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jīng)時代更迭與歲月洗禮而得以留存的歷史文物,不僅是中華文明輝煌悠久的有力見證,更是連接古今、讓后人得以窺探過往歲月寶貴圖景的重要橋梁。近期合肥市望湖中學歷史組組織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活動——以“在實踐中感受歷史的奧秘”為主題的第三屆文物仿制大賽。此次活動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增強他們的歷史文化認知和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
活動一經(jīng)推出,便在學生中引起了熱烈反響,望湖學子紛紛踴躍報名,積極參與。以七年級為例,623名學生,上交了464件作品。歷史組在評比作品時既考量學生作品的創(chuàng)意與技術,又深入結合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最終精選出優(yōu)秀作品116件,占上交作品的25%。這些作品內容豐富,涉及青銅器、陶(玉、石)器、房屋建筑、錢幣、文字藝術等多方面。作品的選材也是多樣的,同學們就地取材,有利用身邊的廢紙盒、小木棍、茅草等,也有購置粘土、陶泥、顏料等,他們或剪、或捏、甚至動用了木匠的工具完成了一件件作品。根據(jù)學生上交的作品情況,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學生對各類文物的偏好與興趣。青銅器類作品占比41%,這反映了學生對古代青銅工藝技術的濃厚興趣,他們通過查閱資料、觀看視頻等方式,了解了青銅器的鑄造工藝和紋飾特點,并嘗試用各種材料模擬青銅器的鑄造過程;陶(玉、石)器類作品占比22%,學生通過捏制、雕刻等手法,還原了古代陶器和玉器的精美造型;建筑類作品占比20%,學生通過挖掘、采集修剪、搭建等手法,還原了干欄式房屋和半地穴式房屋的歷史模樣;文字類和貨幣類作品分別占比14%和3%,雖然相對較少,但也展示了他們對古代經(jīng)濟文化的關注。
在這次活動中,同學們的動手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他們學會了根據(jù)歷史資料精確還原教材中文物的形態(tài)與細節(jié),掌握了多種制作技巧,如青銅器的鑄造模型、陶器的捏制與燒制、建筑模型的搭建等。在制作青銅器的過程中,他們不僅學習了青銅器的鑄造工藝和歷史背景,更從唯物史觀的角度理解了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如何推動了青銅器這一科技的產(chǎn)生與演變,以及青銅器在當時社會中的重要作用。這些從教材知識走向了實際操作的經(jīng)歷,讓同學們深刻體會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遠古先民的智慧,增強了其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和傳承意識?。尤為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學生在活動中展現(xiàn)出了出色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他們分組合作,共同設計并制作復雜的文物模型;在遇到難題時,相互討論、集思廣益,共同尋找解決方案。這種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yǎng),也體現(xiàn)了“實踐育人”的重要理念。
望湖中學以育人為先,立足創(chuàng)新,通過此次文物仿制活動,讓學生在歷史學習中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在歷史活動中傳承中華文化的精神!當仿制的一件件“文物”向我們走來時,一個個有底蘊、會研究、能動手、樂協(xié)作的新時代望湖學子也在走向更廣闊的世界!同學們用自己的雙手和智慧,跨越時空的界限,感受著古人的智慧與文明,傳承著中華文化的精髓與魅力!