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史短劇不僅是大眾了解歷史的重要載體,也是歷史教學中的重要資源。主題設計是歷史教學的重要實施路徑,利用歷史短劇資源輔助教學,使教學內容更加集約,有助于學生在大視野中學習歷史,提升學生思維品質,涵育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彰顯歷史學科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關鍵詞:主題設計歷史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
主題設計要求教師在分析課程結構的基礎上,對教學內容進行有效整合,可以“對教學內容進行有跨度、有深度的重新整合,也可以對不同模塊進行整合”。[1]所以主題設計時要結合歷史的學科特點進行。歷史是過去的,“學習、研究歷史需依托史料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以問題為引領”。[2]《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指出“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中,教師要設法引領學生在歷史情境中展開學習活動,對歷史進行探究”。[3]情境創(chuàng)設的方式有很多,可以選取與時代背景相關的文字、圖片、歷史影視等材料,而隨著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fā)展,近年來短劇成為大眾追捧的一種影視形式,在教學中,歷史短劇因其貼近學生。趣味性強成為一項重要資源。本文以爆火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為資源,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輔以相應史料,設計主題,在探究分析中,深化學業(yè)要求,提升學生思維品質,涵育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
《逃出大英博物館》以擬人化手法,講述出逃大英博物館文物——中華纏枝紋薄胎玉壺,遇到海外中國媒體人張永安,共同輾轉歸家的故事。短劇僅有3集,里面卻暗含了大量的時空信息,大英博物館藏有許許多多中國文物,玉壺只是其中的一個,這些文物象征著古代中國的文化成就,而這些文物的經(jīng)歷又映射出古老中國怎樣的經(jīng)濟與文化交流歷程呢?以玉壺的第一視角,整合教學內容,據(jù)此設計《基于經(jīng)濟與文化交流視角——聽國寶聲音"循萬里征途》的教學主題,以問題鏈的形式引導學生神入情境,在情境任務中探究。
一、縱向整合,于情境任務中拓寬認識廣度
主題設計中縱向整合是一種方式,“即對歷史發(fā)展中有前后關聯(lián)的內容加以梳理,將分散在各專題中的相關內容整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學習主題,或設計出更有意義的教學活動”。[4]鑒于此,情境一以“古代中國經(jīng)濟與文化交流”為線,側重將選必一第11課《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選必二第7課《古代的商業(yè)貿(mào)易》、選必三第9課《古代的商路、貿(mào)易與文化交流》的重點內容進行整合。設計如下:
情境一:輝煌——兒時路“異鄉(xiāng)承載了誰的往昔?”
短劇中的中華纏枝紋薄胎玉壺是今人俞挺仿唐朝玉雕技藝而做的,在中國玉文化發(fā)展中,唐朝成為玉器功能從禮器轉向實用為中心的時代。而在古人生活中,實用性器皿多見陶瓷,由此引出陶瓷和商貿(mào)交往的絲綢之路。并設計下列探究問題。
材料一:
材料二:渺茫無際,天水一色,舟舶往來,唯以指南針為則,晝夜守視唯謹,毫厘之差,生死系矣。
——[宋]趙汝適《諸蕃志》
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當,所得動以百萬計,豈不勝取之于民?朕所以留意于此,庶幾可以少寬民力。
——宋高宗
安史之亂后,“國家用度”盡仰江淮。宋朝與遼、西夏、金等政權長期對峙,政府轉而在廣州、泉州等12處設市舶司,專司外商貨物稅。
——摘編自費正清《劍橋中國古代史》
材料三:由于社會需要,西亞和北非工匠大量仿制中國各類瓷器。盡管因為原料和燒窯技術的限制,他們燒制出來的實際上只是施釉陶器,但器形、色彩、花紋都與中國瓷器類似,這反映出當?shù)厝嗽趯徝赖确矫媸艿搅酥腥A文化的影響。
——《選必3:文化交流與傳播》
問題1: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分別指出三個歷史時期古代中國商貿(mào)的路線情況。
問題2: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分別指出造成唐朝和宋朝商貿(mào)路線變化的原因。
問題3:根據(jù)材料三并結合所學,從經(jīng)濟與文化交流角度談談你對絲綢之路的認識。
在情境一中,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地圖和解讀史料,引發(fā)學生從縱向上聯(lián)系知識,不僅幫助學生認識漢唐宋時期對外經(jīng)濟與文化交流的路徑變化,落實時空觀念,同時啟發(fā)學生深入剖析形成唐宋時期貿(mào)易變化的原因,并在此構建起相應的歷史解釋,進而引導學生感悟和平交流的絲綢之路等商路,“不僅是商貿(mào)路線,而且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5]更是古老帝國曾經(jīng)的輝煌見證,涵養(yǎng)家國情懷。
二、橫向對比,于情境任務中延展認知深度
橫向整合也是主題設計中的一種方式,“即將同一歷史時期的中外史事整合在一起,使學生以更為寬闊的歷史視野進行認識”。[6]陳旭麓說“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國社會蹣跚地走入了近代”,滿目瘡痍的流落海外文物就是近代歷史的見證。面對經(jīng)濟與文化困境,近代中國是如何堅守?在危局中古老中國又進行了怎樣求索?在情境二中,將《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五單元的三課內容、選必二第5課《工業(yè)革命與工廠制度》、選必三第12課《近代戰(zhàn)爭與西方文化的擴張》的重點內容進行整合,側重置于橫向中外時空背景下來比較認識。為此設計如下:
情境二:滄?!獊頃r路“何故異鄉(xiāng)困住了往昔?”
