腎功能損傷,且肝功能損傷程度未見明顯增加。
綜上,深部熱療聯合四黃散外敷治療中晚期PLC伴癌性疼痛患者可以提高臨床療效,減輕疼痛,減少爆發(fā)痛次數,提高生活質量,不會對患者肝腎功能造成明顯影響,且安全性良好,值得臨床應用推廣。
參考文獻
安頌歌, 王馨曼, 魏方, 等. 抑癌止痛散聯合曲馬多緩釋片對原發(fā)性肝癌癌性疼痛療效、肝癌標志物及T細胞亞群的影響[J]. 中西醫(yī)結合肝病雜志, 2024, 34(1): 20-23, 27.
王景超, 黃新利, 石鐘, 等. 電針聯合硫酸嗎啡控釋片治療非小細胞肺癌中重度癌痛的研究[J]. 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 2024, 33(7): 937-941.
胡陵靜, 郭婷婷, 葉海英, 等. 中醫(yī)外治四聯梯級療法治療癌性疼痛的探討與應用[J]. 中國中醫(yī)急癥, 2021, 30(1): 105-108.
蔣龍揚, 覃蕾, 高迎春. 深部熱療聯合嗎啡治療晚期癌性疼痛的臨床觀察[J]. 當代醫(yī)學, 2018, 24(23): 149-151.
吳迪, 馮肖卿, 李衛(wèi)東, 等. 四黃散外敷治療原發(fā)性肝癌疼痛臨床觀察[J]. 中藥材, 2010, 33(7): 1197-1199.
陸錄, 欽倫秀. 美國癌癥聯合委員會肝癌分期系統(tǒng)(第8版)更新解讀[J]. 中國實用外科雜志, 2017, 37(2): 141-145.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醫(yī)政醫(yī)管局. 原發(fā)性肝癌診療規(guī)范(2019年版)[J]. 中華肝臟病雜志, 2020, 28(2): 112-
128.
李素婷, 李紅杰, 王艷紅, 等. 不同疼痛量表在肝癌患者動脈化療栓塞術后疼痛評估中的應用比較[J]. 護士進修雜志, 2021, 36(15): 1345-1348, 1353.
中國抗癌協會癌癥康復與姑息治療專業(yè)委員會難治性癌痛學組, 中華醫(yī)學會疼痛學分會癌痛學組. 癌性爆發(fā)痛專家共識(2019年版)[J]. 中國腫瘤臨床, 2019, 46(6): 267-271.
李花花, 白黎, 馬冰. 認知行為干預在晚期肝癌介入治療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 癌癥進展, 2020, 18(23): 2468-2471.
梁東啟, 張庚, 馮桂銀, 等. 肝癌疼痛與血漿VEGF、BDNF、FGF-2水平的相關性研究[J].現代生物醫(yī)學進展, 2020, 20(15): 2979-2982, 2995.
奉燕, 何雪冬, 楊雙, 等. 浮針聯合穴位敷貼對中晚期肝癌癌性疼痛(氣滯血瘀型)患者疼痛程度、疼痛應激介質的影響[J]. 針灸臨床雜志, 2024, 40(4): 26-31.
丁玉霞, 李素領. 李素領教授辨治原發(fā)性肝癌癌性疼痛經驗[J]. 中西醫(yī)結合肝病雜志, 2021, 31(1): 87-89.
王靜, 吳繪春, 黃艷輝, 等. 四黃散外敷聯合盆炎方口服對慢性盆腔炎患者下腹疼痛、超敏-C反應蛋白及血沉水平的影響[J]. 陜西中醫(yī), 2023, 44(6): 734-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