教師通過展示玉壺等流落海外中國文物的現(xiàn)狀,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文物為何會有這樣的遭遇?又如何外流?為此設計問題探究,進而聚焦認識“近代中國的經(jīng)濟與文化交流”。
材料四:多么偉大的功績!多么豐碩的意外橫財!這兩個勝利者一個裝滿了口袋,另一個裝滿了錢柜,然后勾肩搭臂,眉開眼笑地回到了歐洲。這就是兩個強盜的故事。
——雨果《致巴特雷上尉的信》
材料五:歷史上的海上絲綢之路從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榮態(tài)勢,促成了貿(mào)易交流與地理知識、航??萍嫉膫鞑?。在古代這就是中國與南亞、東南亞各國和平友好往來的見證,也反映了古代中國與周邊國家睦鄰友好,注重平等的經(jīng)貿(mào)往來。
——《拓展海上絲綢之路復興海洋文明》
自公元1500年,世界進入全球化時代,歐洲國家就利用它們在工業(yè)技術、經(jīng)濟與政治制度上的優(yōu)勢,孜孜不倦地探求在這個全新時代尋求霸權的道路:從西班牙國王伊莎貝拉女王……(到)英國女王維多利亞女王,都清楚地明白經(jīng)濟發(fā)展、海外擴張與軍事征服,將成為構筑一個大國的三根必要支柱。
——《西方大國崛起的條件:海權,工業(yè),殖民》
材料六:近代中國社會精英在與西方侵略者的抗爭中,一方面接受外來文化,另一方面,努力保護傳統(tǒng)文化,最終使得中西文化在博弈中融合。
——熊月之《中國近代民主思想史》
問題4:根據(jù)材料四并結合所學,概述近代中國遭受強盜入侵的事件?
問題5:根據(jù)材料五并結合所學,指出與古代中國相比近代西方征服世界手段有何不同?并分析造成這一差異的原因?
問題6:根據(jù)材料六并結合所學,從經(jīng)濟、文化角度,舉例說明中國的應對之策。
在情境二中,教師以“近代中國經(jīng)濟與文化交流”為線,通過材料和問題鏈創(chuàng)設“將歷史知識與核心素養(yǎng)內在關聯(lián)起來的問題情境”,[7]“揭示表象背后的深層次因果關系,不斷接近歷史真實”。[8]將事件置于中西同一時代背景下,引導學生進行知識橫向聯(lián)系,啟發(fā)學生從深層次理解,造成近代中國危局的原因和西方采取強盜方式交流的必然性,落實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學科核心素養(yǎng)。進一步幫助學生在近代歷史發(fā)展長線中,深刻體悟近代中國社會在被動中轉型之艱難,并引導學生樹立報效祖國、自強不息的個人理想,涵育家國情懷。進而為情境三做鋪墊。
三、立足當下,于情境任務中提升理解高度
如今在新中國的歷史發(fā)展中,我們已然實現(xiàn)了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但為何流失文物仍未順利回家?是什么在阻礙?又該如何破局?立足玉壺的漫漫歸家路,情境三設計以當下之思,通過整合《中外歷史綱要(下)》第九單元兩課內容,聚焦“現(xiàn)代經(jīng)濟與文化交流”現(xiàn)狀,探究解決之道。為此設計如下:
情境三:漫漫——歸家路“難舍往昔如何逃離異鄉(xiāng)?”
回扣短劇中的主角出逃回家的玉壺,啟發(fā)學生思索文物如何逃離異鄉(xiāng),實現(xiàn)家國永安。設計如下問題。
材料七:目前文物返還主要有以下三種途徑。
一是在國際法的框架下開展返還工作。國際社會已經(jīng)制定了一些旨在打擊文物犯罪、促進非法流失文物返還的國際條約。
二是在文物流失目的國的法院,通過提起司法訴訟要求返還。盡管國際條約是文物返還的重要法律武器,但具有無溯及力、僅對公約成員國有效等局限性,因此,需要借助其他途徑實現(xiàn)非法流失文物返還。
三是不少愛國人士及友好人士在文物返還方面也起到了積極作用,他們主動捐贈流失文物,促成許多文物回到祖國懷抱。捐贈是比較常見的文物回歸方式。
材料八:2002年12月,西方多家著名博物館聯(lián)手發(fā)布《環(huán)球博物館價值宣言》,拋出所謂的“文物國際主義”理念,以此拒絕返還文物,產(chǎn)生了較大的國際影響。其中,大英博物館不返還文物的一個理由就是“這個不是英國的博物館,而是環(huán)球博物館,是給全世界的人來欣賞文物的”,另一個理由則是文物在英國得到了更好的保護研究。
材料九:
(一)確認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的一項基本特性;
(二)認識到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的共同遺產(chǎn),應當為了全人類的利益對其加以珍愛和維護;
(四)憶及在民主、寬容、社會公正以及各民族和各文化間相互尊重的環(huán)境中繁榮發(fā)展起來的文化多樣性對于地方、國家和國際層面的和平與安全是不可或缺的。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xiàn)形式多樣性公約》(2005年)
問題7:根據(jù)材料七,概括指出文化歸家的主要途徑?
問題8:根據(jù)材料八并結合所學,從國際秩序角度,指出英國拒絕返還文物說明了當今世界經(jīng)濟與文化交流中仍面臨怎樣的困境?
問題9:根據(jù)材料九并結合所學,從國家和個人角度,談談你對文物歸家路的認識。
在情境三中,教師承接縱向和橫向的知識整合,圍繞“當今經(jīng)濟與文化交流”的局面,引導學生認識文物回家路漫漫體現(xiàn)著當今不合理的國際秩序,這一秩序也是當今世界政治、經(jīng)濟發(fā)展在意識形態(tài)上的反映,進一步啟發(fā)學生尊重、理解世界文化多樣性,認識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仍任重而道遠。通過情境任務教師引導學生認識目前中國的踐行與擔當,同時啟發(fā)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時空尺度下對歷史的聯(lián)系是為了讓學生有更大的家國情懷格局”[9],也是在教學中踐行歷史課程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總之,基于歷史短劇資源來設計教學主題,需要教師辨別并用好情境主線,聯(lián)系學生所學,將分散在各專題的相關內容整合在一起,這在目前較為繁雜的教學內容面前,不失為一種更為集約、高效的學習或復習方式。于學生而言,也有利于他們在大視野中認知歷史,發(fā)展歷史思維,落實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短映龃笥⒉┪镳^》小短劇也蘊含大情懷,在實際教學中,這一情感貫穿始終,不僅全面涵育學生的家國情懷,而且彰顯歷史課程的意義與價值。但是還原歷史情境還是要依托史料,僅憑短劇資料不免單薄,還需要教師補充更多史料以充實情境,將邏輯關系條理化,幫助學生在更加詳實的情境中思考、探究、認識歷史的真實。
【注釋】
[1][3][4][6]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48、51、49、48頁。
[2]張宗立、白丹:《“走向整體的世界”單元設計》,《中學歷史教學》2024年第5期,第35頁。
[5]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教科書:選擇性必修3——文化交流與傳播》,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52頁。
[7]徐藍:《統(tǒng)編普通高中歷史教科書的新氣象》,《基礎教育課程》2019年第9期,第60頁。
[8]王德民、李應平:《指向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目標設計》,《歷史教學問題》2019年第2期,第108頁。
[9]潘玥:《在追問中構建家國情懷涵育的三重境》,《中學歷史教學》2024年第7期,第2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